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利器械传递器降低手术室锐器伤发生率的临床分析

2014-04-24 10:52黄秋芳等
中国医学创新 2014年9期
关键词:降低临床分析

黄秋芳等

【摘要】 目的:观察自行设计制作“锐利器械传递器”投入使用情况,以寻找降低手术室锐器伤发生率的最佳方法。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锐器伤伤害问卷”调查分析手术室工作人员锐器伤好发原因,针对好发因素设计制作锐利器械传递器,用于术中锐利器械传递,经为期1年的临床试用后,对医务人员进行“使用锐利器械传递器效果调查问卷”调查,对比分析锐利器械传递器使用前后的锐器伤发生率及医务人员满意度情况。结果:锐利器械传递过程中受锐器伤的几率最高(占68.82%),初级职称医务人员更易遭受锐器伤害(占93.5%);使用锐器械传递器后锐器伤发生率由82.6%降低至38.4%,使用前后锐器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务人员满意度较投入使用之前明显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锐利器械传递器可降低术中器械传递所致锐器伤的发生率,适宜推广使用。

【关键词】 锐利器械传递器; 降低; 锐器伤; 临床分析

手术室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潜伏着各种因素造成的职业危害。锐器伤在手术室人员工作过程中较为常见,是一种由医疗器械如注射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传递器械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有研究表明,全世界每年会发生上百万次锐器伤现象[1-2]。并且有将近20种血液类疾病可由锐器伤传播,可见,锐器伤不仅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的健康,而且也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潜在的隐患。因此,加强锐器伤的职业防护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针对减少手术器械传递过程中锐器伤的发生制作了锐利器械传递器,其轻巧耐用,降低了锐器伤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手术室医护人员及手术科室医师共计86例,其中男33例,女53例,年龄25~44岁,平均(32.5±2.2)岁,体重(53.7±7.6)kg,身高(158.2±4.9)cm,从医年限2~12年,平均(5.4±2.6)年。

1.2 研究方法 利用自行设计的“锐器伤伤害问卷”和“使用锐利器械传递器效果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使用“锐器伤伤害问卷”调查2008-2011年内锐器伤发生情况,主要内容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职称、发生锐器伤的时间、次数、原因、处理措施等。“使用锐利器械传递器效果调查问卷”内容包括锐利器械传递器使用后的效果、锐器伤的发生时间、次数、原因、是否满意锐利器械传递器及意见等,要求个人独立完成,本次共发放问卷182份,收回试卷170份,回收率为93.4%。

1.3 材料与结构 “锐利器械传递器”使用316不锈钢板材制成,设计整体外观呈长方体,由底面与四个立面相连而成一个器械槽。为满足术中常用的18~25 cm不同规格锐利器械的放置需要,特设计器械槽尺寸如下:底面积为4×20 cm2;底面短边分别与前、后壁相连,前壁面积为4×3 cm2,后壁面积为4×5.5 cm2。后壁上沿设一宽0.7 cm、深1 cm卡槽,用于固定各型锐利器械手柄,且前后壁高度的设计差异使器械放置与底面形成倾斜角,使所放置器械不易于因器械手柄的重力向后方滑脱,底面长边分别与两侧壁相连,两侧壁均呈直角梯形状,两侧壁中段各设一长3 cm、宽0.5 cm卡位,用于传递手柄双向插放,此设计便于器械护士与主刀医师无论处于同侧或对侧均可将锐利器械手柄传递至医师手中;弧形保护罩附着于两侧壁斜边并距前壁3 cm处,长5 cm,四个立面顶边做圆角钝化或卷边处理,防止出现割伤(图1)。

2.2 不同职称级别医务人员锐器伤比较 从调查问卷中可知,62例初级职称中,有58例受到锐器伤,发生率为93.5%,23例中级职称中,有13例受到锐器伤,发生率为56.5%,1例高级职称人员没有受到锐器伤。初级职称的医务人员更容易遭受锐器伤害。

2.3 使用锐利器械传递器前后锐器伤发生率及医务人员的满意度情况 从调查问卷中可知,使用锐利器械传递器前受锐器伤71例,占82.6%,医务人员满意度为73.5%;使用锐利器械传递器后受锐器伤33例,占38.4%,医务人员满意度为96.5%,使用后的锐器伤发生率降低了,满意度提高了,且与使用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手术室锐器伤是一种常见的职业性损伤,它是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由针头及其他一切锐器,如安瓿、碎片、手术器械等所造成的意外伤害,其可以传播疾病,危害巨大。(1)身体危害:锐器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性很大,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锐器伤接种传播[3-4]。经锐器伤接种发生感染可能有致命后果的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HBV较HIV的致病性强[5-6]。锐器伤发生的一般只需0.004 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另外,病原体经锐器伤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任何锐器伤口都可能有感染破伤风杆菌的危险。(2)心理危害:医务人员被手术器械刺伤后一般都处于担惊受怕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害怕自己被病毒感染。这些情绪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精神状态,继而影响工作质量,尤其是在被带HIV的针头刺伤后,多数遭受HIV污染的针刺伤者都会产生中度或重度的悲观情绪,有人甚至还因此停止了工作。(3)经济危害:根据相关文献[7-8]报道,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后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用于检查和治疗,承受巨大的经济负担,即使没有感染,在锐器伤伤后也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查,花费金钱。(4)社会危害: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后如果稍有不慎,会传播给更多的人,危害整个社会的安全,而且根据本文的研究发现,职称越低的医务人员越容易发生手术室锐利器伤。因此,使用安全器具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显得尤为重要[9-10]。

在目前的器械护士手术配合工作中,普遍采用徒手传递法进行钝性手术器械及锐利器械的传递,此法不利于防范锐器伤发生[11]。卫生部专家推荐使用地弯盘传递法可有效防止锐器伤发生,但因其局限于锐器易滑脱且操作不便捷,临床工作中依从性较低,因此笔者设计研发这款“锐利器械传递器”。“锐利器械传递器”是便于手术中器械护士在传递锐利器械时使用的一种新型辅助器械,该器械投入使用后改变了现有锐器传递方式的不足,提高临床工作中的使用该器械进行锐器传递的依从性。既便于器械护士在器械槽内对锐利器械的轻松取放,又可使锐利器械在器械槽内相对固定;既便于器械护士对锐利器械的传递,又便于手术医师的锐利器械取用;更能在锐利器械传递中最大程度防范锐器伤发生。endprint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锐利器械传递过程中受锐器伤的几率最高(占68.82%),初级职称医务人员更易遭受锐器伤害(占93.5%);使用锐器械传递器后锐器伤发生率由82.6%降低至38.4%,使用前后锐器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务人员满意度较投入使用之前明显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锐器伤在手术室中较为常见,锐利器械传递器轻便耐用不割手,易取放器械不易滑脱,便于清洗、消毒、灭菌,降低了锐器伤发生率,提高了医务人员的满意度与使用依从性,适宜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毛秀英,金得燕,于荔梅,等.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10-112.

[2]李涵,祝洪珍,陈玉坤,等.某医院97例医务人员锐器伤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3,31(3):210-211.

[3]谢红珍,聂军,潘绍山,等.广州市护士注射锐器伤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172-175.

[4]黄小红,覃金爱,韦志福,等.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48-750.

[5]陈梅.一对一导师制在减少实习护生锐器伤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5):93-94.

[6]马英.2012年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锐器伤基线调查分析与改进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8):111-112.

[7]金莉雅,陈玉梅,陈多妹,等.职业防护教育对护理实习生锐器伤预防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5):76-78.

[8]潘淑琴,吴俊霞,王建斌,等.临床护士锐器伤调查与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4):415-417.

[9]孙绍娟.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原因分析与防护对策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2):189-191.

[10]谢红珍,聂军,潘绍山,等.锐器伤与护士行为、生理、心理及环境关系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7):591-593.

[11]江爱英,阎丽,陈卫平.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分析与防护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5):143-144.

(收稿日期:2013-12-26) (本文编辑:黄新珍)endprint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锐利器械传递过程中受锐器伤的几率最高(占68.82%),初级职称医务人员更易遭受锐器伤害(占93.5%);使用锐器械传递器后锐器伤发生率由82.6%降低至38.4%,使用前后锐器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务人员满意度较投入使用之前明显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锐器伤在手术室中较为常见,锐利器械传递器轻便耐用不割手,易取放器械不易滑脱,便于清洗、消毒、灭菌,降低了锐器伤发生率,提高了医务人员的满意度与使用依从性,适宜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毛秀英,金得燕,于荔梅,等.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10-112.

[2]李涵,祝洪珍,陈玉坤,等.某医院97例医务人员锐器伤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3,31(3):210-211.

[3]谢红珍,聂军,潘绍山,等.广州市护士注射锐器伤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172-175.

[4]黄小红,覃金爱,韦志福,等.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48-750.

[5]陈梅.一对一导师制在减少实习护生锐器伤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5):93-94.

[6]马英.2012年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锐器伤基线调查分析与改进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8):111-112.

[7]金莉雅,陈玉梅,陈多妹,等.职业防护教育对护理实习生锐器伤预防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5):76-78.

[8]潘淑琴,吴俊霞,王建斌,等.临床护士锐器伤调查与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4):415-417.

[9]孙绍娟.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原因分析与防护对策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2):189-191.

[10]谢红珍,聂军,潘绍山,等.锐器伤与护士行为、生理、心理及环境关系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7):591-593.

[11]江爱英,阎丽,陈卫平.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分析与防护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5):143-144.

(收稿日期:2013-12-26) (本文编辑:黄新珍)endprint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锐利器械传递过程中受锐器伤的几率最高(占68.82%),初级职称医务人员更易遭受锐器伤害(占93.5%);使用锐器械传递器后锐器伤发生率由82.6%降低至38.4%,使用前后锐器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务人员满意度较投入使用之前明显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锐器伤在手术室中较为常见,锐利器械传递器轻便耐用不割手,易取放器械不易滑脱,便于清洗、消毒、灭菌,降低了锐器伤发生率,提高了医务人员的满意度与使用依从性,适宜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毛秀英,金得燕,于荔梅,等.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10-112.

[2]李涵,祝洪珍,陈玉坤,等.某医院97例医务人员锐器伤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3,31(3):210-211.

[3]谢红珍,聂军,潘绍山,等.广州市护士注射锐器伤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172-175.

[4]黄小红,覃金爱,韦志福,等.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48-750.

[5]陈梅.一对一导师制在减少实习护生锐器伤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5):93-94.

[6]马英.2012年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锐器伤基线调查分析与改进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8):111-112.

[7]金莉雅,陈玉梅,陈多妹,等.职业防护教育对护理实习生锐器伤预防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5):76-78.

[8]潘淑琴,吴俊霞,王建斌,等.临床护士锐器伤调查与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4):415-417.

[9]孙绍娟.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原因分析与防护对策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2):189-191.

[10]谢红珍,聂军,潘绍山,等.锐器伤与护士行为、生理、心理及环境关系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7):591-593.

[11]江爱英,阎丽,陈卫平.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分析与防护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5):143-144.

(收稿日期:2013-12-26) (本文编辑:黄新珍)endprint

猜你喜欢
降低临床分析
浅析降低企业成本的有效途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降低企业杠杆率
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与治疗依从性分析
厦门市5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病例临床分析
389例住院肺结核患者临床分析
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改进运行模式降低供水电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