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纯光
内蒙古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亦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也面临着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创新社会治理的任务都十分繁重。然而,内蒙古民政立足实际、稳扎稳打,逐步探索出适合内蒙古区情的民政事业发展模式,多项工作走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前列。为此,本刊专访了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厅长兰恩华。
记者: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8337”的发展思路,其中特别强调要“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在这一发展思路下,如何定位内蒙古民政工作才能在服务大局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兰恩华: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的大局和具体思路中,民政系统就是着力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重点来实现党委政府改善民生的意图,做好我们的民政工作。我想主要包括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在民政发展思路上,紧密结合“8337”总体要求来确定。一方面必须从内蒙古经济欠发达、贫困人口还相对较多、民政工作的服务群众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的现实出发;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特殊群体、优抚对象对民政服务的需求又在不断增长。所以,我们确定发展思路时,我们首先要保基本,逐步提高民政对象的保障标准,改善基础服务设施;其次抓规范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其次在发展定位上,从全国31个省区市来看,内蒙古属于中西部地区,根据我们的工作基础和发展潜力,内蒙古的民政工作要在全国保持中上游的水平,在救助对象保障、民政基础设施建设、服务领域和内容方面都应该有内蒙古民政的特色。
第三在发展目标上,特别是落实保障、救助、服务的标准上,我们采取区别对待的原则。我们一定要考虑自治区经济发展的状态。自治区经济发展和全国一样,下行压力也还很大。基于这个情况,我们在保障群体上的目标设定上,要分别对待,我区每年保障民政对象近500万人,对于民政整体保障标准要做到稳增、缓增,可持续发展。而对于其中的一些特殊群体,如老红军、80岁以上低收入老年人,五保对象、三无人员、孤儿、“三民”(文革中致残的市民、农民、牧民)人数不多比较少,且困难程度高的特殊对象,在标准保障上要高,提标的幅度上要大。
在救助工作方面,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开展“救急难”工作的要求,加大了临时救助的力度。在2009年率先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基础上。今年,自治区在进一步盘活存量资金,打破专项救助资金壁垒,合理统筹社会救助资金运用,安排部分低保结余资金用于对因病、因灾等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较大困难家庭和困难群众的“救急难”救助支出,确保了救助资金能够真正用在“刀刃”上。
在民政设施建设目标上,几年来重点抓了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养老、日间照料中心、各个旗县和盟市建的老年养护院、综合福利院、农村的养老设施、殡葬设施等等,已经有了很大改观。现在看来,在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目标上,应当更多的从建设改造转入到使用效率的提升,起码要做到硬件和软件并重,或者是更多注重于软件的建设,现在每个城镇社区里有近三百平米的服务设施,鄂尔多斯市部分社区则多达一万多平米,但是,怎么利用它服务好群众,值得研究。
为解决问题,首先要将数据中心中的耗电负载进行分类。根据PUE的定义,可分为IT负载、供配电设备、制冷设备、其他设施四大类,如表1所示:
对民政对象的服务领域和内容,我们提出的目标是要从注重外延向注重内涵的提升转变。外延看见的是砖瓦,内涵则体现的是品质。再有,过去群众来社区就是简单办办手续,现在则向多领域、多服务项目拓展了,我们从思路和理念都需要转变。
记者:内蒙古既属于西部和欠发达地区,又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创新社会治理的任务都十分繁重。请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是什么?采取了哪些重要工作措施?
兰恩华:做好内蒙古的民政工作,主要就是抓好社会救助、社会养老、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社会公共服务五个“社”字的工作。我来民政两年多时间,觉得这“五社”是民政工作的精髓,或者说主干,是民政工作的核心,而且这“五社”在某种意义上是互动的,有的交融很紧密。社会救助方面,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提出的口号是在民生基本底线上,只做加法,不做减法。认真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8+1,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三无”、“五保”对象、受灾人员都纳入救助,救助内容包括就业、医疗、上学、临时救助等。我们把握的第一点是民生指标一定要保持每年适度增长,保障标准、补差水平在全国都是不落后的,排到了前5、6位的样子。第二点,我们主要抓了程序的完善,申报、申领、审核程序方面进一步作了完善。第三点,家庭经济收入状况核查,12个盟市、102个旗县区都建立了机构,也就是说80%都建立了核查机构。第四点,进行了清理规范,全区清出了13.9万人,这个力度还是比较大的。第五点,加大了基层经办力量的建设,从旗县到乡镇民政低保力量得到了加强。第六点,对困难群众救助打组合拳,提升救助力度。低保家庭子女考上大学,实行教育救助,每人一次性救助4万元、3万元。再有,低收入家庭一个冬天救助一吨煤,还有物价补贴,物价上涨超过3%实行价格补贴,低保户每月补助15度电,保障性住房优惠等,对农村的低保和困难群众,免费入住农村幸福院,政府掏钱。我们今年抓了23个“救急难”救助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于社会养老,大体上我们现在是437万60岁以上老人,占比17%点多,高于国家平均水平,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全区上下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服务内容,基本形成了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全区把民办的、公办的光荣院、农村互助幸福院都算在一起,养老机构大体上有了二十万张床位,今年我们进行了测算,每千名老人能达到47张床位,在全国名列前茅。这两年,我们在注重机构(福利院、敬老院、养护院)建设的基础上,注重向养老的两个基础转换,所谓两个基础,一个是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是城市养老的一个基础,也是城市养老的一个支撑点;第二个是农村分层养老,这是农村养老的基础。这两个基础可以解决城乡养老95%以上的问题。城市里依托社区,我们现在2200个社区,不论是日间照料中心,还是养老服务中心,有养老机构的,大体能达到40%,可以解决的是居家养老,和依托社区的养老服务功能,解决城市养老的大头问题。在农村,旗县这个层面,依托社区开展养老服务。乡镇层面,建设区域化养老中心,或者比较大的养老院,比如建一些中心养老院。在嘎查村层面,较大的有条件的村建设互助幸福院,既适应了乡镇地域较大的特点,又托住了底下的自然村。在有条件的建制村,我们结合自治区实施农村牧区公共服务“十个全覆盖”工程,从村委会的办公用房中调剂出来几间,建立养老服务站、养老大院,政府给予补助。我们测算过,一个互助幸福院200万,可以建设得非常漂亮。养老服务站或者养老大院10万、20万就能够解决问题。只要抓住这三个层面,就可以实现农村养老全覆盖。我们设想,到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时候,城乡养老基本可以实现全覆盖。
在吸纳社会力量这块,自治区比较早的对民办养老机构实行了运营补贴。每个养老床位每月补100块钱,已经搞了六七年了。我们现在跟财政商量,争取明年补到300块钱,一张床收住一个老人一个月补贴300元,一般老人进去交六七百就行了,连住带吃都够了。在吸纳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工作。国务院35号文件出台以后,自治区专门出了57号文件,主要包括养老机构标准化建设、养老机构的准入政策很优惠。从总体上看,还是填补了空白,有所突破和创新,比如养老机构的老人意外伤害保险,我们现在开始搞试点,开始起步。
在养老服务布局上。在自治区层面还是以抓分类指导、试点引路为主,我们今年抓了几个点,总结了四种养老模式。第一种,牧区养老,这是内蒙古的特点。牧区青海有,新疆有,西藏有,包括四川阿坝地区也有,我们今年集中在张家口北面的锡林郭勒盟抓牧区养老试点,从年初就布置,探出了一条路子。牧区养老是大集中、小分散。为什么要讲大集中、小分散呢?主要是适应牧民群众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起初探索在乡一级建养老机构,后来发现远离城镇,社会化功能跟不上。后来我们上移到旗县所在地,在那里建养老机构,像保障房那样,40到50平方米,政府租房给有养老需求的牧区老人,一户两室,卫生间、厨房都有了,老人带着孙子入住,白天把孩子送到幼儿园,老人既可以在家做饭也可以在活动室活动,这是叫抚育型养老。还有医养型的养老,很多牧区的人腰腿不好,喜欢用蒙药治疗,一些旗县所在地盖养老机构,突出这方面特色,连治病带养老,搞以医养老。还有根据当地的民族特色,比如饮食、风景,搞旅游式养老。牧民群众也都特别欢迎。第二种,乌兰察布市的农村养老。乌兰察布市是农业大区,贫困人口多,空巢村多,老人村多,年轻人基本走空了。他们从三年前开始探索农村养老,包括我说的几个层面,区域化中心养老院,互助幸福院,他们今年又在互助幸福院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农村养老服务站成效也很明显。农村互助幸福院养老模式已在全区普遍开花,在全国也产生了广泛影响。第三种,包头市的城市养老。包头市既有养老机构,也有社区,城市功能也比较完善,民营机构也有,公办机构也有,围绕城市养老的政策创制、机制创新进行试点,包括机构怎么做、社区怎么做、居家怎么做、以医养结合怎么做,都拿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第四种,鄂尔多斯市社会化养老试点。鄂尔多斯民营企业比较多,建了两个大的养老机构,一个叫中华情,将近十万平米,还有一个是鑫海颐养园,也有几十万平米,社会民营资本进入养老机构基础比较好,所以我们抓鄂尔多斯民营养老、社会养老机构试点,推动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包括土地使用、建设和运营补贴等等。在研究养老问题过程中,我们还凸显了很多内容,包括高龄津贴,老人护理补贴等等。我们正在考虑林区、垦区,边境旗县这样一些特殊地区地养老问题。
社区建设这块,主要是结合社区居民自治,围绕着社区治理和服务两大主题而展开。我们加强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构建“四社联动”的社区服务体系,推进社区减负增效、治理机制和服务创新,总结推广社区居民大学、社区儿童之家、社区青少年心理咨询室、绿色网吧、政府购买服务等社区服务试点经验,督促落实社区工作队伍建设两个文件通知要求,争取自治区财政、自治区本级公益金等社区建设经费,加快推进社区办公和活动场所和社区综合信息化平台建设,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精简和规范社区工作的通知》,对“社区减负”作了明确的规定。城市社区这块,我们今年做的主要还是拓展服务的内容,提升服务的质量。农村牧区社区建设方面,我们抓了300多个农村牧区社区试点,完善和推广了赤峰阿鲁科尔沁旗的契约化民主管理和通辽开鲁县“532”民主管理决策模式,指导各地创新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探索建立了一套适合我区农村牧区治理工作的运行机制。
社会组织这块,我们重点考虑规范,第一,主要抓了社会组织规范管理,完善自身功能,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第二,去行政化,重点抓好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在职能、经费、场地等方面脱钩,开展了领导干部兼任社会组织职务清理规范工作,实现行业协会商会自主运作、自律发展。第三,社会组织如何发挥作用?我们采取了激励、评优等措施,加大了培育力度。在社区搞了几个试点,比如鄂尔多斯市依托社区平台,把社会组织吸引到社区来开展服务,同时,又把社区里的草根社会组织培育起来,使内外两类社会组织形成合力,在社区层面发挥作用。
第五,社会事务,主要抓好殡葬和婚姻两件事,某种意义上说,婚姻和殡葬这两项我们重视程度还不是很到位,不像救助、养老喊的那么多,而且历史欠帐大,对社会事务就是要奔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思路和目标去干事,这是切合实际的。殡葬管理工作牵扯到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等因素。这两年我们主要抓殡仪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火化率。我们现在每年福彩公益金都拿出将近千万进行投入,补短板。
公墓建设问题,我们现在着重考虑怎么处理好公益性公墓和经营性公墓关系问题。当然这里面还包含生态保护等问题,根据中办出台的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自治区党委专门发文提出了贯彻措施。另外在殡葬改革过程中,我们特别关注两类人群,一类是特困人群,低保户 、五保户、三无人员,我们每年拿出一千多万,盟市几千万,实行减免和补贴,这个我们已经做起来了,这个必须做,政府必须兜底,这也是政府的责任。另一类是普通群众,主要在殡葬收费方面进行督查和严管,减轻普通群众家庭的丧葬负担。
婚姻登记工作,婚姻基础设施是民政工作的重要窗口,也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我们提倡集中力量,打造精品,在12个盟市所在地集中力量打造两到三个比较好的婚姻登记中心,在旗县建设3A级以上的婚姻登记处。基础打造好了,再推行婚姻登记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不断提高我们的婚姻登记工作水平。
记者: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深化改革,四中全会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请问民政系统贯彻落实两次全会精神,推进改革创新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兰恩华:推进民政改革创新,既是形势发展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期待。现在来看,下一步民政工作面临的挑战还不少:第一,依法行政,依程序行政。我们的民政工作资金量越来越大,去年内蒙古民政各项资金达130亿,救助项目越来越多,救助的领域越来越拓展,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依法行政,依程序行政非常重要。第二,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工作机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民政工作的发展思路不再是单一型和直线式的了,就民政论民政、就民政业务论民政的思路已经行不通了,需要跳出民政,从全局来综合考虑问题。要以民政业务工作为平台,拓展我们业务的范围和工作内容,扩大我们的影响力。举个例子,内蒙古作为全国唯一发展足球事业的试点省市,刘延东副总理来内蒙古布置任务,要求企业、学校各领域全方位参与,其中要求社区足球由民政来抓,因此我们要利用社区这个平台,充分发挥好社区的作用。在民政工作的思路上,过去往往是一种被动式和应急性的工作思路。缺乏全面系统和科学的规划,民政工作总体上如何布局,如何确立阶段性目标?如何根据发展变化的形势调整工作思路?这些方面我们还很欠缺。比如社会救助,今后三年、五年到底救助到啥程度?五年十年之后,那时候低保户还有多少,五保户是多少,应该如何救助?这些都需要宏观把握。还有,民政工作思路还缺乏精细化的成分。包括我们的规划,我们制定的一些规章,工作计划,都需要我们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需要我们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对上要吃透民政部的精神,给自治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对下要深入调查研究,抓试点、推典型,通过对实践进行归纳,形成政策规范,改变粗放型、简单化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提升整体民政工作水平。第三,干部队伍的素质亟待提高。不是说咱们需要多少个博士生,需要多少高学历的人才。当务之急是要快速提升民政干部全方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民政工作中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民政服务供给的能力和服务对象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和缺口。百姓的需求不仅是停留在单纯的物质满足上,精神层面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解决好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问题也是一个挑战。
与此同时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也是空前的,一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民政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二是民政方面的投入逐年增长,这也是做好民政工作的重要基础。三是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推进民政工作改革创新的思想基础、制度基础、外部环境已经具备。
记者:请谈谈您对做好民政工作的感悟和体会。
兰恩华:无论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来讲,还是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来看,都需要密切关注“困难群体”。
民政是服务“困难群体”的重要保障 。民政工作的主要对象是社会“困难群体”。就一个部门的工作而言,还没有哪一个部门的工作有民政工作这样广泛的社会覆盖面,也没有哪一个部门的工作像民政部门这样面对如此众多的困难群众。因此,从工作性质上讲,民政部门是困难群众和社会困难群体在思想上的知情人、感情上的贴心人、呼声上的代言人、权益上的维护人、排忧解难的办事人、党的温暖的传递人,是救助困难群体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