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通腑化瘀法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及炎症指标影响评价

2014-04-26 09:08陈诗源吕建兴
亚太传统医药 2014年8期
关键词:通腑内毒素肝硬化

陈诗源,吕建兴

(海丰县彭湃纪念医院,广东 汕尾 516400)



应用通腑化瘀法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及炎症指标影响评价

陈诗源,吕建兴

(海丰县彭湃纪念医院,广东 汕尾 516400)

目的:探讨应用通腑化瘀法治疗肝硬化患者对其血浆内毒素及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乳果糖口服液治疗,研究组给予通腑化瘀法治疗,分析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内毒素和炎症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血浆内毒素和炎症指标IL-2、TNF-α水平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通腑化瘀法治疗肝硬化疗效显著,能改善患者血浆内毒素和炎症指标水平,且治疗成本较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肝硬化;通腑化瘀法;血浆内毒素;炎症指标

近年来,肝病与体内内毒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临床专家的重视。肝硬化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肠源性内毒素相关血症及肠道菌失调症状[1]。临床上通常采用活菌制剂治疗肝硬化,其能够抑制肠道G-菌生长,调节肠道菌群,但治疗效果有限[2]。本文对2012年6月-2013年6月于本院诊治的30例肝硬化患者予以通腑化瘀法治疗,分析其对患者体内内毒素及炎症指标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于本院诊治的60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研究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3±6.82)岁,病程4~19年,平均病程(12.7±4.7)年;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2~63岁,平均年龄(42±6.97)岁,病程5~19年,平均病程(12.9±5.2)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与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肝硬化诊断标准相符合,且所有患者经过相关常规检查确诊[3]。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及家属均同意签署治疗和护理方案知情同意书;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高于10pg/mL。排除标准:伴有严重心肝肾脏等疾病者、上呼吸道出血者、反复感染者、肝癌患者、应用抗生素者、精神和心理疾病者、不配合治疗和护理方案者。

1.4 方法

对照组给予乳果糖口服液治疗,研究组采用通腑化瘀法治疗。所有患者均静脉滴注1.2g还原型谷胱甘肽、30mg苦黄针以及150mg甘利欣,并行保肝降酶及退黄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乳果糖口服液(国药准字:H10890057,生产企业:辽宁丹东康复制药有限公司,规格:10mL×10支)治疗,每次10mL,1天3次。

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通腑化瘀方法治疗,方剂组成为丹参15g、穿心莲15g、大黄10g,用100mL水煎煮服用,1天3次,1天1剂[4]。治疗过程中需保证患者大便通畅,每日排便2~3次,持续治疗1个月。

1.5 观察指标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浆IL-2和TNF-α水平,采用偶氮显色方法测定血浆内毒素水平。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浆内毒素及IL-2、TNF-α炎症指标水平变化情况。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变化

经过治疗,两组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变化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炎症指标改变情况

经过治疗,两组患者血浆IL-2、TNF-α水平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组间IL-2、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炎症指标改变情况

3 讨论

目前,肝硬化的治疗仍没有特效方法,通常采用活菌制剂进行治疗,可有效调节肠道菌群[6]。活菌制剂可抑制革兰氏阴性菌生长,降低机体内毒素水平,疗效较为显著。

临床研究表明,肝病的发生发展与内毒素血症密切相关。内毒素能直接对肝组织造成损伤,加重病情,使消化道出血,导致肝肾类综合征、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7]。因此,降低机体内毒素水平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要方向,对肝硬化疾病的治疗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血浆内毒素主要来源于肝硬化患者的肠道,其产生主要与肠道水肿、淤血等病理变化有关,可导致肠道细菌异常增生、菌群失调,肠黏性屏障遭到破坏,进而导致肠源性内毒素相关血症的发生[8]。机体产生内毒素后,将会进一步诱导血浆IL-2、TNF-α级联反应,直接损害肝脏。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内毒素水平。祖国中医学理论中,肠属于六腑之一,其相关疾病治疗主要遵循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原则。肝硬化患者肠道蠕动下降,湿热滋生,导致肠道出现水肿淤血,血脉不通畅;淤血和湿热同时在肠道内结,邪毒内陷、腑气不通,最终导致肝硬化发生。中医学认为,应采用活血化瘀、通腑泻下的方剂治疗肝硬化,可有效促进肠道蠕动及毒素排泄,缓解水肿淤血症状。因此,采用通腑化瘀法治疗肝硬化效果显著。

通腑化瘀方主要包括丹参、穿心莲和大黄,其中丹参具有降低肠道内TNF-α水平的功效;穿心莲具有燥湿消肿、清热解毒的功效,并且能抑制革兰氏阴性杆菌生长,进而加强机体白细胞对细菌的吞噬作用;大黄具有荡涤积滞、活血祛瘀和泻下通便的功效,可加强肠蠕动,抑制多种革兰氏阴性杆菌,降低肠黏膜通透性,抑制内毒素吸收。该治疗方法日常花费较少,药源比较广泛,服用方便,临床推广可行性高。

经过治疗,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均显著下降,IL-2、TNF-α炎症指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采用通腑化瘀法治疗肝硬化患者疗效显著,且治疗成本较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1] 薛爱荣.通腑逐瘀法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及炎症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0,19(22):294-296.

[2] 齐玉珍.张武治疗肝炎肝硬化经验总结[D].咸阳:陕西中医学院,2011.

[3] 吴文平.黄保中主任医师诊治肝炎、肝硬化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D].咸阳:陕西中医学院,2012.

[4] 潘奇,周新喜,高燕申,等.通腑逐瘀法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及炎症指标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9,19(4):561-562.

[5] 姬宪立.通腑逐瘀法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及炎症指标的影响[J].光明中医,2013,31(4):479-481.

[6] 晏长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肝功能分级的关系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1,7(9):314-316.

[7] 于坤.通腑化瘀法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及炎症指标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3,23(15):456-457.

[8] 佘世锋,常少琼,樊冬梅,等.中医综合疗法防治肝硬化部分脾栓塞术后并发症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10,34(13):396-398.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4-01-06

陈诗源(1981-),男,广东省海丰县彭湃纪念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常见病症的鉴别、诊断及中医内科学。

R285.6;R657.3+1

A

1673-2197(2014)08-0118-02

猜你喜欢
通腑内毒素肝硬化
内毒素对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的危害
消退素E1对内毒素血症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肝硬化病人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
防治肝硬化中医有方
基于“肝脾理论”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致继发性肝损伤
活血化瘀药在肝硬化病的临床应用
注射用炎琥宁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的可行性研究
通腑降气汤治疗腑气郁滞型便秘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30例
通腑逐瘀汤治疗创伤后腹胀12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