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鹰
音乐欣赏课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一、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更多表现的机会
提倡学科整合是新的教学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加有效地体现这一教学理念,我设计了这样一节课:
首先,教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诵一首小诗:“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那时候/妈妈没有土地/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妈妈却吃着/野菜和谷糠/她/去给地主/缝一件虎皮长袄/又冷又饿/跌倒在雪地上/经过了多少苦难的岁月/妈妈才盼到今天的好光景。”
然后,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通过欣赏课件中栩栩如生的画面,深刻地体会到乐曲中那悲凉的气氛和痛苦的回忆,同时也深刻体会到旧社会带给人们的苦难生活。这时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要求学生将自己平时积累的关于体现旧社会人们受苦受难的古诗词作品配乐背诵给大家听。目的在于不但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使学生在自我理解中,更能深刻地认识到新旧社会的对比,从而珍惜自己在学校的每一寸光阴。
最后,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借助多媒体手段自己动手搜集关于《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的相关知识,下节课集体汇报。这样就将课堂不仅局限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而达到了延伸的效果,更加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达到了德育教育、美育教育、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的完美结合。
二、充分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激起学生的共鸣
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我告诉同学们,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所处生活环境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而一首优秀的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也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是多姿多彩的。我要求学生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塞》,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獨立的去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音乐播完以后,我要求同学们各抒己见,发挥创造力给乐曲起名字。于是“过年了”“丰收锣鼓”“兴高采烈”“舞”“闹新春”等名字诞生了,并同时说明了自己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这个名字虽然和乐曲的名字不一样,但它是用心去听、去想的,且很“雅”,很富于想象力。勇于创新,勇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正是21世纪人才具备的素质。因此,在我的音乐课上,每道题都有无数个答案,都是激发学生想象的火花。
三、结语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力,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