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照
3月底,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在荷兰海牙举行。这一届的峰会聚集了全球50多个国家首脑。可偏偏是这样一个重量级的活动,其重心却似乎发生了一些偏移。一个很明显的迹象:峰会的发起人,美国总统奥巴马在闭幕会上一共回答了4个问题,但是有3个问题都是关于克里米亚局势的,只有一个问题扣上了本届峰会的主题——核安全。
和克里米亚局势比起来,奥巴马似乎把涉及全人类重大利益的核安全问题摆在了一个次要位置,这未免显得有点轻重不分。回头看看本届核安全峰会的主题:加强核安全,防范核恐怖主义。算起来,自冷战结束至今,已有20多年,世界对于全球性核战争的恐惧逐渐远去。但是确保世界核安全的“核安全袋”依然还有漏洞,而这一点足以令世界不安。
谁盯上了“核袋子”
3月25日,为期两天的荷兰海牙核安全峰会结束,峰会主席国的接力棒将交到美国手里。在接过主席国位置时,奥巴马和荷兰首相吕特开起了玩笑,当吕特将主席国的委任状交给奥巴马时,奥巴马调侃道:“我得确认一下,这上面没有核辐射。”事实上,核安全峰会这个国际机制就是起源于奥巴马对核安全问题的敏感。早在2010年的华盛顿首届核安全峰会上,奥巴马就曾说:“冷战结束20年,我们面临一个讽刺的历史状况,国家间的核对抗风险风险降低了,但核攻击的风险却上升了。”
在奥巴马的外交议程中,依然沿袭了布什时代标签性的反恐。2001年,9·11事件爆发;紧接着第二年,美国国务院就在一份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核恐怖主义”。在关注朝核和伊核问题的同时,美国认为,核恐怖主义同样是巨大的威胁。2012年3月,第二届核安全峰会在韩国首尔举行。首尔峰会通过《首尔公报》,内容涉及全球核安全体系、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作用等11个领域。此后两年,核安全峰会机制确实发挥了一定的积极效应,到海牙峰会之前,奥地利、捷克、匈牙利、墨西哥、瑞典、乌克兰和越南等7个国家移除了全部或大部分武器级核材料。拥有武器级铀或钚的国家也从2010年前的39个下降到25个。
而海牙峰会最重要的成果《海牙公报》又针对核材料等十多个领域提出了六项具体措施。本次峰会上,奥巴马表态说:“另一个重点是,日本宣布与美国合作,交出反应堆中用于实验的数百公斤的武器级核材料,这些核材料足以制造数十枚核武器。”
不过,全球核安全要防守的是一大片,而恐怖组织要进攻的只有一个点,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单是去年,国际刑警组织就发现全球总共有23起个人走私核材料和放射性原料的案例,而目前还有285起类似的事件正在进行调查。
核材料本应该安全地保管在世界的“核袋子”里的,那么现在到底是谁盯上了“核袋子”呢?从华盛顿到首尔,再到海牙,三届核安全峰会的主题都与反对核恐怖主义有关。也正像2010年华盛顿峰会公报中所作出的判断一样:核恐怖主义是对国际安全最具挑战性的威胁之一。而这样一个判断并非杞人忧天。想象一下,只要有一枚核武器甚至脏弹落入恐怖分子手中,那就足以制造惊天大事。
“获得原子弹是穆斯林的责任,要准备尽可能多的原子弹来恐吓真主的敌人!”这是1998年本·拉丹在《伊斯兰的原子弹》一文中的观点。早在9·11事件之前,本·拉丹与其副手扎瓦赫里就曾与两名巴基斯坦核专家会面,进行了关于核武器的讨论。上世纪90年代,恐怖组织企图获得核武器的决心是与一个大背景分不开的:核大国苏联的解体。
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一些苏联的加盟国家先后分离出来,这也让大量的核材料随之流失。这些核材料最终进入走私渠道,其最终走向难有问津。在90年代早期,俄罗斯海军基地有一个案例,一名海军人员告诉其亲属高浓缩铀的基地在什么地方,这个亲戚就直接从安全围栏上的大洞钻了进去,走进一处可能是仓库的建筑,用一根铁棍打坏锁头,并未触发警报,也没让任何人发现,偷走了核材料。后来俄军调查人员说:“土豆都比这些玩意儿看护得好。”
美俄必须合作
流出的核原料成为核走私的源头。位于俄罗斯南方边境的国家格鲁吉亚是核材料走私的天然走廊,高浓缩铀之类的核材料可以由此走私到其他目的地——阿塞拜疆、伊拉克、伊朗、土库曼斯坦、阿富汗以及诸如此类的国家。苏联解体后的核失控毕竟还是在特殊条件下产生的。不过冷战后20多年,核材料丢失、核走私、核黑市等危及世界安全的现象却始终未能得到遏制。
Y-12国家安全大楼,位于美国田纳西州橡树林,是能源部下负责核安全的核设施。这里是美国武器级铀的主要贮备场所。然而,2012年7月28日深夜,这里竟然闯进3个不速之客。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领头的赖斯修女时年82岁,另两人也有59岁和61岁。作为一名反核武器活动人士,赖斯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走了很远,并没觉得有什么事。只是进入了外围栅栏,但从没有人踏入过此处。能进来走这么远,我们很高兴。”号称全美安全防御最严密的区域被如此轻易突破,此事一下子震惊世界。事后,美国能源部前核安全顾问斯托克顿表示:“幸亏只是一名修女,而不是恐怖分子。”
据国际安全组织“核武器倡议”透露,全球有2000吨武器级核材料分布在25个国家的核设施中,而并非每处核设施都有足够的安全保障措施。1993-2001年,仅国际原子能机构通报的核材料丢失就超过2000起,其中60%没有被追回。这些核材料一旦落入恐怖组织的魔爪,就可以生产简陋的核弹,或所谓的“脏弹”。
在苏联解体后的一段时间里,确实有不少传言称有一部分核武器遭到贱卖或是不知下落。这样的传言也给了好莱坞的一些编剧很多灵感,比如《碟中谍4》这样的大片讲述的正是这样的故事。但是无论是传言还是好莱坞的剧本,和事实还是有一些距离,因此公众的恐惧目前更多局限于银幕之上。但是有一点又不得不承认,“核漏”之忧始终是悬在人类头顶的一把利剑,“核袋子”因为国际关系的矛盾斗争而出现的新的漏洞更加令人担忧。
3月24日晚,海牙峰会开幕当天,乌克兰前总理季莫申科的一段惊人的电话录音被曝光。录音中,季莫申科扬言要用核武器干掉留在乌克兰的800万俄罗斯族人。尽管事后季莫申科承认自己说了这个话并道歉,但威胁使用核武器却不只是她的信口开河。1991年,乌克兰刚独立的时候,曾拥有核武器。1994年,为说服乌克兰弃核,美英俄签署《布达佩斯备忘录》,愿为乌克兰主权及其领土完整做出保证。而克里米亚的脱乌入俄让这一切变得尴尬。就像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海牙峰会上警告的:“乌克兰危机让《布达佩斯备忘录》的信用严重受损,非核国家无法获得安全保障会对《核不扩散条约》产生深刻冲击!”
2010年4月8日,首届核安全峰会前夕,美国与俄罗斯签署了《核裁军条约》,庞大的核武库给了核恐怖主义可能生存的土壤,而核裁军的关键就掌握在美俄手中。两年后的首尔峰会,奥巴马和梅德韦杰夫在反导和核裁军问题上的悄悄话因麦克风没有关闭而公诸于世。奥巴马为了第二任期,要求俄罗斯方面在核裁军问题上“给个面子”,而梅德韦杰夫则表示:“没问题,我会转告弗拉基米尔(普京),我们支持你。”可以说,没有普京的支持与配合,奥巴马的无核世界也就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事实上,也就是在克里米亚危机最紧急的关头,俄罗斯的核检查小组依然飞临旧金山,突击检查美国的核武器削减情况。这是美俄之间达成的一种妥协:互相监督彼此控核进程。所以,克里米亚问题上存在诸多回旋余地的可能性就在于,如果美欧逼俄太甚,那么俄罗斯很可能在伊朗核问题上不与美国配合。
有人说,20世纪的国际关系是因“核”而变,毕竟上世纪后半段的主要国际关系都是围绕着核强国美国与苏联展开的。当大国因为拥核而增强了自己的国际地位和世界威望时,小国也想通过拥核来改变自身的国际安全和战略处境。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核武器的扩散,乃至可能有核武器落入到恐怖组织之手,成为全球新危机。那么该如何建立一个普遍有效的全球核安全体系呢?这个问题依然任重道远,但至少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