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2014-04-25 23:51王逸鸣
出版广角 2014年5期
关键词:读书会同学文化

王逸鸣

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学生都有这样的矛盾心情:既无法排斥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将很多时间用于“刷屏”;同时又意识到浏览无效信息是在浪费时间,不得不约束和鞭策自己回归学术,阅读专业著作和各种经典。

经典阅读是一个人成长、成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经典著作是人类共有的体验和思想浓缩后的精华,为我们提供完善人性的典范,高尚生活的原型,净化心灵的境界,赏心悦目的美感”,这是经典阅读在人格培养上的魅力。经典阅读在培养青年学生的德育、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当代青年学生应有的人文思想、增强青年学生的责任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促进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发展战略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整个人类社会正在被一场前所未有的网络文化风暴席卷。网络文化以其全新的传播形式、巨大的信息量和时效优势,对大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内容以及知识获得方式产生了极大影响,对传统文化和经典阅读更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因此,研究新时期网络文化盛行背景下的经典阅读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一、经典与经典阅读

在现代汉语中,“经”与“典”合成词语“经典”,作名词或形容词解,名词意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及泛指宣扬教义的各宗教根本性著作,形容词意指著作的权威性,或事物的典型性和影响大。其他学者也对经典作出定义,如王余光教授认为:“我们常说的经典,是指那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经久不衰的著作,其内容或被大众普遍接受,或在某专业领域具有典范性与权威性。”

总结而言,根据目前对经典的定义,以下著作基本可以纳入经典范围:(1)传统国学领域中流传下来,可概括为经、史、子、集的著作,以及现当代学者的思想文化名著;(2)西方传入的思想文化名著,以及各专业领域的奠基性著作或集大成的著作;(3)对中国而言,还特别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二、 经典阅读的重要性

1. 有利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的精神宝库既需要中华儿女原原本本地领会,老老实实地揣摩,又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凝结新的智慧,绵延中华文脉。要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竞争中生机勃勃、生生不息,需要我们担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成果中汲取营养,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从而达到亲近经典、浸润人生的目的。对青年学生而言,只有先注重阅读经典,才能逐步达到由阅读到了解,由了解到亲近,由亲近到热爱,再由热爱到弘扬。阅读传统经典,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也是为了悠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 有利于提升青年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把人作为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尊重人的价值、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自由。阅读经典对于青少年人文精神的培育过程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所积累的效果又是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典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元素,能够弘扬人性的健康美好,倡导人际关系的和谐,其深层意义和价值对于青年人而言,在于启迪心灵和智慧,熏陶品德和人格,丰富人文素养和精神世界。

3. 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经典作品往往融合了作者的强烈思辨意识和冷峻批判精神,具备清晰的逻辑和客观的立场,是长期思考的结果、是知识积累的产物,而不是简单的人云亦云、无谓的浅尝辄止。阅读经典的过程,通常是青年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过程,独立完成思想升华的过程。一个擅长独立思考的青年,就能够做到相信真理而不迷信他人,服从真理而不盲从他人,勇于修正错误,敢于承担责。

4. 有利于增进青年学生的文化自觉

当前,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世界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不同的文化形态都在极力争夺各自的拥趸。如果说经济领域的竞争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文化领域的争夺就处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更具有决定性意义。作为古老而时新的一种文化,中华文化能否巍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青年人能否自觉认同中华文化、充分热爱中华文化。经典著作既是民族的符号,更是民族的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充分认识和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培养当代青年的文化自觉意识,从阅读经典入手,无疑是立足当前、利于长远的国家战略。

三、 当代大学生经典阅读现状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经典阅读现状的理解,本课题以北京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重点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调研。调查采用随机整群抽样调查方法,调查的基本信息包括年级、性别、专业、家庭经济水平、家庭教育水平等。此次调查累计发放问卷420份,回收有效问卷39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4.8%,同时,进行深入访谈15人次。基本涵盖北京大学的绝大多数专业,因而可以初步认为,本课题的调查结果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准确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在经典阅读方面的现状。

问卷调查覆盖了大一、大二和大三三个年级,不同年级学生在总样本中的占比分别为49%、26%和25%;男女比例分别为55%和45%;文理科专业学生分别占46%和54%;家庭经济水平指标中,普通家庭学生占75%,贫困家庭学生占10%,富裕家庭学生占15%;家庭教育水平指标中,父母二人一方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38%,双方都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20%,双方都为本科以下的占42%。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经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以北京大学学生为代表的当代大学生在经典阅读方面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和问题。

当代大学生经典阅读现状的特点包括:

(一)阅读文本的变化使得青年学生平添纠结

新媒体形态本身是一把双刃剑,给信息接受者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选择困难。一方面读者享受着新媒体所提供的阅读便利并对新的阅读方式产生依赖,另一方面又对印刷文本的阅读时代充满怀旧和渴望。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学生都有这样的矛盾心情:既无法排斥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将很多时间用于“刷屏”;同时又意识到浏览无效信息是在浪费时间,不得不约束和鞭策自己回归学术,阅读专业著作和各种经典。

统计数据表明,将手机、电子书作为主要阅读载体的学生占总体样本的比重已经高达47%,而依旧维持传统纸质阅读的学生只剩下53%。但与之存在出入的是,对电子阅读持赞同态度的学生只占32%,多达52%的学生持反对态度,还有16%不确定自己的立场。这一结果同样反映出当代大学生面对阅读的纠结与矛盾。

(二)部分学生对传统经典的理解程度不够

与过去相比,现在人们接触经典的方式更加丰富。各种历史题材的电视、电影、动画片、漫画、网络游戏作品等,使大众化、通俗化经典的普及程度得到提高。调查显示,很多学生对经典的态度褒贬不一,一些观点较为片面。通过深入交流发现,一些学生根本没有阅读过原著,他们对经典的了解仅仅是通过电视或电影等次生途径,比如,在和一位同学聊到《白鹿原》这部小说时,其观点和看法几乎全部来自电影《白鹿原》。并且,许多青年学生误认为影视作品就等同于原著,失去了阅读经典的兴趣,对经典的理解停留在十分肤浅的程度上。

统计数据显示,多数学生了解经典的方式是阅读原著,这一群体超过了总体样本的50%。但仍有近30%的同学坦言,自己接触经典的主要途径是电视、电影、动画等作品。另外,还有20%左右的同学选择通过豆瓣、亚马逊(Amazon)等网站来了解经典。

(三)整体阅读方式呈现出由精读到泛读的变化

从积极角度看,阅读方式由精读向泛读的转变,反映出的是社会文化消费的进步:在出版物较少的情况下,人们会进行精读,用心阅读仅有的少量书籍;而当出版物不再稀有,并成为日常消费品时,可供人们选择的阅读物增加,泛读就取代了精读。但这种由精读向泛读的过渡,并非是精读的绝对减少,更多的是体现了内容的多样性。然而,当代大学生阅读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出版物泛滥,低质量图书充斥着各个角落,精读的著作无从选择;二是学生课业和就业压力大,很难做到对专业课程以外的其他经典书籍进行精读。

调查表明,北京大学72%的同学主要阅读方式是泛读,只有28%的同学表示精读仍然是主要的阅读方式。本课题进一步追踪调查了这些同学在高中以及高中之前学习阶段的阅读方式。我们发现,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学生阅读中精读的比例不断下降,在高中阶段,多数同学的主要阅读方式已经从精读转向了泛读。

(四)功利性阅读对学生影响较大

阅读应当以兴趣为导向,“以兴趣为师,以真理为友”。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标准和阅读习惯越来越多地受到大众流行文化的影响,对传统经典兴趣不大,普遍偏好通俗、休闲和娱乐性的情趣阅读。与此同时,激烈的竞争环境,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压力,使得青年阅读呈现出功利化的特点。不少学生表示,相比于哲学类等培养思辨精神的书籍,他们更愿意选择阅读与未来职场紧密相关的内容。在当今社会推崇成功,以成败论英雄的大环境下,成功学读物大行其道,青年学生或多或少受到这种不正确思潮的冲击,陷入功利性阅读之中。

不过本次调查显示,在北京大学以自身兴趣为导向进行阅读选择的同学仍然占相对多数,占总体样本的47%;38%的同学的阅读内容以教学参考书为主;另有近10%的同学坦言,有关时间规划和记忆管理等成功学的书籍是他们的首选;其他5%的同学没有明确的阅读动机。

(五)跨学科交流存在障碍

根据前文对经典的定义,在一定程度上,经典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但是从专业角度来看,经典阅读同样受到学科差异的显著影响。调查发现,抛开文理科经典著作的区别不谈,单看人文社科专业的不同经典,选择倾向也有显著不同。借用“经、史、子、集”这种传统的中国经典划分,史部和经部经典的阅读受众较为广泛,而子部和集部的受众则相当局限。又如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例,除学习马克思主义专业的学生外,学习其他专业的学生少有精读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科差异对经典阅读的影响,受到兴趣导向和功利性阅读的双重作用,表现得更为显著。不同专业学科的视野不同,阅读兴趣自然不同,如何才能够将不同专业、不同阅读兴趣的同学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定规模的阅读组织,促进学科间的交流,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改进经典阅读现状的对策建议

通过调查数据和本文分析,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经典阅读的缺失,暴露出的是在信息大爆炸的环境下,青年学生对于阅读选择的迷茫。应对当前大学生经典阅读存在的问题,总体原则是“引胜于堵”,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拿出相应对策,合理引导学生的阅读倾向,提高学生阅读经典的积极性。具体而言,应根据阅读对象和目标,灵活选择经典读本;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推广适应时代潮流的新的经典阅读方式;构建有组织、有计划的经典阅读教学培养计划;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为经典阅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 处理好传统阅读与网络阅读之间的关系

新媒体的崛起对传统阅读方式提出了挑战。互联网络等电子媒介存在着相对自由、开放、自我等客观优势,与之相对应的网络阅读以读者为中心的享受性、对传统的颠覆在某种程度上适应了青年学生追求刺激、喜欢叛逆的心理周期。但是,这种阅读方式是碎片化的,跳跃式的,也是浅尝辄止的,读者无法深刻体会阅读内容的深层次内涵。就此方面而言,经典阅读仍然具有网络阅读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网络阅读对经典阅读来说是挑战,也是一次机遇。事实上,目前90%的人类知识和智慧都处于离线的状态,还有很多的内容无法为网络阅读所替代。

网络和传统阅读,不应该成为相互替代的竞争关系,而应是互动互促的。我们应理性面对两者之间的差异,合理利用网络阅读在传播速度、效率和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同时不能忽略传统阅读在广度、深度方面的不可替代性,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这就要求每一个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学会区分、把握传统阅读和经典阅读的界限,树立正确的阅读观,通过相对便捷的网络阅读获得充分的信息,同时利用经典阅读来加深思考和理解,培养逻辑思辨能力。

2. 意见领袖型的阅读指导

无论是在传统阅读还是新兴网络阅读过程中,意见领袖对学生阅读的影响都是广泛存在的。这种意见领袖,不仅仅可以是师长,也可以是新成长起来的有志气、有理想的同学。如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遇到了一大批良师,如杨昌济、徐特立、黎锦熙等,这些老师从读书、思考上给了毛泽东东以极大的启迪和指导。而成长起来的毛泽东,更组织同学一起成立了读书会,以“改造中国、改造世界”为口号,读奇书、谈古今,纵横捭阖,畅所欲言。正是在毛泽东等意见领袖的倡导下,这么一群年轻人,在崇高理想和追求下,凝聚到一起,“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共同为祖国的未来而奋斗。可见,培养优秀的意见领袖,对于引导青年学生的阅读风气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学应当积极组织师生交流,勉励学生之间相互探讨,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引导学生选择科学的阅读方式。

3. 把关人型的阅读指导

新媒体崛起带来的信息爆炸,使得网络环境下学生接触到的内容良莠不齐。由于青年学生在判断力和经验上都相对不成熟,造成了一些低俗、颓靡,明显有消费性质的阅读内容在部分学生中的流行。这就需要学校充分运用把关人型的阅读指导。让更有判断力的老师来对阅读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使得学生接触到的内容尽可能符合群体规范及价值标准,引导学生科学阅读,陶冶情操。

早在民国时期,许多著名的大家就以为学生开具书单的方式,对青年人进行经典阅读方面的引导。例如,胡适曾开列《中学国学丛书》目录和《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章太炎发表《中学国文书目》,收录39 种古籍,梁启超也拟就《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收录古书约160 种。这种开列书单的把关式引导,对引导青年进行经典阅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应注意的是,在当下采用这种方式,需要充分尊重青年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才能起到良性互动的效果。

4. 经典阅读培养计划的实施——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读书会为例

在推广经典阅读的实际操作中,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发挥自身通识教育的特色,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理念,在学生学习小组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元培学院学生读书会制度,鼓励并引导学生与老师、不同年级学生、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互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元培学院读书会制度,有助于我们探索高校在当代大学生经典阅读中能够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

读书会将元培学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同学聚集在一起,通过不同的视角来解读同样的问题,围绕共同的话语基础让大家充分自由地进行思想碰撞和交流,交换自己读书的体会和感受,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主要的机制是,读书会安排报名参加活动的同学与相关专业的导师进行交流,并组织讨论和读书报告,鼓励同学阐述其个人对阅读书目的理解和思考,并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引发讨论,讨论时其他同学也可继续阐发观点。同时,读书会还会邀请导师现场点评同学们的不同观点,增进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读书会活动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书院式教学”的优点,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经典、聆听导师教诲的宝贵机会,在提升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上给予学生帮助。

概括起来说,读书会是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在结合自身特色和当代大学生经典阅读现状的基础上,为提升青年学生经典阅读水平而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尝试。它较好地结合了经典阅读的专业性和趣味性,并通过“好书加名师”的模式使得参加活动的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在活动组织中,读书会充分利用了网络等新媒体技术,改进培养模式,建立起了有组织、有计划的经典阅读教学制度,在改善当代大学生经典阅读现状这一课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代表了经典阅读在未来的一个可能发展方向。

沉下心来想一想,我们今天读到的经典之作,大都产生于农业文明发达时期,比如中国古代经典《老子》《论语》,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历经岁月洗礼而愈显其纯粹的理论思维和朴实的现实关照,即便从最为基础的文字来看,也堪称语法句读的典范。反观今日,物质条件极大改善、技术水平极大提高,而经典之作的数量不是特别多、阅读经典的风气不是特别浓,这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时代命题。由此看来,激发和引导当代大学生读经典、学经典、用经典,是一项打基础、下真功的工作,急不得,但也等不得。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读书会同学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战火纷飞中的读书会
谁远谁近?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昆虫读书会
当“读书会”成为一门生意
神奇的统计表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