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新华 陈松昌 万文忠 彭 丹 樊雪飞 熊莉娟 张文波 邓舜洲*
(1南昌金牧动物保健服务有限公司,江西南昌 330013;2江西省职业病防治研究院,江西南昌 330006;3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江西南昌 330045)
一例保育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继发链球菌病的诊治
蒋新华1陈松昌1万文忠1彭 丹1樊雪飞1熊莉娟2张文波3邓舜洲3*
(1南昌金牧动物保健服务有限公司,江西南昌 330013;2江西省职业病防治研究院,江西南昌 330006;3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江西南昌 330045)
猪圆环病毒病继发感染链球菌病,常给猪场造成严重的损失。本文介绍了一例保育仔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继发链球菌病的诊治情况。根据发病情况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学剖检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确诊,采取疫苗接种、敏感药物治疗和保健以及饲养管理条件改善等防治措施,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保育猪;圆环病毒病;链球菌病;继发感染
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是由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引起的免疫抑制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断奶后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以及繁殖障碍等。由于圆环病毒的免疫抑制作用,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容易造成继发或混合感染其他病原。关节炎型链球菌病多见于哺乳仔猪和保育猪,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跛行,病程较长。
2013年5月,江西抚州市某自繁自养规模化猪场仔猪从哺乳阶段就零星出现关节肿大、跛行的情况,并且断奶后逐渐消瘦,保育阶段发病率升高,后期呼吸困难。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及实验室检测,诊断为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继发关节炎型链球菌病。
该场基础母猪存栏200头左右,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方式。母猪猪瘟疫苗为跟胎免疫,商品猪猪瘟疫苗15日龄首免、55日龄二免;母猪蓝耳病疫苗每年普免3次,商品猪蓝耳病疫苗7日龄免疫1次;母猪伪狂犬疫苗每年普免3次,商品猪伪狂犬疫苗45日龄免疫1次;未接种猪圆环病毒疫苗。发病始于产房哺乳仔猪,发病率约3%;转到保育阶段后发病率升高,发病率约10%,发病后死亡率较高,达到30%。转到保育栏一周内,饮水中添加多维、阿莫西林,饲料中添加强力霉素、氟苯尼考,同时针对发病猪使用头孢类药物治疗,但效果不佳。
仔猪在产房零星出现肿脚、拐脚、消瘦的情况,转到保育栏(高床栏)后发病数量增加,主要表现为一肢或多肢的关节肿大、消瘦、腹部水肿、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后期出现呼吸困难。
对送检的4头病死保育猪(40~50日龄)进行剖检发现,尸体外表消瘦,皮肤表面有有凸起的疹块,关节肿大(图1);腹部皮下水肿,腹股沟淋巴结水肿(图2),偶见有出血;心包积液、心脏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形成“绒毛心”(图3);腹腔内有炎性渗出物;肺肿大、质硬;肾脏有白斑(图4);肝脏、喉头、膀胱等均未见明显病变。
取病死猪肺脏和脾脏的悬浮液,提取病料中的病毒RNA模板和DNA模板,分别进行猪瘟病毒的RT-PCR检测和圆环病毒2型的PCR检测。结果表明:猪瘟病毒检测为阴性,而圆环病毒2型检测为阳性。由此可知,病死猪感染过圆环病毒2型。
无菌采集病死猪的关节液划线接种于兔鲜血琼脂平板上,37℃烛缸培养24小时后,观察菌落特征。镜检可见形态大小一致,白色、透明、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的小菌落;挑取单个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单个、成双或短链状的革兰氏阳性球菌,判定为猪链球菌。
对分离纯化的菌株采用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根据以下标准进行结果判定。抑菌圈直径在5mm以下为不敏感;在6~10 mm之间为低度敏感;在11~20 mm之间为中度敏感;在21mm以上为高度敏感。
由表1可知,阿莫西林、多粘菌素B、大观霉素为中度敏感;头孢拉定、头孢唑啉、头孢噻肟、磺胺异恶唑、阿米卡星、庆大霉素、青霉素G等为低度敏感,而左氧氟沙星、强力霉素、复方新诺明、林可霉素不敏感。
加强商品猪圆环病毒疫苗的免疫,仔猪在14日龄左右接种一次猪圆环病毒疫苗。
表1 药敏试验结果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针对发病猪,选择中度敏感的阿莫西林进行治疗;针对断奶一周左右的保育仔猪,在每吨饲料中添加500 g阿莫西林进行预防保健,连用7天;在饮水中添加葡萄糖和电解多维,以减少猪群应激。
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适当降低饲养密度;加强卫生消毒工作。
采取以上防治措施后,发病猪症状逐渐减轻,特别是后面一批接种过猪圆环病毒疫苗的仔猪发病率大大降低,基本未出现关节肿大和消瘦的情况,疫病得到较好控制,生产基本恢复正常。
圆环病毒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可造成感染猪群的免疫力、抗病力下降,使得病猪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细菌、病毒。因此控制好原发病,对于防治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至关重要。
对该场近期生产的仔猪在14日龄接种圆环病毒疫苗后,发现该批仔猪从哺乳到保育阶段基本没有出现关节肿大、拐脚的情况,而且抗生素的使用量也大大降低。因此可以基本断定此次发生的关节炎型链球菌病为圆环病毒继发感染造成。在控制了圆环病毒病后,链球菌病的发生也随之减少。
另外经询问了解,得知此前该场猪群关节肿大的病例较多,经常应用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磺胺类和头孢类药物进行保健和治疗,可能造成病原菌对上述几类药物耐药性增强。本文中药敏试验的结果证实了这一情况。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应注意轮换用药,防止病原菌耐药性的产生,以免无敏感药物可用。
S858.28
B
1673-4645(2014)05-0044-03
2013-07-03
蒋新华(1986-),男,江西省新余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猪传染病防治
*通讯作者:邓舜洲(1968-),男,江西省赣州市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动物传染病与病原微生物学研究,E-m ail:shzhde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