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岩
摘 要:音乐艺术交流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丰富沿海开放城市的文化生活,为城市文化生活注入新鲜的营养,而且更有利于向国内外扩大城市影响力。可以说,音乐艺术交流既是沿海开放城市文化建设的优势所在,又是沿海开放城市的重要文化使命。秦皇岛市音乐艺术交流的探索;加大公共资源投入;实施音乐艺术人才战略;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对外交流方针;弘扬本土音乐艺术形式;打造提升城市音乐艺术品牌。
关键词:秦皇岛;音乐艺术;音乐艺术交流
中图分类号:J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185-02
一、秦皇岛市音乐艺术交流现状及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的秦皇岛,经济逐步发展,同时促进了文化艺术生产力的解放,音乐艺术领域也随之繁盛,音乐艺术交流的发展呈上升趋势。
早在20世纪90年代,秦皇岛市便与日本富士山市成为友好城市,第二中学连续多年与富士山市中学进行音乐艺术方面交流;近年来,秦皇岛市多次组织文化艺术团访问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家,进行音乐文化交流活动;2010年来,秦皇岛市连续举办以“海洋”、“沙滩”等本土特色为主题的音乐节,国内外众多音乐团体、个人参与其中;多次邀请刘诗昆、石叔诚等国内外著名音乐家、音乐大师举办音乐会、讲座等;秦皇岛广播合唱团多次赴北京等城市参加音乐观摩及演出活动;各类民间音乐组织、团体、个人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比赛、演出,如KAWAI亚洲钢琴比赛、中国好声音等,多人次获奖。以上音乐艺术交流活动,对树立城市良好形象,扩大对外开放,开阔视野,招商引资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城市内部,人民广场、文化广场等中心区域,自发组织的民间音乐团体和个人的交流活动日渐繁盛,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加入和观赏;各高校之间、高校与群众艺术馆之间、各民间音乐团体和个人之间,多次组织如歌手大赛、器乐比赛等活动;一些音乐团体、个人将音乐文化送进社区、农村。这些音乐艺术交流活动,提高了市民的音乐艺术素质,丰富了市民的娱乐生活。
然而,面对世界的飞速发展,与其他沿海开放城市、先进城市相比,秦皇岛市的音乐艺术相对于经济领域的发展较为滞后,与市民多层次的文化需求相比,音乐艺术交流发展相对不足。主要表现在:音乐艺术交流活动的总量不够大,质量不够高;民间活动发展迅速,但缺少统筹安排和带动;从事音乐艺术交流活动的专门性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农村基础设施覆盖率低,城乡发展不平衡;思想观念解放不够,相关部门存在主动性不高、安于现状、缺乏创新激情的问题。
二、秦皇岛市音乐艺术交流的道路探索
(一)加大公共资源在音乐艺术交流方面的投入
1.创新公共音乐文化服务体系的扶植来源及形式
将市场机制引入音乐艺术领域,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音乐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强引导,创新各类音乐文化基金及项目的资源路径,努力为音乐文化氛围的营造提供财力保障。设立重点音乐艺术项目、团体及个人的专项扶植基金,重点支持形成品牌和规模效应的优势音乐艺术项目、团体及个人,让优秀的民间音乐艺术得以生存、发展和传承。
2.加大公共音乐文化设施的深开发及利用
规划建设和利用标志性公共音乐文化设施。在城市文化设施中严格划分出少量设施作为标志性音乐文化公共服务场所,并充分发挥这些设施和场馆的作用,可以尝试免费或优惠开放;曾经人声鼎沸数十年、承载祖辈文化印迹的海员俱乐部、港口俱乐部等,现已基本上属废弃闲置或另作他用,要努力恢复和重建这些历史品牌文化设施,最大限度地重新利用起来,与现代标志性设施交相辉映,共同满足市民的基本音乐文化需求。
充分利用城市主要广场、绿地等公共空间发展广场文化。加强人民广场、文化广场、绿地、城市建筑空间等露天广场周边的文化群建设,在全市形成一批相对固定的户外音乐文化交流场所,整体增强其音乐文化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为广大市民共享音乐艺术提供广阔平台。
着力发展城市音乐艺术集市、街头艺人表演区。在城市中心区域建设一批富有文化气息、亲民的音乐艺术集市及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多样的街头艺人固定表演区,让更多市民可以通过集市购买到优质的音乐艺术品,为更多的音乐艺术人才提供与消费者零距离的艺术作品展示交易平台,凝聚一批各具特色并有较高艺术水准的街头音乐艺术展示人才,营造浓郁活跃的城市音乐文化氛围。
3.大力开展音乐文化惠民工程
组织音乐艺术院校、团体走进社区、农村、企业开展各类音乐艺术活动,开展音乐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工程,开展音乐文化教育培训,在满足市民需求的同时着力提高群众的音乐素质和水平。
4.加快公共音乐文化资源向郊县及农村的延伸
随着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现有的业余生活已不能完全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普遍存在缺乏音乐基础设施等问题。因此,应加大农村基础音乐文化资源的建设,通过配置音响设备、音乐器材及专业指导等,实现农村音乐文化资源的全覆盖,并在郊县及农村间开展各种音乐艺术交流活动,广泛推广民间及高雅音乐艺术。
(二)实施音乐艺术人才战略
组织人才,成立专门的音乐艺术人才管理机构。加强对音乐文艺人才的组织与领导,制定选拔、培养、使用、管理和支持音乐人才的各项政策。培育人才,建立音乐艺术人才及领军人物的培养机制。着力建设各类音乐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工作室等,强化基层音乐艺术人才的队伍建设;加大音乐艺术领域领军人物的培养及支持力度,打造本土音乐名人和大师,作为推动城市音乐艺术水平和创新的主导力量。引进人才,加大音乐艺术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建立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国内外音乐艺术高端人才来秦皇岛发展,以带动城市音乐艺术层次的提高。爱护人才,完善音乐艺术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优秀艺术项目、团体及个人的奖励力度,以科学的激励机制,培养音乐新锐,推动城市的音乐艺术创作、生产。用好人才,深入挖掘音乐艺术人才、团体的专业作用。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开展音乐惠民工程,走近普通市民,带动民间音乐艺术的成长进步,整体提高市民的音乐艺术素养。
(三)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对外交流方针
引进高水平的国际、国内文艺团体及音乐大师来秦皇岛市举办音乐会、演出、讲座等,满足广大市民对音乐文化的高雅追求。目前,秦皇岛市引进的国内外钢琴家音乐会相对较多,如刘诗昆、韩冰等,其他乐器、声乐音乐会等数量和质量相对不足,应逐步完善。通过与国内外开展音乐艺术节、比赛、演出等音乐艺术交流活动,以面向全世界的视野进行定位,不但可以增进相互了解,建立城市间的友谊,如实反映秦皇岛市作为开放城市的音乐艺术水平,便于长远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艺术作品的生产、演出、参赛和获奖,可以扩大城市知名度,如参加《中国好声音》的关■、王拓,已成为秦皇岛市音乐文化的名片,提高了城市声誉。
(四)弘扬本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艺术形式
1.提高全体市民保护、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性
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丰富,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项,省级十九项,市级五十一项,其中昌黎地秧歌、抚宁鼓吹乐、昌黎民歌三种音乐艺术形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广大市民中并没有得到广泛认知,因此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开设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课程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等活动,形成全体市民关心、保护、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郁氛围,夯实城市的文化底蕴。
2.立足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本土先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带有明显的秦皇岛地域文化色彩,承载了先民们的音乐艺术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彰显了秦皇岛历史的久远和音乐文化的广博。通过挖掘、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的文化内涵、价值以及对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传统文化资源转变成音乐艺术的创造力,打造富有秦皇岛特色的音乐艺术品牌,使传统文化得以活态延续。
3.加强本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大音乐艺术形式的对外宣传力度。不断丰富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的内容和形式,面对全世界开展音乐交流活动,展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魅力。
(五)打造、提升城市音乐艺术品牌
1.强化秦皇岛特色
音乐艺术品牌是城市文化特色资源的产物也是城市的无形资产,凝聚体现着城市的内涵和价值取向,秦皇岛是沿海开放城市也是历史悠久的城市,因此要在城市特色上下功夫、狠做文章,打造国内外知名音乐艺术品牌。从2010年起,本市先后面向国内外举办了以“沙滩”、“海洋”等为主题的音乐节,但是从成效看,参与活动的知名音乐艺术家及团体较少,且没有形成如张家口“草原音乐节”般的规模、效应及鲜明特色,活动持久力及受众面不强。因此,还应继续精心培育特色鲜明、具有秦皇岛特色的音乐艺术品牌,利用品牌推动交流,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
2.打造经典音乐艺术品牌
市场经济要求开放城市不断扩大对外影响和知名度,音乐艺术领域也是如此,要坚持抓精品、促交流,以提升开放城市的知名度,进一步推动音乐艺术的创作和生产。秦皇岛广播合唱团2011年成立至今,已成为秦皇岛是音乐艺术的一张名片,不但丰富了市民的休闲娱乐生活,而且足迹已走出河北,通过对外的观摩、演出、交流,不断提升自身艺术水平,并逐步走向繁盛,树立了良好的城市形象,
3.恢复、提升老音乐艺术品牌的活力
秦皇岛市历史上存在一些老的音乐艺术品牌,如小海燕评剧团的评剧,曾在全国的各大舞台上绽放光彩,但随着音乐艺术种类的日益丰富,已逐渐淡出人民的视线。应着重恢复这些老的音乐艺术品牌的创作、编排、演出等,重拾活力,并与当今社会相融合,吸引世人眼球。
中国进入飞速发展的新时期,秦皇岛也面临着建设文化名城的发展任务,这要求城市文化软实力必须进一步提升,音乐艺术领域更是重要阵地。只有加快开放的步伐,扩大音乐艺术的交流,才能清醒地判断发展的方向,才能为城市注入新鲜的营养,才能更有利于沿海开放城市的文化生活,才能对全世界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活动的开展,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陈少峰.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对策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
[2]郭建民,于巧林,宋佳利.高效音乐教育与城市文化产业的互动与整合[J].东北之窗,2011,(3).
(责任编辑: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