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芳,宋海东,魏安池,赵凯艳,郑彦芳
(河南工业大学 粮油食品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脂肪酶作为酶类家族中的一员被广泛用于各行各业,其中定向脂肪酶因具有良好的反应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可用于特殊油料的改性,从而改善油脂产品的性质,被大量用于油脂化工行业中[1].其中Lipozyme TL IM 属于Sn-1,3 位特异性定向脂肪酶,它只识别水解甘三酯的Sn-1,3 位酯键,可用于特殊油料的改性[2].
近年来,随着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其加工工艺不断提高,类可可脂已经逐渐成为一些糕点涂层、代可可脂巧克力的原料,此类可可脂产品不论是在口感上还是营养上,都要比传统可可脂好[3-4].Daniel Undurraga 等[5]在研究棕榈油中间熔点物(POMF)制备类可可脂时,指出通过棕榈油中间熔点物(POMF)制备类可可脂是可行的,可以获得一个与天然可可脂相近熔点的产品,不过后续的纯化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Lancelot W Khumalo 等[6]研究目前开发利用较少的植物油脂制备类可可脂时,指出油酸含量分别为68%的Strychnos madagascariensis 油料和59%的Ximenia caffra 油料通过酶促酯交换改性后,表现出良好的可可脂性质,从而不用作为廉价的食用油被开发利用.Kuan-Ju Liu等[7]以猪油为原料,与三硬脂酸甘油酯(StStSt)在超临界CO2的环境下制备可可脂代用品,产品熔点为34.5 ℃.Wang Hai-Xiong 等[8]以茶籽油为原料,与棕榈酸甲酯和硬脂酸甲酯在脂肪酶的作用下制备类可可脂,酯交换后的产品熔点和熔化曲线与天然可可脂的相似.孙晓洋等[9]进一步研究茶油制备类可可脂时提出,使用Lipozyme TL IM 脂肪酶时的不足在于,茶油虽然Sn-2 位富含油酸,不过棕榈酸与硬脂酸的含量低,可考虑选用富含β-POP(Sn-2-油酸-1,3-二棕榈酸甘油酯)或者β-StOSt(Sn-2-油酸-1,3-二硬脂酸甘油酯)等原料制备类可可脂.吴华昌等[10]从油脂甘三酯的角度研究棕榈油中间熔点物(POMF)在无溶剂体系下制备类可可脂,得到与天然可可脂相容性较好的产品,不过其未对酰基位移加以分析.作者通过研究适宜的酶环境和操作条件,以Sn-2 位富含油酸的棕榈油中间熔点物(POMF)为原料制备类可可脂,并对Sn-2 位油酸转移情况进一步分析并优化试验,为制定巧克力配方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棕榈油中间熔点物(POMF):实验室自制;Lipozyme TL IM 脂肪酶:丹麦NOVO 公司;硬脂酸(StA):天津市风船化学试剂科技有限公司;2’,7’-二氯荧光素:上海金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薄层层析硅胶G: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
SHZ-88 型水浴恒温振荡器:天坛市医疗仪器厂;SHB-Ⅲ型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Shimadzu GC-2010 型气相色谱分析仪:苏州科沃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1 产品的制备
在250 mL 单口圆底烧瓶中称10 g 棕榈油中间熔点物(POMF),加热至80 ℃,待POMF 全部熔化后,缓慢加入硬脂酸(StA)并充分混合溶解,取出圆底烧瓶后再加入一定量的Lipozyme TL IM 固定化脂肪酶,然后将圆底烧瓶移至水浴恒温振荡器内反应,振荡速度为150 r/min,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足够时间.反应完成后,用正己烷洗涤用过的固定化酶,抽滤吸干,最后封存放入冰箱回收利用.所得油样用浓度为83%的乙醇水溶液,在65 ℃的烘箱中萃取5 次,酸价小于3 mg/g 后备用.
1.3.2 全样脂肪酸的组成测定
称取0.1 g 反应物于试管中,加入1.5 mL 正己烷充分溶解后,用带针头的注射器抽取一定量的溶液点样于薄层板上.再将薄层板放入已饱和的展开槽中(展开剂为正己烷∶乙醚∶甲酸=70∶30∶1),待展开剂的液面离薄层底端约1 cm 处时,取出薄层板充分阴干后,用2’,7’-二氯荧光素溶液喷雾处理,然后刮下甘三酯谱带并进一步甲酯化处理,最后离心取上清液进行色谱分析.
色谱条件:检测器:氢焰离子化检测器;毛细管脂肪酸分析柱:120.0 m×0.25 mm×0.25 μm;进样口温度:230.0 ℃;柱温:180.0 ℃;检测器温度:300 ℃;氮气流速:1.0 mL/min;氢气流速:46.0 mL/min;空气流速:399.8 mL/min;进样量3 μL.
1.3.3 Sn-2 位脂肪酸的组成测定
参考GB/T 24894—2010/ISO 6800:1997.
1.3.4 评价指标
式中:37.02 是天然可可脂中硬脂酸的质量分数.
式中:66.19 是棕榈油中间熔点物(POMF)的Sn-2位油酸质量分数.
表1 主要脂肪酸组成
从表1 可知,天然可可脂脂肪酸特点是Sn-2位以油酸为主[11],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大于不饱和酸.棕榈油中间熔点物(POMF)的Sn-2 位也以油酸为主,与天然可可脂主要脂肪酸类型是一致的,最大的不同在于硬脂酸含量较低.因此通过Lipozyme TL IM 脂肪酶的Sn-1,3 位定向酯交换特性,引入硬脂酸,以硬脂酸酯交换率为指标,Sn-2位油酸的转移率为参考值,分析底物质量比、加酶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整个反应进程的影响.
2.2.1 棕榈油中间熔点物(POMF)与硬脂酸(StA)质量比对酯交换率和酰基转移率的影响
在加酶量10%,反应温度60 ℃,反应时间12 h 的情况下考察不同底物质量比对酯交换率和酰基转移率的影响,结果见图1.
图1 底物质量比对酯交换率和酰基转移率的影响
底物的比例会影响反应的速率和平衡.由图1可知,随着硬脂酸加入量的增大,酯交换率呈增大趋势.不过在底物质量比大于1∶1.8 时,因底物物质的量变大,使得促使离子化或是游离的羟基的浓度增大,从而酶周围微水环境的酸度变大,导致了酶的活性下降.同时Sn-2 位油酸的转移率也因反应体系酸度的增加,酶活性的降低而有所降低,因此底物质量比取1∶1.8.
2.2.2 加酶量对酯交换率和酰基转移率的影响
在底物质量比1∶1.8,反应温度60 ℃,反应时间12 h 的情况下,考察加酶量对酯交换率和酰基转移率的影响,结果见图2.
图2 加酶量对酯交换率和酰基转移率的影响
在底物浓度足够大时,Lipozyme TL IM 固定化酶的加入使得酯交换率增加.脂肪酶在整个反应体系中以悬浮状态存在,在150 r/min 的转速下,有利于其在反应体系中的分布.由图2 可知,当酶浓度增加,酯交换率增加明显,不过随着酶浓度的进一步增大,底物与酶的结合区域变化不大,酯交换率增加缓慢.同时酶的增加使得整个反应体系中总水分含量的增多,使得反应趋势向水解方向偏移,造成了酸解反应酯交换率的下降,同时酰基转移率不断增加,因此加酶量取棕榈油中间熔点物(POMF)质量的10%.
2.2.3 反应温度对酯交换率和酰基转移率的影响
在底物质量比1∶1.8,加酶量10%,反应时间12 h 的情况下,考察反应温度对酯交换率和酰基转移率的影响,结果见图3.
图3 反应温度对酯交换率和酰基转移率的影响
由图3 可知,在温度大于55 ℃时酯交换率明显增加,随着温度进一步地升高,在大于65 ℃时酯交换率反而减小.原因是温度在影响酶催化活性的同时会影响底物的黏度,棕榈油中间熔点物(POMF)在较低温度下易凝固,低温影响了反应体系的传质速度,进而使得酯交换率下降.而过高的温度不利于酶的反应,会造成酶的失活,重复使用次数减少,同时较高的温度使得Sn-2 位油酸转移率增加,因此反应温度取60 ℃.
2.2.4 反应时间对酯交换率和酰基转移率的影响
在底物质量比1∶1.8,加酶量10%,反应温度60 ℃的情况下,考察反应时间对酯交换率和酰基转移率的影响,结果见图4.
图4 反应时间对酯交换率和酰基转移率的影响
由图4 可知,反应时间与反应率呈正比关系,反应时间在12 h 后酯交换率降低,理论上随着反应时间的不断加长,酯交换率可以达到100%,不过12 h 后酯交换率增加缓慢,同时随着反应的进行,副产物也会随之增大,酰基转移率增加,不利于反应进程的进一步研究,因此反应时间取12 h.
综合考虑各因素对酯交换率和酰基转移率的影响,取底物质量比1∶1.8,加酶量10%,反应温度60 ℃,反应时间12 h 为中心值,分析这4 个因素对酯交换率的影响,采用正交表L9(34),因素与水平见表2,试验结果见表3,方差分析见表4.
表2 因素与水平
表3 正交试验结果
表4 方差分析
对于酯交换率而言,反应时间的极差最小,作为误差相进行方差分析,得出加酶量和反应温度的显著性高.由于没有交互作用的影响,因此因素B 和C 的搭配一定是最佳的.因素的主次顺序为B(加酶量)为主要因素,以B3(12%)为最好,C(反应温度)为相对次要因素,以C2(60 ℃)为最好,而底物质量比取A2(1∶1.8),反应时间可任意取一个水平.通过酰基转移率的正交分析可知,4 个因素的极差相对比较接近,不利于做进一步方差分析,比较极差值得底物质量比在4 个因素中影响较大,并且以A2(1∶1.8)影响最大.因此,考虑以酯交换率为主要指标,综合得出最优方案为B3C2A2D1.在最优方案下的酯交换率为75.52%,酰基转移率为13.96%.
通过正交试验分析,各因素对酶促酯交换棕榈油中间熔点物(POMF)制备类可可脂的影响作用大小为:加酶量>反应温度>底物质量比>反应时间.酯交换最佳条件为:加酶量12%,反应温度60℃,棕榈油中间熔点物(POMF)与硬脂酸(StA)底物质量比1∶1.8、反应时间10 h,在此条件下酯交换率为75.52%,酰基转移率为13.96%.
[1]Rohit Sharma,Yusuf Chisti,Uttam Chand Banerjee.Production,purification,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s of lipases[J].Biotechno-logy Advances,2001,19(8):627-662.
[2]唐平,雕鸿荪.用于油脂改性的1,3-定向脂肪酶[J].中国油脂,1996,21(4):4-9.
[3]王红,巢强国,葛宇,等.可可脂及其代用品的特性[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9,30(4):178-180.
[4]Lipp M,Simoneau C,Ulberth F,et al.Composition of genuine cocoa butter and cocoa[J].Journal of Food Composition and Analysis,2001,14(4):399-408.
[5]Daniel Undurraga,Andrés Markovits,Sonia Erazo.Cocoa butter equivalent through enzymic interesterification of palm oil midfraction[J].Process Biochemistry,2001,36(10):933-939.
[6]Lancelot W Khumalo,Luke Majoko,John S Read,et al.Characterisation of some underu -tilis ed vegetable oils and their evaluation as starting materials for lipase-catalysed production of cocoa butter equivalents[J].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2002,16(3):237-244.
[7]Kuan-Ju Liu,Hung-Min Chang,Kuan-Miao Liu.Enzymatic synthesis of cocoa butter analog through interesterification of lard and tristearin in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by lipase[J].Food Chemistry,2007,100(4):1303-1311.
[8]Hai-Xiong Wang,Hou Wu,Chi-Tang Ho,et al.Cocoa butter equivalent from enzymatic interesterification of tea seed oil and fatty acid methyl esters[J].Food Chemistry,2006,97(4):661-665.
[9]孙晓洋,孟宏昌,毕艳兰,等.Lipozyme TL IM 脂肪酶催化茶油酯交换制备类可可脂的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9,24(12):72-76.
[10]吴华昌,宗敏华,王菊芳,等.无溶剂系统脂肪酶催化POMF 转酯生产类可可脂的研究[J].中国油脂,2003,28(3):36-39.
[11]孙晓洋,毕艳兰,杨国龙.代可可脂、类可可脂、天然可可脂的组成及性质分析[J].中国油脂,2007,32(10):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