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哲明
多瑙河在静静地流淌(续三)
——匈牙利留学杂记
文/范哲明
大凡去过欧洲的中国人,都会对遍布城市街区随处可见的人物塑像留有深刻的印象。这些出自不同时代、造型各异、百态千姿的塑像多为本民族历史上的名人,既有古代的王公贵族、英雄豪杰,又有近代的名家政要、社会精英。这些历史上的人物形象,与那些表现宗教传说和神话故事的群雕组塑一道,形成了欧洲城市中特有的人文景观,同时也将欧洲大陆各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与文化,向人们作出最通俗、最简洁的提示。
布达佩斯正是有着这样一种文化特征的欧洲都城之一。在这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城中,青铜的、黄铜的、花岗岩的、大理石的,不同质地的人物全身像、胸像、头像,被置放在城市的每一个地方——校区公园、绿地广场;街头闹市、深院幽巷;厅内馆外、楼壁拱廊;水陆码头、河边山上。可以说,在布达佩斯人们日常聚集的任何公共场所,视野内都可见到塑像。
初到布城,随处可见的塑像令我感到欣喜和兴奋,每逢周末便到处转悠,观赏拍照。可时间一长,有些力不从心,激情也随之渐渐消退。于是,这些精美的人像在我的视野中也变成了固有的成分,不再引起太多的注意了。不过这种适应,在回国后的一段日子里,却使我产生了不适反应——每当我徘徊在沈城街头,尽管视野内不乏挺拔的高厦、攒动的人头,但总觉得除了绿色太少之外,还欠缺着某种视觉中已经习惯了的“固定构成”,这多少使我感觉到了所谓视觉习惯转换带来的精神失落。慢慢地,我才意识到这是自己在过去一年的生活中,视野内常常出现的某种景物突然消失而引起的不适。
对于布达佩斯的塑像,要用文字来逐一描述几无可能。但是有两个塑像汇集的地方还是非常值得一提的。
一是凯莱佩西国家公墓。这个布达佩斯最著名的墓地不只是因为许多名人下葬于此而成为一处景观,还因为56公顷的陵园中留有不同时期的上百件雕塑作品而闻名。最初吸引我去此一游的目的有二:一是想去凭吊匈牙利民族音乐的伟大奠基人之一、匈牙利国歌的曲作者艾凯尔·费伦茨(1810—1893,匈牙利人的姓名顺序与东亚民族相同,都是姓在前名在后,因此下文中提及的匈人姓名都使用匈文格式),他与他同是音乐家的儿子去世后都安葬于此;再就是想去观瞻匈牙利民主政治的创立者之一、匈牙利著名政治家科树特·劳约什(1802—1894)的陵墓,因为许多匈牙利旅游刊物中都收录了这座轩昂的建筑物的照片。当我第一次进入这个1847年启用的陵园,便被它那静谧的氛围深深地打动了。漫步在静静的园区大道上,阳光从道旁高大乔木的叶片间洒落在身上,于鸟语花香中观赏墓区中那些精美的塑像,美好的乐思不禁由心而生,全无死亡带给人的那些惶悚联想……
二是纪念公园,也称雕塑公园。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地方,位于布达佩斯南部的22区,整个园区也就半个足球场大,几乎全匈牙利所有带社会主义色彩的雕塑(共41件)全部被集中摆放在这里。作为原社会主义国家,自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匈牙利的意识形态一直受苏联的控制与影响,艺术创作的观念和风格与苏俄的僵化模式高度统一。这一时期安放在城市景点中的一些匈牙利艺术家的雕塑名作,其形象大都是工人、士兵,以及政治伟人的身像与头像。这类作品与传统的人物雕像相比,造型上倒是伟岸而雄壮,但却缺少艺术个性与民族特色。可是许多匈牙利人认为这些雕塑作品还是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因此在匈牙利的政治体制改变之后,尽管一部分激进的匈牙利人提出拆除并销毁这些塑像,但理智的匈牙利政府却采用了冷处理的办法,于1993年在布达佩斯的远郊修建了这样一个独特的公园,将拆除的所有这类雕像统统集中在园内,作为历史保存下来供后人观瞻。这里每天都有一定数量的游客来此观赏,门票的收入足够支付公园的全部费用。
(责任编辑 李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