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我国科技创新问题的思考

2014-04-26 05:02黑晓佛支建强
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 2013年12期
关键词:自主创新动力技术

黑晓佛 支建强

【摘 要】在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中,自主开发和自主创新十分低下,存在诸多不足与问题,其中最主要原因是自主创新理念短视、缺乏科学地规划;自主创新动力薄弱、缺乏较好地激励机制;自主创新环境恶劣,缺乏对知识人的才尊重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因此,只有努力改革创新体制、培育创新文化、开发创新人才、优化创新环境,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科学技术的自主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彻底解决长期影响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动力问题。

【关键词】自主创新;动力;技术;人才

当前,创新驱动已时代必然,亦是形势所迫。中国经济总量已是世界第二,赶超跟随的时代终将过去,简单模仿的路子正越走越窄,必须更多地依靠自身科技和人才,而不是消耗物质资源、损耗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克难破解各种深层矛盾,转型升级排除各种成长烦恼,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而不是廉价人力成本、超幅优惠条件来促进增长。

一、国家自主创新陷入困境的表现

目前,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较弱,基本处于技术追赶和改进或渐进创新阶段,可以说原始的创新仍还存在不少困境。

(一)自主创新能力低下。

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核心技术,短期内很难有飞跃性的发展和突破。目前我国有一些科技创新水平比较高的行业或门类,但毕竟还是少数。首先,从总体来看,我国仍然存在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特别是整个社会的科技开发投入较少,研发机构不多,研发能力不足。在“产学研”结合中,研发基本处于从属地位,社会普遍重生产轻研究开发,重引进轻消化吸收,重模仿轻创新,使得创新层次低,高端发明稀少。其次,我国的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制度和利益机制不健全,导致生产经营中的短期行为盛行,如重当前、轻长远,缺乏通过自主创新做强、做大企业并实现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再次,科研成果转化的资金匮乏,只有不到10%的科研成果或专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第四,社会上的过度追求名利和浮躁之风,也对科学界造成冲击。近年来,腐败和造假行为已经蔓延到教育界和学术界,一些人急功近利,科研成果粗制滥造,不顾科研工作的职业操守,弄虚作假,欺骗社会大众,学术腐败猖獗不仅是学者个人道德问题,更是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的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

(二)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能力较薄弱。

科学技术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知识成果,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与国外的友好协商,引进了不少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想用“引进、消化、吸收”的办法来提高我国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但在实践中却没有很好地落实,使得重引进、轻消化,重使用、轻改造,重模仿、轻创新的现象盛行。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只想用国外技术占据当前的国内市场,注重企业眼前的生存优势,而忽视企业的长远发展潜力,如以中外合资汽车企业最为典型,大部分企业都不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而非常关注对引进技术的资金投入,忽视对消化创新的资金投入。2011年日本、韩国在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上的资金比例是1:5和1:8,我国仅为1:0.07,这样使得企业永远培育不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三)自主发明成果太少。

目前,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仍很低,与先进的发达国家相比还存相当大的差距。一是发明专利数量少。二是发明专利质量差。三是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专利技术。由于缺少专利与核心技术,没有创出响亮的品牌,使我国企业生产长期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成为国际市场上名符其实的打工仔。

(四)科技人才的结构不合理,科研人员占总劳动人口的比例偏小。

目前,我国从事科学研究与开发的人员数量,每百万人仅为日本和俄罗斯的1/10,欧美的1/4,日本和韩国的1/3。并且这些有限的科研人员的分布也不平衡、不合理,有将近67%的人员集中在科研、教育和卫生系统,16%在“三资”及民企,仅有17%在国企和集体企业。由于国内企业的激励机制和人才政策的缺陷,使得有些的科研人员不能潜心从事创新性事业,不能安心搞科研开发,这种状况导致直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奇缺,使创新动力严重不足。

(五)科研开发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研发资金投入的不足是长期存在的,它不仅是制约我国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制约我国经济参与世界竞争的主要因素。

二、我国科技创新不足的深层原因

(一)教育体制落后。

中国有数量众多的的大学生、硕士、博士硕、教授和研究员,为什么科技创新能力始终不如欧美或日本这些国家呢?钱学森去逝前在病床上,面对前往看望他的温总理时,三番五次地忧心忡忡地发出了临终前一个难题,他给总理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教育问题,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教育难题”:为什么中国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一个严酷的现实,即教育发展质量和水平不高,人才短缺,尤其是创新人才短缺。新中国成立至今60多年了,直到2012年中国才拿到第一个诺贝尔奖,为什么?首先,存在着巨大的教育不平等现象。现在中国那么多的孩子读书越来越难,教育的地区差距、学校差距越来越大,教育越来越不均衡,学校普遍追求规模效应,离教育以人为本的目标越来越遥远。这种不均衡无疑是在愈演愈烈的评估风刮起来时加剧的。教育评估检查之风,折腾得整个教育界鸡飞狗跳,人心惶惶。“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呼声越来越急促,越来越响亮,但是钱学森的教育难题令温总理几次三番提及,这两年来已经成为了温总理的在中国教育问题上的一大心病。钱学森毕在临终前念念不忘记中国的学校没有培养出杰出人才,引发总理一再思考,这就是值得人们敬佩。其次,关键是教育体制和模式的差异,无论从幼儿教育到成人教育,还是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甚至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等等都是无一不显示出功利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子。在我们中国学校的考试中总是设标准答案,而且希望考生的答案越接近标准答案越好,而美国的考试基本不设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就能得分,甚至有新的想法还能有额外得分。这一比较就能发现,中国的教育和考试制度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缺乏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氛围。

科技创新与软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体制机制方面,体制机制对知识创新有重大影响作用。如在文革时期,政治挂帅的学术荒废,是对知识分子和民族思想能力最大的伤害,改革开放以后,实行经济第一的政策,人文思潮的引入力度未是前所未有的时期,对当代中国知识界思想的影响非常大。学者的研究能力与水平笔者无法判断,但议题的设置与开拓较诸西方长期累积的深刻与广阔应该还有一段距离。

(三)科技成果转化率严重偏低。

主要是转化动力不足,转化体系不完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转化壁垒众多等原因相关。此前由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的创新指数排在全球的第29位,与以往相比,有显著地上升,成为唯一创新指数排在30名以内的发展中国家。其次,中国的科技转化体系不够完善,且存在众多壁垒,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25%,但是,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80%的转化率相差较大。科技只有转化成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新产品,才是有效的劳动,所以某些专家建议将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为国家战略,并非言之无据,而是当务之急。

(四)国家的鼓励创新措施不完善,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袒护自己的企业,奉行与本土创新措施相反的政策。中国得利,跨国公司受损。但我们的分析师认为,本土创新措施对中国而言已适得其反。科技巨头并没迅速将其最先进的研发业务转至中国,实际结果恰恰相反。如今外国在华设立约1000个研发实验室,但其工作重点几乎都集中在把其他地方的创新成果应用于本地市场,而非研发针对全球市场的顶尖技术和产品。科技公司高管都迫切地希望利用中国人才库的质量和规模,但鉴于本土创新措施,他们不信任中国,不将其当成一流研发的安全之地。外界对中国制造假冒商品已是见怪不怪,这股伴随着中国几十年经济腾飞的仿冒风潮虽遭遇不停息的批评和压力,却愈演愈烈,甚至在技术上也更趋复杂化。如果知识产权无法得到尊重,政府制定的推动技术上台阶以及增强国内创新能力的目标就永远不会实现。当公司看到用别人的技术更容易赚钱,而担心自己的创新会被盗用时,根本不会有动力去创新。

三、激发我国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

(一)确立适合国情的创新战略。

深刻认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发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先导作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转变,增强经济的驱动力,有利于强化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从而增强了区域间的综合竞争力。中国已是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它迫切希望能通过引领全球发明创造业,提升其价值链。2011年11月,英国汤森路透集团的一个研究表明,中国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科学论文制造者。而亚洲国家作为一个整体,2008年用于研究与发展的金费达3870亿美元,美国为3840亿,欧洲为2800亿。全球各大行业,尤其是制药业,都急于在中国建立科研基地,以带动其总部的科研产能。

(二)激励和推动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

鼓励各类企业树立创新的意识,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来提高竞争力。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不在大学和研究所,而在于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还不强,这几乎是所有中国企业的通病。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在整个社会中的所占比例只有30%左右,而在发达国家,一般都在70%以上。因此,要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关键是政府应该加强对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支持,通过重大科技计划、相应的税收激励措施,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我国企业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有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提升企业的核是心竞争力即创新能力。

(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际经济交往的不断加深,科技竞争日新月异,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少数技术成熟产业中已具备一定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以及技术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能力。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大量进入,促进了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国内的集成创新能力。我国科技工作者近年来频频为自身的成就感到自豪,无论是新能源的开发、粮食生产技术或者火箭、卫星,成就斐然的理由之一就是需求所引发的创造力以及人多市场大所带来的实验成果。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无论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或者软科学,不能简单地用官僚或科层管理架构加以束缚,不然科研机构难免会丧失掉自身的创新活力。如果要增强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就必须确立学界自治和学术独立的原则,并建立有效的竞争和监督机制,这样才能同时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和效率。而现有机制由于既缺乏自主又缺乏真正有效的监管,导致科研活动只注重表面效益,却基本忽视了内的质量。

猜你喜欢
自主创新动力技术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阳光动力
论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师生互动的探究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动力船
把美好的想像转化为动力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