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长三角”的合作社加速器

2014-04-22 08:58中国农资张涛
中国农资 2014年16期
关键词:老丁萧山农资

□《中国农资》记者 张涛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资产业”系列报道之四

萧山:“长三角”的合作社加速器

□《中国农资》记者 张涛

长江三角洲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是富饶与速度的代名词,凭借沿海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长三角”地区的土地流转和城镇化进程在近些年呈现出明显的加速度。

仅仅8年间,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的城镇化达到了惊人的速度,之前的22个镇、4个街道,现在已经合并为15个镇、11个街道,当地60%的耕地均已实现流转。在萧山,农业呈现出新的局面,农资格局也在悄然变化。

合作社守住“米袋子”

萧山区戴村镇有个南三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丁锦春习惯别人叫他老丁,在当地小有名气。镇上的村民告诉记者,他的合作社经常接见外国考察团,还有一次来了很多非洲人,这让村子轰动了好几天,成为村民津津乐道的新闻。

2007年,老丁在村里承包了100亩土地创建了水稻专业合作社,经过近些年的发展,规模已经发展到500亩,明年他还打算再承包200亩。老丁说,如果地价不涨,他还想把合作社的规模扩大到1000亩,但问题是,萧山的工业发展和城市化速度很快,耕地的面积在逐渐缩小,地价随之水涨船高,去年每亩地的租金是1200元,今年一下子涨到了1400元,按这个涨法,即便国家实施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每年都在涨,但基本都被土地上涨的租金抵消了。

老丁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的合作社每年种植一季小麦和一季水稻,每亩的产值在3000元左右,但是每亩的地租是1400元,化肥300元,农药150元,人工起码要800元,再加上农机的折旧费用,林林总总要达到2800元,也就是说,老丁每年每亩地的纯收入只有200元,合作社全年的纯收入为10万元。这个数字看似还不错,赶上了城里白领的收入,但是合作社不是他一个人的合作社,还要给其他社员分红,这样分摊下来也就所剩无几。不过,老丁扩大专业合作社种植规模的态度很坚决,首先,水稻专业合作社事关粮食安全,受到国家的关注和地方优惠政策的补贴,比如种子和粮食烘干的费用全部免费,另外他还积极申报有关种粮和专业合作社的相关项目,补贴的资金也很可观;第二,和以往相比,现在的种粮完全是一个新概念,土地的流转实现了规模化种植,而规模就意味着机械化和现代化,换句话说,以前是手工种田,现在几乎是完全机械化;第三,经过几年的摸索,现在专业合作社已经走上了正轨,500亩的基础上再加上200亩,基本不是什么大问题,关键是地方政府鼓励他这么干。

靠近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老丁原本可以种点经济作物,但是由于萧山是浙江重点产粮大区,当地的专业合作社或者家庭农场只得种植水稻和小麦,以确保当地的“米袋子”。

老丁笑着说,以前做农民只知道卖力气干活,现在也开始关注国家政策了,中央提出:饭碗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专业合作社一定前景广阔。不过老丁依然有些困惑,一是担心天气,虽然现在有了农业保险,但是种粮还是靠天吃饭;再有就是劳动力的问题,虽然实现了机械化,但是有些环节依然需要人工来完成。老丁的困惑在许多地方正在成为普遍现象。

农民老丁的幸福生活

老丁为何因为人工而发愁?村子里的劳动力都去哪了?

老丁说:“都出去打工了。年纪轻一点的在杭州、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稍微上点年纪的就在周边。我们镇子周围开办了很多工厂,村里的农民把土地流转出去就到厂里打工,一个月起码要有两三千元的收入,如果不是大规模的承包土地,种田肯定赶不上打工的收益。”所以,对于合作社临时所需的劳动力是老丁最头疼的问题,“这不是花钱能解决的事,我每天要支付给工人200元甚至更多的工钱,但还是很难招到人。”

在合作社所在的南三村,村里一家一户三四层的小洋楼,街道纵横交错,整洁有致,村口还有崭新的体育器械供村民锻炼身体,不过村子里十分安静。老丁说,白天村里只有老人和儿童,其他人都去打工了,而且萧山这几年城镇化速度很快,很多村民都到镇上或者萧山买房,他自己也在镇上买了一套三居室。他笑着说,要不是合作社,他早就搬到镇上去住了,不过他还是习惯农村的生活,首先粮食蔬菜不花钱,而且用肥、用药心里有底,再者就是习惯了村里的乡里乡亲,到了镇上住在高楼里,邻居之间都不认识,现在农村里有超市、幼儿园、小学、中学,生活在这里很幸福。

城镇化已经成为萧山亮出的一张新名片,开始成为萧山战略转型的核心。据了解,尤其是2012年以后,萧山的城镇化步伐加速,萧山根据“一心三区七新城”的整体布局,促进中心城区、小城市、中心镇与新农村建设协调互动,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老丁说,现在戴村镇的耕地基本实现了流转,像他这样的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一共有五个,虽然规模不同,但是都实现了机械化。

每年农闲时节,老丁都要带着自己老伴出去走一走转一转,去年转的“新马泰”,今年已经报名去欧洲了。他说,组织他们出去旅游的是一个专业合作社组织,里面全是合作社的负责人,有养鸡的、养牛的,大家一起出去旅行,相互之间有共同话题,还会创造很多合作的机会。

新型农民需要新型农资服务

城镇化进程与土地流转的加速,对于萧山地区农资市场无疑形成了巨大冲击。

“浙江北部的平原地区土地流转已经达到50%,南部山区达到了30%。要知道,这将直接导致农资产品销量的减少,现在很多基层门店都倒闭了。”萧山农业生产资料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仁炎向记者描述着当前萧山农资市场的紧张局势。

尽管萧山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加速,但是萧山农资公司的业务量却逐年上涨。首先,必须守住自家的市场,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有基础性的网络作为支撑。王仁炎告诉记者,萧山现有411个自然村,而萧山农资的基层门店达到390个,基本达到了村村覆盖,而在经营品种上,化肥的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农药达到70%以上,农膜达到60%以上,这样的市场占有率恐怕苍蝇都难飞进来。

其次,服务上进行创新。“服务是企业生存的根本,现在时代不同了,新型农民需要新型的服务”,王仁炎一直在强调“服务”这两个字的分量。他先是成立了萧山当地的生产资料行业协会,又在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有机肥分会,随之创建了万农粮食合作社和农资消费学校,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为当地农民和种植大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用服务拓展市场,用服务带动销售。

谈到土地流转,王仁炎的策略是,一面服务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一面跳出萧山做农资,保住化肥做化工,实现一网多用,多元化发展,依托公司多年积累下来的品牌农资资源拓展区外业务。

在萧山,一家一户的种植格局正在远去,取而代之的是规模化经营,很多农户开始直接找到农资公司直接采购,一方面价格便宜,一方面能够得到一对一的农化服务。王仁炎看到了今天基层门店的减少,也看到了萧山农资市场的未来格局,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萧山农资在当地农资市场的重要地位不会撼动。王仁炎说,在萧山,你才会真正了解萧山。

记者手记

激流在下面

在萧山的一家基层农资店,店里的柜台上摆放着一堆塑料袋,店主告诉记者,现在农民买化肥种地的少了,基本都是种些花花草草,用量不大,索性就打开化肥袋,按斤卖。这是萧山农资在城乡结合部的一家形象店,周边的农资店都关张了。

现在的萧山,几乎分不清哪个是村,哪个是镇,全部连在了一起,偶尔还有一些拆迁工程。这里的农村有着便捷的交通和完善的设施,这里的农村土地连片、机械轰鸣,宛然一个现代化的世外桃源。萧山在发展,而推动萧山农业与农资变革的激流却在深层激荡。

在这里,工业和农业各自成长,在这里,我们看到新农村的新希望。

猜你喜欢
老丁萧山农资
送农资增收致富添助力
不一般的“老丁”
萧山瓜沥:打造“沥家园”智慧城市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打通千个发布端口 打造有X-IN媒体——萧山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若干实践
“分众化、配餐式”办报:萧山日报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老丁
我寻找你是想帮你找回诚信
我寻找你是想帮你找回诚信
农资人,你是否看见鱼在流泪?
一个幸福的农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