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化工(上)

2014-04-21 09:17:22柴常盛
化工管理 2014年28期
关键词:药厂药房西药

文/柴常盛

医药化工(上)

文/柴常盛

明代隆庆三年(1569)始,一部分外国传教士先后到中国传教兼授医术,编译出版西医、西药著作,如意大利人熊三拔(1575~1620),于1606年来中国,编著《药露法》,讲述西药制造法,可算是传到中国最早的一部西药书籍。

西药从明末清初开始由传教士引进中国,在明朝由西洋传入我国的药物不下20种,其中有13种录入清朝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关于“氨水”有“昔人蒸鹿角而得之,故英国名氨水为鹿角汁”的记载,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称氨水为“鼻冲水”,“出西洋,舶上带来,不知所制,治外感风寒之症”。1693年,传教士洪若翰曾用南美洲高山地带所产的金鸡纳(又称“金鸡勒”)树皮,治愈了康熙皇帝的疟疾病,从而得到很大的信任,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被认为是“走达营卫……专捷行气血”的治疟专药。另外先后传入的西药有外科用的刀创水、日精油;治疗风湿病的肉桂油;开胃的檀香油等。

中国近代化学制药业是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而开始萌芽的。鸦片战争以后“西药”随着其他洋货一起大批涌进中国,广州、厦门、福州、上海均开始有医院、药房设立,外商在华依仗不纳关税的特权,在沿海商埠开设药店销售药品,获取丰厚利润。随着“西药”的不断输入,西药学的著作也陆续翻译过来,如美国人嘉约翰的《西药略释》,赵静涵译的《西药大成》,丁仲祜从日文转译的《中西医方会通》、《化学实验新本草》等,为西方药学输入架设桥梁,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

19世纪80年代以前,西药都由外商经营。1842年英国药剂师在上海创设大英药房,1843年英商怡和洋行在上海兼营西药,1850年英商在广州开办屈臣氏药房,1853年英商在上海开设老德记药房,1866年德商在上海设科发药房,法商在上海开良济药房。此后在广州又有德、日、美、法等国商人相继开设药房。

1884年,在天津开设第一家老德记药房分号,1888年汉口建立了老德记药房的寄售店。到1886年仅英商老德记和屈臣氏两家药店就先后在上海、天津、汉口、福州、南京以及杭州等21个城市开设了药房和分店。

西药房除经营西药外,还经营医用设备、医疗器械,当时一般的药房都自设“合药间”和“制造部”为开业医生照方配药,并自制家用成药和制剂。

1905年,哈尔滨被辟为商埠,外商纷纷在哈尔滨开设药房,先后有经营德国拜耳药厂产品的谦信洋行,日本人经营的三井、万有、武田、盐野义等经销店,还有俄国商人开设的布什金药铺、莫斯科药房、斯米尔洛夫药铺等达30多家。随后东北其他城市也逐渐建立了外商药房。

由于西药具有服用方便,见效迅速的特点,销路大开,利润丰厚。于是,我国民族资本也逐渐向经营西药发展。中国人最早经营西药的是1882年罗开泰在广州开办的泰安药房,除经营西药外,还自制家用成药;1888年上海顾松泉创立中西药房;1890年上海黄楚九开设中法药房,销售西药兼售自己配制的眼药,以售梅花参片、戒烟药片、痰敌等著名,后以自制“艾罗补脑汁”(磷质补剂)致富;1898年上海黄云华、陈梦飞创办华美药房。此后,国内商人在各大中城市相继开办药房,逐渐形成了中国的医药商业。

固本药皂的商标

1894年甲午战争后,外国人取得在中国开设工厂的特权,外商药房乘机纷纷将原药店的制造部扩大成制药厂,1900年英人在上海成立施德之制药厂;1909年法商在上海创立致用(百部)药厂。1909年上海德商科发制药厂成立,此即1866年由德人在上海所办的科发药房,经1905年增资而发展起来的,欧战时加入美股64万元,又后加入华股19万元,到1919年组织完备,资本达200万元,自行制药,成为药界巨擎。

20世纪初,随着医药市场的扩大,国产药品的需要量逐渐增加,第一批独立于商业的民族医药学工业应运而生。1900年广州陈伯清独资创办利济轩药厂,在中国传统医药的基础上,开始制造新成药;1902年有广州的梁培基开设梁培基药厂,同年刘秉彝在天津开办中西制药公司,接着1912年上海黄楚九成立专制龙虎人丹的龙虎公司(后改成中华制药公司),1912年曹伯亚利用大英自来火公司的煤焦油蒸馏物为原料,设立亚林防疫药水厂和1916年的爱华制药社等药厂相继成立。

这些华人自办化学制药工厂的产品,起初医院、医师对其质量,尤其是注射的质量抱有怀疑,药厂推销员上门推销时常遭回绝。后来由于信谊、新亚、五洲、民生等药厂产品,消毒严密,注意质量,不论片剂或针剂,经过试用,效果均好,逐步树立了国产西药的信誉。同时,爱用国货运动的广泛开展,也为国产西药的发展打开了局面,逐渐得到医界的信任。替代了大部分进口西药,既为国争光,也堵塞了漏卮。

随着“西药学”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西药业的发展,中国近代药学教育和药学学会组织也随之创立,1906年清政府陆军学堂设立了第一个药科,开展药学教育,1907年中华药学会(即中国药学会的前身)在日本成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使民族资本兴办的西药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如上海的华商药房由1911年的28家,增加到1918年的44家。在这一时期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一些资本雄厚的药房陆续办起了药厂,如上海的五洲药房、中法药房、唐拾义父子药房,另有许多药房也把制造部扩大为独立经营的生产单位,成立药厂。1922年上海设立信谊药厂首创化学制药;以爱国实业家项茂松为经理的上海五洲药房,1922年起设立了五洲固本皂药厂,生产肥皂和药典制剂,1934年又进口设备,生产甘油,以后增设了五洲第二制药厂和第三制药厂,生产安痢生、汞溴红等10余种原料药和按国际上药典要求生产的制剂,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医药企业。1923年上海曹惠群、沈奎等创建太平化学工艺厂,用电解法制造次氯酸的稀溶液,供作一般消毒剂(称太平药水)。随后,上海中法制药厂、中英制药厂、新光制药厂等陆续从药房分离出来,独立经营,并有许多新的药厂开业。1924年国人自办的药厂增加到93家,其中70%以上是1920年以后开业的,1925年开办的上海海普药厂是我国第一家生产注射针剂的药厂。1926年上海开设新亚药厂,生产有机胂、麻黄素、葡萄糖等原料药,在北平、重庆、香港遍设分店,是这一时期我国药厂中发展最快的一家,到1940年已发展到拥资200万元的制药厂。

1930年,反映现代药学水平的国家药典《中华药典》首次出版。1932年赵承嘏创办中国第一所药物研究所 ——国立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前身),使我国的西药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1936年全国的西药房在上海、北平、天津、湖北、河南等14个省市发展到300多家;制药工厂仅上海就有90多家、广州30家,其中上海的五洲、中法、信谊、新亚药厂;广州的何济公、黄宝善药厂;天津的中西、瀛西、伟迪民药厂;杭州的民生药厂都是实力较强,有一定竞争能力的工厂。这是我国药厂发展的黄金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日军侵占沪杭一带,中国的西药业遭到日军炮火的摧毁,上海五洲、杭州民生等厂部分厂房和物资被日军查封和霸占;新亚等厂迁往内地或转资港澳地区;一些小厂则停业倒闭。但当时药品的需要量因战事连连而急剧增加,加之因药品又可囤积牟利,沿海生产的药品仍能通过各种渠道销往内地。因此药厂不久又恢复生产,并有一批新的药厂在各国“租界”内开业。日商在东北、华北都有大规模的制药厂兴建,其中以北平的新中国制药公司和东北的满洲药业株式会社规模最大,这些工厂逐步延伸到华东、华南,其中武田药厂就在中国沿海的大城市设有分厂,或在沦陷区的中小城市设立代销点。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太平洋战争后,海上运输中断,西药原料枯竭,药品价格暴涨,促使私人资本纷纷转向医药行业,一些技术设备条件较好的药厂开始研究和生产化学原料药,如注射用葡萄糖、磺胺药、咖啡因、胂剂、脏器药品,但多数是供本厂加工制剂的,产量很小,成本较高。

抗战期间,不少沿海药厂内迁西部,使重庆、四川两地药业得到迅速发展,仅据1943年重庆市和四川省的制药同业公会统计,已有药厂23家,资本总额588.5万元。各厂所产药品,除民间需用的成药不计外,对于卫生署之战时药品之暂行标准所规定药品中已可自产94种。这些产品在原料缺乏、设备不完善的条件下,虽尚未达到自给自足的目的,但药业界也在抗战建国的号召下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为了解决人民军队和人民的医药需求,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从1931年开始,先后在井冈山根据地、陕甘宁边区、冀中、冀鲁豫、晋察冀、晋冀鲁豫、华东、山东和东北等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办起了药厂和卫生材料厂,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生产的药品和卫生器材,主要供应军需,为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并培养了许多医药生产、科研和管理干部,也为新中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八路军制药厂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外大批剩余医药用品大量充斥中国医药市场,国内官僚资本与私人资本也大搞西药进口。据海关资料记载,仅1946年就有25个国家向中国输出药品,总值达1800万美元。市场上的药品80%是舶来品,中国民族资本的药厂无力竞争,一些小厂纷纷倒闭,到1949年,仅上海的药厂就从抗战胜利时的200家减少到107家,天津仅剩13家,重庆仅剩9家,且幸存者也都处于半停顿状态,全国仅有药厂370家,职工1.3万人,日本侵华期间所办的药厂,在战争后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战后被国民政府接受,但大部分没有恢复生产。

20世纪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初期,我国制药工业由转售成药发展的进口成药分装、加工配制,进而再迈入合成新药。在我国药学界的共同努力下陆续试制成功数以百计的、临床效果良好的新药,不少新药的质量已可与舶来品媲美。有些新药在“洋药”尚未进入我国市场以前即已制出成品,供医患者使用。可见我国合成的新药在质量、数量、发展速度的方面都有相当进步和实力。现将这一时期国产著名新药简介如下:

安痢生:碘羟喹啉磺酸钠,亦名洛兰汀,药特灵。初期用作消毒腐剂,1921年发现它对赤白痢疾有特殊疗效,又有润肠作用,1935年上海五洲大药房制造应市,这是我国自制合成新药的开端。

新洒尔佛散:即914,为砷的有机化合物,对梅毒、疟疾病有特殊疗效。为德国化学家艾利赫于1912年创制,我国杨氏化学研究所和上海新亚药厂于1938年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

大风子酸乙酯:大风子在我国本草中入药已1000多年的历史,能治麻风病,1924~1932年,欧美各国学者深入研究了它的药理。我国学者赵石民最早做了大风子钠精制工作的研究,并有制品供应市场。五洲大药房生产的大风子酸乙酯与碘化大风子酸乙酯疗效颇佳。

磺胺及衍生物:它们在医药界用途很广,品种亦多,20世纪40年代已很流行,对链球杆菌传染病有特殊疗效。我国上海五洲等一些药厂均能自制。

癫痫停:即5,5二苯基代乙内酰脲钠,是癫痫症及痉挛症疾病的特效药,最初由美国梅立特和普德能于1937年研制成功,1938年6月在美国医学会年会发表。1940年,上海五洲药厂试制成功,临床效果良好,开始投产。

烟碱酸:1937年美国化学家艾尔维吉姆从动物肝脏中提取出来,发现其对缺乏维生素B的疾病有特殊疗效。1940年我国也研制成功,并有产品应市。

行经烷酚:1938年由英国学者杜滋与鲁宾孙等合成,具有天然雌性激素的功能。1949年,上海五洲药厂利用国产原料试制成功,治疗月经困难、疼经、卵巢机能障碍、绝经期痛苦等疾病,疗效显著。

其他如红汞,俗名红药水,醒热利、可得尔命、净螺散、樟脑磺酸、疥硝、特势多百雄、维生素E、薄荷脑、麻黄素、咖啡素及种类繁多的无机药物,我国也先后试制成功。

1949年以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药物工业虽有不少进展,抗日战争中军民所需的医疗药品大半可由本国产品维持,但与世界制药工业的发展对比,进步还是迟缓的。1947年据国民政府卫生部统计,全国仅有药剂师952人,绝大多数就业于全国各药学部门(学校、药房、药局、药库及卫生试验机关),能安心于药厂工作的实属罕见。

中法药房与黄楚九

黄楚九

中法药房是解放前上海大型药房之一,创设于光绪十六年(1890),创办人为黄楚九。

黄楚九名承乾,字楚九,号磋玖,以字行,浙江余姚人,清同治十一年三月初二(1872年4月9日)生,1931年1月19日病故于上海。

黄世家本业医,其父专长眼科,少年时黄楚九随父行医,15岁时父亡故,随母蒋氏迁居上海,入清心书院读书,并在城内开设诊所,取名“异授堂,(又名“颐寿堂”),自炫为祖传眼科医生,同时兼制中成眼药,摆摊出售或在茶肆酒叫卖。这段时间黄又遍读医药书籍,认为西药效速利厚,乃弃中就西。他从一富孀处借得3000元资金,于1890年将异授堂迁至法大马路(今金陵东路),改名“中法大药房”,除销售眼药外,还经营西药,营业甚佳,不久即增资一万元。

黄楚九在经营西药买卖同时,着重制销本牌成药,早在1904年前,他从药剂师吴坤荣(智仁)处觅到一张滋补处方,就开始试制“艾罗补脑汁”(磷质补脑剂),制成后就在报刊上刊登广告大事宣传,如1913年3月9日《申报》上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中说:“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谋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宣传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门市营业额每天高达千元以上,补脑汁成为黄楚九的发家产品。在畅销艾罗补脑汁同时,中法大药房还生产艾罗疗肺药、精神丸、日光丸、月光丸、九造真正血等产品,这些产品大部分在国内各大城镇销售,在香港、南洋群岛一带销路也很好,深受海外华侨喜爱,中法药房营业日盛,盈利日增。1907年改为合资公司,新建现代化的厂、店合一的大楼。1911的资本额达6.8万元,1915年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资本增至10万元。

辛亥革命前,日货“翘胡子仁丹”畅销国内城乡市场,漏卮甚多。黄楚九觅得一张“诸葛行军散”的古方,据此自拟一张类似处方,以“挽回权利”为号召,组织“龙虎公司”,1911年开始生产“龙虎人丹”,龙虎公司经营不久,曾一度盘给陆费伯鸿和沈芝芳继续制销,改名为“中华制药公司”,这是我国第一家以独立形式出现的民族资本制药工厂。后由于陆、沈两人忙于经营中华书局的业务,无暇顾及制药一事,l916年仍将中华制药公司回让给黄楚九,又成为中法药房的一个附属单位。

“龙虎人丹”自它出产的第一天起,就和日本“翘胡子仁丹”开展激烈竞争,不仅在全国城乡开展针锋相对的广告战,在经营方法上也别出心裁,以各种优惠办法尽量吸引客户,遭到日本东亚公司的仇视。便以“冒牌”之罪,向上海地方法院起诉,要求“龙虎人丹”停业生产。黄楚九也不甘示弱,逐级抗诉至北京大理院,还是久久不能定案,直至19l9年的五四运动时,中华制药公司才得到胜诉,从此“龙虎人丹”和“翘胡子仁丹”才得以同时在市场上出售。

龙虎人丹

1916年黄楚九以9500元盘进制销“红血轮”的罗威药店(后改称罗威公司),嗣后中法药房的产品大部分以罗威公司名义生产。

1923年黄楚九又以5万元廉价盘进1888年开业的我国华人创办的西药房——中西药房的全部生财、存货,转手间即升值一倍以上,经整顿后,积极经营,“中西”业务大有起色,资金积累也很快,1928年即盖五层大楼,成为“中西大药房”的总发行所。

1923年11月,黄楚九成立“九福公司”生产“百龄机”药片,它的实际疗效为开胃润肠,但黄充分利用广告宣传此品是“提取百药之精华制成,有意想不到之效力”,广告登出后,消费者竞相购服,仅四五年资本累积达几十万元。随业务发展“九福公司”除原产品“百龄机”外,又增出了治疗咳嗽、肺痨的“补力多”。后来又出了“乐口福”麦乳精等,均为市场上的热销产品。

20世纪20年代末期,中法药房本牌成药已达100多种,原来依靠药房内附设的制药部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黄楚九由商业转向工业,于1925年设立了中法药厂,所有本牌产品都集中在厂内生产,使中法药房成为工商兼营的大型企业,此后业务发展更快,积累更多,到1929年资金增至90万元。

这一时期黄楚九还投资开设“黄九芝堂国药店”。

1926年上海疫疠猖獗,黄楚九立即独资创设“急救时疫医院”,1928年兴建院所,1929年7月1日开诊。

1927年上海成立新药业公会,公推黄楚九为主席委员。

黄楚九以经营西药起家,到1931年已拥有中法药房总公司和上海各区支店6处,在汉口、天津、芜湖、南京、镇江、南昌等分店6处,另有中西药房、罗威公司、中华制药公司、九福制药公司、中法药厂、黄九芝堂国药店、明济眼科医院、黄楚九医院、急救时疫医院等27家医药卫生事业。其他有兼营的大世界、日夜银行、福昌烟公司等27家企业。

黄楚九投资创办这么多企业,是广泛利用社会游资从事盲目经营的结果,带有很大的投机性,他利用日夜银行客户的大量存款,投资房地产业,但房屋落成后,适遇20世纪20年代后期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上海、顿时银根奇紧,市面萧条,新造的房屋无人问津,使黄楚九陷入困境,市上不利于黄楚九的流言飞扬,日夜银行出现提存挤兑的情况,黄楚九将所有地产契押借现35万元,还向亲友借款5万元,一并垫入日夜银行,应付提存,力图缓和局势。1931年1月19日黄楚九病卒,一时社会震动,当时由虞洽卿、袁履登、王晓籁等七人组成善后委员会,进行清算,后将黄楚九所办各项事业陆续作价出盘,得款后分次摊偿,后即不了了之。

黄楚九对我国民族资本西药商业和制药工业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他是一位富有创业精神、发愤图强和有经营才能的企业家,他很善于利用广告,也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因势利导,来拓展事业。他的问题是盲目经营,在投资过程中有投机性,以致在世界经济危机中被拖人泥坑不能自拔而造成惨败的悲剧。

编者按:

《心力管理》是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鹏凯解析企业管理的一份心得,成书于2010年底,在行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被多位专家、学者给予了高度评价:“心力管理是中国中小企业的成功模式,值得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心力管理的目的在于打造和谐的劳资关系,提高企业生产运营的效率和效益。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讲的就是人心的力量。一个企业,当员工感到企业就是我的家的时候,就会把企业的利益看作自己的利益,努力工作,在所不惜,在一个员工处处被尊重,事事受关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对有传统文化的中国人来说,会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必然会用一颗企业心,自学自愿地为企业发展献出全心全意全力。

步入21世纪,管理哲学、管理方法和管理技巧层出不穷,但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这些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终极目标是让员工自动、自发地努力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光明研究员认为:“心力管理”正是从“物本管理”再到“人本管理”的升华和具体化,是“人本”到“心本”的飞跃。心力管理至少诠释了如下管理的本质和核心问题:组织最根本的素质在于人心的培育,最简单的方法在于“推己及人”,管理必须关注伦理、关注人心,管理是科学更是艺术,员工成长是发展型组织的本质,情感管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本管理的魔力在于细节。

近年来,众多媒体纷纷推介心力管理,但对于数万家化工企业的管理者家来说,这些介绍仅是杯水车薪。基于此,《化工管理》杂志在学堂栏目全景式地介绍《心力管理》丰富的管理经验。期待《心力管理》能够带给更多的读者有益的启发。

猜你喜欢
药厂药房西药
意大利亚士可化工大药厂
猪业科学(2022年5期)2022-06-01 23:37:06
意大利亚士可化工大药厂
猪业科学(2022年4期)2022-04-29 07:40:04
意大利亚士可化工大药厂
猪业科学(2022年2期)2022-04-21 02:18:28
全现款操作,年增量1千万!这家GMP渔药厂为何这么牛?
当代水产(2021年8期)2021-11-04 08:48:40
药房托管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2
陈勇:我不看好这样的药房托管
中国卫生(2014年11期)2014-11-12 13:11:28
药房托管动了谁的“奶酪”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22
药房托管 好还是不好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22
消渴汤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82例
补肾养血通络方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
中医研究(2014年6期)2014-03-11 20:2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