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桂萍
中国近代史可以说是一部悲壮的史诗,受到诸国的侵略,人们饱受战乱的迫害。而“五四”时期的中国还处于北洋政府的统治之下,政府腐败无能,贪官污吏横行,人们饱受着外忧内患的折磨。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人们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熏陶,在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一批优秀青年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开始研读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带领着我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转变为被人民大众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实践由少数人领导指挥转变为人民大众自觉行动,马克思主义创新由被少数人进行转变为被人民大众丰富完善,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实践大众化和创新大众化三个方面的内容。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用是巨大的,张世飞的《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验研究》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以传播学为基础拓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视野
现代对于“五四”运动研究的人不在少数,国内外众多学者先后对其进行了分析,国外大多为华裔学者,例如余英时、周策纵等,但是他们的研究角度却甚少涉足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都倾向于对历史的整理。而对于国内的学者研究来说则具体得多,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包含的哲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从而对我们研究当代和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张世飞的《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验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入了传播学的知识和理论,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更加活跃和广泛。他总结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五四”时期所表现出的具体的传播学特征,从而使我们研究和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拥有了新的视角和观点。这本书将传播学的5W理论梳理得尤为清晰,结构分明,易于人们的观看和解读。并且正文的第四章就是从传播者的理论学养和实践经验出发、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四个方面逐层地递进展开,使得研究的层次性更加开阔。并且张世飞教授擅于从多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进行分析,向人们呈现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各个地区、各个领域产生的效果。例如作者从传播者的角度研究了“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实践方式和经验,李大钊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第一人,他所带领的中国青年是一个比较独特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学贯中西,传统知识的底蕴丰厚,还有出国留学的经历,所以在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时候非常有利。李大钊自身就是北大的教师,所以在思想传播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非常明显,且反应热烈。此外,作者还总结出了“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另一个成功典范,也就是注重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传播学中对于人际传播的作用和效益是非常推崇的,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中国青年的影响是深远的,促使着越来越多的人走上革命道路,也才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最终革命的胜利。从受众信仰方面来看,毛泽东、周恩来等后来的国家领袖正是受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熏陶和影响,才坚定地踏上了革命之路。最后,从受众信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思想不仅在中国知识青年中影响深远,并且还逐层地渗透到我国的其他阶层之中。
创新“以问题为中心”的历史研究思路
历史毕竟已经过去,很多事情都无从考证,所以循着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思路不仅有利于研究思路的清晰,还有利于引导读者理解历史事件。对于“五四”时期的马克思大众化研究不可能凭空进行想象,而是需要依靠各种问题寻找答案,从而使得各种微观问题研究产生各种可能。从作者的写作思路可以看出,他认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所以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和影响力,最根本的原因是满足了当时社会人们的需要,给处在泥泞中的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从三个方面满足了当时人们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能够帮助中国社会的改造提供相关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也能够揭示社会变化的规律,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科学的社会主义还能帮助中国当时社会形势发展斗争学说和革命理论等,集结人民的力量不断地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循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这一个问题,作者将这一分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功经验也可以为当前马克思大众化所面临的困境提供有效的解决措施。首先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俄国十月革命斗争胜利的先例,有着充分的实践经验,结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能真正满足中国人的需要,不断地帮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其次注重对于革命骨干和领导的培养,让他们具有更加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以及充足的社会实践经验,让他们担当起带领人们投入革命建设的重任。最后,结合当下社会发展条件,充分地利用多种文化传播方式,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效果,并且加强对于受众的心理分析,逐步深入,从而使得传播效果最大化。
对史料的发掘与运用增添了著作的历史厚度
一本专著如果全部都是自己的观点和论据,那么就显得有些孤陋寡闻,需要结合史料来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补充,从而使得专著的观点更加稳固和受人推崇。作者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历史主义的研究态度和方法,坚持宏观主义和微观主义相结合的风格,使得著作的观点更加鲜明和稳固。“五四”时期是我国社会发展比较特殊的时期,由于思想的崛起,众多青年和中国人的思想开始萌芽,很多有志之士都发表了历史性的文章。例如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他们的资料保全得还是比较完整的,为人们研究“五四”时期的动态提供了有效的条件。张世飞的《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验研究》在资料的运用上可以说是巨大的:一方面作者积累拥有并且应用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也和作者的工作背景有很大的联系。张世飞曾经在北京党史研究室工作多年,并且研究和关注“五四”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史也有很长时间,对这方面的资料不仅很熟悉,而且掌握的资料库和撰写的研究文献等方面的资料都比较多。这使得作者在书写这本书籍的时候在使用资料方面得心应手,所以著作之中所使用的材料也是格外丰富。例如《李大钊全集》《毛泽东传》《蔡和森文集》《胡适文集》《每周评论》《民国日报》等,在作者的著作之中都有着清晰的梳理,为文章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另一方面在历史的论证方面,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论从史出的写作原则,从而不断增加了书籍的历史理论感。从学术的研究角度而言,历史上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过程中的研究成果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对于“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却不是很多。所以《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验研究》的梳理和观点对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者结合“五四”时期的发展情况,具体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进程,从而提炼出一定的实践经验。此外,作者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经验,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有着很深的理解基础,并且对于传播学知识也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在著作之中充分地将二者进行结合,从而使得著作更加具有历史性和创新性。最后加上作者长期从事“五四”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人物研究,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者有着很深的了解,在资料的引用和运用上更加得心应手,最终造就了著作的历史性和文化性。
“五四”时期的“五四青年运动”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的重大文化运动,不同于中国以往的文化运动,这一次的运动更加深刻,影响更加深远,究其原因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内涵有重要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我国文化和精神建设的重要源泉,是我国的文化纲领,对我国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验研究》一书利用传播学的知识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新的研究和分析,使得文章的层次性、历史性更加深厚,使得该书的研究价值更加鲜明。当然,我们也需要了解到该书是第一部研究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专著,探索也还是初探,所以有些经验还需要从理论方面进一步进行提炼。此外由于很多文献资料的搜集还比较难,所以在史料上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挖掘,从而不断加快和深化我国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和拓展,促进我国思想体系的改革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