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晨,陈亮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林学院,湖南 长沙410000)
乡村作为人类聚居地的一种最基础形态,人类在这里进行各种生产生活活动,从而适应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可是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城市地区传统的文化以及风景遭到重创,这导致乡村的地域文化景观受到同样的损害。如何保持国家原有景观的优越性和完整性,如何探索农村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这是每个学者都需要关注的。而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性研究任重而道远。
乡村文化景观是乡村土地表面文化现象的综合体,不仅反映了一个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同时也记录了乡村人类活动的历史,体现了特定乡村地域独特的精神文化[1]。在漫长的农耕年代,生产力、社会文化环境、自然地理条件、灾难等是驱动形成地域性乡村文化景观及变化的主要因素[2]。
乡村文化景观的特征主要包括地域性、历史性与文化性、物质依附性和复合性。其中,体现了乡村文化景观三维空间形态特点的有地域性、历史性与文化性、物质依附性,在时间轴线上的变化轨迹则由它的复合型全然体现。
2.2.1 地域性
乡村文化景观以当地地域景观环境为载体,保留了大量物质形态景观与非物质形态景观。其中,物质形态景观包括建筑、聚落等,非物质形态景观包括当地的风俗、传统等。例如,江南水乡从明清时代一步步发展到今日,临水而居、依水成街,形成了整体的人文和景观格局,体现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式的闲暇惬意的生活氛围[3]。而皖南古村落则有另一番风情,主要体现在“以村落选址、徽派建筑”等为内容的环境氛围内,其简而淡的特殊建筑风格,恰好体现了明清时期徽州乡村文化景观那厚重深沉的文化底蕴和内涵[4]。
2.2.2 历史性与文化性
文化景观是一个阶段的历史与文化的见证者。在乡村文化景观中,村民大都继承了祖先的生活习惯、环境、信仰、风俗等,累积下来丰厚而悠长的历史与文化底蕴,这也是文化发展积淀下来的丰硕成果。
例如,陆林(2004)研究徽州古村落景观特征后提到,它的景观特征是禅宗观念、文化氛围以及园林情调的景观体现,徽州古村落的形成是自然与环境相适应和社会与文化相互影响的结果[5]。
2.2.3 物质依附性
我国的农民自古以来就生活在一种较低的物质水平中,他们的思想与行为大多围绕着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进行。因此,乡村文化景观的诞生和发展与物质生产紧密相关,如梯田、麦田等。
2.2.4 复合性
一定区域的文化景观特征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原有居民长期活动而形成的现象特征,都往往因为新的经济因素或者其他外来文化的介入而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可以用一幅复合的画面来看待一个区域的文化景观,这是一种连续层次组成的,由新特征叠加在先前每代残留特征之上的画面。
2.3.1 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破碎化与孤岛现象
作为农村文化景观和人文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体现,传统乡村的地域包括文化景观的完整和连续性。然而现代化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乡村地域文化景观呈现高度破碎的状况。
王云才(2006)指出,类似沪宁杭地区,因为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景观有了巨大的进步,从而传统乡村地方文化景观也发生了巨变。农业开发区、工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等开发区的形成,以及高速交通网络的联通,改变了当地的地域环境,从而使得江南水乡原有的文化景观扩大形成沪宁杭地区景观体系的微缩盆景和园林景观[3]。
地区环境景观发生变化的同时,传统乡村文化景观内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不同景观交替出现的景观分割格局[3]。如现代城市景观、古村镇景观、现代新兴产业景观。这样的分割格局直接导致了区域景观丧失连续性和整体性,形成孤立景观,进而加速了地方景观的变化和消逝。
2.3.2 边缘化趋势与景观废弃
远离城市和现代交通的边缘化地区(marginal area)由于经济联系、地缘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农田低产、通达性差,因此乡村人口大批量外迁,导致农田最终荒废,房屋闲置,最终产生乡村废弃景观。25年来,Isabelle Poudevigne(1997)针对法国诺曼底地区的研究指出,农业生产会使部分土地的利用强度不断升高,反之,另一部分土地被迫废弃。由此,土地的景观结构与功能都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从而加速了地方性文化景观的消亡[6]。
2.3.3 城市化发展导致景观结构演变
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发展导致地域文化及景观整体格局的变迁,由此,传统乡村地域土地利用属性被迅速改变。特别是在靠近城市的地区,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导致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工业化。这将深刻影响到乡村景观环境及土地的利用和结构[7]。
2.3.4 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景观冲击
随着城市生活的日益繁重,人们更向往风景优雅,景观独特的乡村文化景观。但是在带来大量游客的同时,迅速发展的旅游业也导致了景观变化的不规范性。
旅游业发展带来了不和谐的景观风貌:一是设计较差的旅游设施和当地建筑风格及自然环境不协调,二是建筑外观使用了不协调的建筑材料,三是不恰当的总图规划与景观设计,四是大而丑陋的广告标示,五是架空的电话电缆线等[8]。
旅游业的发展随之带动了乡村文化景观的城市化。王云才(2007)以江南水乡为例,原本该属于古镇的青石板路,沿街小店寥寥,现已因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当地人们生活的需求变为了现代城市商业街的模式,原本沉于寂静的古镇被迫承受喧嚣与嘈杂。这种趋于恶势的城市化使古镇文化景观不得不面对十足的冲击与挑战[9]。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正逐步收敛。每当我们观测我国的每个区域时,不论是小城镇,还是大都市,在都市的建设中都在不断地旧貌换新颜,呈现出一片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然而,在某些区域里,不管你身在何处,似曾相识都会有感而生。原本独特的文化特色的地区正在逐渐消失,都遵循相同的模式。正如浙江大学教授河清而言:“我一直认为,今天的中国建筑,艺术,甚至政治经济问题,归根到底是文化问题,一种对自己文化价值先验否定而导致的文化自卑症,对于一个民族,这是最致命的心理癌症[10]。”怎样防止乡村文化与景观在整体建设过程中走城市建设的旧步伐,需要当代的设计师正确认识乡土文化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乡村文化景观价值观。
近年来,我国在农村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就,但农村文化景观的研究较少。2001年我国相关部门对于部分村镇建设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研究数字显示,截止到该年年底,全国大约将近63.5%的乡村制定了建设规划方案,然而通过一系列调查发现,规划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盲目追随心态较严重。
但也有一些传统文化保留较为成功的区域。如常熟市和甸村在进行乡村文化与景观规划设计时,本着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坚持新农村建设政策,传承地域文化等特色。如今的和甸村白墙黑瓦错落有致地布满大街小巷,体现出别样的乡土气息与氛围,与城市现代化的景观建筑和生活氛围有着强烈的对比,使得生活在和甸村的居民们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乡村现代化[10]。在建设江南乡村文化景观的同时,一些位于城市近郊的乡村还开始组建了“农家乐”的特色旅游项目,即使没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但是这种特色的形式同样可以传达对乡村文化的表述。
3.2.1 德国乡村文化景观发展
德国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城乡差距导致人员外流。1961年,德国以交流、建设乡村景观为目的进行了一场“我的农村会更美”设计大赛。之后这项活动每年举行一次,至今已经50多年了。这项比赛不仅让村民们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家乡,增强了他们对于乡村文化的意识,还为德国未来的农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2 英国乡村文化景观发展
在英国,乡村景观是一个历史悠久、各级政府部门都特别关注的景观建设项目。乡村文化景观建设已经是英国文化和历史的一部分,强化了居民对家的向心力和地域归属感。
尽管我国的农耕技术在社会文明的发展史上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推动了社会进步。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乡村文化景观的城市化也在不断加剧。其他乡村景观要素也在对其进行不断干扰,乡村景观文化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乡村文化景观正面临着来自外部压力的最大挑战——城市化浪潮。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结构体系之中,乡村发展相对滞后。为了顺应发展要求,农村开始效仿城市里的高建设水准及高标准的生活方式。随着这股城市化浪潮的席卷而至,原本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景观已变得面目全非。加之文化产业化导致经济竞争加剧,我国与周边国家对稀缺文化资源的抢夺和占领也愈演愈烈。如韩国“江陵端午祭”的申遗成功,将本该属于我国的传统乡村文化景观被占为己有。这对我国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景观无疑是一个严重的侵权。
其次,就内部挑战而言,现代乡村人口的大量流失、对自身传统乡村文化景观意识的淡漠无疑成了影响乡村文化景观继续延伸的最大阻碍。我国绝大多数的农业人口急切地渴望转换身份,大批农业劳动力涌进城市。他们不再眷恋养育着自己的土地,放弃了原本的农村生活。也正因为如此,留守儿童、留守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在一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原本极富传统意义的乡村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正在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人们对自身文化交流的缺乏使得独特的乡村文化景观无法继续传承下去。
4.2.1 用正确的方式保留及传承
乡村文化景观应保留其原始的基本形态、保护于原地。对于那些已经濒临灭绝的,应采取相应的恢复措施,应不惜一切代价地保留和延续传统乡村文化景观。
4.2.2 提高村民的保护观念和意识
村民是乡村文化景观的辛勤创造者、最初享受者和忠实守护者。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留守乡村的村民越来越少,乡村文化景观也在逐渐流失。只有在营造良好乡村环境的同时,提高村民对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意识以及他们自身的文化素养,才可以更有效地维护独特的乡村文化景观。
经过几千年的农耕活动,人与自然共存下的不断改造,才构成了今日多样性的乡村文化景观。然而大面积的农村人口转向城市,留守村民对本地乡村文化景观保护意识的淡漠,都严重影响了原本独特的乡村文化景观的妥善保留和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来自城市的新元素不断地被注入到乡村文化景观里,如何有效地融合原始乡村文化景观和现代社会景观,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做到“保留”与“改革”同在,才可以更好的传承属于我国自己的乡村文化景观,才能在未来不断的延续中,发挥出乡村文化景观的真正魅力。
[1]孙艺惠,陈 田,王云才.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6):90~96.
[2]刘之浩,金其铭.试论乡村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演化[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4):120~123.
[3]王云才.江南水乡区域景观体系特征与整体保护机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6):708~712.
[4]吴晓勤,陈安生,万国庆.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特色探讨[J].建筑学报,2001(8):59~61.
[5]陆 林,凌善金,焦华富,等.徽州古村落的景观特征及机理研究[J].地理科学,2004,24(6):660~665.
[6]Isabelle Poudevigne,Sabine van Rooij,Pierre Morin,Didier Alard.Dynamics of rural landscapes and their main driving factors:A case study in the SeineValley,Normandy,France[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7(38):93~103.
[7]Sylvain Paquette,Gerald Domon.Trends in rural landscape development and socio-demographic recomposition in southern Quebec(Canada)[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1(55):215~238.
[8]Inskeep E.Tourism Planning an Integrated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roach[J].VanNostrand Reinhold.1991(16):342~345.
[9]王云才.江南水乡古镇城市化倾向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6):700~703.
[10]管 宁.导入产业意识激活乡村文化——关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视角[J].东岳论丛,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