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营销课程是会展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在学科体系中占重要位置。目前国内会展营销课程普遍存在教材不够适用、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等问题,造成课程理论性过强、实用性较低的情况。本文在对目前高校会展营销课程现状与不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校会展专业的会展营销课程实用性改革实施过程与阶段性成果,提出本课程的改革方案,并对改革的最终成果提出了合理的预期。
高等教育会展专业会展营销实用性教学改革近年来,我国会展经济迅速发展,人才需求量持续增长,高层次的会展专业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院校的教育任务之一。在高校会展专业课程体系中,会展营销课程是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对于培养会展专业学生营销会展项目、进行会展营销的整体策划、实施具体工作起着重要作用。
基于多年教学实践、学生反馈和社会调研,笔者发现目前通用的会展营销课程在实用性方 面存在一些不足。自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笔者进行了会展营销课程的实用性改革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1 高校会展营销课程现状
1.1 高校会展专业教育现状
目前教育部批准招生的会展相关专业有“会展经济与管理”“会展艺术与技术”“广告与会展”“会展策划与管理”4种。2013年,对以上4个专业进行招生的院校共计127所,招生总数超过1万人。
在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会展专业报考过热的同时,目前国内的会展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却参差不齐,毕业生的总体社会评价也不尽如人意。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许多院校在会展行业快速发展的吸引之下跟风办学,没有雄厚的学科基础和完善的课程体系建设,对于教学模式的探索不够,加之师资短缺、实践环节薄弱等原因,导致出现办学特色和教学实用性的缺失。
1.2 会展营销课程在会展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4个会展专业课程体系中,除“会展艺术与技术”专业外,其他专业的主干课程均包括会展营销课程,课程性质一般为专业必修课,考核形式一般为考试。
会展营销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会展营销的概念、理论、基本过程和相关方法;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对会展行业性质、发展现状具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对会展营销的理论知识和具体内容进行系统的掌握,包括会展营销的基本理论知识、会展营销的重要环节与核心内容的实施方法等,并适度地结合当代国际会展营销现状进行一定的知识扩充。
1.3 会展营销课程教学现状
1.3.1 师资情况
目前,在高等院校的会展相关专业中师资短缺、不配套的现象较为明显。由于多数院校的会展专业都是在已有近似专业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的,如管理类、国际贸易类、旅游类、艺术类专业等,任课教师也普遍由曾授相关学科的教师组成。在师资数量方面,不同院校会展专业教师人数参差不齐,多至十几人,少至3、4人,多数院校师资力量明显不足。
1.3.2 教材情况
目前国内出版的各类会展专业教材有几百种,会展营销方面的教材也已有34种之多。不同教材在内容、侧重和质量方面都有所不同。在对自2005年开始出版的会展营销教材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笔者自2007年至今在教学和科研中使用和参考的教材情况进行总结,目前高校会展营销课程教材情况呈现以下特点:
(1)基本以会展营销工作流程的顺序组织教材的框架结构,章节顺序通常依次为:会展营销概述(会展概述);会展营销计划的制订;会展市场调研;会展市场细分与市场定位;会展产品定价;会展营销宣传推广;会展营销实施技巧(直邮营销、电话营销、人员营销、网络营销等);会展营销评估;特定情况下的会展营销(会议、展览、会展场馆的营销);会展营销的新发展及海外会展营销经验借鉴。
(2)教材内容多数以理论为主,实用性营销知识不足。为使学生获得对于会展营销的直观印象,多数教材使用会展项目的真实案例来进行补充,或辅以专业理论文章。这种方式对补充实用性营销知识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整体内容仍偏向理论。
(3)内容侧重各有不同,涉猎范围较广。除全部具备“会展营销概述”章节外,各种教材的内容各有侧重。有些教材主要讲授会展营销的流程性工作内容,有些侧重营销理念和会展经济理论的研究,有些则着眼于各类会展活动(如会议、展览、节事活动)的营销方式。如图1.3所示,纳入统计的11种教材中,不同章节分布较为分散,重叠率较低;多数教材覆盖面较广,但每一章节内容都浅尝辄止。
1.3.3 学生评价
在参照各类教材、学术文献、结合课程要求和学生状况的基础上,笔者按照会展营销课程框架进行授课,授课对象为本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2007~2010四个年级的学生,并针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授课效果,对2009、2010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2009级学生样本总量203,有效问卷数量122;2010级学生样本总量151,有效问卷数量97),调研结果如下:
(1)课程内容方面: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对以章节为单位的授课内容重要性进行调研。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内容依次是:营销策略组合(93.8%)、展览会营销(90.7%)、会展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88.7%);最应删除的内容依次是:会展行业及会展营销概论(32.9%)、节事营销(30.9%)、会议中心营销(29.8%)。
(2)课程实用性方面:针对课程的各项核心内容在会展营销工作中的实用性进行调研。通过对实用性程度进行赋值(实用性较差赋值为1,一般为2,较高为3),进行统计分析,学生认为最具实用性的内容依次为:会展市场调研和可行性分析(2.56)、会展产品策略(2.56)、会展营销渠道(2.54)、会展营销的具体实施技巧(2.54)。
(3)实践和理论知识方面:针对理论知识和营销实践技能重要性进行调研。52.6%的学生认为营销实践技能最为重要;43.3%的学生认为理论知识和营销实践技能具有同等重要性。endprint
(4)对课程的改进建议:其一,增加与课程内容相配合的案例和项目模拟训练,更注重理论实践的结合;其二,降低理论知识难度,尤其是教条性的纯理论内容应适当减少;其三,增加核心内容尤其是会展营销实施技巧的深度;其四,通过参与会展项目的实习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1.3.4 企业评价
在2009~2012年间,笔者走访了本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实习、工作过的多家会展企业,对学生在会展营销相关岗位的工作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在会展营销工作中的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情况,同时征求企业对教学的建议。
接受访谈的会展企业(组织)包括:天津市商务委员会天津投资贸易洽谈会组委会、天津滨海会展中心、天津市金色融域会展公关服务有限公司、天津精滨会展商务服务有限公司、天津开发区梦工厂展览有限公司、天津华伦会展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评价和建议主要包括:
(1)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对于会展行业的整体理解较好,有助于在行业中的进一步发展;
(2)学生对于会展营销实务,尤其是具体的技能方面显得较为薄弱,通常需要一定的适应和锻炼期才能逐渐进入职业角色;
(3)应对学生的预算能力加以培养,为会展项目制订整体或局部的预算是企业十分重视的一项能力;
(4)学生应该具备与时代发展接轨的会展行业知识和理念,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充足的知识储备。
2.会展营销课程的实用性改革探索
2.1 会展营销课程实用性改革思路
2.1.1 教学内容改革
对现有会展营销课程教学内容的分析和调研结果显示,课程内容普遍呈现出“宽而浅”的特征,这会造成学生只概览会展营销的全貌,却不能对具体的实务有深入、细致的理解的情况。同时,以会展营销工作流程为顺序组织课程框架虽然顺理成章,但由于前面的章节如会展营销计划、会展市场分析和定位等,均需在学生掌握充足会展营销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因此,学生在课程初始阶段的学习可能会感到迷惑,影响知识的消化吸收。
因此,在针对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中,笔者进行了以下两项调整:首先,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改“宽而浅”为“窄而深”,即适当地削减与会展营销核心过程关系较弱的、扩展性的内容,保留核心流程内容并增加深度、重点教授。其次,是调整章节的顺序,改为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顺序来安排教学进度。这样做一方面可使学生先掌握较容易的内容,循序渐进地加深对会展营销实务的理解,直至对较困难、需要高超营销技能才能完成的内容有更好的掌握;另一方面,由于学生未来从业时所接触的工作内容往往也是由易至难的,这一顺序更贴近入职的常规。
2.2.2 教学模式改革
在教学模式方面进行的改革主要包括两项内容:其一,改变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模式,将实践提升到与理论知识同等重要的地位,并注重二者的有机结合;其二,改章节式教学为项目式教学,每一项目均有相关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具体的实务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须使学生认识到:理论和实践知识是紧密结合、互为促进的关系。如果没有过硬的实践能力,理论知识就毫无用处;如果没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实践就会停留在表面化的层次而无法提升。
2.2.3 教学效果评价改革
在教学效果评价方面,应更注重授课中的过程考核,通过课上和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方式考察学生每一学习阶段的掌握情况,并将每一阶段的考核结果按比例纳入期末总成绩中。此外,考核的方式要以任务性考核为主,即通过布置单人或小组任务,让学生独立或协作完成具体的会展营销任务,并根据完成情况给分,而非仅通过期末作业、笔答试卷等方式进行理论性、一次性的考核。
2.2 具体实施方案
2.2.1 教学内容(新编教材,学时变化)
依据前述的改革思路,会展营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具体措施如下:
新编教材(讲义)。根据“窄而深”和“由易至难”的原则,选取会展营销核心流程的关键内容纳入教材,并重新调整顺序。同时,要依据每一学习内容的重要性重新安排理论与实践学时。
原课程体系中,对已由先修课程如《会展概论》、《市场营销》包括的“会展行业概述”“市场营销基础知识”等内容进行删除或删减;为其他课程主授内容的,如《会展策划实务》课程中重点学习的“会展产品”等内容,本课不再重复;特定类型会展活动的营销方法、会展场馆的营销方法、会展营销的发展趋势等内容,作为拓展性知识和课后阅读渗透到相关章节中。
2.2.2 教学模式
根据表4所示的章节顺序及主要内容,为每一教学内容设置若干项必须完成的核心任务。具体任务的完成,需要不同软硬件条件的配合来完成,如教学多媒体设备、有网络条件的机房、适当的校园或社会环境等。2.2.3 教学效果评价
改革后的会展营销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方案分为两部分,即教学过程中的多次阶段性、任务型考核和期末的最终考核,在期末考核中,也采用综合性任务的形式。同时,应注意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在最终成绩构成体系中的比例。在改革实施阶段采用的考核方案如下:
期末的营销方案制订任务考核的是学生对于会展营销的各项核心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会展营销知识、规划会展营销过程和细节的能力。具体考核方式是将学生分为若干会展项目营销小组,在组内分工协作,为特定会展项目制订内容完整、可行性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会展营销方案,并进行方案的展示和讲解。另由每组派出代表,与教师一同组成“董事会”,模拟竞标会形式对各项目组的方案进行投票,投票标准为“认为该会展营销方案是否具有盈利的可能性”及“董事会是否愿意为该方案下的会展项目投资”,最终由投票和教师点评决定该方案是否通过以及得分。
3.会展营销课程实用性改革的实施与成果endprint
自2011年9月起,在本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会展营销实务》课程教学中依照实用性改革方案进行教学,并取得了初步成果。接受实验性教学的专业班级包括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2011级和2012级的学生。
3.1 改革实施过程
改革实施过程中,课程使用了新修改的教学大纲和自编讲义,配合以带有网络和多媒体设施的计算机房,进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任务式、互动式教学,并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过程考核和期末的综合任务考核。改革试行阶段,授课的具体情况如下:
(1)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互动性有所提高。由于添加了较大比例的真实案例和提问、模拟情境、任务设置环节,较之以往偏重理论教学的情况,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和持久程度有所增加,主动提问或回答问题的学生比例有一定提高,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显著提升。
(2)充分借助多媒体和网络,与现代会展营销方法达成同步
在具体的学习任务中,利用办公自动化软硬件设施和网络环境,让学生亲自操作完成相关的任务,如撰写并发送营销电子邮件、使用搜索引擎搜集客户信息、使用统计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使用营销管理系统对客户资源进行管理等。这使得会展营销的实务性内容不再停留在纸面和口头的层面,而是变为学生的亲身实践,同时,现代化的信息和办公环境也与当前会展营销工作现状接轨。
(3)由浅入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有所提高。由于从最易掌握的任务循序渐进地学习,学生可以更好适应逐渐深入的学习进程,并对每一项任务都有较为清晰、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会展营销的全局观念。这一观念的形成是由任务推动、渗透而形成的,比原课程体系所采用的开篇导入、灌输理念的作法更为有效,根基也更为牢固。
同时,在改革实施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由于学生的个人兴趣、能力和思维方式有所差别,在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同步提升的情况下,仍有一部分学生在理论或实践方面有所偏废。
(2)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项目任务时,个别小组内存在“一个人做任务,其他人混成绩”的情况。
(3)极少数学生不能在各项学习任务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出现各项目知识彼此割裂、不能形成统一的会展营销观念的情况。也有个别学生存在“学了后边忘了前边”的情况。
针对以上问题,考虑在后续的改革实施过程中,采用个别辅导、进一步细化考核制度、在教学中不断加强项目内容间的前后承接来解决。
3.2 改革初步效果(教学评价:教务督导评价、同行教师评价、学生评价)
通过在2012~2014两个学年内、面向本专业两个年级共计317名学生进行教学,《会展营销实务》课程的实用性教学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果:
(1)教学督导评价:通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审核,随机抽查听课和说课等方式,教务处及本专业的教学督导对此项改革进行了评价,总体反映是正面、积极的。首先,教务部门对新版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审核之后表示认可、批准执行并给与了支持与鼓励;其次在两学年的抽查听课中对课程的评价均为“优”;此外在2012~2013学年度的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中,本课程获得学院优秀课三等奖。
(2)同行教师评价:在会展教研室内部的同行教师常规听课过程中,同行教师对本课程的评价较好,改革实施阶段4位同行教师共计16次听课后的平均评分为89.5。在日常教学研讨中,同行教师也对本课程给与了积极评价,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3)学生评价:改革实施阶段,学生在期末对本课程的测评平均分数为92.5。期末考试的平均通过率为95.42%,其中90~100分段占4.05%,80~89分段占35.17%,70~79分段占50.97%,60~69分段占5.23%。
3.3 改革预期成果
(1)出版新的《会展营销实务》教材。依据已有的新版课程讲义,并结合改革实施过程中的经验,编写新的《会展营销实务》实用性教材。教材除在结构上基本依照表2.2.1(2)所示的内容框架外,在内容上还将增加大量实际案例、专业文章和扩展信息链接,并在每一学习项目和细分的学习项目后安排练习任务。教材拟分为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两册。
(2)进一步提高总体教学评价。通过听取教学督导、同行教师和学生的建议,合理地修改目前课程教学中的不足,提高教学技能,从而进一步提高校内各方面对课程的评价。
(3)提高社会评价。通过结合真实会展项目的实践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实实习和个人职业生涯中的业务能力。同时,广泛征求各会展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对课程细节进行调整,使学生能力培养密切契合社会需要,以期获得更好的社会评价。
3.4 结论
在多层面、多角度地对本校《会展营销实务》进行实用性改革的尝试过程中,课程的结构、内容、形式均有较大的调整,实用性的教学效果也有较大的提升。尽管改革方案仍有不足之处,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需要调整的地方,但在各位教学前辈、同行的帮助支持和学生的积极配合下,有效的、正面的改革成果是值得期待的。
参考文献:
[1]阳光高考.教育部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Z].
[2]杜婉丽,陈延理.我国会展教育现状及会展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3):51-52.
[3]洪晔.高职会展专业的特色内涵建设初探[J].科技信息,2012,(4).endprint
自2011年9月起,在本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会展营销实务》课程教学中依照实用性改革方案进行教学,并取得了初步成果。接受实验性教学的专业班级包括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2011级和2012级的学生。
3.1 改革实施过程
改革实施过程中,课程使用了新修改的教学大纲和自编讲义,配合以带有网络和多媒体设施的计算机房,进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任务式、互动式教学,并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过程考核和期末的综合任务考核。改革试行阶段,授课的具体情况如下:
(1)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互动性有所提高。由于添加了较大比例的真实案例和提问、模拟情境、任务设置环节,较之以往偏重理论教学的情况,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和持久程度有所增加,主动提问或回答问题的学生比例有一定提高,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显著提升。
(2)充分借助多媒体和网络,与现代会展营销方法达成同步
在具体的学习任务中,利用办公自动化软硬件设施和网络环境,让学生亲自操作完成相关的任务,如撰写并发送营销电子邮件、使用搜索引擎搜集客户信息、使用统计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使用营销管理系统对客户资源进行管理等。这使得会展营销的实务性内容不再停留在纸面和口头的层面,而是变为学生的亲身实践,同时,现代化的信息和办公环境也与当前会展营销工作现状接轨。
(3)由浅入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有所提高。由于从最易掌握的任务循序渐进地学习,学生可以更好适应逐渐深入的学习进程,并对每一项任务都有较为清晰、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会展营销的全局观念。这一观念的形成是由任务推动、渗透而形成的,比原课程体系所采用的开篇导入、灌输理念的作法更为有效,根基也更为牢固。
同时,在改革实施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由于学生的个人兴趣、能力和思维方式有所差别,在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同步提升的情况下,仍有一部分学生在理论或实践方面有所偏废。
(2)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项目任务时,个别小组内存在“一个人做任务,其他人混成绩”的情况。
(3)极少数学生不能在各项学习任务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出现各项目知识彼此割裂、不能形成统一的会展营销观念的情况。也有个别学生存在“学了后边忘了前边”的情况。
针对以上问题,考虑在后续的改革实施过程中,采用个别辅导、进一步细化考核制度、在教学中不断加强项目内容间的前后承接来解决。
3.2 改革初步效果(教学评价:教务督导评价、同行教师评价、学生评价)
通过在2012~2014两个学年内、面向本专业两个年级共计317名学生进行教学,《会展营销实务》课程的实用性教学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果:
(1)教学督导评价:通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审核,随机抽查听课和说课等方式,教务处及本专业的教学督导对此项改革进行了评价,总体反映是正面、积极的。首先,教务部门对新版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审核之后表示认可、批准执行并给与了支持与鼓励;其次在两学年的抽查听课中对课程的评价均为“优”;此外在2012~2013学年度的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中,本课程获得学院优秀课三等奖。
(2)同行教师评价:在会展教研室内部的同行教师常规听课过程中,同行教师对本课程的评价较好,改革实施阶段4位同行教师共计16次听课后的平均评分为89.5。在日常教学研讨中,同行教师也对本课程给与了积极评价,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3)学生评价:改革实施阶段,学生在期末对本课程的测评平均分数为92.5。期末考试的平均通过率为95.42%,其中90~100分段占4.05%,80~89分段占35.17%,70~79分段占50.97%,60~69分段占5.23%。
3.3 改革预期成果
(1)出版新的《会展营销实务》教材。依据已有的新版课程讲义,并结合改革实施过程中的经验,编写新的《会展营销实务》实用性教材。教材除在结构上基本依照表2.2.1(2)所示的内容框架外,在内容上还将增加大量实际案例、专业文章和扩展信息链接,并在每一学习项目和细分的学习项目后安排练习任务。教材拟分为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两册。
(2)进一步提高总体教学评价。通过听取教学督导、同行教师和学生的建议,合理地修改目前课程教学中的不足,提高教学技能,从而进一步提高校内各方面对课程的评价。
(3)提高社会评价。通过结合真实会展项目的实践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实实习和个人职业生涯中的业务能力。同时,广泛征求各会展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对课程细节进行调整,使学生能力培养密切契合社会需要,以期获得更好的社会评价。
3.4 结论
在多层面、多角度地对本校《会展营销实务》进行实用性改革的尝试过程中,课程的结构、内容、形式均有较大的调整,实用性的教学效果也有较大的提升。尽管改革方案仍有不足之处,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需要调整的地方,但在各位教学前辈、同行的帮助支持和学生的积极配合下,有效的、正面的改革成果是值得期待的。
参考文献:
[1]阳光高考.教育部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Z].
[2]杜婉丽,陈延理.我国会展教育现状及会展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3):51-52.
[3]洪晔.高职会展专业的特色内涵建设初探[J].科技信息,2012,(4).endprint
自2011年9月起,在本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会展营销实务》课程教学中依照实用性改革方案进行教学,并取得了初步成果。接受实验性教学的专业班级包括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2011级和2012级的学生。
3.1 改革实施过程
改革实施过程中,课程使用了新修改的教学大纲和自编讲义,配合以带有网络和多媒体设施的计算机房,进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任务式、互动式教学,并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过程考核和期末的综合任务考核。改革试行阶段,授课的具体情况如下:
(1)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互动性有所提高。由于添加了较大比例的真实案例和提问、模拟情境、任务设置环节,较之以往偏重理论教学的情况,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和持久程度有所增加,主动提问或回答问题的学生比例有一定提高,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显著提升。
(2)充分借助多媒体和网络,与现代会展营销方法达成同步
在具体的学习任务中,利用办公自动化软硬件设施和网络环境,让学生亲自操作完成相关的任务,如撰写并发送营销电子邮件、使用搜索引擎搜集客户信息、使用统计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使用营销管理系统对客户资源进行管理等。这使得会展营销的实务性内容不再停留在纸面和口头的层面,而是变为学生的亲身实践,同时,现代化的信息和办公环境也与当前会展营销工作现状接轨。
(3)由浅入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有所提高。由于从最易掌握的任务循序渐进地学习,学生可以更好适应逐渐深入的学习进程,并对每一项任务都有较为清晰、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会展营销的全局观念。这一观念的形成是由任务推动、渗透而形成的,比原课程体系所采用的开篇导入、灌输理念的作法更为有效,根基也更为牢固。
同时,在改革实施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由于学生的个人兴趣、能力和思维方式有所差别,在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同步提升的情况下,仍有一部分学生在理论或实践方面有所偏废。
(2)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项目任务时,个别小组内存在“一个人做任务,其他人混成绩”的情况。
(3)极少数学生不能在各项学习任务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出现各项目知识彼此割裂、不能形成统一的会展营销观念的情况。也有个别学生存在“学了后边忘了前边”的情况。
针对以上问题,考虑在后续的改革实施过程中,采用个别辅导、进一步细化考核制度、在教学中不断加强项目内容间的前后承接来解决。
3.2 改革初步效果(教学评价:教务督导评价、同行教师评价、学生评价)
通过在2012~2014两个学年内、面向本专业两个年级共计317名学生进行教学,《会展营销实务》课程的实用性教学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果:
(1)教学督导评价:通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审核,随机抽查听课和说课等方式,教务处及本专业的教学督导对此项改革进行了评价,总体反映是正面、积极的。首先,教务部门对新版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审核之后表示认可、批准执行并给与了支持与鼓励;其次在两学年的抽查听课中对课程的评价均为“优”;此外在2012~2013学年度的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中,本课程获得学院优秀课三等奖。
(2)同行教师评价:在会展教研室内部的同行教师常规听课过程中,同行教师对本课程的评价较好,改革实施阶段4位同行教师共计16次听课后的平均评分为89.5。在日常教学研讨中,同行教师也对本课程给与了积极评价,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3)学生评价:改革实施阶段,学生在期末对本课程的测评平均分数为92.5。期末考试的平均通过率为95.42%,其中90~100分段占4.05%,80~89分段占35.17%,70~79分段占50.97%,60~69分段占5.23%。
3.3 改革预期成果
(1)出版新的《会展营销实务》教材。依据已有的新版课程讲义,并结合改革实施过程中的经验,编写新的《会展营销实务》实用性教材。教材除在结构上基本依照表2.2.1(2)所示的内容框架外,在内容上还将增加大量实际案例、专业文章和扩展信息链接,并在每一学习项目和细分的学习项目后安排练习任务。教材拟分为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两册。
(2)进一步提高总体教学评价。通过听取教学督导、同行教师和学生的建议,合理地修改目前课程教学中的不足,提高教学技能,从而进一步提高校内各方面对课程的评价。
(3)提高社会评价。通过结合真实会展项目的实践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实实习和个人职业生涯中的业务能力。同时,广泛征求各会展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对课程细节进行调整,使学生能力培养密切契合社会需要,以期获得更好的社会评价。
3.4 结论
在多层面、多角度地对本校《会展营销实务》进行实用性改革的尝试过程中,课程的结构、内容、形式均有较大的调整,实用性的教学效果也有较大的提升。尽管改革方案仍有不足之处,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需要调整的地方,但在各位教学前辈、同行的帮助支持和学生的积极配合下,有效的、正面的改革成果是值得期待的。
参考文献:
[1]阳光高考.教育部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Z].
[2]杜婉丽,陈延理.我国会展教育现状及会展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3):51-52.
[3]洪晔.高职会展专业的特色内涵建设初探[J].科技信息,201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