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洋
纪念一战爆发100周年
菊花与鹰: 1914年青岛战役中的德日海军作战∗
李 洋∗∗
1914年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青岛之战,是 “一战”在亚洲的唯一一次战役。虽然战役持续时间不长,但双方都投入众多兵力,包括海军舰艇和飞机。青岛战役中日本主要派遣由海军中将加藤定吉率领的第二舰队参战。英国作为协约国,也派战列舰 “凯旋”号和驱逐舰 “肯尼特河”号参战。德国海军参战部队主要由 “鸬鹚”号轻型巡洋舰、 “S-90”号鱼雷驱逐舰等几艘舰船组成,奥匈帝国装甲巡洋舰 “伊丽莎白皇后”号也参加海战。战斗中德舰 “S-90”号用鱼雷击沉日舰 “高千穗”号,但最终德军还是战败。青岛作为德国在东方经营的重要海军基地,德日两国海军在此曾发生激烈交战,而以往研究对此点关注较少。分析青岛战役中的海军作战有助于了解作为德国远东要塞青岛陷落的原因,同时也可以弥补以往海军史研究的不足。
第一次世界大战 青岛战役 德日海军
1913年8月19日10时,一艘载有大约400名船员的装甲巡洋舰从奥匈帝国的海军基地波拉港①亦称普拉,位于今天克罗地亚境内。出发,它将开往万里之外的中国,作为奥匈帝国在远东海军力量的象征,去完成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交给的任务。虽然此时聚集在甲板上的水兵正为此行的不确定性而忧心忡忡,但对异国风情的憧憬,很快让不安平静下来,一位军械维修师用日记记下了这段场景。②[奥地利]卡明斯基、[奥地利]翁特里德:《奥中友谊史》,包明伦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第157页。这艘巡洋舰就是奥匈帝国著名的 “伊丽莎白皇后”号。③“伊丽莎白皇后”号,全名 “凯瑟林·伊丽莎白皇后号”,1890年9月25日在奥匈帝国波拉港下水,以奥皇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妻子 (即茜茜公主)的名字命名。详见 《“伊丽莎白皇后号”见证奥地利海军历史》,《青岛日报》2012年11月6日,第3版。
这已不是 “伊丽莎白皇后”号第一次驶往东方,为保护奥匈帝国在世界各国的商业利益及外事活动安全,它曾多次在遥远的中国、埃及、印度和中东各国港口留下自己的身影,例如1900年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西方八国以保护使馆和侨民的名义进攻天津,作为奥匈帝国海军力量之一,“伊丽莎白皇后”号也加入西方列强东征的行列中,和巡洋舰 “玛利亚·特雷莎女皇”号、炮舰 “阿斯佩恩”号、“赞塔”号参加对天津大沽口炮台的战斗,并向陆上派出海军陆战队参加解救驻北京使馆人员的军事行动。④[日]佐原笃介、[日]浙西沤隐辑:《八国联军志·卷四》,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214页;[匈]尤山度:《奥匈帝国与义和团运动》,柴鹏飞译,《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2期,第136—158页;苏位智:《八国联军统帅及各国司令官史实补正》,《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第27页。战争结束后,该舰驻守天津。1905到1906年,该舰经过整修和局部改装后长期在地中海水域驻扎。
然而,船上的400多名船员谁也不会想到他们将成为奥匈帝国在中国海域活动的最后一支海军。大约一百年后,中国水下考古人员在青岛附近的海底惊奇地发现了1914年11月1日自沉的 “伊丽莎白皇后”号。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包括奥地利外交部在内的世界目光的注意。①《青岛水下考古迎新生,伊丽莎白号吸引世界目光》,见http://www.anhuinews.com,2014 年1月10日。“伊丽莎白皇后”号为什么会沉没在青岛海域?这中间经历怎样的过程?这一切都要从1914 年8月到11月间发生在德国和日本间的青岛战役说起。
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日青岛之战,是 “一战”在亚洲的唯一一次战役。这次战役从1914年8月27日日本舰队封锁胶州湾开始,到11 月16日日本宣布对青岛实行军事管制为止,其间共经历两个多月的时间。虽然这次战役持续时间不长,但作为 “一战”在亚洲的唯一战役,很值得研究者关注。以往对德日青岛之战的关注,中文研究多见于几种通史性论著,它们多持 “‘一战’是几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掠夺战争”的观点,所用篇幅较小,且其细节描写有待重新推敲,对外文史料的发掘也用力不够。②胡汶本编著:《帝国主义与青岛港》,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陆安:《青岛近现代史》,青岛:青岛出版社,2001年;鲁海:《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的硝烟》,《航海》1983年第6期,第29页;周荃、李厚基:《谈一九一四年日德青岛之战》, 《齐鲁学刊》1987年第4期,第74—78页;陆安:《论日德青岛之战》,《航空史研究》2000年第2期,第23—25页。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日文和英文论著,这些论著多关注日本利用攻占青岛的机会,掘取欧洲列强在远东的利益,并开始参与世界领导权的争夺当中,③樋口秀実:《日本海軍から見た日中関係史研究》,東京:芙蓉書房,2002年;Frederick R. Dickinson,War and National Reinvention:Japan in the Great War,1914-1919,Cambridge,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吴景平:《从胶澳被占到科尔访华:中德关系1861—1992》,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此外,台湾 《尖端科技》(1989年第10期第80—85页)杂志曾刊登王玉麒先生 《奥匈帝国海军唯一的远东战役——青岛之役始末》一文,该文利用奥地利军事史料局档案对青岛战役做过详细考察。而忽略对这场战役细节的考察,有些日本昭和年间出版的海军史著作甚至还对青岛之战的某些细节避而不谈。①例如佐藤市郎的 《海軍五十年史》(鱒書房1943年)就忽略对 “高千穗”号巡洋舰沉没这一事件的描述;又如外山三郎的 《日本海军史》(龚建国、方希和译,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仅用几百字的篇幅对青岛之战中的日本海军做一描述,这显然是不够的。
从另一角度来看,青岛之战涉及众多国家,其中既包括直接交战国德日,也包括两国各自的同盟英国和奥匈帝国,所以利用多国史料对这场战役的过程进行梳理是一件较为有意义的工作。此次战役中,德军虽进行顽强抵抗,但最终还是没能守住苦心经营多年的远东地区最大的海军基地青岛,那么这其中经历怎样的过程?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通过分析青岛战役中的海军作战将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答,也可以弥补以往海军史研究的不足。
1913年10月7日,“伊丽莎白皇后”号抵达山东烟台芝罘港,11点钟开进港口,受到本国海军姊妹舰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号全体船员的热烈欢迎,双方大声欢呼,还燃放焰火。这次 “伊丽莎白皇后”号是来接替“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号的。“伊丽莎白皇后”号在中国度过一段时光后,时间很快来到1914年。②[奥地利]卡明斯基、[奥地利]翁特里德:《奥中友谊史》,第159—161页。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遇刺身亡,以此为导火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7 月29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随后德英法俄等国相继卷入冲突。交战双方变成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和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集团,远东的日本则根据它在1902年和英国结成的同盟,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③Stephen Morillo,War in World History:Society,Technology,and War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Vol.2,Boston;New York:McGraw-Hill,2009,pp.506-523.
当时奥匈帝国还未与日本宣战,所以 “伊丽莎白皇后”号一时也不知所从,最终已决定准备在上海解除武装的它,却又接到奥皇命令来到青岛,加入德国海军战斗序列。《申报》对其中波折有过报道,“闻日本外交省大为不解,数日之前奥政府由日本驻奥大使转达奥国驻日大使令,请日本外相加藤君准奥舰 ‘伊利沙伯’赴沪停泊,外相准如所请。英国大使葛林士亦托外相表示同意。翌日,奥使谒见外相,谓奥舰已卸武装,其将士已赴天津。后一日,奥使忽索出境护照,谓奥日虽不开战而将断绝外交,外相大为错愕,外交界中谓奥国之举动,若非由于德国之主张,殊无关系”。①《时评》,《申报》1914年8月30日,第2版。
1914年8月15日,日本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内容包括:“(一)德国战舰及各种兵船应即退出日本、中国海面,其不能即退者,应即卸去军装;(二)迟至9月15日,应以胶州租借地全行交与日本,不得附有条件及索取赔款,以便日后交还中国。日政府且于同时宣布,如至1914年8月23日正午,不接德政府之覆文,表明无条件承认。”②《日独開戦一件》,日本外交文書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第3冊,大正3年,第230—231页;《欧洲战电》,《申报》1914年8月17日,第2版。然而德国很快拒绝日本通牒,德国胶州总督瓦德克 (Waldeck)③瓦德克,全名阿尔弗雷德·梅耶·瓦德克,海军大校,时任德国胶澳总督,1914年青岛战败被遣送回国,但德皇未追究其责任,详见[德]卫礼贤:《德国孔夫子的中国日志》,秦俊峰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2页。信誓旦旦地宣称,“查青岛飘扬德国战旗,已十七年于兹矣。我德兢兢业业创办各事,多著成效,居然成一海外德国。青岛寸土,我德决不拱手让人”。④《胶督对于青岛军民之示谕》,《申报》1914年9月1日,第6版。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开始着手封锁和进攻胶州湾。
8月27日,由日本海军中将加藤定吉率领的日本海军第二舰队下达封锁令,“以海军指挥之力,将自北纬35度14分至北纬36度7分、东经120 度10分至东经120度36分胶州湾租借地全线封锁,并施行继续封锁之态度。凡各友邦及中立国限24小时全行退出封锁区域。如有不满对此封锁限者,照国际公法及日本与中立国之约,以应行之手段处置之”。⑤《青岛战事谈 (七)》,《申报》1914年9月2日,第2版。德日大战一触即发。
胶州湾从1898年被德国强占以来,已在德国陆海军的建设下成为一座防御体系完整的海军要塞,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产等方面建立起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制度。①参见袁荣:《民国山东胶澳志》(1),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1—30页。1914年德日战前,德国陆海军的总人数,《申报》列举过数字,“陆军步兵五十队 (内第二中队半数),机关枪队第五十队全部,乘马步兵、野炮兵一中队,工兵一中队,海军要塞炮兵五十队,驻屯兵五百名,预、后备兵二千五百名,合计六千名,此外维持秩序之国民军,其数百余名”。关于青岛港内所停泊的德国海军舰船,当时报纸和杂志也有详细记录,“港内军舰有巡洋舰沙恩化斯特 (沙恩霍斯特)号、格莱斯洛 (格奈森诺)号、爱姆登 (埃姆登)号,奥国巡洋舰爱里柴培皇后(伊丽莎白皇后)号,炮船伊尔蒂斯号、茄格亚 (美洲虎)号,水雷艇 ‘S -90’号、柯尔马兰特 (鸬鹚)号,运送船铁台里亚号,俄国义勇队商船里茄森 (梁赞)号及商船八艘,其吨位自二千至四百不等,各船皆漆成黑色”。②《英文特约路透电》,《申报》1914年8月19日,第2版。但这些记录不全面。
德奥两国主要参战军舰情况表③ 表格资料来源:日本海人社编:《德国巡洋舰史》,北京凸版数字产品有限公司译,青岛:青岛出版社,2010年,第24、40、58页;日本外务省亚洲历史资料中心 (以下简称 “亚洲历史资料中心”)藏:《第2艦隊敵情一覧》,防衛省防衛研究所,海軍省—日独—T3-3,C10080006200;[德]卫礼贤:《德国孔夫子的中国日志》,第63、85页。
续表
续表
但是8月27日日本开始封锁胶州湾的时候,青岛港内德国东方舰队组成发生重要变化:日本宣战后,德国东方舰队旗舰 “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诺”号离开青岛,驶往太平洋的加罗林群岛。①陈书麟、陈贞寿编的 《中华民国海军通史》 (海潮出版社1993年,第119—120页)明确指出此点;而据日人外山三郎所著 《日本海军史》第80页指出,德国东亚舰队开往何处并不确定,此点有误,德国舰队开往德国在太平洋的殖民地加罗林群岛。而另一艘停泊在胶州湾的轻巡洋舰 “埃姆登”号在8月初向海参崴进发,随后又驶往东印度群岛,②[日]佐藤市郎:《海軍五十年史》,第241页。这样一来德国东亚舰队的实力就受到大大削弱。
日本海军方面,主要是由海军中将加藤定吉率领的第二舰队,“日军现以护甲巡洋舰两艘,炮船两艘,鱼雷艇五艘封锁胶州海滨,且轰击空无居民且未设防之朝连岛、大公岛,借以示威”。③亚洲历史资料中心藏:《第2艦隊戦報·8月分》,大正三年,防衛省防衛研究所,海軍省—日独—T3-1,C10080001400,第1页;《德人德文报专电》,《申报》1914年8月29日,第3版。此外,当时英国海军也派遣“凯旋”号战列舰和鱼雷驱逐舰 “肯尼特河”号配合日本进行这次青岛之战。①亚洲历史资料中心藏:《英艦 「トライアンフ」及 「アスク」に関する件》,防衛省防衛研究所,海軍省—日独—T3-4,C10080008900,第1—2页。
英日两国主要参战军舰情况表② 表格资料来源:[日]佐藤市郎:《海軍五十年史》,第241—242页;陈书麟、陈贞寿编:《中华民国海军通史》,第119页; 《日本陸海軍事典》,见http://homepage1.nifty.com/kitabatake/ rikukaiguntop.html等;亚洲历史资料中心藏:《第2艦隊戦報》,8—11月份全部,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续表
续表
续表
在日英联军进攻青岛前,德国已布置好严密的海陆防御体系。陆上的德军在青岛内外共布设四道防线:李村河口至沙子口一线,孤山至浮山一线,海泊河口至小湛山一线,贮水山至八关山一线。前两道防线为前沿阵地,筑有野战工事,后两道防线是主阵地,筑有永备工事 (堡垒、炮台、堑壕、电网),火力配置严密,易守难攻。另外,在太平角、汇泉 (灰泉)角和团岛等突出部位还设有海岸炮台,构成防御海上攻击的火力网。①陆安:《论日德青岛之战》,《航空史研究》2000年第2期,第23页。
1914年8月24日,“伊丽莎白皇后”号舰长马克维茨上校接到奥皇电令,命令他 “以忠实战友身份,参加德国盟军对青岛的守备,并接受德国驻青岛总督海军上校瓦德克之调遣”。②王玉麒:《奥匈帝国海军唯一的远东战役——青岛之役始末》, 《尖端科技》1989年第10期,第82页。战役开始前,“伊丽莎白皇后”号为支援德军陆上炮台火力,不得不牺牲自己,将舰上4门150mm舰炮和2门70mm副炮及部分50mm速射炮拆下,分别安装于德军中央堡垒后侧的仲家洼西侧高地及大鲍岛山,但余下数量的武器已足够自己使用。③[奥地利]卡明斯基、[奥地利]翁特里德:《奥中友谊史》,第169页。
针对德军的防御情况,日军司令部制定了避实就虚的进攻方案,即仅以舰队封锁青岛海面,切断德军的海上联系,而将进攻的目标指向德军侧后翼。日德青岛之战的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8月27日起至9月底止,是为日军登陆和日德外围作战时期。这一阶段最为重要的事件是9月3日,日本陆军少将山田良水率领的混成旅团在山东龙口登陆,并迅速占领潍县、济南车站,控制胶济铁路全线。①周荃、李厚基:《谈一九一四年日德青岛之战》,第76页。这期间日本海军在胶州湾的作战主要是扫雷与舰炮射击等行动,此外双方都动用飞机对对方进行侦察和轰炸。第二阶段从9月底至10月底日军强攻青岛市区前为止,是为德日青岛战役的相持时期。这一阶段日德双方围绕着青岛附近的几座炮台进行激烈争夺,德国 “S-90”号鱼雷驱逐舰用鱼雷击沉日本巡洋舰 “高千穗”号。第三阶段从10月31日至11月7日,是为日德战争的最后阶段,德国海军几艘军舰相继被炸沉或自沉,奥匈帝国的 “伊丽莎白皇后”号也于11月1日自沉,永远留在黄海海底。11月10日,日军完全攻陷青岛。16日,日本宣布对青岛实行军事管制,青岛战役结束。
(一)青岛外围海域作战与水上飞机的使用
1914年8月28日午后0时5分,日本第二舰队司令长官加藤定吉海军中将率领第二舰队舰船周防、磐手、八云、千岁、秋津洲、高千穂、利根,以及第九驱逐队 (缺白雪、松风),第十二驱逐队 (缺朝雾),第十三驱逐队 (缺村雨),在同日午前六时出发,驶向胶州湾,在途中和前哨舰石见、常磐汇合。29日天明到达胶州湾外,并开始封锁胶州湾。②亚洲历史资料中心藏:《第二艦隊司令部を率ひ封鎖を宣言せし報告》,大正3年8月,防衛省防衛研究所,海軍省—日独—T3-4,C10080006800,第1页。
随后,由于德国在胶州湾外布置大量水雷,日本海军第二舰队所属的第二水雷战队开始行动。据称 “胶州湾二十海里内安置水雷达万枚,日军拟用扫海船破除后,再行进攻”。③社员:《青岛战争记》,《国民》1914年第3期,第65页。除了进行水上除雷作业外,扫雷艇还配合军舰对胶州湾进行封锁,期间制定较为严密的计划,从此开始对青岛港口外围水域长达两个多月的封锁。④亚洲历史资料中心藏:《第2水雷戦隊戦時日誌》,大正3年8—10月,防衛省防衛研究所,海軍省—日独—T3-10,C10080023600,全宗。期间日本舰队与德奥两国军舰 “伊丽莎白皇后”号、“S-90”号在青岛附近海域多次发生交战。
8月31日,刚刚来到胶州湾的日本第二舰队就遭遇重创,“白妙”号驱逐舰在和白雪、松风三舰外出执行任务时,舰体的东北端触礁搁浅,随后由于德国军舰的炮击,船员不得不选择弃船,最终 “白妙”号被德国炮舰“美洲虎”号击沉。①亚洲历史资料中心藏:《第2水雷戦隊戦時日誌》,大正3年8月31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海軍省—日独—T3-10,C10080023600;社员:《青岛战争记》,《国民》1914年第3期,第64页。同日,德国 “S-90”号驱逐舰由舰长布伦纳驾驶出外,驶离青岛港外,遭遇英国鱼雷驱逐舰 “肯尼特河”号,双方互相攻击。“肯尼特河”号受伤严重,不得不驶回威海,该船阵亡3人,伤8人。德国“S-90”号驱逐舰未伤1人,驶回青岛。②社员:《青岛战争记》,《国民》1914年第3期,第64页。
面对双方战争胶着状态,日本海军陆战队和陆军联合作战部队避实就虚选择在离胶州湾不远的莱州湾登陆,以便从陆路彻底封锁青岛。9月3日,“有日本运输舰11艘,今晨9时运兵在龙口上岸,此项运送舰由水雷驱逐舰数艘及粮食舰数艘护送而往”,随后又 “另派兵三千在莱州湾上岸”。③社员:《青岛战争记》,《国民》1914年第3期,第65页。这样一共有大约2万名日本海军陆战队和陆军全程参与对青岛的包围。
与此同时,海军舰艇对青岛的海面封锁仍在继续,这里不得不提日本海军的水上飞机和最早的航空母舰雏形 “若宫”号。飞机是20世纪初的新发明,并很快被应用于军事,最早开发水上飞机的是法国海军。日本帝国海军对飞机非常感兴趣,并于1912年派考察队先后到法美两国进行考察,分别订购两架毛利司·法尔曼式法制水上飞机和柯蒂斯美制水上飞机。随后法式飞机在试飞中受到日本海军的青睐,并获得许可在横须贺(Yokosuka)海军军械厂生产改型飞机。1913年秋季,日本海军将 “若宫丸”号商船改装成为一艘战舰,取名 “若宫”号,从此它在日本海军早期航空史上扮演着重要作用。④[英]大卫·霍布斯等:《舰载航空兵百年——舰船及舰载机发展史》,刘伟涛、邢昌风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年,第6页。
1914年9月5日9时15分,从 “若宫”号上起飞一架由日本海军大尉和田秀穗驾驶的水上飞机,同时海军少佐金子养三和海军中尉武部鹰雄二人负责对青岛的防务情况进行侦察。随后10时左右,又起飞一架由海军中尉藤赖胜驾驶的水上飞机。①亚洲历史资料中心藏:《若宮丸戦時日誌》,大正3年9月5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海軍省—日独—T3-14,C10080033500。两架飞机除了完成侦察任务外,还向青岛投下爆破炸弹。据德国方面记载,“早礼拜仪式后我们瞥见云层当中有一架双翼飞机。还没有等我们仔细辨认清楚,飞机已经丢下一颗炸弹,落在了给养局里;第二颗炸弹投向了俾斯麦山。两颗炸弹都没有造成人员损伤”。
9月6日午后1时42分,海军大尉和田秀穗再次驾驶水上飞机出海侦察,这次德国方面记载,“下午又有一架日本飞机飞过来,向大鲍岛扔下了炸弹,不过没有人在这次轰炸中受到伤害”。②[德]卫礼贤:《德国孔夫子的中国日志》,第15页。
德国方面也有两架 “鸽式”飞机,分别由飞行员米勒斯科夫斯基和贡特·普吕肖夫两人驾驶。9月17日清晨,德国飞机起飞,但由于不利的风向,两架飞机起飞后就相继坠落。米勒斯科夫斯基少尉伤势严重,整个青岛战役期间他都未能再次驾机起飞;而另一名飞行员普吕肖夫则多次出色完成任务,被誉为 “青岛上空的雄鹰”。③[德]卫礼贤:《德国孔夫子的中国日志》,第28页。
据日舰 “若宫”号的作战日志统计,日本在青岛战役两个多月内,共出动水上飞机20余架次,对青岛进行侦察和轰炸。④数字根据亚洲历史资料中心藏 《若宮丸戦時日誌》统计 (大正3年9—11月,防衛省防衛研究所,海軍省—日独—T3-14,全宗)。青岛的德国人是这样评价日本的水上飞机的,“日本军队装备了清一色的水上飞机,但在构造上与我们的飞机差别很大。日本人在附近海域专门为这些飞机的停泊准备了一艘特殊的大船。它们大多从耶什克角以南起飞,主要目的是对我们施加心理攻势,轰炸倒还在其次,但事实上收效甚微。人们仔细地瞅着天空上的飞机,盼望它跌落下来。但日本人操作技术非常娴熟。他们总是停留在相当高的位置上,所以可以通过旋转机身轻而易举地避开起始速度很低的弹丸”。①[德]卫礼贤:《德国孔夫子的中国日志》,第32页。
水上飞机投掷炸弹的威力,起初并不大,因为可以清楚看见炸弹往下掉落,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可以爆炸,所以地面人员可以很容易隐蔽起来,而且炸弹的威力也不大。不过后来情况有所改观,“日人定用它种炸弹,因炸块不止上飞,并能靠地飞向各方之故,炸块之力并不甚小,譬如地上钢条俱被炸弯”②范望:《青岛围攻关于兵器上之琐闻》,《军事杂志》1915年第28期,第6页。,再加上后来日本加强飞机出动的架次,从10月5日开始,日本疯狂地轰炸行动,被称为 “猖狂的飞行活动”。③[德]卫礼贤:《德国孔夫子的中国日志》,第53—60页。此外,德军在青岛信号山建有无线电台,与太平洋上的德属殖民地加罗林群岛中的雅浦岛的电台保持联络,随时接受其转发的国内大本营指令。日本作战飞机便重点攻击这部电台,结果将其摧毁,使德军与外界联络被切断。④陆安:《论日德青岛之战》,第24页。战争从这时开始进入白热化,而此时战役的焦点转移到双方对青岛炮台高地的争夺。
(二)炮台高地攻守战与 “S-90”号的突围
在日军进攻前,德国已在青岛外围高地和海岸布置严密的工事、堡垒和炮台,在海伯河左岸有极其坚固的堡垒六座:1.台东镇东方堡垒 (西面为第一堡垒、东面为第二堡垒);2.仲家洼堡垒;3.亢家庄堡垒;4.小湛山堡垒;5.湛山堡垒。堡垒后面是三座炮台的防御,炮台之外的山顶上另有大口径的重炮两门。这三座炮台耗费巨大,都用当时最先进的理念设计建造,如果这一防线失守,青岛就无险可守了。
堡垒后炮台情况表
续表
除此之外,德国为加强海岸防御力量,还修筑五座用当时先进理念设计的海岸炮台。
海岸炮台情况表① 《堡垒后炮台情况表》和 《海岸炮台情况表》资料来源: 《欧洲战纪》, 《欧洲风云周刊》1914年总第10期,第15—17页。
9月28日,日英联军从陆上攻入德国胶州租借地境内。10月3日起,日德两军夹海伯河而战。随后两军为争夺高地和炮台展开激烈攻守战,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争夺台西镇炮台和灰泉角炮台。
台西镇炮台频繁地向位于东北方向的湖岛、水清沟、大山及四方山一线的日军阵地发动轰击,对支援德军据守的北部前沿阵地起到重要作用。灰泉角炮台主要作战是防御日英联合舰队的攻击,从9月28日开始,“有日舰两艘,英舰一艘合力轰击,日舰用三十生的米达半径口之炮,英舰所用者不过二十五零四生的米达飞弹,满空炮声震耳,自此之后无日不然,而吾人司空见惯,亦不以为异矣”。该炮台曾经重创英军 “凯旋”号战列舰,“14日,敌军猛击灰泉角及伊尔帝司炮台,前者一处计受三十生的米达半径口炮弹共五十一枚,炮台戍军发二十四生的米达口径还击英舰 ‘托莱安夫(Triumph)’号,该舰即转轮而逸,一星期中未之见也,计在攻围青岛期间中,敌舰驶入炮台火线之內者,只此一次而已。该英舰逼近原因,当在测量距离。然吾人面海炮台,因此帮助陆地之守御军多多矣”。①《德人之青岛被围日记》,《申报》1914年11月14日,第3版。不过中方军事家战后对德军的这些炮台并不认可,认为 “德人缺乏观测,止能用撒击之法,而功效未必甚大”。②范望:《青岛围攻关于兵器上之琐闻》,《军事杂志》1915年第28期,第4页。
10月31日是日本天皇的生日——天长节,也是 “日人所定为攻取青岛之日者”,日军发动猛烈攻击, “水陆并攻,炮烟冲天,青岛俨如地狱之火炉,炮弹遍地几无完土”,但是德人还是表示死守的决心,“惟自此日后日人继续轰击,势极凶猛,吾人已准备一切战到最苦之末日而后已”。③《德人之青岛被围日记》,《申报》1914年11月14日,第3版。双方的海军陆战队为争夺每一座炮台而激烈战斗的同时,海上战场也传出惊人消息:日本海军三千余吨的 “高千穗”号巡洋舰被德国海军三百余吨的 “S-90”号鱼雷驱逐舰击沉。
关于 “S-90”号的作战过程,“S-90”号舰长布鲁纳有自述经过:“10 月17日午夜,“S-90”号驶出青岛湾,不久发现左前方远处有3艘日军驱逐舰,我便准备转舵向南行驶。凌晨1时许,我舰观测兵又发现远处有一艘两桅单烟囱的巡洋舰,该舰周围没有其他日舰,我决定趁日舰尚未发现之机,用鱼雷击沉它。便直接通报给舰上的舰首雷击长斯塔英麦兹少尉及后尾雷击长布洛兹少尉,二人一同用望远镜对日舰仔细观察,并计算距离与斜角,给鱼雷装定射击诸元。我舰利用夜幕的掩护低速驶近,在距日舰500米处,发射鱼雷2枚,其中一枚命中日舰的舯部,引起剧烈的爆炸,随后我舰又接近至300米处转向又用舰尾发射鱼雷一枚,又命中日舰的艉部,只见有巨大的火光冲天而起,同时又传来震耳的爆炸声,飞散的破片及浓烟传出很远,后来又听见日舰尾部还发出数次巨大的爆炸声,随后有直径一米左右的日舰舰体的碎片也击中了相距不远的 “S-90”号,使我舰的烟囱、舵叶转向器及甲板多处受损,无法再坚持战斗,遂撤退向南下驶去”。①亚洲历史资料中心藏:《高千穂爆沈情況の件》,防衛省防衛研究所,海軍省—日独—T3-4,C10080012500,第1—3页;《击沉日舰高千穗——1914年青岛日德战争海战记实》,见http:// club.qingdaonews.com/showAnnounce_143_1625633_1_0.htm,2005年1月2日。
《申报》评论此事道:“‘S-90’号虽属新式,然灭鱼雷艇在战斗上仅能为辅助机关,无独当一面之价值,故青岛之海军直无战斗力之可言。初不料 ‘S-90’号竟能收效至此也。”②《S-90号之成绩与命运》,《申报》1914年11月2日,第3版。
最终 “S-90”号驱逐舰掉头直奔连云港方向而去,后因仓促南下在石臼所一带触礁搁浅,舰上60余名德军水兵弃舰上岸后,炸毁S-90号驱逐舰,集体向当地政府投降,并请求保护,后被送至南京返回德国。日舰直到18日下午才在石臼所沿岸找到仍在冒烟的 “S-90”号。日舰指挥官马上向海军司令报告后,立即派田野村大尉率领的一支海军陆战队向该舰靠拢,当日舰驶抵 “S-90”号附近500米处,日舰发炮警告,劝德军水兵投降,见无人应答便直接向 “S-90”号射击,一阵炮轰之后,仍无效果。日舰便放下小艇搭载数十名陆战队员靠上前去捕获德军。待陆战队员爬上该舰后,却早已空无一人。③《独国駆逐艇 「エス」九十号捕獲一件》,日本外交文書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第3冊,大正3年,第724—725页。
(三)“伊丽莎白皇后”号的沉没和最后的决战
10月29日,这时停泊在青岛港内的军舰只剩下 “猛虎”号、 “美洲虎”号和 “伊丽莎白皇后”号三艘了,早在9月28日德国军舰 “鸬鹚”号、“猞猁”号、“伊尔蒂斯”号等就为避免资敌而被炸沉。“猛虎”号炮艇的保留原因则是 “它的纯水蒸馏器在一旦发生缺水的情况下还能派的上用场”。此时 “敌人向炮艇连续轰炸了数小时”,被炸掉一只烟囱,最终它还是被炸沉了。④[德]卫礼贤:《德国孔夫子的中国日志》,第85页。这时青岛港内只剩下德国海军 “美洲虎”号和 “伊丽莎白皇后”号两艘军舰了。
从10月31日拂晓起,日军对德军的全部防御设施进行连续七天的压制性与破坏性轰击,发射炮弹约1600多吨。10月31日一颗日本榴弹击中“伊丽莎白皇后”号桅楼通道附近的一门大炮,五人当场中弹身亡。这艘巡洋舰遭受着飞机的猛烈射击与轰炸,但它却仍然在战斗着,直到打完最后一颗炮弹。
为不让 “伊丽莎白皇后”号落入日人之手,11月1日奥匈帝国海军决定将其自沉。凌晨3时船员打开海底阀门,“伊丽莎白皇后”号自沉于团岛和黄岛间的主航道水域 (即团岛灯塔西南4.5链处海底),其沉船的精确坐标为北纬36度00分,东经120度15分,沉没时情况如下,“一个剧烈的爆炸声,伴随着出现的几个轻微响声使三桅蒸汽帆船的少数人又清醒过来,这响声使他们从失败的情绪中振奋起来”,“帝国舰只 ‘伊丽莎白’号沉没了,它就此告别了世界”。①[奥地利]卡明斯基、[奥地利]翁特里德:《奥中友谊史》,第170—171页。直到大约一百年后被中国水下考古人员发现。
11月5日,伊尔气斯山炮台失守,青岛街道弹如雨下。11月7日,日英联军发动最后进攻。德国飞行员贡特·普吕肖夫驾驶最后一架飞机飞离青岛,抵达连云港,并最终逃往美国旧金山。②《青岛德飞机出险追纪》,《申报》1914年11月9日,第3版。“美洲虎”号炮舰也在当日自沉。
“伊丽莎白皇后”号沉没后,登岸的奥匈帝国水兵参加青岛战役最后的战斗。德国投降后,很多人都被关进日本战俘营,一位参加过战斗的德国人如是评价奥匈帝国海军,“德国官兵普遍敬佩奥地利人的勇敢精神。他们400人之中有81人受伤。这么高的负伤比例也证明了他们的英勇。这是奥地利巡洋舰 ‘伊丽莎白’号最后几天的简短历史;是奥地利人为了德国的利益而无私的英勇参战的历史,是忠诚和团结的丰碑。只要青岛的纪念还没从德国人心中消失,它就将继续在每个德国人的心里留存下去”。③[奥地利]卡明斯基、[奥地利]翁特里德:《奥中友谊史》,第171页。
11月10日,日军正式接受德国守军的投降,16日,日本宣布对青岛实行军事管制,青岛彻底被日本占领。
从1914年8月底到11月初的青岛之战,德日双方海军均付出惨痛的代价。德国海军舰船方面,损失 “巡舰两,炮船四艘,鱼雷驱逐舰及埋置水雷船各一艘”。①《战事要电》,《申报》1914年11月15日,第2版。据日本方面公布,日本海军在战争中被击沉五艘,战事结束又有33号艇触雷沉没,共战死海军官兵301名,伤50名。英海军死1人,伤2人。②鲁海:《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的硝烟》,《航海》1983年第6期,第29页。此时再总结德国海军此次海战失利的原因,就已清晰明了:首先,德国海军东方舰队主力当时已不在青岛港内,无论在舰只数量,还是舰只吨位上,德国海军均全面处于劣势;其次,日本进攻青岛时采取正确的策略,以困为主,并采取水陆并进的举措,使得德军处境日益危急;再次,胶州湾已被日军封锁,德国军队本身远离本国,孤悬海外,缺乏弹药和补给,就连淡水也供给不上,而且电台最后也被摧毁,已失去对外联系的通道,再加上英国海陆军的加入作战,形势就更加危急了。总之,无论从兵力还是军事战略角度来看,德国在青岛之战中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
现在回顾青岛之战,它留给现代中国的影响有哪些?最主要的恐怕有两点:第一,作为中立国的中国人民看到德日列强在中国土地上的战争,心中民族自尊受到伤害,激发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增长,当时有评论讲到,“包怀商务目的之德国,而代已久觊东亚大陆土地之日本,彼比邻日领胶州各地,于保全中国独立及领土一层能尚持乐观乎?……中国曾以最美之文化输之日本,引起日民生活之观念,日本乃能发达有如今日,日本文明程度高于中国之说,不足信也”。③《论日本攻青岛事》,《欧洲风云周刊》1914年第3期,第7—8页。第二,青岛问题的产生。日本占领青岛,激化了日美两国在远东的矛盾。《纽约时报》评论说,“日本占据胶州不过暂时之事,日人已自言之或至战局吿终之后,即将该地归还中国”。④《英美报之青岛陷落评》,《申报》1914年11月25日,第2版。不过,
后来日本并没有履行诺言,1919年1月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参加巴黎和会,青岛问题成为中日两国在和会上争论的焦点,青岛毫无疑问将成为战后远东和亚洲关注的焦点。
∗ 本文初稿曾在2014年7月4日至6日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举行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现代中国的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在此感谢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王晓秋教授对本文的宝贵修改意见以及北京大学卡乐B日本研究基金对本文写作的支持和资助!
∗∗ 李洋,1988年出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13级博士研究生,专业为中国近现代史,导师王晓秋教授,主要关注中国近现代政治、军事和外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