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
《礼记·王制》云:“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2014年,柳传志70岁。身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业家,他依然热情洋溢地频繁以“联想控股董事长”的身份亮相。
在很多人眼里,柳传志被认定为“思想型企业家”,他在企业经营发展思路中有许多独有的智慧和思想。在《谁是这个时代的思想家》系列丛书读者见面会上,柳传志分享了自己关于企业战略思维的心得。
记者:您见证了中国的改革历程,被视作很多企业家的标杆。您怎么理解企业家精神?
柳传志:如果一个企业家只是把自己的财富问题解决了,而没有一个更高的追求,没有不停往上突破的要求,那就不算是有企业家精神。其次要“取之有道”,用诚信等方式获得财富,在当下中国这一条格外重要。然后,企业家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不断吸收外界新鲜事物。这包括创新精神、对企业的管理、业务模式的突破、技术的突破等。最后,企业家要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富有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得起,企业家们应该关心这个社会,能够承受得起富有。
记者:很多人认为您不仅是一位企业家,还是一位思想家。您觉得企业家和思想家是什么关系?
柳传志:企业家确实需要有思想。比如,我要研究政府的政策,研究历史,研究大形势大趋势,这是为了顺势而为。改革开放初期1984年我创办联想时,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中国是不是真的坚定要走改革开放的路。在那种情况下,就需要认真去研究形势,顺势而为。
因此,企业家研究形势实际上是以研究用来指导自己企业能够发展和生存。而思想家一般都是想做盏灯照亮别人怎么往前走,他们研究的更多是别人。
记者: “职业经理人”和“职业企业家”有什么区别?
柳传志:美国商界奉行“职业经理人”理论,作为一个合格的职业经理人,哪里的条件适合,人就在哪里用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尽职工作,当有更好的条件可以选择时,并不会面临“忠于谁”这个问题。但我认为,这样的企业往往办不好。
以联想为例,联想收购IBM PC后不久便面临一个重大的亏损,我重新回到联想担任董事长后发现,出现亏损的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当时联想聘请的国外CEO是一个典型的“职业经理人”。由于中远期的投资不会让公司的财务报表好看,而“职业经理人”想的更多的是5年任期内的东西,但一家企业没有中远期的投资是不行的。
“职业企业家”得把企业看成是自己的孩子,要有真正的主人翁精神,这是“职业企业家”最根本的责任。
记者:有人认为中国企业家有三大黄金法则—顺势而为、妥协精神、学习能力。您怎么看待“妥协”?
柳传志:作为企业家,当自己真的有了上万名员工并要为他们负责时,面对需要冒很大风险、可能会对企业造成伤害的事情就放弃。
1987年,我们研制的联想汉卡被北京海淀区物价局认定价格超过既定价格标准,面临100万元的罚款。当时,国家根本没有对软件的估值,商品的价格制定规则就是汉卡本身的电阻、电容等组件的价格再加20%的利润,再高要罚款。
那时联想全年利润不到100万元。有刚进入联想的年轻人给我出主意,把这个事情公布出去引起社会关注。后来我思考了很久,觉得不能这样做,不能让联想成为改革的牺牲品。后来,通过与官方谈判,减少了一大半罚款,这就是一个“妥协”的例子。
做企业整体上来讲就是要求得一个“共赢”,只要对自己的企业有利,不必计较一时,若要为企业长远的发展,不必争一口英雄气。
记者: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的游戏规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时需要思想家还是行动派?
柳传志:企业家本身就是一个行动派,但一定是在明确的思想指导下行动。联想非常强调执行力,但执行力的前提是要把事情弄明白。“弄明白”其实非常不容易,比如制定企业战略需要连续务虚很多次,需要跟踪多次才能确定分步怎么走。移动互联网确实是给技术领域和商业领域带来了新的气息,商业也因此千变万化,色彩缤纷,我们做已经理解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