调研不当“甩手掌柜”

2014-04-28 04:02刘根生
唯实 2014年3期
关键词:甩手掌柜用笔作风

刘根生

某省会城市日前就改进调研方式出台新规:市领导必须亲自选定课题、亲自组织实施、亲自起草和修订调研报告,不能当“甩手掌柜”,不能由牵头部门或秘书代劳代言,使调研成果真正体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邓小平曾说:“开会是一种领导方法,是必须的,但到会的人总是少数,即使做个大报告,也几百人听。个别谈话也是一种领导方法,但只能是‘个别’。实行领导最广泛的方法是用笔杆子。用笔写出来传播就广,而且经过写,思想就提炼了,比较周密。所以,用笔领导是领导的主要方法。”过去,领导干部亲自起草文件或写调研报告是种常态。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在“用笔领导”方面都是表率。为调研不当“甩手掌柜”立规矩,给人感觉“用笔领导”好作风又回来了。

改革既要注重顶层设计,又要鼓励基层大胆探索。顶层设计是战略部署,基层探索是创造性落实。两者相得益彰,改革才能奏出美妙乐章。基层探索贵在敢闯敢干,但敢闯敢干不等同于蛮干,而是边实践边总结,找到规律性认识,以最小成本换取最大成功,释放巨大正能量,避免“翻烧饼”。基层探索成效如何,就取决于调查研究深度。调研越深入,对问题把握越准确,思考就会越成熟,决策则会更科学。调研不当“甩手掌柜”,善于“用笔领导”,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谁都知道水开时壶盖会跳,但没人像瓦特那样提问:水开时壶盖为什么会跳?由此破题,有了蒸汽机,引发了工业文明。调查研究也是此理。能发现和提出问题,会思考和分析问题,才能找到规律性认识,在基层探索中走出新路。前提是不能当“甩手掌柜”。心中想着“用笔领导”,就会盯着问题搞调研,从提问设定和应答中发现问题,把丰富材料掰开揉碎捋顺以分析问题,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解决问题,创新思路和办法以破解难题。谁脱离这种“亲自”,谁就找不到真理和新路。

当前有几种不良调研之风已屡遭批评:一是安排式调研。无明确主题,一切听从“安排”,沿着“规定线路”走完了事。二是凌驾式调研。居高临下,唯我独尊,提问意识淡薄,言说冲动强烈,往往是“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下车握握手,拍拍肩膀好好干”。三是迎合式调研。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诸如此类调研,都和领导干部安于当“甩手掌柜”有关。这种调研,提不出真问题,无独到见解,更谈不上找到规律。以这种调研为基础作决策,也难免“败事有余”。

调研不当“甩手掌柜”,也要防止“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所谓“秘书代劳”也已是顽症。克服此积弊,尤其需要建章立制,力避随意性。要布置“作业”,还要检查“作业”,交流和评判调研成果,防止制度在执行中走样。以创造性精神搞改革,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非得有正确调查研究为基。克服“甩手掌柜”现象,也是改革题中应有之义。这也不是要领导干部钻到文字材料中去,而是要在调研中担起主要责任,把“用笔领导”贯穿于调研中。

改革成效取决于干部能力和作风,调研不当“甩手掌柜”,对于提升干部能力,锻造干部过硬作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动笔多少往往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度成正比,“亲自”定课题、出思路、起草或修订调研报告,更容易做到实事求是;动笔多少往往与思考成熟度成正比,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容易做到科学决策及创造性抓落实;调研不当“甩手掌柜”,就要少些应酬,多“拜人民为师”,作风会得到改进,在群众中扎根也会更深,为改革凝聚起巨大正能量。

猜你喜欢
甩手掌柜用笔作风
找不同
“谁来耕种”之问真的无解?——集约经营之后,榆阳农民如同“甩手掌柜”
“三老四严”作风诞生记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用心用笔 一起战“疫”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提能增效转作风 真抓实干谱新篇
从严从实抓作风 力促落实求实效
美国港口:政府做“甩手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