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其亭
(郑州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450001,郑州)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种自然资源,人类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了认识水、治水、用水、保护水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思维方式、规章制度等具有知识价值的精神财富以及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形成了内涵深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水文化。水文化是文化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至于水文化的概念,目前也不统一,可以列举很多种不同的定义和理解。比如:李宗新(2000年)认为水文化是人们在从事水事活动中创造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汪德华(2000年)认为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如何认识水、治理水、利用水、爱护水、欣赏水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陈杰(2003年)认为广义的水文化是大文化概念,即城市水利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水文化是指河湖等水景观以及河湖等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对人的感官发生刺激,人们对这种刺激会产生感受和联想,通过各种文化载体所表现出来的作品和活动;孟亚明等(2008年)认为水文化的实质是通过人与水的关系反映人与人关系的文化,并具有科学性、行业性和社会性;毛春梅等(2011年)认为水文化泛指一切与水有关的文化,是人们以水为载体创造的文化,与中华文化同宗同源,它催生、派生和影响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渗透到我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的各个方面,与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2008年)认为广义的水文化是人们在水事活动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和成果的总和,狭义的水文化是指观念形态的文化,主要包括与水有密切关系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精神成果等。
从对水文化概念的分析,笔者认为水文化概念至少包含以下内涵:①是以水为载体的文化,水文化的对象非常明确,必须都与水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②必须与人有关,是在与水有关的人类活动中不断形成的。水是一种自然资源,本身不可能形成文化,但有思维的人一旦参与其中,人就会对水有认识、思考、行动、治理、享受、感悟、抒情,就产生了一种文化。③水文化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不可能一一枚举其内容或界定其明确的外延,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既包括人类从事水利工程建设或其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与水有关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又包括人们认识水、欣赏水以及由水生情形成的文学、诗歌等思想意识形态的财富。④水文化是一切与水有关的文化,是人类以水为载体创造的文化,是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与其他文化交织在一起。
根据以上分析,作者给出如下定义:水文化是人类在与水打交道过程中,对水的认识、思考、行动、治理、享受、感悟、抒情等行为,创造的以水为载体的文化统称。简化成一句话,水文化就是人类在与水打交道过程中形成的以水为载体的文化。应该说,人类自出现以来就与水打交道,水文化就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与水打交道过程中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水是水文化的载体,也称为“客体”,没有水或与水没有关系,也就谈不上是水文化。人是创造水文化的“主体”,没有人就谈不上水文化。水文化的研究对象是主体“人”与客体“水”之间形成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成果。归纳起来,研究对象包括三方面:①对地球上水本身的认知所形成的水文化,内容包括水知识、水特性、水哲学、水精神、水文艺、水著作、水风俗等。②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过程中形成的物态水文化,内容包括水工程、水景观、水工具、农业、城市建设中的水文化等。③体现水文化传承的治水、管水、用水经验和水利精神。水文化研究对象涉及面广、学科众多,需要多学科共同努力,才能建设好丰富多彩的水文化。
这种分类方法是从文化的分类方法延伸而来的。文化可以分为物态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有时又称为制度文化、心态文化)。参照文化层面结构,可把水文化分为物态水文化、行为水文化、精神水文化。
①物态水文化。指人类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切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水文化中可以具体感知的、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是具有物质形态的水文化事物。比如,水体、水环境、水景观、水工程、水工具等。
②行为水文化。指人们在生活方式、实际行为、对水态度等方面形成的水文化。人们在与水有关的生活、工作之中所贡献的、有价值的、促进文明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及创造性活动,都属于行为水文化,主要包括饮水、治水、管水、用水、亲水等方面的文化。
③精神水文化。指人类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形态的集合,主要包括水哲学、水精神、水文艺、水著作、水风俗等。精神水文化是人的精神食粮,孕育人的精神家园,决定人的精神状态、精神生活、精神本质,是水文化的核心。
这种分类方法是按照地理空间单元划分不同区域,研究该区域的水文化。
①流域水文化。是按照流域单元为空间形成的水文化。流域文化是世界古代历史文化、世界文明的发源地。同时,流域也是水资源形成、转化空间界限比较明晰,水资源使用、管理比较普遍采用的空间单元,因此也是常用的地域水文化。比如黄河水文化、长江水文化、淮河水文化、松辽流域水文化、南运河水文化、都江堰水文化、汉江襄阳段水文化、渭河水文化。
②区域水文化。是按照某一区域单元为空间,形成的水文化。“区域”空间的行政管理界限比较明晰,人文特征在空间上分布表现比较明显,反映一定的水文化特征。比如东南亚水文化、江南水文化、浙江水文化、河南水文化、广东水文化、安徽水文化、四川水文化、绍兴水文化等。
③城市水文化。是以城市为主要特点的区域水文化(可以作为区域水文化的一个特殊类型)。与一般区域水文化相比,城市水文化主要表现为高人口密度区、高强度人类活动区、用水集中地区,城市水景观比较丰富。比如济南水文化、广州水文化、淮安水文化、聊城水文化、无锡水文化、西安水文化、武汉水文化、徽州水文化、北京水文化等。
④民族水文化。是以某民族为主形成的地域水文化。主要表现为以民族为纽带,形成的有民族特色的水文化。比如西双版纳傣族水文化、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水文化、云南迪庆藏族水文化、蒙古族水文化、哈尼族水文化等。
这种分类方法是按照水文化形成的不同时代来划分具有不同时代特征的水文化。根据时代不同,可以划分出很多个不同时代的水文化类型,大到一个朝代甚至多个朝代或地质年代,小到几十年或几年。比如,《中华水文化概论》一书中介绍的中华水文化包括史前时期的水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水文化、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水文化、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水文化、元明清时期的水文化、近代史时期的水文化、新中国时期的水文化。
这种分类方法是基于水利职工水文化培训和学习的考虑,主要从水事活动类型的角度来划分水文化类型。本文基于这一方法把水文化划分为:水利建设的水文化、城市建设的水文化、农业发展的水文化、旅游发展的水文化、防灾减灾的水文化、生态保护的水文化。这种分类基本反映了目前与水文化有关的不同行业或工作内容的类型,很容易让水利工作者把水文化与本职工作联系起来,更便于水文化的学习和推广。
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由萌芽到成熟、由经验到理论、由单一方面到综合建设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
人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为了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开始对水的特性、数量、规律进行认识、观察,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水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了定性描述、经验积累、推理解释、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但是,由于对水文化的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对水的认识和应用还没有上升到水文化的高度,于20世纪80年代才正式提出水文化一词。因此这一漫长的发展过程是水文化的起源或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形成阶段(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
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期提出水文化一词以后,很多学者开始研究水文化,不断涌现出一些具有标志性的论著和其他成果,对水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也越来越全面,逐步形成了水文化研究学科体系。
第三阶段:兴起阶段(2011年至今)
随着我国政府和社会公众对水文化的日益重视,特别是我国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促进了水文化的蓬勃发展。水利部于2011年11月颁布 《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这是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指导下,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作出的关于加强水文化建设的具体部署,努力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行业特色的水文化体系。这是对水文化研究和建设的重大鼓舞和促进,必然掀起水文化研究和建设的高潮。
本文基于水利职工水文化学习的需要,结合水利工作实际,把水文化体系分成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三部分,即“总体认识”“主体内容”“传播交流”,组成水文化体系框架,如图1。
按照水事活动类型划分,介绍水文化6个类型主体内容:
水利建设包括为了防洪、排涝、供水、灌溉、挡潮、降渍、供水等目的而建设的各类水利工程和其他相关水利建设。主要水利工程类型有大坝、堤防、水闸、泵站、水电站、船闸、涵洞、水库、蓄(滞)洪区、坎儿井、水窖、水井、渠道、河道等,其他相关水利建设如灌区建设、管理系统建设、监测网络建设等。
人类进行水利建设的历史悠久。从人类出现开始的漫长时期,积累了大量认识水、利用水的经验。从古代较早时期,人类就致力于水资源引用、水旱灾害防御。几千年来,我国建设了大运河、都江堰、灵渠等一批著名的水工程,在抵御水旱灾害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水利事业得到迅速发展,防洪除涝、农田灌溉、城乡供水、水土保持、水产养殖、水力发电、航运等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在水利建设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水文化。在水利建设中流传了丰富的水文化遗产和可歌可泣的诗歌散文、绘画摄影、科学著作、民间故事、人物传记、水利精神、宣传展览等,包括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带来的水文化(如长江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水库工程带来的水文化(如三门峡水库、密云水库、十三陵水库、丹江口水库)、堤防工程带来的水文化 (如长江防洪大堤、黄河防洪大堤、淮北大堤、广州北江大堤、钱塘江海塘工程)、调水工程带来的水文化(如郑国渠、南水北调工程、引黄济津工程、引滦入津工程、埃及西水东调工程)、运河工程带来的水文化 (如中国京杭运河、灵渠、美国中央河谷工程、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水利风景名胜区的水文化 (如北京十三陵水库旅游区、广东飞来峡水利枢纽旅游区、河南黄河花园口风景区、安徽太平湖风景区)等等。
图1 水文化体系框架示意图
城市水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水资源系统,用水部门多,用水过程复杂,用水管网密集,组成的水系统庞大;供水、用水、排水系统基本自成体系,对供水、用水、排水的要求(包括水量、水质两方面)又较高。因此,在城市建设中特别注重城市水利建设,特别是随着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城市水利工作被赋予更艰巨、更丰富的使命,包括解决供水短缺、洪涝灾害、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还肩负着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美化、景观娱乐、旅游、丰富业余文化等对水的性质、内涵、历史、文化底蕴挖掘和传承的任务,这正是城市水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城市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城市发展过程中孕育着丰富的水文化,城市水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中华文明宝库中的重要一员。
民以食为天,农业历来都是头等重要之事。在人类历史早期,人的生存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后来,除了农业外,逐步发展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属于第一产业,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粮食、副食品、工业原料和物资。因此,人类发展历史过程伴随着久远的农业发展过程,创造了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农业文化。因为农田作物生长与水有关,历史上很早的农业耕作就开始进行农业灌溉,与水打交道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用水经验,也流传了很多农业灌溉、农业节水、农田建设方面的经典故事、范例、诗歌散文等内容,这是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新疆坎儿井、都江堰工程是历史上著名的农业灌溉经典文化,红旗渠、灵渠、泾惠渠、长渠是历史上著名的农业灌渠工程,元阳梯田是农田基本建设的典型范例。
水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历史留传的文化很多与水有关,水的文化属性在旅游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开发价值。比如,①水上传说或实物景点:虎跑泉、趵突泉、西湖、天池、千岛湖、对山湖、桂林山水等;②民族风俗:泼水节(傣族、阿昌族)、沐浴节(藏族)、背吉祥水(藏族)、杀鱼节(苗族)、汲新水(壮族)、春水节(白族)、水葬(葬族)、买水洗尸(苗族)等;③水上运动:龙舟竞赛、划船、滑水冲浪、漂流、滑冰、滑雪等;④水利工程旅游:都江堰、葛洲坝、长江三峡、大运河、十三陵水库等;⑤人文传记或人文景观:大禹治水、孙叔敖与古陂塘灌溉工程、西门豹与引漳十二渠灌溉工程、李冰父子与都江堰工程。
人类社会发展史伴随着抵御各种水灾害的历史,孕育着丰富的水文化。历史有记载的灾害众多,比如洪灾:1153年长江流域发生的有记载以来最早的特大洪水、1583年汉江大洪灾、1593年淮河历史上最为惨重的洪灾、1761年黄河特大洪灾、1915年珠江特大洪灾、1932年松花江流域洪灾、1963年海河特大洪灾、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特大洪灾;旱灾:1876—1879年中国罕见特大旱灾、1920年中国北方大旱、1922—1932年黄河流域连续11年大旱、1959—1961年全国连续 3年大旱、1963年中国南方大旱、2000年中国北方严重旱灾;雪灾:2008年中国南方罕见冰雪灾害。
人类在抵御自然灾害过程中,出现了可歌可泣的历史事迹,包括抗洪事迹、抗洪精神、抗洪先进人物、抗旱方法、抗旱事迹、抗旱精神,比如大禹治水、’98长江抗洪精神、黄河“悬河”治理、新疆坎儿井抗旱等等。
水为万物之灵,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历来的生态保护工作中,不乏与水文化有关的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全新诠释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同样,水生态文明理念提倡的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解决由于人口增加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出现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水问题,使人和水的关系达到和谐的状态,使宝贵有限的水资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久远的支撑。
[1]李宗新.应该开展对水文化的研究[J].治淮,1989(4).
[2]李宗新.生命之源的精灵——水文化 [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科版),2000,16(1).
[3]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中华水文化概论 [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
[4]毛春梅,陈苡慈,孙宗凤,等.新时期水文化的内涵及其与水利文化的关系[J].水利经济,2011,29(4).
[5]孟亚明,于开宁.浅谈水文化内涵、研究方法和意义[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4).
[6]汪德华.试论水文化与城市规划的关系[J].城市规划汇刊,2000(3).
[7]陈杰.水文化建设研究初探[J].城市规划,2003(9).
[8]李宗新.浅议中国水文化的主要特性[J].北京水利,2004(6).
[9]左其亭,等.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理论·方法·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