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同平 谷宗运 杨松涛
摘要:通过对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状况出发,分析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促进教学改革的思路,结合实际情况,促进我校计算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给其他医学类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提高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7-1476-02
在医药信息化的今天,社会对医学类院校的毕业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他们具备扎实的医药类专业知识,还要求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因此,作为医学类专业的学校,计算机基础的课程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该文从安徽中医药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我校非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改进的对策。
1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师资力量:我校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由医药信息工程学院承担。医药信息工程学院拥有多名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计算机老师,并有多位老师从事安徽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命题、阅卷等工作。因此,我校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较高。
2)课程安排: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包括两种: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课程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其中,东区各个专业,如中医临床专业、护理专业等学习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课程;西区各专业,如药学、医药国际贸易等专业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
3)实验配置:我校有专业的计算机实验室配套设备,东校区有4个计算机实验室,西校区有2个专业计算机实验室。每个计算机实验室配备60台计算机,共有360台计算机。这些专业计算机实验室,有力的保证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4)教学方式:我校建有多间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都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演示等方式、方法,确保课程气氛的活跃性,给计算机教学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条件。
2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具备一定的教学条件,确保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如下:
1)学生计算机水平高低不一:学校招生面向全国,学生来源广泛,由于中国各地区的经济水平的差异性,导致一部分学生接触电脑较早,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另一部分学生没有接触电脑,缺乏基本的电脑常识。并且,我校很多专业是文理兼招,理工类的学生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而文科类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较差,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1]学生计算机水平高低不一,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授。具有良好基础的那部分学生,希望教师能够传授新的计算机知识;而那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够从计算机基础开始讲解。
2)计算机实验室设备陈旧:计算机硬件设备和各种软件更新速度飞快,这都要求学校在资金上不断的投入进行软硬件的更新,以适应计算机发展以及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需要。但很多医学院校对计算机实验室投入相对较少,因为计算机专业在整个学院体系中的地位相对较弱。因此,计算机实验室设备更新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比如我校东西校区共有6个实验室,只有东区的机房1和机房2的计算机近年来进行更新,其他机房的计算机仍然非常陈旧。
3)教学内容丰富,学时较少: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内容非常丰富,但非计算机专业的学时相对较少,我校非计算机专业课时一般为54学时。以C语言程序设计为例,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选择结构、顺序结构、循环、数组、指针、结构体等章节。在54学时内,根本没法把内容全部讲完。因此,很多教师在上课时讲授速度偏快,而学生吸收知识的速度偏慢,时间长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4)教学方式、方法单一: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现在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一般是3节理论课加上3节上课。理论课一般是由任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讲解,学生在记笔记。这种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属于填鸭式教学,教学效果很差。而且,到上机课时,学生们早就忘记了理论课上的知识,很多上机实验根本不会做,直接影响了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
5)教学层次不合理:我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安排的不尽合理。一般只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后面几个学期里再没有和计算机相关的课程。这种情况容易使学生掌握的計算机知识产生断层情况,不利于学生将计算机知识与本专业的相关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3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结合实际,分级教学:上文笔者提过大学生在入学时由于地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一些因素造成的计算机水平高低不一。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统一的教学模式和内容,肯定会影响班级整体的质量,因为有的学生计算机基础较好,不愿意在学习一些非常基础的知识,如Windows基本操作知识等。但有的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电脑,连基本的Windows基本操作知识都不会,如果讲解一些稍微高深的知识,肯定会导致这一部分学生难以听懂。因此,笔者提倡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应该分级教学,针对不同计算机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们从计算机基础讲起,并尽量给一些详细的操作步骤,加强这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对那些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学习一些更深的计算机知识。分级教学可以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2)加大计算机实验室软、硬件投入: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使用电脑的能力,因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非常关键的。但现在很多医学类院校的计算机硬、软件投入相对不足,制约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因此,学校领导应该重视计算机硬、软件的更新升级。没有一个良好的计算机实验环境,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因此,高校管理部门一方面要加大计算机实验室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重视计算机实验室陈旧设备的再利用。
3)改革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外,更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上课反映,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认为计算机的教学内容太陈旧,而且和本专业的知识没有太多的联系。因此,笔者建议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新颖性以及使用性,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
4)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目前,我校的计算机基础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理论课和实验课学时都是54学时。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医学类专业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应考虑适当提高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比例,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操作电脑,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教学方法上也要进行一些改进,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4] 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计算机知识,提高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
5)合理安排教學层次:在大一学习完计算机基础课程后,在大学期间开设计算机应用的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与医学相关。比如:以目前流行的统计软件SPSS和SAS为主要内容的医学统计学应用课程;以医院管理系统、医学影像信息管理系统、医学实验信息管理系统等为主要内容的医学信息系统课程。[5]通过这些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学习,提高医学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
4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学好计算机基础课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满足社会对医学专业学生的信息能力要求。因此,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通过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实现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真正目标。
参考文献:
[1] 朱红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探讨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2009(1):183-185.
[2] 陈玫.关于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取舍的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2007(5):37-38.
[3] 王隆娟,吴泽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的探析[J].福建电脑,2007(2):49-51
[4] 古鹏,黄峥.计算机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23):89-90
[5] 董加敏.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0):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