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改革,从提升编校质量开始

2014-04-25 11:31李海滨陆卫平
出版广角 2014年5期
关键词:差错率编校刊物

李海滨 陆卫平

对于作为学术期刊重要群体的高校学报,人们更愿意关注期刊的学术质量,而忽视编校质量。编校质量是评判一本刊物整体质量的最基础环节,也是最重要环节。在学报改革的浪潮下,学报编校质量是显得尤为关键。

2011年,《光明日报》曾经以“高校学报出路何在?”作为系列报道探讨了全国1400多种高校学报的发展之路。在中国大陆9000多种期刊中,社科学术期刊约占四分之一,达到了2800余种。其中,高校社科学报又占据了一半。我国高校社科学报已有百年历史,曾经取得过优良的业绩,有些学报如《文史哲》在学界拥有很高的知名度。但世纪之交以来,高校学报的发展陷入困境, 整体声誉不升反降。近几年,全国学报努力做了不同形式的探索,有的办刊方向向综合化努力;有的走专业化发展的路子,比如《中国青年学院学报》是以“要成为新时代的新青年”为目标,将国内国际青少年的问题研究作为主要内容。在管理体制上,走在全国学报前列的有《浙江大学学报》。几年前,这家学报并到浙江大学出版社后,在管理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浙江大学学报》抓住时机,参与了数字化改革,推出了学报的网刊、双向匿名审稿制、远程投稿平台、手机报和微博等,如今他们的影响力有了很大提升。从2013年开始,在教育部社政司主持下,有17家进入名刊工程的学报,联合起来以网络版的形式,将综合性学报分为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等电子版式学报,打造出十种专业电子期刊,如今网上点击量和下载量都非常高。

对于作为学术期刊重要群体的高校学报,人们更愿意关注期刊的学术质量,而忽视了编校质量。编校质量是评判一本刊物整体质量的最基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在学报改革的浪潮下,学报编校质量显得尤为关键,笔者根据2012年统计数据,分析高校学报编校质量的问题,为学报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一、高校学报编校质量存在的问题

笔者抽查了全国1448种高校学报,编校质量差错率在万分之一到万分之二以内的学报处于差错率分布线的最高端,在数量上位列第一;差错率在万分之四到万分之五之间的学报处于差错率分布线的最低端,在数量上位列最后。但是在六个成绩段中,差错率在万分之五以上的学报数量位列第四。由此可见,高校学报总体质量较好,但是差错率高的学报分布也比较多,这部分学报所存在的编校质量问题需要关注。

从抽查的学报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报存在逻辑常识错误、错别字标点错误和出版格式错误三大类。

1. 语法常识错误。高校学报是我国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学科建设、繁荣高校学术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出版物中,逻辑性和语法性错误普遍存在,在学报中也不例外。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编辑在审稿和校对过程中没有认真推敲;二是作者本身对于常识性问题认识有误。搭配不当是最为常见的语法问题,这种多属于逻辑性不合理,部分是语意含混或语法结构不当。例如,在医学论文中很多作者会写道:患者腕部的创伤逐渐恢复。这句话是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也很常见。“恢复”有还原的意思,指病好了,只能说健康恢复了,不能说病恢复了。此句的“恢复”可以改为“好转”。常识乱用同样也是在抽样统计中常见现象,例如,违反常识而定义术语、使用概念;或乱用通用符号,而对非通用的符号又不加解释;或在公式之间不断句,以致产生歧义;或图表设计不符常规,导致关系不明等而造成的差错。由于编辑在常年面对同质化严重的稿件,容易对一些常识性的问题疏忽,必将导致细节性的错误。

2. 错别字标点错误。虽然现在大部分学报在审稿校对中都会使用错别字纠正工具,但是仍有一些出错频率较高的字词被使用错误。在抽样统计中,常用字词是出错率较高的主要表现为:第一,词语误用的根本原因是误解词义。处在不同的语境,表示不同的事物,应当使用不同的词语。如果不在准确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用词,就会造成词语误用的差错。如“战争启示录”的“启示”错为“启事”,“随声附和”的“附和”错成“附合”等,就是没有弄清“启事”和“启示”,“附和”与“附合”的确切含义。第二,异形词选用不当,主要是在选用异形词时不符合规范要求造成的。《现代汉语词典》以第一义项为首选,“也作某某”、“同某某”作为参选。在已有出版物中不论使用首选字或参选字都应看做是正确的,但在校样上发现了参选词,则应改为首选词,以利于汉语规范。如果不注意这些异形词使用的规范性要求,就容易犯异形词选用不当的错误。如将“勾画”错成“勾划”,“成分”错成“成份”,“胆战心惊”错成“胆颤心惊”,等等。第三,误用成语的错误,主要有两类。一是破坏了成语结构的定型性。所谓成语结构的定型性,是说成语的构成成分和构成方式比较固定,使用时不能随意改动。如“万紫千红”不能说成“千红万紫”,“意气风发”不能改为“意气奋发”等。二是破坏了成语意义的完整性。所谓成语意义的完整性,是说成语的意义不是它的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由构成成分的意义经过概括而形成,带有比喻和形容的性质。使用成语时未能理解成语的完整含义就乱用,就会形成误用成语的错误。

3. 出版格式错误。出版格式差错集中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全刊不统一,主要是全书各个部分的规格、体例不统一。如各章标题及正文的字体、字号不统一,注释的位置不统一,标题、书眉位置不统一,参考文献标著录格式不统一,图表排版格式不统一,等等。以插图为例,横置插图应一律朝向左侧,即反时针转90度,如果同一出版物中有的朝左,有的朝右,就形成了版面格式错误。第二,内容不一致,主要是出版物中有着彼此相关内容的项目不一致。如目录中所标页码与正文实际排版页码不一致,注释标号与实际注释内容不一致,书名页著录内容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索引与正文页码不一致,等等。第三,图文不配套,主要是出版中的插图和表格与其相关的文字不配套。如插图排在与其相关的正文内容之前或拖后太多,造成图文脱节;插图、表格下端的说明性文字或注释性文字与图表不配套,造成张冠李戴;按章编排的图、表顺序号与正文章节序号不相应,造成序乱差错;等等。第四,排版不规范,主要是各种书刊附件的构成与正文排版格式不规范。书刊附件构成不规范,包括图书不刊载书名页,主书名页必须提供的书名、著作责任者、出版者等信息不准或不齐,主书名页背面必须提供的版权说明、在版编目数据和版本纪录等信息不准或不齐,序、跋中指示性文字与实际情况不呼应,等等。正文排版格式不规范,包括较长标准转行时割裂词汇,表格中数字末位未能对齐,正文中的空行、空字未能消除,注释的字号、字体未能与正文明显区分,插图例置和反片,等等。

二、高校学报编校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

1. 学术期刊体系不完善,高校差异,导致学报质量不一

在抽样统计数据,笔者将211高校学报的编校质量数据与全国所有本科高校学报的编校质量差错率数据进行比较分析。211高校学报中,零到万分之一的差错率占总数的39.08%,远高于本科高校学报的26.80%的整体水平。在万分之四到万分之五、万分之五以上的层次,211高校学报的差错率分布都远低于本科高校学报的总体比例。因此,211高校学报差错率低的期刊较多,差错率高的期刊较少,其编校质量整体较高,超出本科高校学报一般水平。如图2:

根据统计对比,我们不难发现211高校学报的编校质量层次要比普通本科高校学报差错率优得多。我们再来看看,高职高专学报和本科高校学报的编校质量对比。

由图3我们可以发现,高职高专学报编校质量差错率在零到万分之一之间的比例为18%,远低于本科高校学报的26%。而高职高专学报差错率在万分之五以上的比例为16%,远高于本科高校学报的11%。

在现今国内学术期刊评价系统中,高校学报是否为核心期刊,更容易被作者投稿青睐,这也就导致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差异化越来越明显。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核心期刊并不能完全与优秀期刊画等号,核心期刊并不能完全代表刊物的学术质量,如果我们拿万方、同方提供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下载率、基金论文比”等原始数据,按照一定的权重进行计算的话,会使得某一类学报如体育类学报排名靠前,而真正的学术水平较高的学报却排名比较靠后。

2. 高校考核机制,学报发展困局

学报作为服务高校的学术期刊,除了保证学术论文有发表的价值,还要考虑学校内部人情关系,这就导致很多学报发展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地方,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由于我国过紧的出版资源配置政策,使得有限的版面资源根本无法承载大量的论文发表需求,花钱买版面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大量增加页码或者缩小字号,在抽检的学报中发现有的学报竟然有200多页,文章数量将近100篇,这些做法违法国家出版的规定,损害了学报的长期发展。由于大部分学报编辑人员固定,出现这种情况就会导致学报编校质量直线下降。第二,现行高校职称评定制度,刊物少文章需求量现象难以改变。有些高校甚至根据职称不同制定科研人员年度论文发表数量,并以此作为奖金发放和岗位评聘的硬性指标。不仅如此,大多数高校同时规定,研究生如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在其在读期间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定论文,硕士生需一至二篇,博士生则需发表两至三篇。这种机制无疑造就了庞大的学术论文生产群体。他们所生产出的“职称论文”和“学位论文”大多质量不高,有些“垃圾稿件”和“人情稿件”使得刊物的编校质量在源头上就出现了问题。

3. 高校学报编辑编校人员素参差不齐

目前高校的学报编辑部,由于人员有限,基本上采用的是编校合一的模式,这种模式使得编辑人员常常要打疲劳战,再加上有部分人员是本校教师兼职,时间上更是难以保证。与此同时,事业体制下的大锅饭依然存在,高校学报在内部管理和制度建设方面不够健全和完善,对编校人员缺少一定的激励考核机制,这使得员工缺乏动力和积极性。编辑人员素质欠缺,这点有两层意思,一是责任意识缺失,前文已提到;二是能力欠缺。这个问题在一些地方上的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比较突出。这些院校的学报编辑人员,有的是教学水平不高的、有的是搞不了科研的、有的是为了照顾家属安排进来的,等等。人员自身素质的确不高。所以在处理稿件过程中,一些知识性的错误没有看出来也在所难免。

三、高校学报编校质量改革思考

1. 规范学报机制,把关稿件质量

大部分高校学报编辑部直接隶属于高校的教辅部门,规模较小,有的人员还是在校老师兼职,这样就会出现管理机制缺失的现象。高校学报若想长期发展,就必须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目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笔者认为,每个学报编辑部应该在学校中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为发展提供便利,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科学的编辑加工流程,严把编辑加工质量关,如从编辑初加工,到责任编辑精加工,再经过编审通读把关等;以原稿为参照,在各个过程中严格对照,来制定处罚制度,并严格执行。第二,加强学报编辑培训制度,通过编校学习,提高编辑的工作技能,可以采取每个月或定期举行的编校技能培训交流,促进学报编辑的工作积极性。第三,稿件严格把关,有些学报编辑部虽然没有出版社或期刊社规范的三审三校制度,但是编辑必须从学术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严格审读制度,在稿件源头把好质量关。第四,申请学校的政策关照,绝大部分学报编辑部在高校中处于弱势对象,但是这不妨碍学报编辑部在高校争取发展的政策,处于核心期刊的学报编辑部考虑品牌建设,处于非核心期刊的学报编辑部应考虑稿件质量提升,只有外部条件得到保障才有可能对学报编校质量提升起到帮助作用。

2. 设立监理部门,考核学报编校质量

近年来,不管是国家管理部门还是相关的社团组织,都曾多次组织过对于期刊尤其是学术期刊编校质量的检查,这种检查对于刊物了解自身、提高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刊物编校质量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与提高。究其原因,管理部门对于检查结果的使用往往停留在用来奖励优秀和精品期刊,而对于质量不过关的刊物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未将其和刊物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笔者认为,编校质量是最能反映一本刊物品格的指标,它是一本刊物能否生存的底线。目前我国出版界也普遍认为,编校质量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三的刊物已经属于不合格了,那么对于这种不合格的劣质产品又何谈其学术质量呢?在现行高校学报改革的浪潮中,设立一个高校学报监管部门势在必行,部门可以对全国1400多家学报进行质量检查,保证刊物的学术水准。出现有编校质量问题的高校学报期刊要给予一定的处罚或做出停刊处理,这样才让高校学报在未来的发展有更大的空间。

猜你喜欢
差错率编校刊物
刊物贺词
系列刊物介绍
把编校质量的弦绷得更紧
Finite-time Synchronization of Memristor-based Neural Networks with Discontinuous Activations
PDCA循环法在降低门诊药房处方调配差错率中的作用观察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
没考100分就是有知识没掌握?
我最喜欢的刊物
编校手册
我刊在2013年度编校质量检查中被评定为“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