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萍 王羽
摘 要:生态问题成为20世纪70年代之后人类高度关注的一项重大战略问题,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首当其冲的也是生态环境问题。党和国家特别重视生态问题,尽管毛泽东同志没有提出系统的生态文明理论,但他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早期探索、关于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以及生态文明蕴藏的当代价值,对于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探索;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028-03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全球生态环境也开始日益恶化,生态问题愈来愈成为人类高度关注的一项重大战略问题。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也出现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和困难,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我们党和国家一直对生态环境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早在毛泽东执政时期就开始对环境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政策。研究毛泽东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早期探索,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的来源——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包含生态(ecological)与文明(civilization)两个概念。生态是指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和自然物共同存在和进化与发展的空间,而文明一词指社会的开化、进步状态。这样我们就能看出,侧重于广义上的自然的是“生态”,而文明侧重于人类实践取得的社会进步和对自然的改造成果。生态文明作为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协调发展的新的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状态,主要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积极成果的总和。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以锐利的眼光捕捉到当时就已经呈现的生态问题,他们前瞻性地表达了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概括和总结了人与自然的发展规律,具有与时俱进的优良品质。马克思恩格斯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新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主要体现在他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中。马克思通过实践把自然、社会与人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各个方面更加深刻全面地发展与深化,从而形成鲜明的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人是自然界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为人的生活和社会存在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人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自然历史进程。人类社会包括人本身是自然界长期演变发展的产物,离不开自然界的不断演化发展,所以,人对待自然要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加以爱护,同自然和谐共生。马克思把自然界看成人的无机身体,人类活动时刻离不开自然,要保护自然。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明确表述:“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1]45
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分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来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强调三者间的和谐共生。认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正像人对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自然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2]296
另外,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的联系建立在实践关系基础上,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马克思所说的人与自然关系是一种对象性关系本质上是一个实践的关系。在这种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满足人类的需要。
毛泽东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将马克思的价值观与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而产生的,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继承与创新。
二、毛泽东的生态文明思想内容及其特点
(一)毛泽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早期探索
面对我国在解决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给了我们重要启示作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保护、水利建设思想和人口控制思想三方面。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都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这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开端。在改革开放之前,环境保护的思想就已经萌芽。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毛泽东曾经指示黄土高原要植树种草,以改变荒山秃岭的现象。大跃进期间也修建了许多农田基本设施。 在“一五”期间我国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目标,这个新的发展战略的最大的意义在于,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增强了国力,但不容忽视的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也造成了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与浪费。各种自然资源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平衡被破坏,自然灾害增加。1972 年我国派代表团参加了世界历史上首次全球性的环境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并且参与了《人类环境宣言》的修改。由于中国代表团参加了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领导层的生态环境意识也迅速提升。1973 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召开,正式揭开了中国当代环境保护工作的序幕。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非常重视植树造林、发展林业,也一直关注水利建设。他认为,既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资源,又作为农业生产的一种保障的林业为国家做出很大的贡献。要积极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这对于促进我国工、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强调植树造林的制度化,党中央发布了一系列的条例、通知、制度等等,从历史上看,这些制度对保护森林资源发挥了应有的积极作用。另外,毛泽东对一些重要问题也作出了重要的批示,比如说南水北调、水资源综合利用等。还是在 1934 年 1 月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就认识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1953 年 2月,毛泽东首次提出修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初步设想。与此同时,毛泽东还要求各地长期计划要大量地兴修小型水利,这就在短期内解决了水旱的问题。
20世纪50年代后期,毛泽东关于人口控制思想基本形成。20世纪70年代,他又提出了“有计划的生育”这一论断。早在1920年,毛泽东就反对盲目生育 ,1957年毛泽东在不同场合多次讲到计划生育,提出要逐步地推行计划生育。这段时期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有关植树造林、发展林业、兴修水利等思想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早期探索,并对后来的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人口问题的认识,推进了我国人口控制机制的形成,为我国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口素质指明了道路,同时对我国彻底解决人口问题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的特点和局限性
鉴于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特殊时期,当然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
1. 以人为本,坚持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就是密切联系群众,毛泽东的生态文明思想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无论是关于植树造林、环境保护、水利建设,还是控制人口,都是为了促进工农业发展,建设良好的生态,从而达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他在这些早期探索的过程中都特别注意发动群众,比如说在开展水利建设中,发动广大群众,兴修了众多水利工程;注重发动群众开展植树造林运动等等。
2.贯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综合利用的科学发展战略
毛泽东在总结社会主义运动的教训的过程中,提出“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建设根本方针;在社会主义建设力量上,坚持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来建设社会主义,又“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各方面问题。在环境治理与保护方面,主张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在林业建设上,主张走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道路。在水利建设方面,毛泽东坚持水利建设与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相结合,综合治理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生态效益。
3.由于历史的局限,使得毛泽东的生态保护思想未能一直贯彻始终
我国特殊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我国要经历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才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为尽快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违背客观规律的冒进的现象。在“赶超英美”等目标鼓舞下,人们激情高涨地开展生产实践。全民大炼钢铁运动砍掉了大量树木,毁掉了宝贵的森林资源,污染了环境,结果却事与愿违。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开始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破坏草原,这使得土地荒漠化,加剧了水土流失。这种急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心态,使毛泽东偏离了他的生态文明思想,没能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不良后果,而且也大大破坏了生态环境。
三、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价值
毛泽东对生态问题的艰辛探索和实践,对我国当今的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刻的启示。
1.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前提,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和重要保证。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类在向自然界获取大量财富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地球环境的恶化,已严重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就要求人类在进行生产的同时注意环境的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毛泽东提出的“人定胜天”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为争取和维护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权利的。毛泽东的“人定胜天”思想的真正含义应该是,人可以找到并能掌握和遵循自然规律,这样就可以要求或促使自然向人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是今天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落脚点。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
我国长期实行的粗放式的经济发展道路,不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而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可见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完全不符合生态文明发展观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靠经济发展方式的彻底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向生态化、人本化转变来建设生态文明。那么如何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呢?
首先,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要注意扩大内涵生产。即要改变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做法,致力于通过扩大科技投入来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以质取胜;要改变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其次,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转变,要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相比较而言,第三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对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的破坏比较小。
再次,要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这就要求必须抓好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发展模式。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如严格控制高污染项目,淘汰高污染行业等。
3.以人为本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人们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需求,二者具有统一性。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以改善自身生存环境为目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与创造过程,它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毛泽东的生态文明思想一直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同样如此,也应该以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切实改善为目标。
4.倡导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消费理念,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发展的环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毛泽东同志一直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并且以身作则,一直过着勤俭节约的生活。因为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毛泽东深刻认识到,消费不仅是生产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而且要使整个经济不断循环发展下去还需要有消费的需求。因此,既要促进国民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同时又要实现消费需求与自然资源协调有序的有利条件,就必须要有科学的消费观念。科学的消费观念,可以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健康生活方式。要引导合理的消费行为,强调是适度消费、公平消费、文明消费和绿色消费等观念。每一代人的消费都不应以损害下一代人的利益为代价,要实现代际公平和理性持续。在生产过程中,要高效低耗地消费自然资源并与生态环境友好相处。当然,节约高效的消费模式是一种既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且有利于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实现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可持续性消费模式,而并不是要抑制消费。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6.
[3]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林业局.毛泽东论林业[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7]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苑芳江.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