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王亚辉
创新驱动 融合发展 打造山东省健康生态型畜牧业
——2014首届山东猪业发展大会在济南召开
本刊记者 王亚辉
2014年4月9~11日,由山东省畜牧协会主办,山东省畜牧协会生猪产销分会(以下简称生猪产销分会)、山东省畜牧总站、爱猪网、中农促动物福利国际合作委员会承办的2014首届山东猪业发展大会(以下简称山东猪业发展大会)在济南胜利召开。来自国内外畜牧兽医行业的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代表、规模养殖场(户)负责人及媒体代表共计800余人参加大会。
大会举办了“宏兴杯”中国“两东”(山东、广东)猪业发展高峰论坛和“大北农杯”第23届山东养猪技术培训班。与会代表就当前养猪形势下的热点话题,如猪肉进口、猪场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提升、环保理念及实践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本刊记者特将相关专家的观点摘录如下,与广大读者朋友分享。
▲刘剑文
▲易敢峰
▲张勇
▲唐凡
在国内猪价低迷不振,进口猪肉咄咄逼人的态势下,在饲料、土地、人工成本增加,环保压力增大,食品安全问题凸出的瓶颈约束下,我国的生猪养殖产业欲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管理水平和发展质量。
1 提高生产效率,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目的
提高生产效率,可在遗传育种、饲料营养、疾病防控、环境控制等方面下功夫。
种猪在养猪生产中是最重要的。但在我国,种猪育种与生产,却是整个生猪产业链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突出表现为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对国外育种体系依赖严重。山东亚太中慧集团养殖事业部总裁、山东中慧牧业董事长张勇指出,我国在引种时方向不明确,多数情况下未能充分考虑环境气候、饲料原料组成、饲喂模式、养殖条件、疾病状况,导致引进的种猪未能体现出原有的性能特征;育种时定位不准确,往往单一追求某一性状,特别是瘦肉率、体型、外貌特征,而忽略了其他经济性状。他建议在确定育种目标时,应主要考虑母猪泌乳性能、断奶前后死淘率、哺育率、日增重、料肉比、生长速度、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种猪利用年限和抗逆性。二是母猪生产效率低下。我国的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头数平均为13~16头,而美国、欧洲大部分猪场的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头数平均为26~28头,有的甚至达到30头,如丹麦(表1)。佳和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育种总监唐凡认为,随着养猪产业步入微利或薄利时代,提高生产效率显得尤为重要,而提高母猪的年提供断奶仔猪头数是突破口。多年来我国的母猪生产力水平一直没有显著提高,母猪的年提供断奶仔猪头数这一性能指标的提升空间较大。当前我国90%以上的种猪生产力是低下的,这给高产种猪在中国的大力推广带来了机遇。所谓高产种猪,其主要性状指标包括母猪窝平均总产仔数在13.5头以上,产活仔数在12.5头以上,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潜力在26头以上,其他性状指标如胴体瘦肉率在65%以上。他介绍说,过去人们在种猪育种时过分强调体型、外貌的改进,而忽略了种猪的内在性能,尤其是母猪的繁殖性能。他呼吁人们应切实转变观念,以母猪的繁殖力等内在性状为引种、选种的目标,组建中国的高产母猪群。三是种猪产业专业分工合作机制不健全。据广东温氏食品集团种猪公司副总经理王声会介绍,我国很多养猪企业追求“小而全”,存栏1 000头以上母猪的企业,就自我配套有种猪的生产,而在养猪发达国家,存栏25 000头以下母猪的企业是不从事种猪生产的。国内专业化的种猪育种企业发展滞后,种猪育种与生产分工合作机制不健全。王声会认为,专业化分工发展是提高种猪、商品猪生产效率与技术水平的必然趋势。中国种猪产业未来的发展模式,将以大型专业的种猪育种公司、种猪生产企业和专业的养猪公司分工合作为主。大型专业的育种公司主要定位于提供专业化的育种和纯种繁殖、品种定制服务,种猪生产公司可与育种公司合作,生产和推广终端种猪,而专业养猪公司则主要从事商品猪生产,大型养猪企业也可自我配套终端种猪生产。
表1 中国和丹麦母猪生产效率的比较
▲王声会
▲张永昌
▲王福军
▲邢刚
有了好的种源,还必须有好的饲料,充足的营养,才能保证种猪生产潜能的完全发挥。来自台湾中兴大学动物科学系营养研究所的张永昌博士向大家介绍了功能性配合饲料的概念、特点、生产工艺、应用情况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功能性配合饲料基于生理调控和疾病调控技术研发而成,可为猪群提供营养需求,提高其生长速度,增强其抗病力。已经在台湾应用约5年,效果显著。他表示,功能性配合饲料将成为21世纪配合饲料的主流产品。
除了好种猪、好饲料外,健康稳定的猪群状况对提高猪场的生产效率也至关重要。但我国的猪病防控形势并不乐观。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王福军研究员和大家分享了一组数据。目前我国养猪的平均死亡率为10%~12%,有些大型猪场的死亡率甚至超过20%,而养猪发达国家的平均死亡率则控制在5%以下。养猪死亡率高,不仅降低了养殖效率,更带来严重的饲料和粮食浪费,影响猪场的经济效益。而在常见的猪病当中,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相关疾病是国际公认的危害养猪产业的重要疾病,尤其是蓝耳病,是目前猪病的罪魁祸首。蓝耳病病毒和圆环病毒均可造成猪群的免疫抑制,从而诱发多种病原混合感染,使动物疫病更为复杂。对于蓝耳病的防控,王福军认为需要认真考虑是否防疫、如何正确选择疫苗、制定免疫程序及评估免疫效果(表2)。对于圆环病毒相关疾病的防控,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邢刚博士认为,疫苗免疫仍是最佳手段,通过疫苗免疫可显著提高猪场的生产成绩。他最后强调,生物安全是猪场的生命线,正确、科学、合理的免疫是关键。
表2 国内不同蓝耳病疫苗性能比较
▲施学仕
▲郝有彪
▲武力▲丘初集
在养猪生产中,环境控制与品种、饲料、防疫等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决定着生产水平的高低。当品种得以改良、饲料得以改善、防疫问题解决后,环境将对养猪生产起决定性作用。环境控制是重要的,但却最易被人忽视。美国大豆出口协会技术顾问施学仕博士指出,良好的通风对于养猪生产极为重要。国外的猪场都有很好的通风系统,从而保证了猪群的健康,并使得高密度(100~150头猪)大栏饲养成为可能。猪舍通风好坏直接影响着猪舍内的温度、湿度、氨气浓度和尘埃含量等,而上述空气指标又和猪群的营养需求、生产性能和疫病控制密切相关。
2 提高管理水平,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证
提高管理水平,核心在于加强人员管理,打造强大的执行力团队。菏泽宏兴原种猪繁育有限公司总经理郝有彪指出,人是最核心的一个要素。要想喂好猪,首先养好人。要以人为本,善待养猪人,为养猪人着想,和谐办场,快乐养猪,轻松赚钱。广州华农大实验兽药有限公司总经理武力认为,与欧美养猪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养猪产业差距不在育种和营养技术上,而在于关键疾病的控制和猪场的管理水平上。中国在种猪育种和饲料营养技术发展方面已经高度工业化、专业化,跟国外的差距缩小,但在猪场的人员管理水平上还是停留在初级阶段,跟国外的差距仍然较大。如何使猪场的管理者有效通过执行层面把先进的理念、技术、产品应用到养猪生产中,培养养猪产业的MBA值得大家进一步研究、思考、实践。
3 提高发展质量,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着力点
提高发展质量,应高效利用土地资源,高度关注环境保护。广东德兴种养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兴公司)生产技术总监丘初集表示,养殖企业应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自觉践行新近颁布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积极做好猪场的环保工作,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他认为,把规模化养殖产生的粪污和废弃物作为一种资源,就近、就地实现循环利用,可能是解决环保投入和猪场经济效益之间矛盾的有效手段。因此他建议,对于新建猪场,在选址规划时应考虑周全,不能片面追求规模,要看猪场周边有没有足够的土地来消纳粪污以实现资源化利用。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土地资源,做到适度规模和种养结合,这样养猪企业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百年老店”。他还介绍了德兴公司在粪污处理和循环利用方面的做法。水泡粪和清洗栏舍的污水,经排污管网进入集污池,然后通过固液分离机进行固液分离。固体粪渣在经过压榨脱水后,进行打包,然后出售给附近潮汕平原的菜农作为肥料(图1)。而液体污水则排入超大容积(10 000 m3以上)的沼气池,在沼气池内停留10天以上,充分厌氧降解,产生的沼气用作燃料。夏季沼气产量高,用于发电,可满足全场40%的用电需求,冬春季节沼气还可用于猪舍循环水暖保温、空栏火焰消毒和职工生活燃料等。
图1 德兴公司干清粪模式与固液分离机示意图
在国内猪价下跌、猪肉消费相对疲软时,洋猪肉却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市场。据海关统计,2013年我国进口猪肉累计58.32万吨,同比增长11.69%。2014年3月14日,双汇通过宁波口岸进口美国冷冻带骨猪肉325吨。
美国肉类出口联合会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刘剑文表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猪肉进口国,进口量在过去10年内持续增长。中国的猪肉市场是开放的、国际化的。只要存在市场需求和利润空间,进口猪肉是必然的。如果国内生猪价格高企,国内外生猪价差存在,就会促使国内的进口商或者屠宰企业大量进口国外的猪肉产品(图2、图3)。
进口猪肉给中国这个价格敏感度非常高的市场带来了恐慌,不少人认为,在目前行情不景气的情况下,进口猪肉对国内养殖企业无疑是釜底抽薪式的打击,生猪价格或因此继续探底。
但大北农集团副总裁易敢峰指出,近年来,我国的猪肉进口量虽不断增加,但进口量仅占全国猪肉总产量的1%左右,对国内的猪肉供应和市场价格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洋猪肉涌入中国,我们应该反思。国外的土地、人工成本比我国要高,但缘何猪肉价格还比我国便宜?也许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这就倒逼我国的养猪产业必须实现转型升级。
图2 中国与美国生猪价格比率
图3 中国生猪价格的变化与猪肉进口量的关系
为丰富大会内容,加强合作交流,除召开“两东”论坛、开展技术培训外,大会还举办了“两东”猪业企业家沙龙活动,来自山东、广东两地规模化猪场的管理者就养猪理念、技术、资源和战略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同时,为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传播山东猪业的发展理念,山东省畜牧协会发起成立了由《中国猪业》杂志、《齐鲁牧业报》、山东畜牧网、爱猪网等16家行业内媒体组成的山东猪业发展媒体联盟,旨在打造一个跨区域的合作、互惠、开放、共赢的媒体交流平台,通过联盟加强媒体之间、媒体与企业、消费者之间的联络,整合多方市场资源,为山东猪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另外,大会同期举行了山东省第九届生猪产销对接会,有71家企业参展。在为期两天的新技术、新产品的展览展示过程中,参观交易的观众数量达800余人次,生猪产销对接活跃。此次生猪产销对接会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参展企业数量多,实力强。71家参展企业中不乏如大北农集团、临沂新程金锣牧业有限公司、山东亚太中慧集团有限公司、佳和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内的知名企业。二是参展企业地方特色浓。山东省地方猪种资源丰富,保护和利用工作成效显著。莱芜猪、沂蒙黑猪、里岔黑猪都是山东省著名的地方猪种。分别从事莱芜猪和沂蒙黑猪保护、利用和开发工作的莱芜市莱芜猪原种场和山东华盛江泉农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参加了生猪产销对接会,充分展示了山东省地方猪的品牌形象。三是展览内容涵盖种猪、饲料、兽药、屠宰加工、畜牧设施设备等全产业链,有利于产销对接。
▲“宏兴杯”中国“两东”猪业发展高峰论坛
▲“两东”猪业企业家沙龙活动
▲山东猪业媒体联盟成员单位授牌仪式
▲“大北农杯”第23届山东养猪技术培训班
▲临沂新程金锣牧业有限公司
▲大北农集团
▲山东中慧牧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