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嫔,曾建斌
(1.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4 ;2.江西省中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4)
自拟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罗 嫔1,曾建斌2
(1.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4 ;2.江西省中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4)
目的:观察自拟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60例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证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自拟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心电图改善情况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硝酸甘油停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拟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气虚血瘀证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益气活血通络;临床疗效
稳定型心绞痛是由于劳累引起心肌缺血,导致胸部及附近部位不适,可伴心功能障碍,但不会出现心肌坏死。该病多见于男性,多数患者在40岁以上。笔者于2011年12月—2013年8月采用自拟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30例,并与常规西医治疗的30例患者进行疗效比较,取得较满意结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8月江西省中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和住院病人以及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门诊的60例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证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197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以及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及2002年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编写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相关标准。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1~76岁,平均(63.67±10.15)岁;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5~76岁,平均(64.33±16.7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心绞痛症状分级及临床特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西药治疗,用药方法如下: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40mg,每日1次;辛伐他汀片20mg,每日1次;美托洛尔片6.25~25mg,每日2次,依据心率调节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每日1次,不能耐受者给予氯吡格雷75mg,每日1次;盐酸贝那普利片10mg,每日1次,依据血压调节剂量;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 100U,心绞痛发作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自拟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其药物组成为:黄芪30g、党参15g、丹参15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0g、地龙10g、水蛭粉(冲服)6g、田七粉(冲服)3g、瓜蒌10g、甘草4g。以上药物均来自江西省中医院和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中药房,统一水煎2次,取汁400mL,每日1剂,早晚分服。治疗前后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心电图改善情况以及硝酸甘油停减率。
1.3 疗效判定标准
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参照由中华中医药学会2004年制定的《中医心病之心绞痛诊断与疗效标准》[1]。显效:经治疗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每周发作<2次),基本不需要服用硝酸甘油;有效:经治疗患者心绞痛程度改善一度,即重度变中度,中度变轻度,原属于轻度的症状明显减轻但未完全达到显效标准,硝酸甘油用量减少一半以上;无效:经治疗患者心绞痛程度和硝酸甘油用量无任何改变,或者虽有所减少但未达到有效标准。
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制定的《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2]。显效:静息心电图ST段压低及T波改变恢复至“大致正常”(即正常范围)或达到“正常心电图”水平;有效:治疗后静息心电图ST段压低较治疗前恢复0.05mV或以上,但尚未达到正常水平;在主要导联T波倒置程度变浅(达25%以上)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得到改善;无效:治疗后静息心电图与治疗前相同,或虽有改善但未完全达到有效标准。
硝酸甘油停减率:停减率=(每周疗前用药片数-每周疗后用药片数)/每周疗前用药片数×100%。停药:经治疗后完全停服硝酸甘油;减量:经治疗后硝酸甘油用量较治疗前减少50%以上;不变:经治疗后硝酸甘油用量减少不足50%;加量:经治疗后硝酸甘油用量反而增加50%以上。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观察标准和数据的不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P<0.05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为差异非常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改善情况比较
经过治疗,治疗组显效12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显效率为40.00%;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1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3%,显效率为13.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绞痛改善情况比较 [n(%)]
注:经Ridit分析,U=-2.819,P=0.007(P<0.0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改善情况比较
经过治疗,治疗组显效5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6.67%,显效率为16.67%;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13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56.67%,显效率为13.33%,两组心电图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组改善心电图疗效接近,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电图改善情况比较 [n(%)]
注:经Ridit分析,U=-0.732,P=0.467(P>0.05);总有效率经χ2检验,χ2=0.635,P=0.426(P>0.05)。
2.3 两组患者硝酸甘油停减率比较
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硝酸甘油停减率(66.67%)显著高于对照组(3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硝酸甘油停减率比较 [n(%)]
冠心病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生命健康,是造成其死亡的首要原因。中医学在冠心病的治疗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在预防、改善症状和降低复发率方面有独到之处。因此,采用中医药治疗该病已获得大众认可,并被患者所接受。中医学认为气虚血瘀证是冠心病最常见的证型[3]。笔者以益气、活血、通络为大法组方,方中黄芪、党参、丹参益气活血,气行则血行;当归、赤芍、川芎、桃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地龙、水蛭破血逐瘀,通经活络;瓜蒌化痰通络,宽胸散结,全方共奏益气活血通络之功效。研究表明,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通络的中药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心病学术专业委员会.中医心病之心绞痛诊断与疗效标准[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0):581-583.
[2] 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S].上海,1979:9.
[3] 张秋雁,邓冰湘.冠心病心绞痛临床中医证型分布的回顾性分析[J].中医研究,2005,18(11):23-24.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3-12-27
罗嫔(1984-),女,硕士,江西中医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心血管内科疾病。
R285.6;R541.4
A
1673-2197(2014)08-01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