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艳东
(集宁师范学院计算机系内蒙古·乌兰察布市012000)
新建本科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于艳东
(集宁师范学院计算机系内蒙古·乌兰察布市012000)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其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与传统研究型大学相差甚远,其在教学管理体制从学年制向学分制的过渡转变中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挑战。本文通过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来找出问题所在,并尝试提出可行性的管理意见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办法。
新进本科院校 学分制 教学管理机制 改进
学分制不是对传统学年制的修修补补,而是对传统学年制的一种根本性变革。学分制管理体制下,学生能否毕业不再以是否达到要求的学习年限为标准,而是以是否修满要求的学分为限。这样一来,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根据学分制的要求,只要修够相应的学分,就可以提前毕业,也可以根据个人需要和学习追求,适当的延长学习年限。
传统的学年制与学分制在教学管理中作用不同,要全面体统了解两种制度,就要对两种制度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来发现学年制的局限和学分制推行的制约因素,从而研究相关政策办法的可行性。表1是对两种制度进行的比较,通过比较才可以开展制度研究。
表1 学分制与学年制比较分析
人的学习能力有高低,发展潜能参差不齐,要实现学习上的因材施教,就要充分肯定人的个体特征不可重复性和不可一致性。由表1可知,在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主体差异方面,学分制在一定程度上要优于学年制。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下,学生科以自由选课、自由选导师、进行弹性学习并充分利用重修免修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实现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选择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特质,进而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由于本科院校教育设施不健全、教育资源有限,多处于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的实验阶段或改革阶段,出于学分制管理机制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期,新建本科院校对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认识不足、在校学生自我管理和监督意识薄弱、教学管理牵涉的工作人员工作状态松懈、学分制教学管理基础技术不达标、教学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问题始终存在等因素严重制约着新建本科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的发展。
根据表2,综合对新进本科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思想观念上的束缚使得学分制的社会认可度和高等院校的接受度不高,对学年制的“惯性思维”让社会更加相信只有充足的学年制度安排才能让高校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多学理论文化知识、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真对待每一个学习环节,从而有牢固扎实的文化功底,在社会工作中能够更加有信心和耐力。但却忽视了学分制在达到与学年制同样教学效果的同时还能促使学生根据个人特质和兴趣爱好来安排学习计划、进行就业规划、合理组建知识结构。学分制的多重教学管理意义并未被社会普遍共识。
表2 制约学分制推行的因素分析
第二、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内环境和校外条件不足,严重制约学分制的推行。新建本科院校多在专科院校的基础上成立,且多为地方主管院校,其建立受到当地行政管理体制、教育规划设计、师资力量及生源广度的限制,办学自主权不能充分发挥,再加上相关制度政策安排与学分制不相适应使得学分制的落实变得更加困难。
第三、新建本科院校建校时间短、基础不足,导致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设施陈旧落后或不健全,而学分制要求课程安排多,教职人员多、能力高、水平好,教学硬件设施充足等,在资源稀缺性这一层面上来说,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和推行学分制收到了很大的制约。
第四、从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传统应试教育培养的人才已经出现与社会发展动态脱节的现象,与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配套的教学政策不到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灵活性与高校教育下人才的共性推出形成强烈反差,导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管理机制——学分制不能得到贯彻实施,因材施教、适应国情、校情的教学政策被忽视。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高校教育已成为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专业人才的主要部门和关键环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制度的改革成为加快社会进步的重要步骤,教育改革的重点无疑是高校教育管理机制的变革,而学分制改革无疑是高校教育适应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进步的必由之路。要发掘学生自身潜质、发挥学生优势、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开展教育事业、增强市场观念和社会服务意识、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就要努力为新建本科院校主动迎接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条件和支持,就要为新建本科院校学分制的推行创造机会和可能。在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教学管理的新任务的基础上,要应对高校教育管理的新挑战,解决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提出应对方法和意见,进行改进。
1、要建立适合学分制推行的良性运行机制
一个好的教学管理机制,要有一个良好的运行操作机制。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和教育机构应该从创新型人才培养社会适应程度高的角度出发,制定学分制政策文件和规章制度,拓宽教育沟通渠道,建立多元化教育信息沟通途径,构建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格局。稳健的运行操作机制是新建本科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的优势得以发挥和施展的重要先决条件。
要建立教学质量评估机制、教学督导机制和学分制激励措施。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有利于加强教职人员的教学责任意识,教学情况的测评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加强,同时能促进骨干教师的培养;教学督导机制有利于教学考核,有利于完善教学工作规范,有利于教学质量检查和提高。学分制激励措施可以鼓励一线教师多上课、多开设教育课程、多为高校教育做贡献,进而扩大学生选课范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改进和完善。
2、根据学分制制定符合学生学习特质的排课方法和考试办法
学年制按照教学计划制定了固定的课程表,上课时间主要集中在白天,且处于教学场地的考虑,很多学生白天的课程安排也并不满档,总是有很多可课余时间。而有些学生由于学习习惯和作息规律的限制,不能很好地利用课程表计划的学习时间,这不仅浪费了教学资源,也不能使学生很好的运用自己的学习能力。应试教育的本质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但是学年制下考试都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部分学生靠临时“突击”,死记硬背来成功应对考试,这样一来,影响了教学的目的并阻碍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扎实性。
根据学分制的要求,排课方法不是固定的,而是由学生自主选课、自主选导师的结果所决定的。排课的课程表不应该是千篇一律,而应该是每个学生都有具有自己特长特质的课表,所学课程应有利于自己学习能力提高和职业规划的课程。考虑到有些课程学习的学生人数众多,需要按照课需量的要求进行滚动开设和交叉开设。
学分制下考试制度也应该有所变通。学分不应该只取决于考试成绩,考试形式也不应该只有单一的试卷类型。学习数量和学习质量是学分的决定因素,学习数量包括选课数量、到课率、教材之外书籍及网络知识的学习、社会实践等,学习质量包括知识掌握程度的高低、视野面的宽广、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等,这些都应该按照不同的类型和对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进行比例分配,实行学分肯定,变试卷考试为行动与思索的综合考验。
3、建立学分制基础技术沟通平台
要有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对学生的自觉自律意识进行测评,提出适应每个学生特质的选课和学习方法。通过对不同学生学习能力和基本思维能力的测试对学生进行同质分组管理,保证学生之间信息的有效沟通和师生之间的顺利互动。学校教务的统一管理可以有效地促进学分制效用的发挥。
学分制具体运行模式多种多样,但其教育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保证高校教育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的培养。新建本科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是应对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脱节、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密切等问题的有效方法和主要途径。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有利于高校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知识结构的完善。
[1]韩磊磊;源国伟;;中国高校学分制30年——大学教学制度改革讨论述评[J];高教探索;2008年04期.
[2]张继伟;费瑞萍;;学分制高校收费管理探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年14期.
[3]张庆亮;王建刚;;高校实施学分制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年02期.
[4]徐建婷;袁冬青;;中美学分制改革背景分析及对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启示[A];2011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学术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G641.47
A
1009-8534(2014)05-0074-03
2014-06-21
[项目研究]主管单位:集宁师范学院课题,课题编号:JSG:JGKT2013019,课题名称:新建本科院校推进学分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以集宁师范学院为例。
于艳东,女,内蒙古赤峰人,1979年5月,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与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