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安
廖仲恺与黄埔军校
张建安
一
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下令筹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由于军校设在黄埔,所以习惯上通称为“黄埔军校”。
当时广东的粤、滇、桂等系军阀表面上接受孙中山的领导,实际上他们各据防区,把持财政,唯恐革命力量壮大。他们对军校的筹建,不仅不予支持,反而处处阻挠。创办军校所需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均没有着落,孙中山也感觉困难重重。
筹办黄埔军校之初,孙中山指派邓演达、王柏龄、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张家瑞、宋荣昌七人为筹备委员会委员,由蒋介石任委员长。而蒋介石却不顾大局,以“环境恶劣,办事多掣肘”等理由,于2月21日提出辞呈,打了退堂鼓,并擅自离粤回到浙江。孙中山在蒋介石的辞职书上批复:“务须任劳任怨,百折不回,从穷苦中去奋斗,故不准辞职。”
为了不影响军校的筹备工作,时任广东省省长的廖仲恺接受了孙中山的委托,代理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之职,负责建校,并开始办理招生事宜。廖仲恺对一起筹办黄埔军校的叶剑英说:“办黄埔是党要办的,一定要办成!党要办的事情,不能因为蒋先生不要就办不成。办不成,蒋先生就要开罪全党,将来他想回来参加革命就会困难重重。所以,我们一定要将军校的筹备工作照常进行下去。”
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一些共产党员和苏联顾问成为廖仲恺的座上客。廖仲恺一方面聘请一批苏联顾问来校工作,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国共两党合作的有力条件,延聘优秀军事人才。周恩来当时滞留国外,就是廖仲恺寄路费,得以回国效力。
在廖仲恺的主持下,军校共录取470名学生,中共党员蒋先云以优异成绩取了第一名。
招生考试非常严格,但也出现过一些有趣的花絮。黄埔军校考试委员会对体检非常重视,并把身高放在体检的第一位。胡宗南不足1.60米,考官马上就要淘汰他。胡宗南急了,先是哭,哭完了就大嗓门地闹,说:“孙中山先生的个子也就1.68米,廖仲恺先生就更矮了。凭什么不让我考?”声音越来越大,被廖仲恺听到了,他不怒反笑,对胡宗南说:“好,我批准你参加考试了。”并将一张纸条给胡宗南,上面写着:“国民革命,急需大批人才。只要成绩好,身体健康,个子矮一点也是应该录取的。”凭着这张纸条,胡宗南顺利参加了各门考试,最后以优良的成绩过关。后来,胡宗南成为一位有名的将领。
廖仲恺承担着筹募经费的重担。当时整个广州政府的财政都很困难,军校就更不用说了。尤其是广东的财政大权都被滇系军阀杨希闵把持,此人表面上打着革命的大旗,听从孙中山的领导,实际上满脑子都是想着如何壮大自己的力量。他内心反对开办黄埔军校,并依仗自己的权势阻发经费,企图以此扼杀这个军校。廖仲恺为了黄埔军校的经费问题,不知同杨希闵讲过多少好话,受过多少气。
有一次,廖仲恺回家特别晚,何香凝在家焦急地等着,她已为廖仲恺烧了3次的洗澡水都凉了。直到凌晨4点钟,廖仲恺才拖着沉重的脚步回来。何香凝不免有所埋怨。廖仲恺含泪说道:“我又是在杨希闵家等他签字领经费。直到他抽足大烟,我才领到这几千元钱。如果没有这笔钱,军校学生就要断米绝粮了。”何香凝听罢,赶紧照料丈夫洗澡休息。
廖仲恺的这些难处,黄埔师生们看在眼中,都非常敬佩。
廖仲恺为黄埔军校学生的题词
在军校繁忙的筹备工作中,廖仲恺先后发了20多封函电给蒋介石,催其速归。廖仲恺去函,劝说蒋介石:“毋负远来考者,以损名誉。”而蒋介石总是以各种理由相搪塞,例如他曾复函廖仲恺,表示不相信国共始终合作。对此,廖仲恺苦口婆心地劝说。孙中山则在3月16日发表《中国国民党孙总理勉励同志文》,再次阐述联俄、联共的必要性。3月26日,廖仲恺给蒋介石发函,问:“归否,请即复,俾得自决。”蒋介石回函,又借口军校经费不足,因而对军校失去信心。廖仲恺于4月3日的电复中称:“军校款,弟不问支出,经费不乏,尽可安心办去。惟请即来。先生近多感触,亲信者不宜离去。”这里的先生是指孙中山先生。1922年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孙中山躲到永丰舰上避难时,蒋介石来到孙中山身边,表示愿与孙中山共存亡,由此被孙中山视为亲信。
蒋介石在无可推脱的情况下,于4月21日返回广州。
1924年5月,黄埔军校领导机构组成。孙中山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组成校本部,是军校的最高领导。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孙中山在讲演中指出:创立黄埔军校的宗旨,是培养革命军的骨干,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他要求学生“先要立革命的志气”,“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这也正是廖仲恺的希望和要求。
二
黄埔军校实行党代表制度。这个制度规定,军校的一切命令都必须由党代表副署,交校长执行;未经党代表副署的命令完全无效。
在军校,同样是学校领导,廖仲恺与蒋介石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军校教员季方即有这样的印象:“校党代表廖仲恺,是一个艰苦朴素、诚恳笃实的长者,不像蒋介石装模作样摆出一副权威架子。”
廖仲恺(右)与孙中山在一起
覃异之回忆:“蒋介石为了使学生和官兵养成对他个人的崇拜,经常集合学生、官兵进行所谓‘精神讲话’。他当时还兼任长洲要塞司令,并住在要塞司令部里,作风和当时广东军阀一样,在要塞炮台前面竖着一面大红旗,旗上有个斗大的‘蒋’字。要塞司令部和军校相距不到一里路,可是蒋介石每天上下班,总是警卫森严。他披着一件拿破仑式的斗篷,前面有一个副官开道,四个服装整齐的士兵背着步枪跟在他后面,威风凛凛,好似戏台上大将出征的神气。如果学生、官兵在路上遇见他,没有向他敬礼,他一定要追究,给予处分。”
在黄埔军校党代表任上,廖仲恺始终突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孙中山提倡的“新三民主义”培养造就新型的革命军人。他经常带头登台演讲。在《救国三要件》《革命党应有的精神》等讲演中,廖仲恺一再教育学生要提高思想觉悟,称:“大家要晓得为什么进这个学校。并不是为做官、为拿指挥刀才进这个学校。如果为国家出力,或者做官也是有的。不然,若专为做官而来当本校的学生,便大违本校开设之旨了。如果诸位专为做官而来当本校的学生,就使毕业出去,当了一个总司令、军长,难道就算革命成功么?”“我们原是为救国才来革命。”“党员对于党之主义,必须明白后可能为党奋斗。”
孙中山先生于1925年3 月12日在北京逝世,廖仲恺悲痛之余,高举孙中山遗志,继续努力革命。他强调:“应该把总理遗留的三民主义,作为国民革命的唯一南针”,“我们党立陆军军官学校完全就是在这一点!”在廖仲恺等人的领导下,黄埔军校很快造就出了一支勇于为三民主义而献身的革命军。
三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遇刺身亡。就在被刺杀的前一天,廖仲恺仍为给黄埔军校筹备经费工作到深夜。为了黄埔军校,为了救国的宏愿,廖仲恺真正达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恽代英非常敬佩廖仲恺,认为:“组织革命军和动员农工参加国民革命这两种伟大事业的做成,大部分的功劳,要属之廖先生。廖先生不愧是革命军人的领袖!”张治中在《黄埔精神与国民革命》一文中这样总结廖仲恺,说:“大家没有饭吃的时候,就由他去筹划,所以我们想到当时的这种情形,廖仲恺先生真是‘黄埔的慈母’。”
廖仲恺逝世后,黄埔军校官兵及党军将士隆重举行追悼廖党代表大会。蒋介石以黄埔军校校长的身份高度赞扬廖仲恺,称:“我们的党军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的党军能够在东江打胜了反革命军队陈炯明,回省来又打倒假革命军队杨希闵、刘震寰,使我们的革命根基稳固。这又是从哪里来的?可以说是一个人奋斗而来的。这个人是谁?就是我们廖党代表。所以廖党代表是我们党军的慈母,……他对我党军的官兵,真是尽心尽力,无微不至,如同看待家里子弟一样。”这里所提到的党军,是首次国共合作初期人们对黄埔校军的尊称。
责任编辑/蒋爱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