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江,姚大飞,郭 波
(湖北工程学院 新技术学院城市建设系, 湖北 孝感 432000)
2009年,教育部制定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并将该计划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计划纲要》。2009年下半年,教育部组织了包括“985”、“211”高校、省属重点建设高校和省属本科院校在内的全国五十余所工科院校作为第一批试点院校,2012年2月,教育部又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2012]7号)[1]。可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将逐步在各高校实施。我校是湖北省属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尽管不在教育部所公布的名单之列,但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也应该着手思考和构建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
确切地说,对“什么是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如何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等问题认识不深入、不清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定位还不够准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更没有真正地成为广大教师和管理服务人员的行为准则;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没有真正地落到工作实际工作当中。实践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动手能力培养的关键。如果只会理论知识,就会成为纯粹的理论家;如果只会实践动手,则只是普通的技术工人。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定位是培养既懂理论更重实践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有很多不同之处,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很难搞好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也不能真正地培养应用型的工程技术人才。笔者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有需求的用人单位进行了走访和调研,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尤其是对于本科生。根据对已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很多毕业生反映在学校课堂上所学的很多理论知识在实际过程中不能直接应用,存在很大的差别。然而在半年多的工作实践中学到很多实用的东西,表明当前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不突出或有明确应用型培养目标而培养的人才不达标或目标与市场衔接不好。
目前,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课程实验是学生按实验教材上的实验步骤操作,得出相应的预知实验数据,课程实验主要表现为工程认知的实践教学,缺乏工程意识的训练。对于实习,由于实践教学经费的紧张,实习单位基于学生安全问题不愿接纳实习生等种种原因,致使学生实习“放羊”现象较为严重。毕业设计主要是指导教师命题,进行结构计算、画施工图,大多是假题假做,基本无实际工程背景,涉及的实际问题较少。由于毕业设计时间较短,计算机设计部分应用不充分,导致图纸的设计深度不够,设计的内容也不全面。此外,地方院校的毕业生大部分毕业后主要从事建筑的施工、管理、造价等工作,导致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因此,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不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也很难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2]。
尽管学校的实践教学基地每年都在增加,但实践基地的规模不大,不稳定,真正能够满足工学交替的校企合作基地很少。目前多数实习环节均是教师、学生及家庭凭个人关系联系实习单位,由于学生所学的书本理论知识还不够,动手能力不强,不能灵活运用于实践,加之实习时间一般不长,实习单位无法从学生的实践中得到相应的实惠,有时还可能会带来学生安全方面的担忧。因此,实习单位往往明示或暗示学生少进入工地,也很少安排学生做一些有实际意义的工作。通常让指导教师或工程技术人员带领学生在施工现场走马观花地了解一下施工工序,很难让学生系统了解或参与整个工程的全过程,学生也感觉到自己在实习单位没事做,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很大的影响,使得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不到真正提高。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实施的层次包括工科院校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分别培养现场应用型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工程师等多种类型的工程师后备人才。我校主要是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不是简单地对原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学时和增加工作量,也不是为了体现重视实践教学而减少理论课的教学时数。因此,笔者认为实施应用型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合理安排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首先,将校企合作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体系化和层次化,遵循实践教学的规律要求,有效合理地安排好实践教学环节。其次,要特别重视涉及到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育环节。通过科学系统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将学校教师、企业工程师的积极性有效地调动起来,培养出具有工程素质的实践应用型专业人才(图1)。
图1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践与理论教学整合
土木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注重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笔者认为,应进一步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重视基本理论、专业技能与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将学校教育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将素质培养、品德培养、专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
要提高应用型人才教育质量,重点在于转变思想观念。应用型人才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和新的教育模式,如何办出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是专业发展的生命线。笔者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具有以下特征:(1)以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2)以社会需求为标准,以培养应用能力和全面素质为主线,构建专业教学体系。(3)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教育的特色。(4)产学研结合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5)“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具有应用型特色人才的关键。
要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学生,迫切需要建立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发展必须要求能力与知识并重,教师既要重视基础应用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同时也要培养和提高学习能力、实用技能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院系应进一步明确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目标、具体规格及质量要求,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科研工作制度,要引导教师的工作理念和行为规范逐渐地向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模式上转变,使教师在转变中逐步养成“双师型”素质。学校要进一步加快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的步伐,搭建合作平台,增强教师服务地方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也要加快制度创新,制定鼓励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相关制度,积极推进校企开展产学研合作,制定年青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生产实践的进修机制,在帮助解决企业具体生产实践问题的同时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此外,学校应出台从企业外聘教师相关政策,使院系紧密结合学科和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平台建设,从企业及校外实践基地聘任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师资队伍,将其有效地融合到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3]。
“共赢互利”是建立校外基地的基础。如果学校与校外企业不存在这种互补关系,没有“共赢互利”原则作基础,很难建立稳定的校外基地。这种“ 共赢互利”就是通过校外单位弥补学校校内实践空间的不足,利用其场地、设备、技术、管理水平等方面具有先进性,为学校实践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从而为学校开展教学改革、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高校所具备的人才、科研技术以及实验室设备等优势,能为校外企业服务。如高校能为企业培训技术人员,高校与基地单位共同申报科研课题,高校聘任基地单位专家为实习指导教师等。
虽然我校目前已有一些校外基地,在近几年内能满足我校实践教学的需求,但随着行业竞争、学校发展、人才培养实践能力要求的提高,基地建设与管理必须要求有相应的发展。如果没有牢固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和充足的学校实习经费(资金)作基础,校外实习基地很难持续使用。资金不是学校的优势,人才和科研是学校优势。扬长避短,加强学校科研工作,加强学校与校外企业产学研合作,以科研项目带动实习,以科研服务企业,坚持“ 共赢互利”原则,与企业维持或建立新的友好关系,是保证校外基地可持续使用的根本。在今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过程中要做好双方沟通与协调工作,避免矛盾;管理好学生,给实习基地留下良好印象,也是维持基地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要充分利用校外社会资源,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材与具体实践工程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教师的范围、走出教材,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获取知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的方式有:(1)论坛与讲座。如可以开展土木工程师论坛、毕业生论坛。通过这些平台型的专业学术活动,能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益补充,具有提高境界、拓宽视野和活跃思维的功能。通过聘请行业著名学者、企业精英、知名校友来校作学术报告,与学生同场交流,鼓励学生踊跃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讲座者共同探讨,促使学生从被动式的单向“接收”向在“学习”过程中“研究”问题转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信息储备,提高综合素质,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2)校企共建实验室。通过企业和学校按一定比例共同出资共建土木工程专业的相关实验室,为双方搭建起一个互惠互利的长期合作研究平台,推动双方学术交流和人员往来。企业承接的工程项目实验可以在学校进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有利于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优化组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3)举办各类学术沙龙。院系可以根据某个研究课题或某个工程项目,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建筑设计科研单位人员、学校教师及高年级的学生,开展短期的学术沙龙活动。利用学术沙龙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和氛围,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而且能使学生直接参与到科研课题和实际工程项目中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使学生得到丰富的知识回报。
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师,要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重视校外资源的利用,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将学校课堂教学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开展工学交替,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与成长,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应用型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参 考 文 献]
[1] 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2.
[2] 傅水根,李生录.对我国工程实践教学的弊利分析与发展方向探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1-5.
[3] 孙恒.教学型高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5):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