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国外学术界越南战争研究综述∗

2014-04-16 17:36:31李云霄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越南战争越南战争

李云霄

学术动态

近30年国外学术界越南战争研究综述∗

李云霄∗∗

越南战争作为冷战时期重大国际事件,对战后国际关系造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自越战爆发以来,各国学者和科研机构从政治、外交、军事战略以及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大批著作相继问世。越战研究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是相较于对越战中美国因素的研究,学术界在其他相关国家、国际组织与国际协调等方面的研究仍较为薄弱。

冷战国际史 越南战争 亚洲冷战

越南战争作为亚洲冷战的 “热战”之一,是西方国家为了遏制亚洲共产主义、扼杀民族解放运动而进行的政治、军事等行动。一般而言,越南战争专指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①印度支那战争 (Indochina War)包括四次战争: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即法国的殖民战争(1946—1954年),中国称之为 “援越抗法”;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即越南战争时期 (1959—1973 年),中国称之为 “援越抗美”;1975—1989年印度支那地区的一系列军事行动统称为第三次印度支那战争,其中包括柬越战争(1975—1989)和中国称之为 “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中越战争。。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南战争始终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但限于语言因素,本文仅将近30年国外学术界关于越南战争研究的英文论著依据其研究视角分为通史性研究、战争参与国和国际行为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越南战争史的通史性研究

越南战争的通史性著作数量众多,而侧重角度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这类著作内容丰富全面,可以从更长的时间段、更广阔的视野把握战争中各方外交政策的转变和军事行动决策,但对某些具体问题则缺乏细致的分析。

乔治·赫林的 《美国最漫长的战争》②George Herring,America's Longest War:the United States and Vietnam,1950-1975,McGrew-Hill,2002.力求整合军事与政治因素,尤其从外交层面解释越南战争。赫林认为,美国是在外交和政治上而非在战场上输掉了这场战争。玛丽莲·杨格的 《越南战争 (1945—1990)》③Marilyn Young,Vietnam Wars,1945-1990,New York:HarperCollins,1991.在时间上涵盖了三次印度支那战争,尤其对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中美国的战争行为和原因分别做了详细的介绍和阐释。约翰·普拉多斯在 《越南:注定失败的战争》④John Prados,Vietnam:The History of an Unwinnable War,1945-1975,Lawrence: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2009.中运用约翰逊和尼克松时期美国解密档案以及越南的文件,在冷战大背景下从政治军事、战争参与双方、美国国内反战运动等诸方面对战争进行了较为细致全面的研究。拉尔夫·B.史密斯所著的三卷本 《越南战争国际史》①Ralph B.Smith,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of Vietnam War,3 Vols.,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83,1985,1991.从国际视野来审视越南战争。戴维·艾略特②David W.P.Elliot,The Vietnamese War:Revolution and Social Change in the Mekong Delta1930-1975,2 Vols.,New York:M.E.Sharpe:An East Gate Book,2003.则从1930—1975年间湄公河三角洲的社会变化中评估越南战争对原南越地区的破坏性影响。历史学家贝恩德·格雷纳③Bernd Greiner,War Without Fronts:The USA in Vietna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10.以其专业的素养,从国家、国际和政治、军事层面分析越南战争中美军暴行和战争犯罪行为。

罗格威尔的 《战争余烬》利用最新的多国外交档案全景式展现了法美两国的越南经历,探索了越南南、北双方在东南亚大棋局中迷失自我的原因,深入挖掘历史档案中西方大国 “前赴后继”式进入越南的原因。罗格威尔在另一部著作 《选择战争》中鲜明地提出 “越南悲剧是可以避免的”。他认为大规模军事冲突爆发的原因,部分是反对美国干预的势力弱小,另一部分则是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强烈反对早期和谈。美国领导人选择战争是为了个人声誉,而非美利坚合众国的荣誉亦或是某一政党的荣誉。④Fredrik Logevall,Embers of War:The Fall of an Empire 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s Vietnam,New York:Random House,2012;Fredrik Logevall,Choosing War:The Lost Chance for Peace and the Escalation of War in Vietna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1.

二、美国与越南战争

越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最漫长的、也是最有争议的战争。这场战争对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乃至民众心理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针对美国与越战的互动关系,学界的成果最为丰富,而美国学者也处于越南战争研究的中心地位⑤美国学术界对越南战争起源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派别,即 “传统学派” “修正学派”和 “后修正学派”。传统学派的观点包括 “泥淖说” “僵局说”和 “无效的遏制说”。 “僵局说”与 “泥淖说”集中考察美国逐步卷入的过程,认为美国的越南政策制订者对僵持局面的形成负有主要责任;“无效的遏制说”对美国的越南政策提出了更为严厉的批评,著名的越战研究专家乔治·赫林是这一理论的典型代表。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修正学派对传统学派的观点进行了批驳,其内部亦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但一致支持美国的越南政策,认为传统学派自我怀疑以及自我拆台的观点会严重危害美国的国家安全。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后修正学派对美国对越南的干涉政策持批评态度,但与传统学派相比,对美国的越南政策制订者颇感同情,认为他们不明实情,对越南缺乏了解,深受国内外因素的制约。后修正学派力图通过在美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各种病态——文化上的无知和偏见、经济上的强权、新殖民主义政策以及国内政治的压制等来解释越南战争的起源。值得关注的是,近些年来,美国史学界开始出现传统派复活的现象,他们的观点与传统派观点趋同,但并非对60年代的传统派观点的盲目复制。新传统派有更加便利的一手档案利用渠道,可以利用当时的原始档案进行细致的论证,新传统派无论是在研究论证依据和过程、学者身份上面,都更有吸引力;尤其是近年来,美国、苏联、中国等越南战争波及国家档案资料的不断解密,可以使是国际学术界更为容易地获得一手史料;再加上其学者的身份使其学术观点更易为人所接受。其次,就其自身而言,作为越南战争军事政策的执行者,他们希望为其自己的六七十年代的战争行为寻找合理性依据。部分学者甚至在著作标题中明确指出这是一场 “必要的战争”(MichaelLind,Vietnam,the Necessary War:a Reinterpretation of America's Most Disastrous Military Conflict,New York:Free Press,1999)。。总的说来,这些成果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美国政府、国会与越战决策者

四卷本的 《美国政府与越南战争:行政与立法的角色和关系》①Gibbons,William Conrad,The U.S.Government and the Vietnam War:Execution and Legislative Roles and Relationships,pt.I:1945-1960,pt.II:1961-1964,pt.III:Jan.-Jun.1965,pt.IV:July 1965-Jan.1968,Princet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6,1986,1989,1995.根据多国档案资料,详细考察了总统在越战中的作用、反战运动中总统和公众与国会的关系,也涉及了美国军方领导人在军事战略、具体军事计划和作战行动上的分歧。托马斯·埃亨所著的 《越南解密档案:CIA与反叛乱战争》全面分析1954—1972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在越南战争后方实施隐蔽行动和秘密战的作用——帮助南越当局获得农民的拥护和支持。康柏伊的 《暗战》和 《柬埔寨之战》对中央情报局在老挝和柬埔寨的隐蔽行动分别做了详细研究。②Thomas L.Ahern,Vietnam Declassified:the CIA and Counterinsurgency,Lexington: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2010;Kenneth Conboy,Shadow War:the CIA's Secret War in Laos,Boulder,Colorado: Paladin Press,1995;Kenneth Conboy,The Cambodian Wars:Clashing Armies and CIA Covert Operations,Lawrence: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2013.

斯夫的 《参议院假寐》认为美国国会的 “东京湾决议案” (Gulf of Tonkin Resolution)使战争升级行动合法化,政府却不必向国会负责。他揭示了关键议员的行为使越南战争演变成一场令国家分裂和政治家与军方胆寒的冲突。①Ezra Y.Siff,Why the Senate Slept:the Gulf of Tonkin Resolution and the Beginning of America's Vietnam War,London:Praeger,1999.兰德尔·伍兹、威廉·贝尔曼和尤金·布朗等对威廉·富布莱特在越战中的作用做了阐释。②Randall B.Woods,J.William Fulbright,Vietnam,and the Search for a Cold War Foreign Polic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William C.Berman,William Fulbright and the Vietnam War: the Dissent of a Political Realist,Kent,Ohio: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8;Eugene Brown,J.William Fulbright:Advice and Dissent,Iowa City:University of Iowa Press,1985.

鉴于美国国内政界的重要人士在越南战争中的作用,越南战争也被称作 “肯尼迪的战争”“约翰逊的战争”“尼克松的战争”。③Lawrence Freedman,Kennedy's Wars:Berlin,Cuba,Laos,and Vietna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Larry Berman,Lyndon Johnson's War:The Road to Stalemate in Vietnam,New York: W.W.Norton&Company,1991;Jeffrey P.Kimball,Nixon's Vietnam War,Lawrence: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1998;David F.Schmitz,Richard Nixon and the Vietnam War:The End of the American Century,New York:Rowman&Littlefield Publishers,2014.肯尼迪在达拉斯的突然遇刺,引发了学术界关于 “越南悲剧是可以避免”的猜想。④如传统派代表人物小施莱辛格认为,如果肯尼迪没有遇刺,美国就可以避免深陷越南战争的悲剧;琼斯在 《一代人的消逝》中亦持此观点。乔姆斯基则持相反观点。可参见:Arthur M. Schlesinger,Jr,A Thousand Days:John F.Kennedy in the White House,Boston:Houghton Mifflin,1965;Howard Jones,Death of a Generation:How the Assassinations of Diem and JFK Prolonged the Vietnam War,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Noam Chomsky,Rethinking Camelot:JFK,the Vietnam War,and U.S.Political Culture,Boston:South End Press,1993。肯尼迪—约翰逊时期的重要顾问瓦特·罗斯托被米尔恩称为 “美国的妖孽——拉斯普京”,后者认为罗斯托对美国深陷越南泥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处在帝国边缘的美国》通过对越南战争中最为重要的两任国务卿腊斯克和基辛格关于美国在世界事务中角色的观点进行对比。作者认为,腊斯克主张美国能将自由带给全世界,成为支持自由革命反对强迫的力量。因此,随着美国在越南战争卷入程度不断加深,“在1968年,美国已经处在 ‘马基雅维里时刻’——由共和国向帝国转变的时刻”。①David Milne,America's Rasputin:Walt Rostow and the Vietnam War,New York:Hill and Wang,2009;Lawrence W.Serewicz,America at the Brink of Empire:Rusk,Kissinger,and the Vietnam War,Baton Rouge,LA.: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7,pp.22,144。关于 “马基雅维里时刻”(Machiavellian Moment)可参见:John G.A.Pocock,The Machiavellian Moment:Florentine Political Thought and the Atlantic Republican Traditio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3。索利认为驻越美军总司令威斯特摩兰丢失越南的原因是他采用消耗战而无法创造性地思考如何应对非常规战争。②Lewis Sorley,Westmoreland:The General Who Lost Vietnam,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2011.

(2)美国军方

陆军方面,美国军事史陆军研究中心 (U.S.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的网站③该中心网址为:http://www.history.army.mil/html/bookshelves/collect/collect.html。上有 “U.S.Army in Vietnam”和 “Vietnam Studies”两个系列,均包括了大量的陆军 (含特种部队)参与越南战争的著作并提供PDF格式的电子书供学者利用④“U.S.Army in Vietnam”包括:《建议与支持》2卷、《驻越南军事援助司令部 (MACV)》2卷、关于 《公共事务:军事与媒体》2卷、《作战行动》2卷;此外,关于 “军事通讯”“战争中的工程师”和 “旷日持久的战争图像”各1卷。“Vietnam Studies”涵盖了西方国家军队的军队体制分析、部队通讯联络、情报搜集、工程与战斗保障、作战武器等。。克雷皮内维奇全面分析美国陆军在越南战争中的作用,认为美国陆军在二战中的作战方式并不适用于越南的反叛乱战争。⑤Andrew F.Krepinevich,Jr.,The Army and Vietnam,Baltimore: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6.海军方面,美国海军部海军历史办公室主编的两卷本 《美国海军与越南冲突》时间范围分别是1945—1959年和1960—1965年。⑥Naval Historical Center,The United States Navy and the Vietnam Conflict:Vol.1,The Setting of the Stage to 1959;Vol.2,From Military Assistance to Combat 1959-1965,Washington,D.C.:Naval Historical Center,Department of the Navy,1976,1986.海军陆战队越南参战官方历史则有21卷的 “美国海军陆战队在越南”系列,含11卷编年史、军事审判、随军牧师和小编队作战行动等。空军方面出版有官方战争史 “美国空军在东南亚”系列共21卷,包含王牌飞行员、空军机型、空军基地防御和南越空军等方面。除官方史外,学者研究成果有奥托·莱拉克的 《不再闪耀的甲胄》、迪尔福德的 《侧风而行》和马罗尔达的 《图解美国海军的越南历史》等。①Otto J.Lehrack,No Shining Armor:the Marines at War in Vietnam:an Oral History,Lawrence,Kansas: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1992;Earl H.Tilford,Jr.,Crosswinds:the Air Force's Setup in Vietnam,College Station: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2009;Edward J.Marolda,The U.S.Navy in the Vietnam War:An Illustrated History,Dulles,Virginia:Brassey's Ltd,2003.

随军牧师是美军编制中不可或缺的角色。随军牧师也成为越战研究学者关注的对象。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助理教授塞特耶的 《信仰与战争》一书探讨了美国基督教界对冷战和越南战争的多样反应,分析了1964年至1975年美国的神学信念对外交政策的影响。②David E.Settje,Faith and War:How Christians Debated the Cold and Vietnam Wars,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11.美国空军战争学院战略学助理教授惠特在 《上帝赐福人间》中认为,20世纪下半叶,美国随军牧师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二战时期拥有广泛社会基础的基督教转变为越南战争期间普遍保守的福音派。惠特在书中探讨了作为不同社会团体联系纽带的牧师如何调解他们之间的紧张关系,认为此时的牧师布道依据重点是与士兵共同的战斗经历,而不是传统的神学说教。③Jacqueline E.Whitt,Bringing God to Men:American Military Chaplains and the Vietnam War,Chapel Hill: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14.

(3)反战运动、公众舆论与媒体研究

肯尼迪总统自就任伊始,即开始增加对越南的物资和军事援助,但是越南局势并没有出现明显改善。美国国内民众和新闻媒体开始对越南政策进行反思。反战运动开始兴起,并于民权运动交织在一起。梅尔文·斯莫尔的 《反战斗士》介绍了美国反越战运动起源和发展轨迹及其与政府政策和媒体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④Melvin Small,Antiwarriors:the Vietnam War and the Battle for America's Hearts and Minds,Wilmington,Del,:Scholarly Resource,2002.罗伯特·布赞柯在 《越南与美国社会生活的形成》一书中认为,1960年代国内反越战动员改变了美国的政治社会生活,而这些变化及其随后的社会运动对美国社会的转变意义重大。威斯特主编的 《美国与越南战争》着重从社会和文化方面反思越南战争的深刻影响,如妇女、音乐和电影、种族和战争、退伍军人和创伤后应激性障碍等诸多方面。①Andrew Wiest,ed.,America and the Vietnam War:Re-examining the Culture and History of a Generation,New York:Routledge,2010.此外,丹尼尔·哈林、梅尔文·斯莫尔以及弥尔顿·贝茨均对越南战争背景下的美国新闻媒体与社会舆论做了较为详尽的研究。②Daniel Hallin,The“Uncensored War”:The Media and Vietna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Melvin Small,Covering Dissent:The Media and the Anti-Vietnam War Movement,New Brunswick,NJ.: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94;Milton J.Bates,Reporting Vietnam:American Journalism 1959-1975,part 1:1959-1969,part 2:1969-1975,New York:The Library of America,2000.

三、越南、其他大国与越南战争

作为战争另一方的越南双方以及其他相关国家,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除了美国,在越战进程中越南南北双方、其他大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以中美缓和为标志,中国由最初的积极介入政策逐渐演变为不干涉政策,开始走出冷战思维;而苏联却走了相反的道路;作为美国盟友的西欧国家为了各自国家利益,在越南问题上执行不同于美国的政策,这反映了西欧在探寻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东南亚国家中,作为美国重要地区盟国的泰国、菲律宾出兵越南,其他国家则奉行中立政策;20世纪60年代末,出兵越南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国内出现了反越战游行示威。

(1)越南

皮埃尔·阿塞林③Pierre Asselin,Hanoi's Road to the Vietnam War,1954-1965,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3.根据越南、法国、英国、加拿大和美国的文件,探讨了共产主义道路下的越南战争,即在美国进行军事干预的背景下影响河内革命战略形成的内外影响因素,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内对外计划。该书认为,那些反对美国及南越盟友的国家对冷战时代冲突环境的形成同样负有责任。阮联衡 《河内的战争》④Lien-Hang T.Nguyen,Hanoi's War: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of the War for Peace in Vietnam,Chapel Hill: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12.利用了未曾使用的越南外交部档案以及其他国家的档案材料,探讨了北越领导人选择战争道路的决策机制。该书不仅从北越角度而且从南越、苏联、中国和美国角度探索了发动战争和实现和平的政治模式,体现出一种独一无二的国际视角。陈冠昂在 《另一种视野下的越南战争》中基于广泛的原创性研究,探讨了越南共产党如何看待这场战争,分析了河内与莫斯科和北京关系的变化,以及越南在依赖中国和苏联的情况下是如何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的。作者在另一著作 《中越关系与越南战争》中认为,越南战争期间,河内政府完全拥有外交决策自主权,否定了北京 “逼迫”的说法。①Ang Cheng Guan,The Vietnam War from the Other Side:The Vietnamese Communists’Perspective,New York:Routledge,2002;Ang Cheng Guan,Vietnamese Communists’Relations with China and the Second Indochina Conflict,1956-1962,Jefferson,NC:McFarland,2012.

菲利普·卡顿②Philip Catton,Diem's Final Failure:Prelude to America's War in Vietnam,Lawrence: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2002.经过细致深入地研究,认为吴庭艳既是一个虔诚的爱国者又是一个失败的国家建设者;他通过考察南越领导人的国家建设和改革的努力,反对将南越视作美国政策的附庸。在 《错误的联盟》③Edward Miller,Misalliance:Ngo Dinh Diem,the United States,and the Fate of South Vietnam,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3.一书中,爱德华·米勒提供了导致吴庭艳的倒台和南越的悲剧另一种解释:美吴在南越发展和改革路线上的冲突、吴庭艳的国家建设计划遇到的阻力、联盟的破裂。米勒认为,美吴联盟的形成不仅仅是为了共同遏制共产主义,也是南越实现国家建设计划的组成部分。

(2)中国

翟强通过考察中方档案材料以及美苏越材料,认为中国对越政策呈现出 “合作与遏制”的两面性,即中越两国既是同志加兄弟又是对手。关于中国对越南和谈的态度问题,翟强认为,中国采取 “抵制越南和平进程并强迫越南服从自己的领导”的政策的深层因素是中苏关系的变化,反而造成了北越向苏联靠拢,疏远了与许多中立国家的关系。①Qiang Zhai,China and the Vietnam War,1950-1975,Chapel Hill: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00;Qiang Zhai,“Opposing Negotiations:China and the Vietnam Peace Talks,1965-1968”,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Vol.68,No.1(Feb.,1999),pp.21-49.陈兼的 《毛的中国与冷战》对中国与1950—1969年间的印度支那战争进行了剖析,对中越“同志加兄弟”式的同盟国关系的破裂做了详尽的研究,认为北京与莫斯科的分裂和与华盛顿的和解从根本上改变国际力量的平衡,最终导致了冷战的结束和苏联帝国的崩溃以及国际共产主义的衰落。②Chen Jian,Mao's China and the Cold War,Chapel Hill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01.张小明在 《越南战争期间中国对老挝的干预,1963—1975年》一文中认为,中越在老挝问题上的相互怀疑和猜忌是战争期间两国紧张关系的潜在反映,而中国向河内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却为自己塑造了新对手。③Xiaoming Zhang,“China's Involvement in Laos during the Vietnam War,1963-1975”,The 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ry,Vol.66,No.4(Oct.,2002),pp.1141-1166.普里西拉·罗伯茨主编的 《竹帘幕后》重点探讨了20世纪下半叶的中越关系,还涉及中柬关系和美国、法国、苏联对中越关系的态度。④Priscilla Roberts,Behind the Bamboo Curtain:China,Vietnam,and the Cold War,Washington,D.C.: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3)苏联

盖杜克的 《苏联与越南战争》基于俄罗斯档案馆新材料,探讨了苏联在1964—1973年期间在美国和北越政权间所起到的中间角色,加强了对苏美关系和冷战缓和的认识。盖杜克的另外一部著作 《面对越南冲突》基于大量俄罗斯档案的研究,探讨了苏联介入越南冲突的方式。作者认为苏联并不想因为毫无地缘战略价值的印度支那而破坏了全球缓和。直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苏联才认为自己有责任反对南越的侵略行径和前盟友中国的敌对行为。但是,苏联的 “脱身政策”最终失败了。⑤Ilya V.Gaiduk,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Vietnam War,Chicago:Ivan R.Dee,1996;Ilya V. Gaiduk,Confronting Vietnam:Soviet Policy Toward the Indochina Conflict,1954-1963, Washington,D.C.: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苏越关系与中国角色》从中苏越三角关系角度分析了苏联领导人如何评估1949—1964年间苏越关系的发展。作者奥尔森讨论了苏联领导人如何看待中国在越南的角色,这种看法又对苏越关系产生了何种影响。作者认为,苏联决策者将北京在越南的角色视为障碍而不是便利条件。①Mari Olsen,Soviet-Vietnam Relations and the Role of China,1949-64:Changing Alliances,New York:Routledge,2006.

(4)欧洲

勃朗探讨了1961—1968年与其欧洲伙伴法德英关系出现波折的国际大背景下美国的越南政策,揭示了跨大西洋联盟共同目标与西欧以国家利益为政策中心的碰撞。勃朗认为,三国均未能显著影响美国决策。②Eugenie M.Blang,Allies at Odds:America,Europe,and Vietnam,1961-1968,New York: Rowman&Littlefield Publishers,2011.由克里斯托弗·戈施主编于2003年出版的论文集 《欧洲与越南战争》中对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比利时、瑞典、瑞士等国家以及梵蒂冈教廷与越南战争的问题均有涉及。③Christopher Goscha and Maurice Vaïsse,eds.,La guerre du Vietnam et l'Europe,1963-1973,Emile Bruylant,2003.

皮特·布希在 《与肯尼迪一路相随》否定了英国在印度支那是不断追求和平的观点,认为英国通过派遣反叛乱专家汤普森 (Sir Robert Thompson)增加了对越南问题的干预,且白厅对马来亚的防御承诺与英国的越南政策完全一致。作者提出,英国支持肯尼迪的军事政策,是因为没有可替代方案。④Peter Busch,All the way with JFK?:Britain,the US,and the Vietnam War,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英国、美国与越南战争》的作者埃利斯阐述了约翰逊时期越南战争对英美 “特殊关系”的影响,讨论了英美之间对越政策的不协调,最终威尔逊工党政府并没有走进越南的 “政治枷锁”。⑤Sylvia C.Ellis,Britain,America,and the Vietnam War,London:Praeger,2004.戴森通过对比英国在越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中的不同政策认为,领导人对选民需要与国家战略需要的判断起了决定作用。⑥Stephen Benedict Dyson,“Alliances,Domestic Politics,and Leader Psychology:Why Did Britain Stay out of Vietnam and Go into Iraq?”,Political Psychology,Vol.28,No.6(Dec.,2007),pp.647-666.

凯瑟琳·斯塔特勒重新评估美国干预越南的缘起,探寻20世纪50—60年代越南问题对法美两国关系变化的影响,试图解释20世纪50年代美国取代西方势力在越南占据主导地位的方式和原因,同时对 “西方盟国努力将南越打造成一个现代的西方式民主盟友但是最终却无法应对共产主义威胁”这一问题做出了自己的解释。①Kathryn C.Statler,Replacing France:The Origins of American Intervention in Vietnam,Lexington: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2007.鸟泻佑子在 《重新审视戴高乐的越南战争和平倡议》一文中认为,戴高乐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越南中立化”方案是基于其全球大战略的考量。②Yuko Torikata,“Reexamining de Gaulle's Peace Initiative on the Vietnam War”,Diplomatic History,31:5(November 2007),pp.909-938.在加德纳主编的 《探寻越南和平之路》中查尔斯·科根和翟强的文章分别就美国、中国对越南 “中立化”方案的反应与对策做详细研究。③Charles G.Cogan,“‘How Fuzzy Can One Be?’The American Reaction to De Gaulle's Proposal for the Neutralization of(South)Vietnam”and Qiang Zhai,“China's Response to French Peace Initiatives”,in Lloyd C.Gardner and Tet Gittinger,eds.,The Search for Peace in Vietnam,1964-1968,College Station: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2004,pp.144-161,278-291.

(5)东南亚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

陈冠昂的 《东南亚与越南战争》主要讲述的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对越战的态度和政策,揭示了20世纪50至70年代三国做出支持美国战争行为的背后动机,进一步阐释了三国独立之初的外交政策。④Ang Cheng Guan,Southeast Asia and the Vietnam War,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0.

九卷本 《澳大利亚与东南亚冲突官方史》⑤Peter Edwards,general editor,The Official History of Australia's Involvement in Southeast Asian Conflicts1948-1975,Sydney:Allen&Unwin,1992-2012.关于该书的详细介绍可参见:http:// www.awm.gov.au/histories/seasia/。介绍了澳大利亚政府在马来亚紧急状态时期 (1948—1960年)、印尼—马来亚对峙时期 (1963—1966 年)和越南战争时期 (1962—1972年)的政策,涵盖了军事战略、外交、国内社会与政治等诸多方面,但该书字里行间透露出支持政府参战的倾向。布鲁斯·戴维斯在 《越南:澳大利亚参战全记录》中细致地描写了军人、政治家、村民的战争经历,并详细地剖析澳大利亚军事和政治战略。他通过研究新档案,提出了关于澳大利亚和美国双方的作战性能问题,揭示了敌人的战术思想来源。①Bruce Davies,Gary McKay,Vietnam:The Complete Story of the Australian War,Sydney:Allen&Unwin,2013.《恐惧的收获》介绍了澳大利亚在南越福绥省(Phuoc Tuy Province)的战斗,解释澳大利亚参战的国内外原因。作者墨菲认为澳大利亚对共产主义的恐惧以及冷战气氛扮演着重要角色。里克·库恩从澳大利亚国内因素出发,认为国内民族主义诉求支持政府向越南派兵。②John Murphy,Harvest of Fear:A History of Australia's Vietnam War,Allen&Unwin,1993;Rick Kuhn,“The Australian Left,Nationalism and the Vietnam War”,Labour History,No.72(May,1997),pp.163-184.此外,对于澳大利亚参战概况可参见:澳大利亚与越南战争 (Australia and the Vietnam War)和越南战争退役军人联合会网站 (Vietnam Veterans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网址分别为: http://vietnam-war.commemoration.gov.au/和http://www.vvaa.org.au/index.htm。

伊恩·麦吉本的 《新西兰的越南战争》是一部研究新西兰与越南战争的权威性力作,介绍了新西兰军队的指挥结构、后勤支援、作战环境、毛利人参战和在南越的民事努力等诸多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新西兰在南越的军事和民事行动,详细地追溯了新西兰军队参加军事行动的历史。《新西兰与越南战争:政治与外交》涵盖了20世纪50—70年代新西兰参与越南战争的始末,试图说明出兵越南造成国家分裂、国人愤怒的原因。作者罗伯托·拉贝尔认为,越南战争的后果至今仍影响着新西兰在反核、伊拉克战争等国际问题上的立场。③Ian McGibbon,New Zealand's Vietnam War:A History of Combat,Commitment and Controversy,Auckland,New Zealand:Exisle Publishing,2010;Roberto Rabel,New Zealand and the Vietnam War: Politics and Diplomacy,Auckland,N.Z.:Auckland University Press,2005.

四、国际组织及国际协调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制裁权力,也不能调和内部的利益分歧,国际监督委员会④国际监督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ntrol Commission,ICC)全称为印度支那国际监督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Control and Supervision in Vietnam,ICSC),成立于1954年,主要使命是监督 《日内瓦协议》的实施。《日内瓦协议》的通过,标志着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的结束。国际管制委员会成员国为加拿大、波兰和印度,分别代表非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和不结盟阵营。根据1973年巴黎和平协定,国际监督委员会解散并被国际监控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Control and Supervision,ICCS)取代。始终在制止战争、维持和平方面无所作为。面对日益升级的战争,国际社会的部分国家试图通过战争双方直接秘密会议的方式打开对话之门,但是,这些都难以奏效。直到1968年,美越在巴黎开始秘密会谈,这种局面才得以改变。对国际组织与国际协调的研究对处理当今纷繁复杂的国际事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拉梅什·塔库尔在 《在越南维护和平:加拿大、印度、波兰与国际委员会》中探讨了实行不同外交政策的三国,试图在更广泛国际政治中促成越南和平行动,最终由于三国所代表集团利益难以协调及其缺乏有效的国际监督手段,国际委员会最终陷于瘫痪。①Ramesh Thakur,Peacekeeping in Vietnam:Canada,India,Poland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Edmonton:University of Alberta Press,1984.加拿大学者道格拉斯·罗斯 《和平利益:1954—73年间的加拿大与越南》认为,加拿大对印度支那冲突的决策是三个不同的政策倾向 (自由派温和主义、保守主义和左翼自由主义)相互作用的复合产物。②Douglas A.Ross,In the interests of peace:Canada and Vietnam,1954-1973,Toronto,Buffal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84.罗伯特·博思韦尔讲述了作为国际监督委员会成员的加拿大在1954—1975年对越南政策的矛盾性因素。③Robert Bothwell,“The Further Shore:Canada and Vietnam”,International Journal,Vol.56,No. 1(Winter,2000/2001),pp.89-114.

此外,战争期间存在的国际协调行动也是促使美越和平谈判的重要因素。波兰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与意大利共同提出 “万寿菊”越南和平计划④1966年6月末和11月末,国际社会为和平解决越南军事冲突采取了两次国际协调行动,行动代号为 “万寿菊” (Marigold Operation)。6月末,国际监委会波兰代表亚诺什·莱万多夫斯基(Janusz Lewandowski)通过意大利驻西贡大使乔万尼·奥赫朗迪 (Giovanni D'Orlandi)向美国大使洛奇 (Henry C.Lodge)传信称,北越愿意在暂停轰炸的条件下,与美国 “政治妥协”结束战争。29日,美机轰炸河内、海防油库,行动破产。11月底,莱万多夫斯基重新与洛奇接触 (即 “万寿菊-II”)提出美越谈判基础的 “十点建议”,12月2日,国务卿腊斯克表示基本同意。但是,约翰逊不顾洛奇、麦克纳马拉等人的 “暂停”建议,继续按照计划轰炸河内地区。至此,两次外交折冲均宣告失败。两年后,美国与北越才开始直接秘密谈判。。赫斯伯格的 《万寿菊:越南和平失去的机会》对此次国际协调行动进行了深入地探究。该书利用共产党国家档案证明,河内曾经委托波兰打开直接会谈渠道,并且河内承诺将会参加会谈。该书认为丢失这次机会的代价是惨重的:战争又进行了七年;到华盛顿与河内展开直接会谈的两年间,又有数千名美军士兵阵亡疆场。①James Hershberg,Marigold:The Lost Chance for Peace in Vietnam,Stanf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自越南战争结束以来,学术界就越南战争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许多历史谜团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各国档案的不断解密也渐渐浮出水面。但是在一些重要环节上有待进一步加强。首先,依前文所述,对美国因素的考察处于越南战争研究的世界前沿,而战争最大的受害者越南人民则是被置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其次,次重要国家如法国、英国等国家与越南战争关系的研究多是从与美国关系角度出发,研究视角单一,越战的环境史研究等新兴史学研究领域着墨不多;再次,由于美英等国家制度化的档案公开,档案利用方面多侧重于美英档案,有待于加强中国、越南等国家档案的利用;最后,对于国际监督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和国际协调机构的研究较为薄弱,而美国与西欧盟国重要联系纽带的北约在越南战争中的政策鲜有论及。

∗ 本文为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研究生学术创新立项 “诺尔廷与美国对南越改革的政策演变”成果。

∗∗ 李云霄,男,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越南战争越南战争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心声歌刊(2021年4期)2021-10-13 08:31:40
读图
越南Vedana餐厅
现代装饰(2021年2期)2021-07-21 08:27:14
被风吹“偏”的战争
学生天地(2019年32期)2019-08-25 08:55:12
他们的战争
越南百里“银滩”
“凯萨娜”侵袭越南
环球时报(2009-09-30)2009-09-30 20:20:05
战争
英语学习(2009年7期)2009-08-05 05:39:32
越南战争的经验教训、特点及影响
军事历史(2004年6期)2004-08-21 06:30:32
略论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败因
军事历史(2003年1期)2003-08-21 06: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