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伟 李承明
中国新常态
»文/胡伟 李承明
新常态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习近平同志2014年5月河南考察讲话中:“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第二次出现在7月29日习近平和党外人士座谈会的谈话中:“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随后的8月5日、6日、7日,《人民日报》连续三天在头版发表“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系列评论:《经济形势闪耀新亮点》、《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对中国经济形势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具体阐释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容和意义。
十八大以来,随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出一系列新的治国理政的举措,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法治等诸多领域逐渐进入了一个新常态时期。何谓新常态?笔者理解:新包含两个方面,一就是较以往明显不同,有大的变化和特点;二就是新鲜生动,引领着健康进步的方向。中国在以上领域都出现“新”的气象,其基础和动力都来源于改革,正是由于坚持改革,才能出现诸多的“新”。什么是常态?就是长期要坚持和延续下去的态度和态势,而现在中国最明显的和最大的态度和态势,也正是改革。综合而言,新常态就是在更加深刻更加深入的改革的引领下,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奋斗目标过程中,执政党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继续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实现民族、国家、社会、人民的更好的可持续发展。
增速和质量之间的关系,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是经济新常态中最重要的两个认识和概念。如何看待以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应该说那是特定时期产生的特殊现象。就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情况和条件而言,“还能不能继续保持那样的高速度?应该说,是做不到、受不了、没必要。”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10年翻一番,按这个目标计算,每年7.5%左右的速度就能实现,所以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这是符合实际且明智的选择和追求。这要求我国在宏观调控上既要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底线思维,保持不进则退的忧患情结,又要坚持科学发展的战略思维,跑马拉松不
12能像跑一百米那样跑,要合理分布不同时段的速度和体力,摆脱单纯的速度渴盼,保持平常心,能快则快,但好字优先,发展质量非常重要。什么是发展质量?就是要做到环境友好、生态文明,资源节约、发展科学、进步持续。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将转型升级、调整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新常态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成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应该怎么做?《人民日报》评论提出:“经济新常态,需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让市场主体真正放开手脚;就是要‘补短板’,把该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就是要‘强实体’,把该给的政策给足,夯实发展的微观基础。”《人民日报》评论认为:“新常态是新的探索,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以改革开路,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更好地改善民生。”新常态作为中国高层对经济形势的清醒判断和重要定义,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导向有着决定性意义。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指出:“凡是影响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问题都要全力克服,凡是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都要彻底医治,凡是滋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毒瘤都要坚决祛除,使中国共产党始终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这明确无误地体现了中央坚定不移,将反腐进行到底的决心。“改进工作作风,就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实施“八项规定”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反腐治吏,正“三观”、刹“四风”、“拍苍蝇”、“打老虎”,决心之坚定实在,行动之坚决果敢,效果之斐然明显,特别如周永康的落马,震撼了不少尚在观望心存侥幸的人们,使广大群众看到了中央改进作风、惩治腐败的行为绝对不是一阵风,而是防范“亡党亡国”的长期大计,非此不能凝聚民心,非此不能治党治国。
所谓中国政治新常态,是指今后我党我国改作风反腐败将长期处于高压高频状态,目的就是促使执政党和国家公职人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适应形势和时代的需要,促进整个政治生态朝着“清廉勤”发生,向好的根本性变化,约束党政机构和公权力系统内的人员遵法守纪、遵章守理,并切实体会到国法党章及其制度的威严所在和存在。即《人民日报》解读的“不拘常例、不违常情”。什么是常例?长期存在于社会和经济各领域活动中或明或暗的不正常不健康规则就是常例,例如“刑不上大夫”。“常例”已经被突破或者被打破的事实表明了一种不进则退的态度。反腐斗争和作风建设,必将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持久战。现在,无论是揭开、撕掉已经退休、曾经高级别种种的“护身符”,还是针对“月饼”、“贺卡”等很多人眼中不是个事的“常例”的严律,实际上都在或者正在深刻改写中国的政治生态和政治环境。什么是常情?违法乱纪的官员党员受到应有的惩罚;公职人员受到制度的约束,按照自己的收入和身份享受相应的待遇;公私分明,让阳光照射刺穿原有的黑色灰色地带,这就是良好政治生态所应该具备的内容,这就是最合理最普遍的常情常理。
习近平同志10月15日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已经在全国激起巨大的反响,相信很长一段时间这种影响将积极地持续下去。有人拿这次会议同72年前毛主席主持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作比较。笔者认为,虽然时代不同,条件不同,但两者之间仍然存在大量一脉相承下来的共同基因:一是二者都是我党在不同时期进行整风活动过程中召开的;二是都是在我党领导下全国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文艺代表参加的座谈会;三是都提出了我国文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即文艺为谁服务的重大命题。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将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更加适应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更加符合当代中国人民物质精神追求的需要。
所谓文化新常态,笔者认为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我国发展文化的态度上,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唯物地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优秀文化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形成有新时期中国特色的文化潮流和文化成果,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二是在发展我国文化时必须坚持中国自己的主流价值,要注意保持对一些“泛娱乐化”“低俗恶俗化”等不良倾向的警惕,特别要始终对那些包装打扮成具有所谓“普世价值”,实际试图制造文化“颜色革命”的舶来理念、思潮、观点进行长期抵制和斗争,“烂苹果”要见一个剜一个;三是文化的创造和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始终坚持为塑造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我们的主流文化应该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反映出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劳动者、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呼声需要和集体意志。
世界风云变化莫测,我国面对的国际形势和周边形势不容乐观,国际,战争的危险始终存在:美国重返亚太,施行“亚太再平衡”战略,试图遏制围堵我国;日本突破《和平宪法》,军国主义抬头,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在钓鱼岛问题上影响我国核心利益;朝鲜半岛局势不很稳定,成为威胁东北亚和平的一个随时可以爆炸的火药桶;俄美逐步走向对抗,克里米亚半岛事件给我国领土完整提出警示;越南、菲律宾在西方背景下频频与我在南海摩擦;印度与我边界问题还未得到解决,两军时有对峙。国内:藏独、疆独、台独从来没有放弃过分裂中国的企图,港独势力近期表现活跃;恐怖主义势力不时制造恐怖活动,威胁着国家建设和国内安定大局。上述这些问题和因素的存在,都决定了我国要保持一种军事新常态,作好长期斗争的准备,作好打仗的准备。
进入2014年,我国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以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在习近平同志的领导下,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主的中国武装力量,组织了较以往时期更加高频率、多场次、大范围、跨区域的演练演习,并同有关国家开展了军事交流和合作,一切只为一个目标:能打仗、打胜仗。我国军事新常态表现在:一是大力推进军事创新,有针对性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更好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坚持人民军队根本宗旨,使我军真正担当起党赋予的历史重任。二是我党我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努力建立起一整套适应信息化战争和履行使命要求的新的军事理论、体制编制、装备体系、战略战术、管理模式。三是我军要勇于改变机械化战争的思维定势,树立信息化战争的思想观念;改变维护传统安全的思维定势,树立维护国家综合安全和战略利益拓展的思想观念;改变单一军种作战的思维定势,树立诸军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思想观念;改变固守部门利益的思维定势,树立全军一盘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观念。
过去很长时间内,照国际国内大多数外交观察家的眼光看,中国主要致力于国内经济建设,外交能力有限,最主要的外交目标是尽快融入国际环境,总限于“搁置争议”、“韬光养晦”,应对的政策措施层次不多,内容不丰富,针对性和实际效果不明显。随着国际国内各方面的形势和条件的变化,我国外交工作也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内容和新趋势,表现在:一是今年以来,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外交足迹遍布欧洲、拉美和周边邻国,稳定周边外交环境成为重中之重,对欧对韩的访问成为今年外交亮点,;二是中国努力谋划外交新棋局,举办亚信峰会、提出“亚洲安全观”和“一带一路”思路、牵头组建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三是在东海和南海问题上,中国的态度较以前明显不同并大有区别,“该打就打,该谈就谈”,给世人的印象是有分寸地敢于碰硬,不仅更加强劲,而且积极主动,表达着一种自信;四是中国去年以来外交战略似乎已从“等距外交”转变为赏罚分明的“不等距外交”,既有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这样的“棒子”,也有“海上丝绸之路”这样的果子,更提出了“欢迎搭中国快车便车”的理念。中国正在维护和延续“重要战略机遇期”,并用多角度、立体化、全格局的方式,表达着中国声音、思维和力量,为构建一个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在中国外交出现的新常态观点上,笔者赞同中国驻珀斯总领馆代总领事刘禹同在《2014:加速演变的世界格局与中国外交新常态》专题演讲中的分析,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出了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新思路,就是不走历史老路,打破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零和博弈的魔咒,反对“国强必霸”的悖论,建设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二是提出打造升级版周边外交的新思路,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新理念,倡导“一带一路”,强调中国的发展能够带动和帮助周边国家发展和繁荣;三是提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强调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要互惠互利,同舟共济,提倡新的义利观,主张对发展中国家交往应义利并举、义重于利。中国外交新常态是因应国际环境变化做出的重大战略调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也有利于更好地处置不断发展进步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从未停止过对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建设的探索与努力。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前的 8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南海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讲道:“我们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坚定不移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都离不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旗帜鲜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刚刚闭幕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无疑把这种探索与努力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在中央全会专题研究并决定依法治国问题,标明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也预示着一个崭新的开始。从此次全会发布的《公报》来看,还有以下几个新的重大的特点聚焦着国际国内关注中国法治进程的无数眼光:一、全会明确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我党当前的思想行动指南,这就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最新最实际的理论指针和智慧支撑;二、全会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特色、最本质特征就是党的领导”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三、全会首次做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的重大论断;四、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这就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并指出“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要求。四中全会的召开和决定,将使法治中国成为一个重要的长期的建设和努力方向,一个充满艰巨又充满希望的奋斗坐标。
在这个崭新的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执政党要有一个坚定不移的明确态度,用以指引发展和进步。习近平同志在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65年走过的历程后,展望未来,提出八个“坚持”:坚持同人民在一起;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改革创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把中国共产党建设好;坚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坚持高举团结的旗帜。八个“坚持”全面总结了中国发展事业的目的、道路、原则、方式方法、对外政策、党建与作风。伟大的时代要有伟大的姿态,坚持就是信心,坚持就是常态,一个中国新常态时期,正在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