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浊和血颗粒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总结*

2014-04-19 08:45宗寿健胡晓洁王兴臣
天津中医药 2014年4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缺血性神经功能

宗寿健,胡晓洁,王兴臣

(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济南 250001;2.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济南 250355)

·临床论著·

化浊和血颗粒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总结*

宗寿健1,胡晓洁2,王兴臣1

(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济南 250001;2.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济南 250355)

[目的]观察化浊和血颗粒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对照组100例,观察组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化浊和血颗粒,对照组予以西医综合治疗,疗程为3个月。[结果]化浊和血颗粒能够降脂、降低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超敏,反应蛋白及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且能够显著改善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论]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化浊和血颗粒具有多靶点、多角度的协同治疗效果,能够起到降脂抗凝、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改善血液流变学、抗炎及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达到全面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及提高预后的目的。

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浊;化浊和血颗粒;临床疗效

缺血性脑血管病[1](ICVD)是指在供应脑的血管壁病变或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基础上发生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而出现脑组织坏死或软化,并引起短暂或持久的局部或弥漫性脑损害,造成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证候群。目前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首位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是一种危害人民健康,威胁生命,影响劳动力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国内外医学研究表明,要有效遏制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血管痉挛、脑供血不足、脑血栓、脑栓塞等疾病的发生,在合理膳食、适当锻炼、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同时,对于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易患心脑血管病人群应进行药物预防。中医学中将其归属于“中风”范畴,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及血浊污脑,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因此笔者以“清化血浊、畅通络脉、散瘀扶正”为理论基础,在此指导下研制出化浊和血方,证实临床疗效确切,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自2008年4月—2012年4月共选择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对照组100例。全部病例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

1.2 一般资料及分组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100例,男52例,女48例;年龄18~80岁,平均(58.67±13.36)岁;对照组100例,男50例,女50例,平均(59.01±12.72)岁;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3。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2]参考2005年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核磁共振(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表1 两组年龄分布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age distribution between two groups 例

表2 两组危险因素比较Tab.2 Comparison of risk factors between two groups 例

表3 两组病情分级比较Tab.3 Comparison of disease classific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例

2.2 中医诊断标准[3]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3 入组标准 符合上述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西医诊断标准,病程在2周—6个月,年龄18~80岁。

2.4 排除标准 不符合病例纳入标准者;有颅内出血、肿瘤、炎症等其他脑部疾病者;有严重心、肝、肾、肺、血液系统疾病者。

2.5 剔除标准 入组后发现严重躯体疾病者;不按方案服药者。

3 方法

3.1 观察指标

3.1.1 安全性指标 1)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治疗前后各检查1次。2)不良反应:观察患者服药后有无不适感,并结合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观察本药有无不良反应。

3.1.2 疗效性指标 1)理化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同型半胱氨酸、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纤维蛋白原、血脂分析、血液流变学、超敏C反应蛋白各1次。2)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每个疗程内NIHSS评分。

3.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口服,每日1次,依病情病因可酌情应用影响血压及血容量少、作用缓和的改善血液循环的治疗;脑组织保护剂(能量制剂、维生素制剂、胞二磷胆碱等)及对症处理。观察组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化浊和血颗粒,组方:炒决明子30 g,焦山楂15 g,生何首乌15 g,路路通30 g,虎杖20 g,荷叶30 g,加工成颗粒,每袋12 g,每次1袋,每日3次,水冲服。两组治疗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服用3个疗程,在治疗期间常规治疗保持均衡性、可比性。

3.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4.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中关于《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内容,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客观指标的变化,制定以下疗效标准[4]。

4.1.1 综合疗效判断标准 1)临床控制: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其他客观检查指标基本正常,疗效指数≥90%。2)显效: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其他客观检查指标基本正常,疗效指数≥60%。3)有效:症状和体征有所减轻,但不明显,其他客观检查指标有改善,疗效指数≥30%。4)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变或加重,其他客观检查指标未见改善,疗效指数<30%。注:疗效指数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4.1.2 单项症状体征疗效评定 显效:原有症状消失,或原有症状改善2级。有效:症状改善1级而未消失。无效:症状无改变。

4.1.3 安全性评价标准 安全性评价等级分1、2、3、4级。1级:安全,无任何毒副作用。2级:比较安全,如有不良反应,不需作任何处理,可继续给药。3级:有安全性问题,有中等程度的不良反应,做处理后可继续给药。4级:不具有安全性。

4.2 疗效分析

4.2.1 两组治疗前后理化指标比较 见表4。

4.2.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 见表5。

4.2.3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见表6。

4.3 不良反应 观察组共观察患者100例,患者服药过程中未见胃肠道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全部患者于用药前后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均未发现异常,说明化浊和血颗粒对肝功能、肾功能、消化系统及造血系统均无毒副作用,服用安全。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理化指标比较(±s,n=30)Tab.4 Comparison of physical indicator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s,n=30)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理化指标比较(±s,n=30)Tab.4 Comparison of physical indicator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s,n=30)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5。

组别 时间 LDL(mmol/L) TG(mmol/L) NSE(μg/L) 纤维蛋白原(g/L) 血浆黏度(mpa·S) CRP(mg/L) HCY(μmol/L)观察组 治疗前 3.64±1.19 2.20±1.21 8.83±4.62 4.29±1.03 1.88±0.31 9.68±7.16 22.72±5.52治疗后 2.80±0.70* 1.27±0.51* 9.30±5.74△★3.55±0.83*#1.58±0.39*#1.32±2.51**★17.72±2.79*#对照组 治疗前 3.01±0.44 1.74±0.56 7.27±4.12 4.25±0.97 1.94±0.24 9.32±7.11 20.82±4.44治疗后 3.01±0.45 1.75±0.56△9.10±8.10△3.83±0.61* 1.74±0.42* 1.81±4.06** 18.86±4.76*

表5 两组患者每个疗程内NIHSS评分(±s)Tab.5 Comparison of NIHSS score in each course of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s) 分

表5 两组患者每个疗程内NIHSS评分(±s)Tab.5 Comparison of NIHSS score in each course of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s)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组别 第1疗程 第2疗程 第3疗程观察组 27.07±2.96 24.33±2.49**#18.97±2.51**##12.01±2.24**##对照组 27.12±2.61 24.95±2.52** 22.03±2.19** 19.73±2.91**治疗前 治疗后

表6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Tab.6 Comparison of comprehensive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 例

5 讨论

5.1 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堵塞,致使脑血管功能障碍,引起一系列脑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症状[5]。临床上大多数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脑动脉血栓形成所致,一旦脑动脉阻塞,缺血、缺氧区域的脑组织细胞即刻发生一系列的“缺血瀑布样反应”,最后导致细胞死亡。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为血管管壁病变、心源性栓子及侧枝循环功能不全,进而导致血液动力学障碍或血液成分异常,脑血管由于血栓形成或栓子脱落造成狭窄或闭塞,该血管供血区脑组织血供不足或无血供,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6]。

5.2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中医学中将其归属于“中风”范畴,其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主要症状为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及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7]。中医认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及血浊污脑是其主要病机,病理性质多为本虚标实之候,本虚为阴精、气血亏虚,标实为气、血、痰、瘀内阻于脑。中风多由于人体正气不足、情志所伤、饮食失节、劳倦内伤所致。这些因素多为血液污浊的初始因素,浊血污脑可致脑神逆乱而致病,脑为元神之府,内藏真精,涵元神,扰则脑神乱,脑神乱则下及五脏,致五脏气乱。笔者认为血浊是脑病的病理枢纽[8],血浊一方面有碍血行,另一方面则可诱导组织细胞发生变异或产生突变;血涩则血行缓慢,黏附于管壁,可致血瘀,瘀可化热产生热毒,毒邪蚀体,上扰脑神,浊血污脑可致脑神逆乱,血浊产生后,和痰瘀互相胶结影响,阻滞津液的正常运行,使之停聚生痰;痰邪又可加重浊邪沉积,并可酿生浊邪,加重血浊;血浊日久,不能清除,又致血行涩滞,血中有形成分结聚黏附,终至血行瘀滞[9-11]。说明血浊者气涩,气涩则血涩,血涩则渐成血瘀。血瘀又可加重浊邪沉积,涩滞日久又可酿生浊邪,加重血浊,正邪交争,胜负难分则出现中风。

5.3 对本治疗方法的认识和方药分析 中风的发病多为气血亏虚、肝肾不足、阴阳失调,在情志、饮食、房劳等诱因作用下,导致血液污浊,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虚阳亢,风、火、痰、虚、瘀互结为患,血随气逆上冲于脑,或横窜经络所致。针对以上致病特点,从清化血浊、畅通络脉、散瘀扶正角度出发,制定了化浊和血颗粒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干预,临床疗效确切[9]。

方中荷叶味苦、涩、平,入脾、胃经,能升阳利湿,清阳得升则浊阴自降,湿邪得利则血浊可清;焦山楂味酸、甘,微温,入脾、胃、肝经,能入血分而活血散瘀消积,用于血浊兼瘀者;决明子味甘、苦,微寒,入肝、肾、大肠经,能清肝明目降脂,通便祛浊;上三药药性平和,能化血浊、活血瘀,用为君药。路路通味苦,性平,功能通络利水除湿,通行十二经穴,用为臣药。虎杖味苦,性寒,入肝、胆经,能活血定痛,清热利湿解毒;何首乌干、苦、涩,功能补血益髓,滋补肝肾,使化浊行血之中而有补血之能,生用更能通便祛浊消脂,与虎杖同为佐助之药。全方标本兼顾,攻补兼施,诸药相伍,共收化浊和血,除湿解毒之效[12]。

6 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化浊和血颗粒治疗主要从改善血液、血管病变两方面起作用。改善血液病变主要是降低血浆黏度、降低血浆脂质过氧化物及纤维蛋白原浓度,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的形成;治疗血管病变,主要是抗炎、降脂及降低血同型半胱氨酸,即改善血管内皮细胞,消除脑血管病发生的始动环节。并且化浊和血颗粒能够显著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化浊和血颗粒具有多靶点、多角度的协同治疗效果,能够起到降脂抗凝、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改善血液流变学、抗炎及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达到全面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及提高预后的目的。

[1]罗清艳.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现状和进展[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2,5(12):1187-1190.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王新志.中风病诊疗全书[M].北京:医学科技出版社,2000:272-273.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92.

[5]贾建平.神经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75-176.

[6]李 晶,杜元灏.脑梗死与血管新生[J].天津中医药,2007,24(5):435-437.

[7]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315.

[8]王兴臣.论血浊与缺血性卒中[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5):373-374.

[9]王新陆.脑血辨证[M].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82-99.

[10]于丽红,王兴臣,王新陆.构架中医血浊理论体系以早期有效干预缺血性脑血管病[J].天津中医药,2011,28(6):472-474.

[11]王新陆.关于血浊理论在现代谱系疾病中作用与地位的探讨[J].天津中医药,2011,28(5):355-357.

[12]宗寿健,王兴臣,蔡 敏,等.化浊行血汤治疗短暂性脑缺血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12,31(7):483-484.

Clinical summary of Huazhuo Hexue granules in treat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ZONG Shou-jian1,HU Xiao-jie2,WANG Xing-chen1
(1.Department of Neurology,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250001,China;2.The Class of 2011 Master’s Graduate Student,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001,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Huazhuo Hexue(regulating lipid and adjusting flow of blood)granules in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Methods]The 200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100 patients in each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treated by Western medicine comprehensive therapy based on the use of lipid-lowering and Huazhuo Hexue granules,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Western medicine.The treatment course was 3 months.[Results]Huazhuo Hexue granules could reduce plasma viscosity,fibrinogen concentration,highsensitivity of C-reactive protein and serum homocysteine levels,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deficiency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in patients.[Conclusion]Huazhuo Hexue granule have a synergistic therapeutic effect with multi-target and multi-angle.It could play a lipid-lowering and anticoagulant effect and prevent the formation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 and improve the blood rheology.having an anti-inflammatory and improving neurological function in patients,achieving a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in patien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Huazhuo Hexue granule coul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prognosis.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turbid blood;Huazhuo Hexue granule;clinical efficacy

R743

:A

:1672-1519(2014)04-0199-04

2013-12-13)

(本文编辑:马晓辉,马 英)

10.11656/j.issn.1672-1519.2014.04.03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9ZRB 14056);山东省中医药科学发展计划项目(2009-119);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2013Z003-4)。

宗寿健(1984-),男,硕士,住院医师,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工作。

王兴臣,E-mail:sdlcwxc@163.com。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缺血性神经功能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