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植琳
《金融炼金术》是金融投资类经典著作,该书阐述的原理可以与语言学原理紧密结合,二者有相似之处。通过阐述证伪主义和反身性两大哲学原理,分析出金融市场研究语言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流倾向。反身性原理金融市场语言发展乔治索罗斯是具有传奇色彩的金融投资大师,1997年他旗下的投资基金在国际市场上大量抛售泰铢,直接导致了东南亚经济危机。《金融炼金术》是索罗斯的投资日记,他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个股,把握市场的偏向和转机,并及时调整对策,这种精彩手段的背后则是他独树一帜的哲学理论——反身性原理。正是这本书,却为笔者在语言哲学方面的思索打开了一扇门。
一、索罗斯的哲学理论
乔治索罗斯继承了他导师、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其著名的论述是“科学陈述不能被证实而只可能被证伪”,这得到了爱因斯坦等众多自然科学家的肯定。在语言中,陈述的真假同样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当我们阐述一句话、一个命题的时候,证实必须同时满足充分和必要条件,而一句话的充分性往往归纳并不完全,因此证实不具有科学的刚性特征。证伪主义哲学揭示了人类认知活动并不完备的本质,人们只能在不断批判的过程中接近真理,而这一过程中的一切判断都只是暂时有效的,并都属于证伪的对象。
除了证伪主义哲学,索罗斯有他自己的一套理论——反身性原理。所谓反身性(Reflexivity),表示参与者的思想和所参与的事态都不具有完全的独立性,二者相互双向多次作用,且不存在任何对称。他认为,在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中,参与者的思想成为所要认识的事态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事态的发展并不具有相对于思想的独立性。反身性是一种不确定原理,即参与者的决策建立在对事物固有的不完备的认识之上。反身性也属于辩证法的非决定论,究竟语言创造了人类社会还是人类社会创造了语言,他认为两者相互决定互为因果而不是一方向另一方单向直线运动。
在索罗斯独树一帜的反身性理论背后,将他的理论追根溯源,有非决定论、非理性主义、解构主义和反本质的影子,但这是将他的理论极端化才出现的问题,不能轻视的是他对于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精辟的区分,对人类意识、认知局限的深刻认识。正是他这一阐述给了笔者启发。
二、索罗斯哲学对于语言学的启发
认知语言和语言本身并不等价,人类认知所涉及的不是事实,而是人类的认知情境,因此不能看成事实。人类用语言研究语言现象,用思维研究思维产物,这种研究方法注定会受到认知干扰。在语用学中,语言和人类的反身性关系最为密切。比如“饭我吃了。”这话最初可能只是偶然的语序交换,但是语用学家分析为强调的是饭,即“饭被我吃了”。于是再出现“钱我交了”这一句子,便约定俗成为强调的是钱,“钱被我交了”。这种分析在中文这个局部范畴是有效的,放眼其他语言就并非有效。这就是典型的研究行为干扰了研究对象的例子。基于认知的研究只是短时期、局部有效,尽可能避开意识的局限而走向理性十分重要。
语言的生成和发展并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却受集体意识的合力影响,集体意识并不是无意识。意识的合力即意识形态是一种认知,认知是不完备且不一定合理的。集体意识的趋势影响着语言发展的进程,变化的语言又反过来影响着集体意识的趋向。语言的发展趋向不是与人类的意识趋向相符合,而是未来语言的发展进程由目前的集体意识所塑造。在这种反身性中,语言的研究不可以像自然科学那样追求绝对化和理想化,否则会严重失真。我们唯一能做的是不断在张力中,在动态、真实的语言世界中无限接近真理,追寻均衡。
如果把我们认识语言的行为称为“认识函数”,把人类集体意识对语言的影响称为“参与函数”,认识函数中对语言的认知基于语言,参与函数中语言受集体认知的影响。两个函数从相反的方向发挥其功能。认识函数的自变量是语言,而参与函数的自变量是参与者的思维。两个函数同时发挥作用并相互干扰。在数学中可体现为一对递归函数:
y=f(x)认识函数
x=Φ(y)参与函数
相互代入即:
y=f[Φ(y)]
x=Φ[f(x)]
两个递归函数不会均衡,只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变化的过程不是一组事件直接、单一导向下一组事件,而是像复利的计算,利上加利不断向前发展。
由此联想到,乔姆斯基在句法中建构一个管约理论,也许就是句法“不管不行”的因果关系。目前这个想法暂时归为三点:从认识到行动(管制)是人类的自然倾向;凭借不完备的理解和认识从事句法管理活动,大量的语料终究会产生意料之外的例子;出现例外后更加需要管约理论弥补上一次的缺陷。
三、金融市场和语言发展的相似
金融市场特别是股市,跟语言发展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属于社会现象,都受到人类意识较大的影响。语言变化源于集体大众的意识,而集体的意识又反过来受制于语言的发展变化,即“我们说语言,同时语言也在说我们”。这种反身性体现在金融市场中则是买卖决策依据对将来价格的预期,而将来的价格又反过来受制于当前的买卖决策。
金融市场(特别是股市)是研究反身性现象的最佳切入点:一个中央市场,同质的产品,便捷的通讯平台,足够数量的参与者以保证没有人能够在日常的交易过程中左右市场价格。语言也具备同样特征:从属同一普遍语法框架,同质而形态不同的各种语言,快速而方便的社会交流平台,足够数量的说话人以保证没有人能够以个人的意识左右语言发展的趋向。任何人不享有话语的垄断权。
语言的发展进程是开放的。语言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集体意识的倾向,这个倾向不是变化的唯一方向,因为语言自身还有普遍语法在主导,但社会意识确实是外在驱动的独有力量。
语言是先验的,在语言研究中我们先生成一个假设,然后用演绎的方法推论,最后得出结论并建立一个普遍的概括。同样在投资活动中,做出投资决策就像系统做出一个科学假设并将它付诸实践,最后让它在市场中检验假设。只是两者的目标不一样,一个为了无限逼近真理,一个为了盈利。
在语言系统中,形而上的层面(大言)系统自足,形而下的层面(小言)语言不完美,系统不自足。同样,金融市场在抽象的层面上是自足的,例如,宏观经济学“从较长一段时期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个就是理想状态下的自足。可是,在实际层面谁也不知道“较长一段时间”是多长时间,以及每个波段周期是多久,每天的金融市场特别是股价就没有一天消停过,震荡的厉害。价格变动都有周期和主旋律,语言的发展变化也有主旋律,语言的变化体现在小言上,小言受集体意识(即流行趋势、社会风俗)影响而围绕大言(普遍句法)周期性波动,形散而神不散。
语言的研究和投资的决策都是对情境不完备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参与者的思维应包含于这些状态之中还是排除在外呢?如果包含其中,这些状态就无法适用科学观察,因为观察到的只是参与者的思维效应而不是过程本身;如果排除认知只承认它的事实作为证据,就会破坏科学概括的普遍有效性,因为过程是不断递归的,语言是动态的,共时研究语言的同时,语言正随着集体意识而历时的变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