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本刊记者 王志琴
虽然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扬州刺绣却逐渐淡出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作品鲜有人问津。张志群告诉记者,作为一个行业,目前扬州刺绣乃至整个江苏刺绣业的生存都面临着挑战
2014年春节刚过完没多久,张志群和他的同事们就开始在北京、扬州以及其他城市间奔波了。作为扬州刺绣研究所的所长,张志群希望扬州刺绣技艺能尽快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业内人士,他说,“如果再不采取措施保护,扬州刺绣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保护不好的话,也许以后就没有了。”
回望过去,扬州刺绣曾在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扬州刺绣源于汉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扬州刺绣以劈丝精细、针法缜密、色彩典雅、工整光洁、表现力强而著称,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苏绣”的一个重要流派。
早在汉代时,扬州刺绣就已达到较高的技艺水平。1980年在扬州西北天山汉墓出土了汉广陵王刘胥夫人墓中的刺绣品,这些绣品采用辫子股针法,运针、用线、设色都颇为细致。唐代时,扬州刺绣业已经达到很发达的程度,根据《唐鉴真过海大师东征传》记载,鉴真和尚于天宝二载(公元743年)十二月东渡日本时,随行人员中就有扬州绣师多名。宋代扬州刺绣达到“无施不巧”,并由绣佛像转向绣书画,从实用性向观赏性发展。明代刺绣业,由于朝廷官府的倡导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了清代,宫廷对扬州刺绣则更为重视,指定为贡品。
但就是这个曾经有着辉煌历史的扬州刺绣,在上世纪却开始经历着起起伏伏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恢复手绣精品,1959年,扬州绣品厂建立,当时有一个车间专门从事扬州刺绣的生产和销售。据张志群回忆,八十年代的时候,扬州刺绣发展到了顶峰时期。“那时这个车间有全套的管理体系,产供销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做设计的做设计,做产品的做产品,做营销的做营销,做包装的做包装。当时做出来的产品不存在销售问题,好东西都有人出高价去买。虽然那时候我们只有56个人,但是每年的利润都有几十万。”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由于全国性刺绣行业的盲目发展,产品过剩,再加上内外销市场萎缩、管理不善,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扬州绣品厂从1999年开始逐步转向以生产时装为主,解散了手绣精品车间。从那时起,不少手绣技艺人员开始流失。
到了新世纪后,刺绣行业的发展依然令人担忧。由于刺绣技艺本身存在的手工操作、技术要求高、难度大、费神费力等诸多因素,从艺人员逐渐减少,现有的老艺人已陆续进入退休年龄,刺绣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加之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传统工艺的冲击,经济效益滑坡的现象日益显现,职工待遇由此下降。为了使扬州刺绣这项传统技艺免遭失传的境遇,2010年,扬州工美集团重新组建了刺绣研究所,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这项传统工艺。张志群坦言,“如果不重新组建,扬州刺绣可能就没有了。现在扬州刺绣发展情况也不是很好。”
虽然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扬州刺绣却逐渐淡出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作品鲜有人问津。张志群告诉记者,作为一个行业,目前扬州刺绣乃至整个江苏刺绣业的生存都面临着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众所周知,盈利对于每一个企业都是最重要的。企业要生存下去就必须盈利,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只有盈利,企业才能更好地开拓市场,求得发展。虽然扬州刺绣研究所的主要任务是保护传承扬州刺绣这项技艺,但是作为一个企业,给公司创造好的业绩也是一项重要内容。然而,随着刺绣品市场的不景气,人们对刺绣的需求量降低,扬州刺绣研究所的业绩增长变得困难起来。记者了解到,从2013年开始,研究所的业绩明显下滑。张志群说,“由于去年的市场行情不景气,业绩受到很大的影响,好的东西有价无市。研究所年收入下降到100万以下,而在前几年,业绩都在100-200万之间。可以说去年业绩下降比较大。”
另一方面,扬州刺绣本身的定位也给产品的销售带来了困难,限制了市场的发展。一直以来,扬州刺绣以“仿古山水绣”和“水墨写意绣”为主要特色。其中写意绣多以精工细作著称,一幅较大的作品往往耗时数年之久,某些部位的细微之处甚至用一根丝线的四十八分之一(残丝)绣制,不仅制作难度大,还要求绣师具有扎实的技艺功底,因此扬州刺绣一直定位为高端奢侈品,每幅作品的价格都在万元以上。万元以上的价格对于寻常百姓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因此很难融入消费者的生活。而作为收藏品,又因为作品的知名度低,藏家对扬州刺绣的认知度不高,也难以成为令人追捧的收藏品。据业内人士透露,“扬州刺绣过去的销售和收藏主要是面向海外的华人圈。”虽然,现在国内也有搞刺绣收藏的,但是比例相对很低,“现在有钱的人很多,但是真正有文化品位的并不多,愿意收藏绣品的人不多,因为这个品类很小众,不像和田玉等其他品类的藏品那么受欢迎。”
面临销售困境的不仅仅只有扬州刺绣,据业内人士介绍,作为江苏刺绣的共同组成部分,无锡、常州、南通等地的刺绣现在的发展也不容乐观。张志群也告诉记者,“现在就剩我们扬州刺绣还是国营的单位在从事主要生产活动,无锡、常州等地的刺绣基本上已经变为个人在生产了。现在做得最好的就是苏州刺绣,一方面政府扶持的力度比较大,一方面市场化运作比较好,同时因为历史比较悠久,所以这个平台很好。”
同时,刺绣行业如同其他众多古老行业,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问题。“人才流失,后继乏人”是不少业内人士的共同看法。目前刺绣的教授全靠师傅带徒弟,而专门教授刺绣、培养刺绣人才的学校和基地很少。刺绣行业成才周期相对较长,一个技艺精湛的绣工往往需要多年的培养和训练,并且对从业者的艺术素养和悟性要求较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接手这一行,觉得它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小,缺乏经济效益。再加上刺绣过程本身的枯燥,更使许多年轻人对刺绣行业望而生畏。因此,刺绣行业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很严重。张志群告诉记者,现在整个扬州从事刺绣创造的艺人不超过40人,“这些人分散成几块,以当时绣品厂的老人为主体,散落在社会各个角落。”
面对着刺绣行业不景气的现状,作为曾经辉煌的扬州刺绣,究竟该何去何从?
作为扬州刺绣的主要生产和保护单位,张志群所在的研究所也在尝试通过不同举措来应对市场变化。张志群说,“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争取把成本降下来。”他告诉记者,在过去,扬州刺绣都是采用手工绘画,现在随着工人技能的提高,绘画采取的是电脑辅助构图的方式,通过电脑构图绘画,“设计的时间节省了,成本也就跟着降低了。我们的成本核算也要更加精打细算,把产品价格降下来。”
除了节约成本外,刺绣研究所还希望通过转型发展来拓展产品的销售空间,“我们目前也在做一些适合老百姓的产品,比如现在老年人那么多,我们就专门设计一些有关福禄等寓意吉祥的绣品。又比如,现在生活好了,人们对家庭装修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我们也考虑做一些新品让刺绣成为家中的装饰元素。”通过节约成本和增加新的产品类型,张志群预计绣品的价格会有所变化,“比如过去的作品售价都在1万元以上,现在通过调整降到5,000元以下。”
不仅如此,他们也试着在提升产品知名度和扩展销售渠道方面做文章,“我们今年想在北京、西安、深圳等一些大城市做展览销售,同时借外力发展,多一些销售形式。”虽然对于刺绣行业的发展,许多人都发出质疑,但是张志群他们依然信心满满,“我们扬州刺绣也经历过很低潮,但是老百姓对这个还是有需求的。”他告诉记者,他们希望借助各方面的帮助和企业自身的努力,今年公司能实现150-200万元的销售业绩。
在解决销售的问题之外,如何保护传承刺绣技艺也是个大问题。熟悉刺绣工艺的人都知道,刺绣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手工绣制环节,而扬州刺绣对于工艺要求又非常高,绣制时要准确处理所绣物体形状的线条丝理转折、粗细及虚实排列。因为刺绣表现的重要手段是线条,而线条的排列方向称“丝缕”或“丝理”,以表达物体的凹凸转折、阴阳向背,准确掌握丝缕变化的规律,并准确配制相关线色,才能绣出生动优美的刺绣作品。对于那些熟练掌握了刺绣技艺的老艺人该怎么保护,是刺绣行业内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
针对散落在扬州民间的老艺人,张志群说,“从2010年到现在,我们研究所在逐步做一些抢救的工作,把那些散落在社会上还能做刺绣的人组织起来进行创作。”创作出来的作品,由研究所牵头,带到全国去参加各种比赛和评比,然后根据这些作品本身的质量和参加全国评比的情况,给这些艺人们上报市级、省级、国家级工艺大师。政府根据大师级别发放津贴,津贴分为几个档次,“市级600元,省级800元,享受国家级待遇的有一位,每月给1,200元的津贴。”除了政府给的津贴外,研究所也会根据作品的好坏再给这些老艺人们发一些补助,同时帮他们销售这些作品,“目前收购价少则大几千、几万,多的十几万都有。收回来的作品一般不会再销售,都放到扬州工艺美术馆的刺绣厅里,等于把作品也保护起来了。”
不仅仅要保护老艺人,如同其他企业一样,刺绣研究所也渴望吸收新鲜血液来充实这个团队。张志群告诉记者,他们也在尝试从社会上招收大学生来从事刺绣的生产制作,“大学生有灵性,学东西很快。”而这一点,与扬州刺绣的工艺要求相吻合。扬州写意绣多以历代名家字画为蓝本,画稿意境高雅、神韵天然。因此绣制时对于创作者本身的素质要求非常高,要求能对选用的画稿内涵有充分的理解与研究,也就是要读懂画稿,要了解画稿作者当时的创作环境与心情,理解画稿的笔墨技巧、用笔方法、落墨走势及前后顺序,上稿时要尽量准确地表现原稿形态,表现出原作的笔墨韵味。对于这一要求,“有美术基础、会电脑操作的大学生们更具有优势。”
招收大学生的优势虽然是显而易见的,但在生产过程中也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有些年轻人做着就做不下去了,因为很枯燥。我们也面临这个情况。”该如何挽留这些年轻人,张志群和所里的同事们也在想办法,一方面提高劳动者的工资,“虽然我们效益不好,但是刺绣工人的工资在扬州基本工资偏上水平,在我们集团他们的工资也是偏上的。”另一方面是“我们把扬州刺绣比喻成高雅艺术,告诉这些大学生从事刺绣生产就是在做高雅艺术。”
2014年,扬州刺绣研究所在人才储备方面计划着跟一个学校合作,组织高考落榜的学生,进行培训,专门开发一些产品。“这样做一来能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二来让优秀的学生做一些好的作品,培养一支刺绣队伍。当然这个需要一段时间,一个过程,不是今天想明天就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