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收入分配结构变迁的机理研究

2014-04-27 11:07周振禹
三晋基层治理 2014年2期
关键词:市场经济分配要素

周振禹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但是收入分配的结果却没有让人满意,其中初次收入分配结构中的劳动者报酬偏低现象已经日渐突出。因此,从机理上解释初次收入分配结构的变迁,对于我国初次分配制度改革以及各种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初次收入分配结构变迁的一般机理

初次收入分配是指直接生产领域的分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通过一定的方式参与经济分配单位的过程。这种分配过程产生的结果,会形成一定的初次收入分配结构。

(一)马克思分析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初次分配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是生产要素私有制。这种生产要素的分配使得劳动者将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这样,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劳动者被雇佣参与生产过程,资本家拥有的其他资本也参与到生产过程之中,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价值,但是在这种价值中,劳动者只能获得很少的一部分,这一部分相当于劳动力价值,扣除劳动力价值之后的价值便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然后,马克思通过对雇佣劳动和资本参与生产过程的分析,说明了价值产品如何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的过程。其中,工资以劳动力为前提,利润以资本为前提,地租以土地所有权为前提。所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次分配方式是生产要素私有制基础之上的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照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次分配结构的分析可知,决定三者之间结构比例的因素应该是三者的斗争。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知道,如果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过多,而分配给工人的工资很少,甚至于连他们基本的生活都保障不了,他们便会通过斗争来争取自己所占份额的比重。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就是通过不断的斗争,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出工会来保证工人相应的权益,才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工人所占份额,提高劳动报酬所占份额。

(二)马克思分析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分配

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具有生产能力的劳动者联合起来,用社会共有的生产资料生产出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的分配首先扣除用来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经过这项扣除之后的部分才是相当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产品部分。对于这部分价值产品的分配,马克思认为还要扣除用来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部分和用来应付突发事件的储备基金。这两项扣除连同上一项扣除的部分仍旧归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所有。经过三项扣除之后的部分是用来作为消费资料的。但是,在分配之前,还要再扣除一般管理费用、用来满足公共需要的部分、为丧失劳动能力者建立基金。

从马克思对于社会主义初次分配方式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相当于价值产品的那部分社会总产品的分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社会扣除,一种是按劳分配。社会扣除的根据是社会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按劳分配的根据是劳动者对自己劳动力所有权以及他的劳动力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使用。社会扣除的缘由在于社会对于生产资料的占有,按劳分配的缘由在于劳动者个人对自身劳动的占有。在这综合几项扣除之后,才真正分配给劳动者,而扣除的那几项则统归给了国家和企业。

所以,社会主义初次分配方式是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基础上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国家、企业投入生产资料,获得社会总产品的五项扣除;劳动者个人投入劳动力,获得按劳分配的消费品。

从这一分配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初次分配的结果,就是社会总产品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合理进行分配,从而形成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初次分配结构。但是,由于这种分配结构并不会刚开始就很合理,而且由于科技的进步以及人类各种素质的提高,对于所得分配所占份额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所以这种分配结构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素质的提高而发生改变,人类素质的提高是这种改变最根本的动力机制。正是由于这种动力的存在,才会引起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以初次分配方式也在逐渐的发生改变,从而结构也在发生改变。最后形成一条主线,就是社会进步引发分配方式改变,从而引起分配结构的改变,分配结构的改变会形成一种新的激励机制推动着社会发展,进而又促进社会主义分配方式发生变革,最终导致初次分配结构变迁。

二、我国初次收入分配结构变迁的特殊机理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要素分配没有实现全民所有制,有国家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个人所有制。其初次分配机制是生产要素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基础上的按要素分配。

可以看出,初次分配结构受到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而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经过分析可以知道,其结构同样受到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

(一)经济体制转型通过影响初次分配方式来影响初次分配结构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是经济单位的组织者和所有者,所以劳动者通过体力提供的劳动力获得收入,其余部分的利润上交给国家,那时候形成的分配气象是“亏损全报销,盈利全上交”。这样就形成两种结构,一种是劳动者的工资,另一种是上交给国家的利润。而当时的政治体制和形势不允许企业的私有化,所以企业并没有像国家那样分得利润。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方式转变以及经济体制改革深化,这种分配方式以及由这种分配方式引发的分配结构就会发生改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让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浪潮,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1979年小平同志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十二大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后来,十二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一个重要论断:“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承认社会主义有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还提出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指出了国家、市场、企业三者的关系,把三者的重点放在了市场上。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为基础,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十六大提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十八大依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运行机制逐步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经济体制转变相应的引起初次分配方式的改变。十三大提出分配的原则是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十五大提出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十六大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十七大提出,健全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分配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十八大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

初次分配方式的变迁又会引起初次分配结构的变迁。而其中变迁的因素也和当时的社会一样复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市场把生产要素在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所有者按贡献参与分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按市场价格参与收入的分配,这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的分配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初次分配是在生产流通环节的盈利过程中的分配。

由于国家政策和指导思想的逐步转变,初次分配格局也逐渐的发生改变。图1为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次分配结构的变动情况。

图1 初次分配结构的变化

从图1可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其他各种推进因素诸如科技进步、人力素质提高等,我国的初次分配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

(二)经济发展战略也极大地影响着我国的初次分配结构

新中国成立后,迫于国内“一穷二白”的经济形势,为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党制定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指导下,工人工资低,农民收入低,因此初次分配中的劳动份额占比也很低。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即更加注重在经济增长基础上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出口、消费,我国目前的主要做法是加大投资,这种模式便自然而然的提升了资本在初次分配中的地位,而且也使资本在生产中的贡献更加突出。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便一直处于高投资状态。在全国整体的高投资趋势下,中国出现这样一种经济形势,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拉大了其同其他地区的差距;类似于边际效应递减,东南沿海地区的投资回报率开始随着投资的扩展而减少,所以内陆地区开始逐渐的发展。而当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时,东南沿海的投资又开始继续增长,如此循环的投资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增长,形成了区域经济增长接力,但是这种情况也逐渐的提升资本在初次分配中的地位。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资本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早已超越了劳动力的地位。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体制、该体制决定的初次分配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战略都影响着初次分配结构,而且呈现出同马克思恩格斯描述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初次分配截然不同的特殊的变迁形势。由此可见,基于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等都影响着初次分配结构,这对于我国初次分配制度改革以及各种经济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白重恩,钱震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J].经济研究,2009,(3):27-41.

[2]杜 平,沈毅俊.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比较分析及启示[J].工业技术经济,2009,(3):20-25.

[3]李 实.对收入分配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进一步说明[J].经济研究,2000,(7):78-92.

[4]乔 榛.我国初次收入分配结构变迁的探讨[J].经济学动态,2011,(9):30-32.

[5]赵学清,夏 葵.马克思研究分配方式的方法论原则及其现实意义[J].社会科学,1991,(5):25-28.

猜你喜欢
市场经济分配要素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