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公开解决高职院校网络舆情问题策略分析——以江西某高职院校为例

2014-04-21 09:30衣春霞饶志华
职教论坛 2014年32期
关键词:舆情校园院校

□衣春霞 饶志华

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带了革命性的变化,推动了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也为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深重的影响。社会的发展依赖于教育事业的支持,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信息技术带来了又一次产业的转移,我国人口大国的基本现状决定了必须大力发展制造业。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五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是现有的技术人才水平培养已经无法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技术型的高层次人才。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体量非常之大,占据了50%的高校和60%的在校生,但是高职教育的层次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偏低,高职教育面临着许多困难。 同时由于高职学生学业难度不大,学习时间占用不多, 许多学生大量的时间都陷于网络之中,深受网络舆情的影响,这给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带来了难度。 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可以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促进专业学习。 如果利用不好,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还会给高等职业院校带来不稳定因素。 因此加强网络舆情的研究,探讨网络舆情管理的办法,从而促进职业院校的稳定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迫在眉睫。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 它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1]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是指高职院校师生(以学生为主体)群体在特定的校园空间内,通过网络对高职院校中的各种事件、现象和问题所表达的态度、所持有的看法、所表现的情绪、所发表的意见等的总和。 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包括主体(多指学生)、客体(指学校或社会管理者)、舆情空间(指学生的社会政治态度的形成、变化及发生作用的环境)、中介性社会事项等要素。[2]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因受高校环境的影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已成为高职院校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二、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现状与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为了解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大学生对网络舆论所持有的态度和看法,关注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所带来的问题,从而为高职院校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提供借鉴和参考,现以江西某高职院校为例,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提纲参考网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第一角色团队制作的“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问卷调查”[3])。

2014 年3 月, 笔者在江西某高职院校共计发放问卷280 份,回收有效问卷256 份,实际回收率91.4%。 调查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1.关于“每天上网时间”的调查(见图1),每天3-5 小时的人最多,达60%;每天1-2 小时的人占18%;每天6-8 小时的人占15%;每天12 小时的人占5%; 每天不到1 小时的人占2%。 以上数据显示,网络已成为高职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主要内容,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图1 每天上网时间

图2 浏览网站主要目的

2.关于“浏览网站主要目的”的调查(可多选,见图2),调查结果显示,“浏览校内网新闻,获得资讯”的人数最多,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最关心和关注的重点是校园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新闻信息;排在第二位的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这说明网络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排在第三位的是视频、游戏等其他娱乐,在课余生活之外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喜欢观看视频和网络游戏打发时间;排在第四位的是部分大学生喜欢利用微博、微信等在网上灌水, 发表自己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和言论;排在最后一位的是较少的同学沉浸于社交、交友网络平台,如与同学、好友或陌生人借助QQ、MSN 等各种平台进行聊天。

3.关于“在校园相关网站或论坛公开发表或分享帖子”的调查(见图3),统计结果显示,经常发帖子或发言论的人仅占1.56%,从不发帖或发言论的人占75%, 偶尔发帖或发言论的人占23.44%。 其中, 在从不发帖或发言论的人中,62%的人尽管自己不发帖或发表言论,但是会经常看别人的帖子或言论。

图3 在校园相关网站或论坛公开发表或分享帖子

图4 目前学校对于网络舆情管理如何

4.关于“目前学校对于网络舆情管理的工作如何”的调查(见图4),我们发现,大多数同学较为认可学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 这说明随着网络的发展,由于网络信息的鱼龙混珠,虚假信息大量泛滥,管理部门能够及时肃清和净化网络环境。

5. 关于 “学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存在哪些问题”的调查(见图5),学生认为学校对网络管理和服务还有提升的空间,不能干预过多,应保证网络言论的自由。这与社会上总体对于网络管理的态度基本一致,并非学校所独有。 这也说明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的期待较高,如果一旦有可能,就会高度参与其中。 对于学校管理部门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值得重视的现象。

图5 学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存在哪些问题

图6 大学生应如何面对日益发展的网络舆情

6.关于“大学生应如何面对日益发展的网络舆情”的调查(见图6),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网络参与度很高,这与学生的的年龄因素、学业因素、周围环境等不无关系。年轻人,对于新事物、新现象充满好奇,加之学业任务不是很重,周围又聚集了一大批网络达人,因此自觉或不自觉当中已被网络吸引并参与其中。 虽然学生参与度很高,但是真正积极关注的比例并不太高, 大多数只是作为一般性的了解。

7.关于“对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建议”的调查,有的学生认为校方应该对网络舆情进行控制,通过积极、 健康的方式来引导舆情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有的学生建议应加强网络道德约束, 推行实名制;有的学生提出网络言论自由度应该更加开放;有的学生希望学校加大对网络沟通平台的建设,使学生的需求、诉求与学校的相关政策、办学理念之间更有效契合。

(二)调查结论

1.网络舆情传播主体与传播内容的特殊性。 高职院校网络舆情传播主体主要是高职院校在校师生,其中又以学生为主体,舆情制造者者虽属少数,但参与者广泛。由于网络舆情反应的主要内容与校园内实际发生的事情有关,因此高职院校网络舆情传播内容以校园内主流话题为主,带有明显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色。

2.网络舆情表现形式多样性。 网络传播本身具有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的特点。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师生关注的热点不尽相同,不同群体关注的内容也不一样,时事新闻、知识学习、娱乐游戏、网上灌水等,这也决定了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性。

3.网络舆情表达渠道的隐匿性。 虽然网络舆情信息是公开透明的,但是高职院校学生在网上发布信息或表达言论、 观点时通常不署真实的名字,习惯用昵称或代号来发表见解。同时,发帖、跟帖的人数不是很多,但是看帖的人数较多。

(三)存在的问题

1.网络舆情队伍有待健全。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设立专门的舆情管理机构, 大多依靠班主任、辅导员或学生队伍兼职,这与网络舆情的管理和网络舆情发展的需要严重脱节。当网络舆情事故发生时,管理者不能在第一时间迅速收集重要信息也无法了解舆情事故产生的真正原因,所以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与处理,贻误了在最佳时机解决网络舆情事故。同时,由于缺乏专门的、专业的网络舆情管理者和工作者,即使收集了舆情信息,却无法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合理分析,更无法预测舆情的发展态势,从而失去了掌握校园舆情动态的先机。

2.网络舆情制度仍需完善。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 高职院校虽出台了部分网络管理规章制度,但是还不完善,应结合网络舆情现状,制定相应的《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条例》、《校园上网用户守则》、《校园网络检查制度》、《网络舆情汇报制度》、《网络管理员岗位职责》等规范的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中对学校主页和各二级单位的网上信息发布也应有明确的要求,如信息发布的责任人审核、舆情工作考核、舆情责任追究、舆情监控和监管等[4]。 对于发布有害信息或负面信息或乱转发他人帖子的责任人应依照其违法违纪行为严肃查出。

3.网络舆情监控需要加强。 在调查和访谈中,我们了解到高职院校学生相对普通高校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自律性稍差,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更重,更加喜欢在网络中获取知识和信息。 他们有着活跃的思维、开放的思想、丰富的情感,网络中一件小事就可以引起大部分人的共鸣,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信息。[5]而目前高职院校的网络舆情监控体系还不完备,尽管在电子阅览室和计算机机房都设置了网上监控系统,但是缺乏专业人士的持续跟踪和分析,因而在监控方面仍有空白。此外,高职大学生利用自己的计算机、IPAD、手机等上网时属于完全无监控区域,全凭个人免疫力和自觉性。

三、利用信息公开解决高职院校网络舆情事故

(一)加强信息公开的组织领导,从源头上避免舆情事故的发生

高职院校应成立校务公开领导小组,负责信息公开的组织实施,并研究解决信息公开实施中的问题,指导协调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认真搞好校务公开工作。 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担任组长,校办公室、纪委办和监察审计室、组织部、人事处、财务处、校工会负责人为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校工会主席担任。 校工会作为校务公开领导小组的工作机构,负责校务公开的日常组织和协调工作,并建立校务公开档案,及时记录校务公开的主要内容、时间、形式、教职工群众反映的主要意见、整改措施等。 健全缜密的组织领导网络可以在源头上有效避免校园内舆情事故的发生。

(二)畅通信息公开的传播渠道,在过程中缓释舆情事故的压力

高职院校网络舆情事故发生后,短时间内必然引起师生较高的关注度。 网络上、校园内集聚了大量对舆情事件充满好奇的人, 各种版本的猜测、臆测甚至谣言漫天尘嚣,正负能量的交替使得多数人无法辨明事情的真相。此时,畅通信息公开的网络、微博、纸质传媒、视频传媒等各种传播渠道,不仅可以满足师生的知情权,也可以避免社会公众的舆论围观以及少数人的恶意诽谤甚至谣言,此外,对于舆情真相的发布和持续跟踪能够大大缓释舆情事故本身给高职院校所带来的种种压力。 同时,在应对校园重大舆情事故时, 校方要牢牢把握权威统一,由专门的宣传人员作统一发布,以防多种声音带来的各种不同影响或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从而做到重大舆情公开与掌控之间的有效平衡。

(三)把握信息公开的原则,提升网络舆情的透明度

高职院校信息公开原则应遵循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坚持从实际出发,围绕学校改革和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及广大师生关心的热点,通过不断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工作机制,逐步形成学校党委、行政统一领导,各部门各负其责,师生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而网络的发展为高职院校信息公开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和保障,高职院校师生通过校园网络、BBS、论坛、贴吧等了解学校的重大事宜及自身关心的问题等。当信息公开足够具体、足够详细时,可以有效避免无端的猜测,甚至一些流言在网络大肆传播时, 学校最直接的的办法就是面向师生、社会和公众公开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不仅可以帮助大家了解事实真相,也大大提升了网络舆情的透明度。

(四)实施信息公开的监督和监控,及时化解处理舆情事故

高职院校网络舆情传播扩散性、随意性、渗透性等特点,加之周围环境的变化容易使网络舆情的发展和演化朝着无法控制的方向发展从而加剧舆情事故的演变。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充分发挥信息公开的监督和监控作用,一方面组织相关部门或个人直接切入舆情事故中, 实行内部监督和监控,密切跟踪其发展并采集相关信息,及时澄清“网络谣言”,及时化解舆情事故;二是调动校园群体力量和社会力量从更高层次实行外部监督和监控,这样更容易发现问题和解决解决问题。 三是实施技术监控,借助计算机软件,对网络违法行为进行全面跟踪和监督,肃清网上环境,杜绝少数思想不端者利用网络舆情进行政治破坏或传播不良信息;四是建立预防监督机制, 时刻收集网络舆情发展的信息,分析其发展方向,把握其形成特点,从而掌握整个舆情态势,建立应急处置方案[6],做到舆情事故的及时处理。

(五)完善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适应网络舆情新情况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之网络的虚拟性,网络舆情不断出现新的情况和状况,利用网络散布虚假消息、 利用黑客技术非法入侵网站、利用网络舆情进行违法行为等屡禁不止。 因此,必须加强对校园网络环境的法律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网络违法行为。 1991 年,我国政府开始颁布与网络传播关系较为密切的相关法律和法规,目前,主要有知识产权保护法、用户信息保护法、数据保护法等。现有的法律法规不仅可以约束上网者网上行为而且对于维护社会、 校园的和谐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时期,高职校园网络舆情传播更加呈现出广泛性、随意性和多样性等特征,高职院校应加速信息发布的规范管理, 逐步建立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回应程序、承担责任等法律条例,使学校与师生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信息通道能够纳入健全的法制体系,依托法制平台建立更加开放的良性信息互动格局。

(六)引导学生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促进信息公开的良性发展

高职校园网络舆情来源于校园生活,是校园生活的客观反映,引导大学生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传播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能够促进校园信息公开的良性发展,能够促进校园的和谐稳定。 当高职校园网络舆情是正当的、合理的诉求时,校方应该充分重视和认识并予以认真解决,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响应。 当高职校园网络舆情是非正当的、不合理的诉求时, 校方更应该积极应对并妥善处置,因为一旦处理方式不当必然引起过激行为、群体性事件等,进而对校园安全稳定构成重大威胁。[6]因此,校方要根据校园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形成机制,总结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方法,如打造高职院校大学生自己的特色网站,开设校园网文化课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网上文化活动等,净化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引导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同时,校方要利用网络舆情,及时做好学校的信息公开,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网络时代产生了新的业态模式,社会各个行业都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高等教育也不例外。 随着网络技术的深入,网络舆情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高职院校的青年学生更是参与至深,他们中许多人成为网络舆情的发布者、传播者和受众,已经对高校的管理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网络舆情是高校必须面对的新生事物,如何管理和利用网络舆情推动职业院校发展是一个新的课题。 网络舆情管理即是信息管理,网络舆情出现问题主要是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的不全面,因此解决方法之一就是信息的公开。 利用信息公开解决网络舆情, 还需要解决信息公开的范围、信息公开的方法、信息的甄别等,这些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1]网络舆情[EB/OL].http://baike.baidu.com.

[2]査欣.职业院校网络舆情分析与决策系统的构建[J].制造业自动化,2011(4):148.

[3]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问卷调查[EB/OL].http://www.diaochapai.com/survey/405f3835-3466-4c9b-b3a2-4a4ae327d185.

[4]章忠平,等.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策略性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6):22.

[5]娄建玮,张建奎.网络舆情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0(9):40.

[6]李婷婷.网络舆情视角下的政务公开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2:16,30.

猜你喜欢
舆情校园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消费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