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兰芬,李淑雁,陆 灼,黄小娟
(肇庆市中医院 脾胃病科,广东 肇庆 526020)
中药热奄包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疗效观察
邓兰芬,李淑雁,陆 灼,黄小娟
(肇庆市中医院 脾胃病科,广东 肇庆 526020)
目的:探讨用自制热奄包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疗效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病人9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予常规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观察组予常规中西医结合药物加自制热奄包及穴位贴敷治疗,每日1次,饭后执行,观察期为10天,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7%,对照组为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能迅速改善胃痛、胃胀、恶心、嗳气症状,起效快。结论:常规中西医结合药物加自制热奄包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用常规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
热奄包;穴位贴敷;脾胃虚寒型胃脘痛
中医胃脘痛(慢性胃炎)是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临床上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 。广东人有喝凉茶的习惯,以至耗气伤阳,伤脾败胃,故胃脘痛者以脾胃虚寒型多见,运用多种治疗方法联合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是目前的研究方向,采用自制热奄包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多年,不断改良,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广东省肇庆市中医院脾胃科2013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病人94例,观察组47例,男23例,女24例;年龄35~82岁,平均年龄(60.10±12.69)岁。对照组47例,男24例,女23例;年龄33~80岁,平均年龄(58.10±9.98)岁。纳入标准见文献[1]。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均采取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中医辨证使用温中健脾中药:黄芪健中汤和理中汤加减,每日1剂;静脉使用泮托拉唑粉针,口服莫沙必利、硫糖铝、麦滋林颗粒。观察组病人在采取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制热奄包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先将自制的热奄包加热后置于病人的上腹部、脐周热烫20~30min,再用吴茱萸粉6g与少量生姜汁制作的贴敷丸按照操作流程贴在病人中脘穴、气海穴上,贴敷4h。此联合治疗法每日1次,饭后执行,10天为1个疗程。
1.2.2 制作及操作方法 ①热奄包:用制厚朴20g、大腹皮20g、粗盐2 000g混合倒进电热锅内炒8~10min至盐烫手即装入特制大小约20cm×25cm的双层小布袋中扎好即可,操作时要用一次性帽子包裹置于病人上腹部及脐周反复旋转热烫20~30min;②穴位贴敷:用吴茱萸粉6g与少量生姜汁揉搓成一小丸,约1cm×1cm,放于一次性贴敷片中按照操作流程贴在病人中脘穴(上腹部前正中线,脐上4寸)、气海穴(上腹部前正中线,脐下1.5寸),贴敷4h取走。
1.2.3 护理方法 加强心理护理,做好告知工作,取得配合。避免发生护理不良事件,重点是防烫伤,要控制炒盐的温度,以不烫手为宜,约55~65℃,腹部皮肤有破损、过敏表现均禁止操作。穴位贴敷病人发生过敏的情况较多,故贴敷时间不能超4h,取走贴敷时要马上用温水进行皮肤清洁,如皮肤出现过敏症状即涂皮炎平软膏,停止穴位贴敷至过敏表现消失后视情况再行治疗。辨证施膳,可给予温中健脾、益气药膳,如白胡椒猪肚汤等,忌生冷、寒凉、辛辣之品。
1.2.4 观察项目 在比对效果期间要观察每例病人的胃痛、胃胀、恶心、吐酸症状的变化,同时还要监测病人焦虑、失眠情况。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两组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2.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经过治疗,两组患者胃痛、胃胀、恶心、吐酸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n(%)]
胃脘痛是中医内科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上脾胃虚寒型胃脘痛较多见,属西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范畴,具有病程迁延难愈及反复发作的特点。胃脘痛证型较多病情复杂,西医对其进行治疗缺乏针对性,疗效不甚明显[2]。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胃脘痛已成为当前医药界重点关注的课题。近年来,采用中西医内服外治系统地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研究报道很多,均有较好疗效。在此基础上根据本地区实际,采用热奄包及穴位贴敷联合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取得良好效果。研究数据表明,采用联合治疗能迅速改善胃脘痛主要症状,如胃痛、胃胀、恶心、吐酸等,较常规内服药物治疗效果明显,有显著差异。
中医外治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渝骈文》指出:“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何者?明阴阳,识脏腑也。虽治在外,无特治在内也”[3]。充分阐明了中医外治疗法的作用。脾胃互为表里,为后天之本[4]。本联合治疗法,内服外治,双管齐下,扶正固本,温中健脾,温胃散寒,行气止痛,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独到之处及优势所在。本热奄包采用的中药制厚朴有行气、 燥湿、消积功效,大腹皮下气宽中、行水,而热粗盐有活血化瘀、发汗等作用,三者合用能达到温经通络、调和气血、祛湿驱寒的作用,能迅速改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症状。穴位贴敷作用较为直接, “可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对许多沉疴痼疾常能取得显著功效[4]。现代的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穴位贴敷可调节大鼠血浆为动素水平,促进血清胃泌素分泌,促进胃排空;改善胃黏膜血流量,加快对胃黏膜屏障损伤物质的清除[5]。中脘穴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之功;气海穴为任脉的首要穴道,有强壮作用,还能促消化、益气通阳。良姜:散寒止痛,为治胃寒脘腹冷痛之常用药[6],用姜汁与吴茱萸混合进行穴位贴敷,能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正如《医学源流论》曰:“使药液从皮肤入腠理,通经贯络,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致妙之法也”[7]。采用中药热奄包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减轻病人痛苦,促进康复,疗效确切,操作简单,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脾胃虚寒,胃脘络脉失于温养而生胃脘痛。临床上胃脘痛更应注意情志护理调养,劳逸适度,饮食起居规律,适当药膳,理疗、针灸按摩都是很好的辅助治疗,有益康复[8]。由此可见,治疗胃脘痛不能只靠药物治疗,必须要采取多渠道配合治疗,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1]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第6版)[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65.
[2] 杨士元. 胃脘痛的中医药辨证论治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5):17-18.
[3] 毛雪梅,罗文,梁秀芳,等.穴位贴敷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病人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8),215-216.
[4] 杨颖. 中医治疗胃痛的临床效果观察[J].白求恩军医学院报,2012,10(5):437-438.
[5] 潘东洪,吕艳,王伟,等.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拔罐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人的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2013,27(8):2350-2351.
[6] 王红,李鹏鸟.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10,31(4),84-87.
[7] 王红霞,许戈林,罗文昭,等.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贴敷配合中药内服治疗虚寒胃痛180例临床与护理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7):1675-1676.
[8] 黄太基. 胃脘痛证治六法[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4):5-6.
(责任编辑:余 婷)
2014-03-14
邓兰芬(1965-),女,广东省肇庆市中医院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为临床护理。
R256.3
A
1673-2197(2014)12-0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