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福利机构“教康养”三位一体整合性服务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重庆市儿童爱心庄园为例

2014-04-26 06:46:51阳海霞张萍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养育庄园福利

阳海霞 张萍

(重庆市儿童爱心庄园,重庆 400026)

儿童福利机构“教康养”三位一体整合性服务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重庆市儿童爱心庄园为例

阳海霞 张萍

(重庆市儿童爱心庄园,重庆 400026)

特教、康复及养育三位一体整合性服务模式的提出是为了满足特殊儿童成长发展的多元需求,通过不同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提升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养育的服务品质。文中通过对教康养三位一体整合性服务模式的背景和实施过程的介绍,总结前期工作经验,以期对相关儿童福利机构的服务工作提供参考。

儿童福利机构;特殊儿童;整合性服务模式

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孤残儿童的身心发展,国家在加大对孤残儿童事业扶持的同时,也对儿童福利机构的建设、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省、市人民政府妥善安置孤残儿童、建立健全孤儿保障体系,维护孤儿基本权益、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建设,提高专业保障水平、健全工作机制,促进孤儿福利事业健康发展。

在党和政府及社会的大力扶持下,我国福利机构得到了快速发展,机构设施日益完善、服务水平日益提升。但是我国儿童福利机构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工作思路滞后、康复、特殊教育、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员缺乏、资金不足等。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儿童福利机构要以“特殊儿童”为本,以满足特殊儿童需求为动力,不断完善机构建设、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模式,以便更好地为孤残儿童服务。为此,重庆市儿童爱心庄园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张文京教授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思路,并在2013年4月提出并开展“教康养”三位一体整合性服务模式。

一、开展“教康养”三位一体整合性服务模式的背景

(一)最大限度满足特殊儿童特殊教育、康复训练的需求

儿童福利机构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失去了父母双亲、由福利院承担抚育义务的孤儿以及被亲人遗弃的儿童。这些儿童在生理或心理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尤其是被遗弃的儿童,大多伴有肢体障碍和智力障碍。因此,他们需要良好且持续的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的服务,以此缓解和弥补身心障碍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提高特殊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为其融入社会生活做好准备。但从目前福利机构的现状来看,福利机构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特殊教育的力度、时间及功能持续性还是远远不够的(见表1)。

表1 重庆市儿童爱心庄园特殊儿童每天特殊教育以及康复训练时间表

从表1可以得知:第一,儿童福利机构特殊儿童每天的特殊教育以及康复训练时间是不够的;第二,儿童福利机构特殊儿童每天大部分的时间是在生活养育区,但在生活养育区基本没有涉及特殊教育以及康复训练;第三,在教学区儿童所学习到的特殊教育知识和所获得的康复训练的效果在生活区无法泛化和迁移。

儿童福利机构的这种传统单一的服务模式无法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对特殊儿童身心发展也是不利的。面对这种情况,重庆市儿童爱心庄园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整合资源,实施“教康养”三位一体整合性服务模式,强化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的功能,同时将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贯穿于特殊儿童的生活,让福利机构的特殊儿童无论在课堂上还是生活中都能得到持续的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最大限度地满足特殊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二)利用现有资源,实现1+1〉2效应

儿童福利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资源不足,尤其是特殊教育、康复训练、社会工作等专业人员不足,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实际需求康复医师1.3万人,物理治疗师18万人,作业治疗师12万人,而现有康复医学方面的技术人才总数不足10000名,其中,康复治疗师仅500多人,物理治疗师和作业治疗师的人数与人口的比例是0.4人/10万人口。重庆市儿童爱心庄园同样面临这种情况(见表2)。

表2 重庆市儿童爱心庄园特殊教育师资情况表

从表2可以看出,特殊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员是不足的。专业人员不足,将会大大降低儿童福利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因此,重庆市儿童爱心庄园在这种情况下,创新工作模式,整合庄园资源,实现特殊教育、康复训练、医生、社会工作者、营养师、保育员等整合,让各专业人员在新的模式下突破专业界限,互相学习,将儿童服务技能融会贯通,最大限度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

二、“教康养”三位一体整合性服务模式的内涵

(一)理论基础

1、亚伯拉罕.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年在其《人类激励理论》中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种需求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排列。该需求理论认为,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

儿童福利机构的儿童多为有障碍的儿童,虽然这些儿童在福利机构的抚育下,生理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但是他们一旦没有福利机构的保护,生命安全都会受到影响,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等需求更是不可能得到满足。从这个角度来说,福利机构的目标之一就是提升儿童能力,为有条件实现自我需求的特殊儿童奠定基础。一般来说,儿童福利机构的特殊儿童多为重度障碍或多重障碍儿童,他们需要得到康复治疗师、特殊教育教师、保育员、医生、社工人员等多方专业力量的支持,才能得到进步。因此,重庆市爱心庄园整合资源,为庄园特殊儿童提供更系统的专业服务,满足特殊儿童发展需求。

2、儿童权利公约

1989年第44届联合国大会第25号决议通过《儿童权利公约》,该公约旨在保护儿童权益,为世界各国儿童创建良好的成长环境。该公约提出每个儿童都享有四项基本权利即生命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参与权。福利机构特殊儿童也是儿童中的一部分,他们也享有这些权利,福利机构应该创造条件满足特殊儿童的这些权利。

(二)概念内涵

重庆市儿童爱心庄园开拓创新,大力发展新的服务模式,秉承“一切为了儿童”的理念,开展了“特教、康复、养育”三位一体整合性服务模式,即以提升特殊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参与社会能力为基础,整合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课程,一方面为保育员提供培训,安排保育员进入班级,在课堂中学习教育教学技能,同时在儿童生活中学以致用,另一方面,特教教师、康复治疗师进入儿童养育区进行专业指导,对儿童保育员进行专业技术转移,使专业训练生活化,以特殊教育服务、康复训练贯穿于养育生活的始终,以最大限度满足特殊儿童需求,促进儿童的发展。

三、“教康养”三位一体整合性服务模式的实施过程

传统的服务模式是专业人员各自为政,各专业之间的沟通是不充分的,对特殊儿童的服务是断层的,相应地,产生的服务效果也不可能是最好的。

特殊儿童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单一模式或单一专业人员难以完全满足其需求,而以跨专业团队合作的方式较能满足其需求,专业团队为儿童提供特殊教育、物理治疗、职能治疗、语言治疗、心理咨询等服务。专业团队的任务是:针对特殊儿童个别评估、拟定教育计划、拟定康复计划、确定安置形式、定期重新评估等。

专业服务多元化,各专业人员之间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各相关专业人员的合作是建立在有共同目标、平等、共同承担责任做决定、分享资源的基础上的。教康养三位一体整合性服务模式是以养育为基础,同时介入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以达成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目的。在生活养育区,根据儿童的身心状况安置形式分为三种:一种是集中养育班级,由2个保育妈妈带领10个儿童集中生活;第二种是类家庭亲情养育,由1个保育妈妈带领4-5个儿童一起生活;第三种是爱心家庭,由爱心妈妈和爱心爸爸带领4个儿童一起生活。

2013年4月合并儿童教育中心、养育中心、康复中心为特殊儿童服务中心,就是为了确保教育康复养育三位一体整合服务的有效实施,避免各环节的沟通不畅。同月开始试行特教康复养育实验班,由3教1康1保的骨干师资、10名障碍类别不同的学生(障碍类别主要有脑瘫、唇腭裂、唐氏综合症、自闭症、智障,年龄段在5-7岁)组成实验班进行试点,每周完成1名儿童的多专业评估,召开个案研讨会,出席会议的人员包括:教学主管、儿童的班主任和各科任教师、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心理咨询师、保育妈妈,所有与会人员从儿童障碍类别及程度、成因、未来发展潜能、安置措施、教育重点、康复重点及养育重点探讨出儿童未来一年中发展的目标,并共同拟定儿童的个别化支持计划,所有相关专业人员在有效保证自身专业领域为儿童提供高品质服务的同时,也需要清楚其他专业人员的服务内容,最终达到整合性全人化的服务。通过近半年的实践摸索,特殊儿童在生活自理和情绪行为控制方面得到明显提高和改善。总结前期工作经验和对教康养模式的调整,2013年9月,教、康、养三位一体整合性服务模式在庄园全面推行,目的是通过特教教师和康复医师在儿童生活中介入,对保育妈妈进行专业性的技术指导和技术转移,确保保育妈妈能将儿童的教育目标和康复目标融入儿童的一日生活中,并通过开展活动,将目标在家庭中得到强化,以此延长儿童教育和康复的有效学习时间;特殊儿童周一至周五上午9:00-11:00、下午14:00-17:00在学习区接受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特殊教育教师和康复师利用空余时间每周进入居住区两次,每次不少于一个小时,与儿童在生活情境中开展活动,在生活的真实情境中运用特殊教育和康复知识进行全生态化的教育教学,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习得技能。同时也对保育妈妈进行专业知识的转移,有针对性地提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并就儿童教育和康复的现况与保育妈妈充分沟通,共同讨论儿童的学习目标和康复目标的达成情况,各专业人员之间不断地沟通协调,及时调整对儿童提供的服务内容和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服务效果。

自教康养三位一体整合性服务模式在庄园推行一年来,为保证服务品质,庄园克服重重困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见表3)。

表3 重庆市儿童爱心庄园教育康复养育三位一体整合模式人员配备表

从表3可见,专业服务人数与儿童人数配对比基本达到1:1。目的是为了给教康养三位一体整合性服务模式下的特殊儿童提供较为细致、较为深入的专业服务,同时通过此模式的实行,探索更人性化的特殊儿童服务方向。

四、教康养三位一体整合性服务模式的成果

(一)通过实施教、康、养三位一体整合性服务模式,特殊儿童的成长发生了质的变化,生活自理方面由之前保育妈妈亲手的完全协助发展到现在的口头提示;情绪方面也改善了很多,变得爱笑了,愿意主动与人交流了。

(二)通过实施教、康、养三位一体整合性服务模式,各专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提升。从只会从自身专业出发的传统思维方式转变为从特殊儿童的需求出发的人性化思维方式;从单一型服务人员转变为复合型服务人员。为了满足特殊儿童多元化的需求,团队在整个服务过程中要求各专业人员充分沟通、相互协调,共同解决问题,服务儿童。同时,通过整合性服务,各专业人员在长期沟通中学习,不仅发展了自身的专业水平,更是突破了自身的专业领域,达到融合学习、贯通服务的目的,同时也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三)通过实施教、康、养三位一体整合性服务模式,儿童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从物理环境上看,儿童从原来单调乏味的集中养育转化成缤纷多彩的家庭生活;从心理层面上看,儿童从原来呆滞刻板的情绪行为转化为热情积极的情绪行为。

总之,通过教、康、养三位一体整合性服务模式的前后对比,儿童各方面的成长变化是非常明显的。

五、研究反思

1、专业整合,优化服务。实施教、康、养三位一体整合性服务模式一年多来,各专业人员在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的同时,同时也学习到了其它专业的知识,但如何将其它专业的知识与自身专业知识做到最有效的结合,将服务做到最优化,这仍是需要团队中各专业人员不断探索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

2、开拓渠道,整合资源。为保证教、康、养三位一体整合性服务模式的服务品质,需要高校专家定期给予指导,从理论的高度自上而下地规划和调整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可招募高校中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义工、大学生志愿者,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和实践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在庄园专业人员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为儿童提供相对专业的服务。

3、总结经验,规范服务流程。力争打造教、康、养三位一体整合性服务模式的典范。虽然教、康、养三位一体整合性服务模式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由于团队各专业人员的努力付出,现已初见成效,个案量也达到100人左右,从个案的成长档案就可看出儿童成长的数据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同时,也要逐步规范教、康、养三位一体整合性服务模式的服务流程,使其系统化、科学化,为打造成为全国示范型儿童福利机构做好准备。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EB/OL].http: //www.gov.cn/zwgk/2010-11/18/content_1748012.htm,2010-11-18.

[2]李浩炜,满家位.我国儿童福利机构康复医学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民康医学,2009,(7).

[3]联合国大会.儿童权利公约[EB/Ol].http://news.xinhuanet. com/ziliao/2005-09-21/content_3522096.htm,1989-11-20.

[4]王天苗.特殊教育相关专业服务作业手册[M].台湾教育部特殊教育研究小组,2003.

[6]李宝珍等.新专业整合课程模式[M].向阳儿童发展中心,2011.

[7]张如杏.台北县特殊教育相关专业合作模式及运作方式之探讨[J].东台湾特殊教育学报,2007,(9).

D632.1

A

1671-5136(2014)02-0019-03

2014-05-20

阳海霞(1984-),女,湖南人,重庆市儿童爱心庄园中级职称、大学本科;张萍(1983-),女,湖北人,重庆市儿童爱心庄园初级职称、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养育庄园福利
珍珑·青石子度假庄园
现代装饰(2022年5期)2022-10-13 08:46:40
慢屋·青麦庄园
现代装饰(2021年6期)2021-12-31 05:28:40
玉米福利
在皇后山的茶庄园
鸭绿江(2021年35期)2021-04-19 12:24:18
天下有“完美的养育风格”吗
养育宝宝 专家团来帮你
幸福(2019年21期)2019-08-20 05:39:12
养育宝宝专家团来帮你
幸福(2018年33期)2018-12-05 05:22:46
养育孩子 只需温和助推
中华家教(2018年10期)2018-10-30 01:43:32
动物庄园
看天下(2017年11期)2017-05-11 12:55:44
那时候福利好,别看挣几十块钱,也没觉得紧巴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