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名星 雷军环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基于“云教育平台”的移动学习环境构建
吴名星 雷军环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探讨了移动学习环境的移动学习装备环境、移动学习支持环境和移动学习服务环境三个方面的内容,重点基于“云教育平台”,对构建可移动学习环境的终端设备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在Android平台下开发了能在智能手机上访问“云教育平台”的移动学习软件,对我省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云空间;移动学习环境;移动学习;软件开发
世界大学城worlduc.com是一个基于WEB2.0技术搭建的资源共建共享的云教育平台,我省很多职业院校都基于“世界大学城”搭建了职业教育网络学习互动交流平台,实现了全球信息资源的聚合与共享[1]。经过几年的发展,云教育平台汇聚了庞大的用户群和海量的教育学习资源,已经成为我省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空间教学平台。如何利用手持设备开展移动教学活动已成为本世纪国内外教育界研究的前沿和探讨的热点,更是高校面向现代化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2]。《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指出:“加强知识获取、知识交易与支付、数字化智能教室、移动学习、沉浸学习等关键技术研发,建立开放式知识服务公共体系”。近年来,移动学习研究从理论到资源、从终端到平台、从活动到实践等都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但从总体上讲,移动学习应用在高校仍处于研究和测试状态,一些已经投入和应用的系统也存在学习领域窄、技术应用单一等限制,目前尚没有一个成熟的、立体化的高校移动学习系统[3]。
为进一步创新“云教育平台”功能,推动“空间教学革命”,实现师生“随时、随地”都能利用“云教育平台”进行学习和交流,本文基于“云教育平台”对可移动学习环境的构建进行了研究,这对于推动我省数字化校园建设、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将进一步提高“云教育平台”的资源利用率。
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其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4]。移动学习环境分为3个层次[5]:第1层次移动学习装备环境、第2层次为移动学习支持环境、第3层次为移动学习服务环境。
移动学习终端设备和移动学习网络接入统一定义为移动学习装备环境[6]。通常意义上说,移动学习装备环境是为移动学习系统提供支持和服务的硬件设备和网络环境,这些硬件支持包括因特网、移动通信网和移动终端设备。移动终端设备是移动学习所使用的工具,移动终端设备多种多样,学习者不仅可以依靠手机、智能手机、PDA进行移动学习,还可以用具有无线通信模块的学习机、掌上电脑进行移动学习,也可以将学习资料传输到MP3、MP4、电子书等这些离线设备终端上进行离线学习。目前我校已经开通了数字校园,wifi网络覆盖整个校网,师生无论在教室、图书馆、实训楼,还是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可以快速访问Internet。另外,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据调查,全校90%以上的师生都拥有了智能手机,每天都在利用QQ、微信进行互动交流和学习,移动学习装备环境基本构建好。
(2)移动学习平台和移动学习资源统一定义为移动学习支持环境[7],国内有学者以网络学习机为例,对移动学习支持环境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描述,认为移动学习支持环境应包括资源网、课题网、下发的资料、互联网络、移动学习课室和专家[8]。移动学习平台是指通过无线通信技术或无线网络技术提供移动学习信息与学习服务支持的软件系统[9]。它是承载移动学习资源并支持移动学习活动的主要载体。移动学习资源是基于便携的移动设备帮助学习者有效学习的信息和支持服务[10],它是对现有学习资源的一种补充,是开展一切移动学习活动的基础[11]。据统计,到2013年初,我省在“云教育平台”上创建有机构平台190个,师生个人空间50万余个,发布的视频78万个,发表文章1269万篇,视频浏览973万次,文章点击率1.9亿次[12]。到2012年底,其中我校有师生在用空间1.9万个,建设了900余门空间资源课程,配备了12个网络直播实境教学空间,建设了10个行业大师空间工作室,上传资源250万个,互动交流430万次,师生空间接受校内外访问3197万次[13]。“云教育平台”拥有的庞大学习用户和学习资源,可以作为移动学习资源支持环境,但存在的问题是这些资源格式基本上是按照通用计算机浏览器的标准创建使用的,这么庞大的资源,如何能在移动终端设备上访问学习,实现现有资源的移动学习呢?目前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师生移动学习的主要工具,可以通过在智能手机设计一款应用软件,在手机上构建移动学习客户端访问平台,实现在手机上访问“云教育平台”的资源,并能利用手机通过云教育平台实现互动交流。通过手机APP与云教育平台,共同构成移动学习支持环境,方便师生使用云教育平台进行移动学习。
(3)移动学习的内容选择和设计及移动学习活动设计统一定义为移动学习服务环境[14],与前两个层次不同的是,本层次的相关设计主要是由教学专家来完成,也是移动学习应用于具体学科最核心的部分。移动学习内容就是指为了实现移动学习目标,借助移动学习设备及平台等,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它涉及到的是“学什么”的问题,在进行该要素的选择和设计时,需要用到教学设计的思想和方法,这部分工作应由教学专家来完成。移动学习活动则是指学习者与移动学习环境之间进行的、有预定目的的交互活动。相对于移动学习内容来说,它对应的就是“如何学”的问题,由教学专家在一定的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完成。
通过前面的分析,移动学习的装备环境已经基本具备,而移动学习服务环境的建立与完善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与完善。移动学习支持环境的网络平台可以通过对现有的“云教育平台”来构建,下面将重点讨论基于“云教育平台”的手机移动学习平台的构建。
2.1 云教育平台的核心功能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利用“云教育平台”开展教育教学,最常用的核心功能有两个:①学习资源的存储与展示,“云教育平台”为用户提供了强大的资源共建共享功能,可以为用户存储文本、图片、视频等多种格式的资源,教师和学生可以分模块、章节、主题等创建共享自己的资源供其他用户学习。②强大的互动交流功能,师生利用平台参与互动交流的方式有多种:用户之间可以相互留言;发送私信;可以学习对方的资源并发表评论;还可以通过创建群组就某个主题开展讨论,进行协作学习。
2.2 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平台功能分析
为了能够让“云教育平台”上的用户能够随时随地开展移动学习,可以在师生用户最常用的智能手机上创建移动学习软件,帮助师生利用手机开展移动学习。根据调查移动学习平台需要实现的关键功能主要有两大部分:①利用手机访问学习“云教育平台”上的资源;②利用手机基于“云教育平台”开展师生、师师、生生互动。要实现这两个功能,需要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1)手机移动学习软件与“云教育平台”的软件接口问题。“云教育平台”作为第三方平台,没有开放的接口,手机移动学习软件能否访问“云教育平台”的资源,并利用“云教育平台”开展互动,是手机移动学习软件设计的关键问题。通过抓取分析“云教育平台”的网页内容,在手机上采用http协议模拟电脑用户的操作行为,以Get或Post的方式请求获取“云教育平台”上的网页内容,用Post方式向“云教育平台”提交用户表单内容,很好地解决了手机移动学习软件与“云教育平台”的软件接口问题。
(2)如何在移动学习中重用“职教新干线云教育平台”现有资源。目前“云教育平台”汇聚了丰富的资源,资源类型包括文本、图片、视频等多种格式,而这些资源格式基本上是按照通用计算机浏览器的标准创建使用的,如何才能在移动终端设备上访问学习重用这些资源。通过以HttpGet的方式抓取网页内容,并对网页结构内容进行分析,结合移动平台的显示特性,对文本、图片内容进行重新格式化显示,很好地解决了“云教育平台”上的网页内容在手机上的显示问题。
(3)移动学习互动交流问题。“云教育平台”提供了互动交流功能,如何利用现有的“云教育平台”互动交流功能在智能手机上实现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实时互动。通过在手机上抓取分析互动时的数据包,在手机移动学习平台上很好地实现用户的交互。通过好友留言、回复实现用户间的日常交互,通过发布日志、微博并对日志、主题进行回复开展基于内容学习的互动。另外,对云平台的交互进行扩展,这可以实现给好友批量留言、批量回复等群体互动功能。
2.3 基于Android平台的手机移动学习平台的功能实现
为了构建移动学习环境,笔者所在的团队选取了当前在校园最为流行的Android手机作为移动学习工具,基于android系统开发了“世界大学城android客户端软件”,该软件实现在Android智能手机上访问世界大学城的常用功能,方便老师和学生开展移动学习和交互。目前实现的功能有:①在手机上登录世界大学城;②在手机上查看世界大学城的各种通知信息;③在手机上单个或批量同意好友请求;④在手机上单个或批量给好友留言;⑤在手机上回复好友留言;⑥在手机上查看我的教研室中发布的各种文章主题以及其他用户给主题的评论并发表评论;⑦查看我发布的微博并发布微博,发布日志文章。软件的主界面如图1。
图1 手机学习软件主要界面
“云教育平台”是我省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平台,目前设计开发的“世界大学城Android客户端软件”已经在世界大学城用户群体中开始试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部分功能还有待完善,比如视频的播放、学习行为的统计等。近年来,MOOC、移动学习、在线教育、微课等新兴教育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基于“职教新干线云教育平台”可移动学习环境的构建,将进一步推动我省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达到无缝学习的目的。
[1]王键.运用云计算探索新机制开创教育信息化建设新途径——湖南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与展望[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1,(9):12-13.
[2]程超,李玉香,韩庆山.基于校园网的高校移动教学系统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5):174-176.
[3]郑凯,许骏.高校移动学习体系的构建与发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9):20-24.
[4]叶成林,徐福荫,许骏.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 2004,(3):12—19.
[5]方海光,王红云,黄荣怀.移动学习的系统环境路线图[J].现代教育技术,2011,(1):14-20.
[6]方海光,刘敏,安素芳.移动学习的系统装备环境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2):22-27.
[7]方海光,毛莹,刘军,王红云.移动学习的系统支持环境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3):15-20.
[8]余胜泉.解析课外移动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及支持环境[EB/OL]. http://www.edu.cn/kygx_6508/20080525/t20080525_298517.shtml, 2008-05-25.
[9]李华新.交互式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10]方晶,陈章其.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 2007,(7):55-60.
[11]熊志刚.移动学习及其资源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5.
[12]王键.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报告[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3,(9).
[13]刘洪宇.教学空间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运用[EB/OL].http: //www.worlduc.com/blog2012.aspx?bid=4509674.2014-05-16.
[14]方海光,李珍珍,王晓春,刘敏.移动学习的系统服务环境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4):19-25.
G712
A
1671-5136(2014)03-0130-03
2014-09-19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编号:12C0934);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XJK014CXX011)。
吴名星(1978-),男,湖南新化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