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音乐教学改革的思路

2014-04-21 20:33宋真真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4年7期
关键词:自律美学音乐

宋真真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基本的艺术技能传授之外,多是强调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或思想意义,比如作品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感、怎样的精神,描绘了怎样的场景,等等,诸如此类。这种做法虽然也能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却会大大限制学生发挥想象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用简单的模仿代替艺术的创造,用不断的重复代替艺术想象力的发挥,用音乐代替感受音乐,注重知识、技能的非审美内容的传授,而忽视情感、兴趣、想象等对审美体验的引导和启发。在这种音乐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维被限制了,艺术的本性被忽略了,这正是传统音乐教学严重的弊端所在。

传统教学观念与现代课程改革思想的思路可以归结为审美他律论与审美自律论的相关思想。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美学强调审美文化的他律性是主导倾向。依照儒家美学,人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关系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社会行为。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记》云:“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即强调审美他律性的思想,影响深远。道家美学则注重审美的“无为”“逍遥游”,强调这种活动中主体内心应该虚空明净,而不能有道德教化的实用功利目的。儒道两家反映了中国美学对于审美文化他律与自律关系的不同认识。

相比之下,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在数的和谐关系,重视自身的形式规律;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分别在不同意义上吸取了毕达哥拉斯的形式学说,可分别看作自律论与他律论的源头。柏拉图的理式论为超经验、超感觉的形上自律论开了先河,这种自律论与其迷狂学说结合,构成了后来浪漫主义的本质。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对文艺复兴以后的他律论美学与文学思潮产生巨大影响,强调艺术的道德“净化”作用。

中世纪美学所推崇的那种奔向某个最高的非具象、非官能、非理性的实体(上帝的美,即美本身),是一种在题材上空前涸竭的自律。题材上的束缚阻碍了艺术发展,但后世的浪漫主义美学却在思想上和自律的审美意识上,从中世纪吸取了很多东西。文复运动、新古典主义、英国经验主义、法国启蒙主义,大多强调这一点。康德明确提出审美无功利的思想,加强了审美自律的理论论证。

简言之,自律论者持“审美无功利”的观点而否认审美对社会有任何影响,他律论者强调审美可以产生多种社会功能和效应,认为审美影响社会这种他律功能是通过审美的自律而实现的,即审美本身是自律的,其直接功能和目的在于审美自身,在于唤起主体的审美感兴,而非其他。审美既不能改变经济,也不可能介入政治,其只能通过自律这一中介环节,影响人的精神。因此,审美是无功利性的,审美文化是一种自律的存在。

从本质上说,审美作为一种独特的人类文化活动,是为了引发人们的审美感兴,这一点与宗教相近。从活动方式上看,审美是在直觉中把握感性的自然、社会和人生,这就是审美文化的他律性。他律是通过自律起作用的,无论是社会审美的影响、制约,还是审美对社会的制约和影响,都必须通过审美自身的规律性这一中介才能实现。这正如阿多诺的观点,即审美不是宣道,其目的在于引起主体的感兴;这种感兴蕴涵了对人生真谛的体验,以微妙曲折的方式改变意識。即审美是自律的,但又隐含着影响社会的潜在可能性。故而审美文化的功能包含两个层次:直接功能,体现为唤起审美感兴(自律);间接或潜在功能,体现为通过以微妙曲折的方式改变主体意识,从而实现对社会的影响(他律)。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后三者都要通过“兴”,且以“兴”为核心。所谓“兴”,就是审美感兴,发生于人对艺术作品的直观体验过程中。

在这个意义上讲,我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的“文以载道”说,把文学艺术作品的教育功能无限放大,无论文学、音乐、戏剧,总是要包含具体的现实主题,必须要有且要发挥教育意义。然而,艺术从本质上讲是抽象的,就音乐艺术而言,其毕竟只能通过特定的有组织的音响符号体系作用于人的听觉系统,无论单个还是整体音响,都无法承载任何特定的具体思想意义。用苏珊·朗格的话来说,就是音乐作用于人的听觉系统,形成一种整体连绵的印象。这种整体连绵的印象来自于人对音乐的直观体验,这种体验是感性的、个性化的。换言之,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最直接的功能就是体验,一切艺术审美都从切身体验开始,而不是听完音乐就说什么中心思想、主要内容之类的东西。

举例来说,巴洛克音乐中的赋格艺术代表了典型的崇高。层层推出、连绵不断的宏大音响,在时间中展示了流动的宏伟、深远的空间,以至于后世作曲家们在表现崇高时,往往想到复调艺术。这种宏伟深远的空间感,也是一种历史感。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其实质是宗教性的,复调给人的感受就是庞大厚重的空间感,只是空间感而已,而不是实在的空间宏伟的感性空间感给人的感受就上帝的神圣感和对神的敬畏,可以结合巴洛克教堂那种直耸云霄的宝塔尖设计都是超越现实尘世,追求天国理想的宗教观念。高耸的教堂,其内部空间给人的直觉就是神的伟大,和人自身的渺小,由此更加增强对神的敬畏。加之教堂唱诗班的宗教合唱,从视觉与听觉上同时影响人的感性直觉,令人在对音乐直观体验中净化心灵,进而影响人的思想意识及举手投足的日常行为。如果说近现代音乐,不包括歌曲,主要是纯音乐,包括古典、浪漫时期的纯音乐作品,没有标题及文字说明,所以无法赋予其某中特定的意义,只能说音乐给人的感性印象,分析音乐的风格,而不能给出确定是思想内涵,也就更不能说其有什么具体教育意义或情节内容。

在当前和以往的音乐教学中,习惯于强调音乐技能的传授而经常忽视音乐欣赏的教学,即便是音乐欣赏,也多以教育学生音乐所表达的现实主题及要求学生熟记作品的主题旋律和名称、作者等外在符号为主要目标。就此而言,可以说这种教学观念与方法偏离了艺术审美与艺术教育的本质,或多或少地背离了普及型艺术教育的任务与目标。因此,在今后的音乐教学改革与实践中,要更为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鼓励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在体验中感受音乐的美,在体验中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在体验中激发艺术创造的热情与积极性。因为“凝固”的艺术作品的内涵永远不是凝固的,艺术作品无非是对主体的呼唤,尽管其是一种特别的呼唤;艺术作品永远没有一个固定的内涵和价值,这正如王夫之所言:“诗无达志。”

综上所述,新课改应当注重考察艺术教育的特性,科学地修正艺术教育的任务与目标,适宜地改革教学方法,重新定义教与学的关系,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在艺术特别是音乐教学中就是强调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对音乐的体验中感受艺术的本性与音乐的美,而非简单的模仿与表演,更非通过音乐作品的所谓主题思想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Langer S K.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8.

[2]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17.

[3]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60.

[4]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9:23.

猜你喜欢
自律美学音乐
自律使人脱颖而出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自律成就美好
知耻自律
纯白美学
音乐
以他律促自律
“妆”饰美学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