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柳
(益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湖南 益阳 413002)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效果观察
杨 柳
(益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湖南 益阳 413002)
目的:探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慢性盆腔炎患者124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西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相关指标改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临床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提高,分别为51.61%和96.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腰骶部疼痛消失时间平均为(5.39±2.25)天,下腹坠胀消失时间平均为(5.60±2.69)天,盆腔肿块消失时间平均为(10.13±5.61)天,白带常规正常所需时间平均为(5.24±2.40)天,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中药保留灌肠能明显改善慢性盆腔炎患者相关临床指标,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慢性盆腔炎;中药;保留灌肠
慢性盆腔炎为妇科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其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周围结缔组织及盆腔黏膜纤维组织增生所导致的盆腔脏器及周围组织黏连性慢性炎症病变[1]。慢性盆腔炎具有病程相对较长、病情反复发作等临床特点,严重者甚至会诱发不孕或异位妊娠。抗生素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常规药物,虽有一定效果,但易复发,产生耐药性[2]。因此,笔者以我院收治的12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传统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23~49岁,平均(35.74±6.20)岁;病程2个月至3年,平均(2.15±0.68)年。所有入选患者均经妇科常规检查和B超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慢性盆腔炎,并严格排除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语言、意识障碍和精神类疾病患者以及全身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方剂组成:红藤30g、蒲公英30g、败酱草30g、三棱20g、两面针20g、莪术20g,将上述药物浓煎取汁100mL,从患者月经干净后的第3天开始,于晚上临睡前将38℃左右的药液置于一次性灌肠袋中。首先指导患者采用左侧卧位的姿势,同时借助垫枕使其臀部抬高,然后对导管前端予以充分润滑后置入直肠内,使置管深度达到14cm以上,并在5~10min内灌注完毕,灌肠结束后积极协助患者采用平卧位的姿势,同样使臀部垫高约10cm左右,并持续保留药液达30min以上,每天1 次,10天为1个治疗周期。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具体给药方法和给药剂量:苯酰甲硝唑分散片(海南皇隆制药厂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0749)0.32g,每天3次,分别于早、中、晚三餐后用温开水送服,10天为1个治疗周期。医务人员应依照患者具体病情调整药物用量,3个治疗周期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3 疗效评价指标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评价[3],具体标准:①治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妇科检查结果正常,B超检查显示子宫附件正常,盆腔无包块和积液,理化指标显示正常;②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子宫及附件压痛感明显减轻,白带基本正常,B超检查显示盆腔包块和积液明显减少;③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缓解,理化检查指标有一定改善,B超检查显示盆腔包块和积液有所减轻,但病情时有反复;④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与治疗前无差别。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三者之和为总有效率。
临床指标考察项目包括腰骸部疼痛消失时间、下腹坠胀消失时间、盆腔肿块消失时间、白带常规正常所需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临床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提高,分别为51.61%和96.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腰骶部疼痛消失时间平均为(5.39±2.25)天,下腹坠胀消失时间平均为(5.60±2.69)天,盆腔肿块消失时间平均为(10.13±5.61)天,白带常规正常所需时间平均为(5.24±2.40)天,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近年来,随着我国传统医学理论的传承和发展,慢性盆腔炎的中医病机也逐渐阐明[4]。慢性盆腔炎在中医学理论中属于“痛经”“带下”等妇科病症范畴,脏腑失调、劳绻过度、气血失和、经络气血受阻是其主要病因,故应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止痛为关键治则[5]。本研究选用的灌肠药物主要由红藤、蒲公英、败酱草、三棱、两面针、莪术组成,其中红藤具有活血通络、败毒散瘀之功效,败酱草具有清热解毒、祛瘀止痛之功效,蒲公英可清热解毒,三棱能祛瘀通经,两面针可活血散瘀通络,莪术能行气止痛,诸药合用可共奏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功效。
保留灌肠疗法主要是通过肛门将药物送入肠管,使药物通过直肠黏膜吸收入血,以发挥局部治疗或全身治疗作用,该法具有易释放、易吸收、易扩散等优势和特点[6]。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主要是利用盆腔丰富的血管及相邻组织器官的静脉丛等,将中药浓煎液始终保留在与盆腔组织相临近的直肠内,从而使药物更直接有效地渗透至病变部位,最大限度地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全面改善组织血液循环,有效促进增厚增粗的附件组织粘连消退、消除包块,最终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临床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提高,分别为51.61%和96.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腰骶部疼痛消失时间平均为(5.39±2.25)天,下腹坠胀消失时间平均为(5.60±2.69)天,盆腔肿块消失时间平均为(10.13±5.61)天,白带常规正常所需时间平均为(5.24±2.40)天,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传统中药保留灌肠能明显改善慢性盆腔炎患者相关临床指标,提高治疗有效率,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9-255.
[2] 李昂.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5):505-506.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52.
[4] 赵祖昌.自拟中药保留灌肠方治疗慢性盆腔炎69例[J].江西中医药,2013,44(10):39-40.
[5] 吴菊珍,黄小桃,张海莲,等.改进法中药保留灌肠加热敷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9):172-173.
[6] 刘小静.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33):4427-4428.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4-04-22
杨柳(1977-),女,湖南省益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主管中药师,研究方向为中药临床。
R452;R711.33
A
1673-2197(2014)16-0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