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华教授临证医案拾萃

2014-04-18 11:21谢胜伟
福建中医药 2014年6期
关键词:陈师营卫风热

谢胜伟

(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3)

陈美华教授是福建省老中医药专家,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40余载。陈师精究临证,博采众长,并能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圆机活法,应用自如。笔者有幸侍诊于前,聆听教诲,受益匪浅。兹选医案4则,以飨同道。

1 头皮痛

陈某,女,64岁,退休工人,于 2013年8月12日就诊。自诉前1个月感冒而致头痛,后感冒治愈,但转为巅顶部头皮痛,耳鸣目眩,每日发作数次,遇风加重,大便干结,平素神疲体胖,少寐多梦,舌尖红,苔薄微黄腻,脉弦数。体检提示:血小板聚集率升高,余无异常。中医诊断:头皮痛。辨证:风热郁结,痰火上扰。治则:疏散风热,升清降火,健脾燥湿。处方:清震汤加减:升麻9 g,苍术9 g,荷叶12 g,钩藤15 g,白芷 9 g,黄芪 30 g,白术 15 g,竹茹 12 g,制半夏9 g,川芎 6 g,薄荷 6 g,防风 6 g,瓜蒌 30 g。 服药 1周后,头皮痛、耳鸣目眩大减,大便通畅,神疲好转,寐安,余症同前。效不更方,瞩其继服1周后,头皮痛消失。

按:本例患者平素嗜食膏粱厚味之品,致脾气亏虚,痰湿内阻,郁久化热,痰热之邪阻于中焦,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加之感受风热邪气,风热之邪引动痰火上攻于清窍而致头皮痛、耳鸣目眩等症。“清震汤”载于宋·刘河间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方主治“雷头风”。方中升麻升清气,解百毒;苍术燥湿健脾,发汗解肌,共为君药。荷叶升胃中清气,助辛温升散之药上行而发散,并保护胃气,使邪不传里。诸药合用,共奏疏散风热,升清降火,健脾燥湿之效。陈美华教授常以此方为基本方治疗头皮痒痛,效果满意。

2 汗 证

谢某,男,52岁,在职公务员,于2012年9月11日就诊。自诉反复汗出1 a余,汗出畏冷,口干,二便尚调,舌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弦浮。中西药久治不愈,近来上述症状加重,伴神疲乏力,动则尤甚,遂来就诊。四诊合参,证属营卫不和,气津两伤。治宜调和营卫,益气生津。处方拟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化裁,处方:桂枝 12 g,白芍 12 g,龙牡各 30 g,白术 18 g,甘草 3 g,浮小麦 30 g,大枣 3枚,黄芪 24 g,防风 6 g,黄柏 12 g,生晒参 10 g,五味子 12 g,麦冬 15 g。水煎服,每剂煎3次,药液混合后每天服3次。服7剂后上述诸症明显好转,继服14剂则诸症消失。后嘱其早上、中午各服补中益气丸8粒,以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据此,陈美华教授常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入手,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为基本方辨治汗证,效如桴鼓。方中桂枝温补心肾之阳;白芍、甘草酸甘益阴;桂枝、白芍相合,温阳以益阴,敛阴以涵阳,并可调和营卫,使阳固阴守,龙骨、牡蛎收外浮之阳。诸药合用,共奏调和营卫,补虚敛汗之效,则阴平阳秘,汗出可止。陈美华教授认为:临床上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亦可应用于由阴损及阳,阴阳两虚,阳失阴之涵养,浮而不敛,阴失阳之固摄,走而不守而见烦躁心悸,失眠多梦,头晕目眩,脱发,精神恍惚,自汗盗汗,面色无华,少腹阴中不温,月经不调,神疲体倦,舌淡,脉沉迟或虚大诸症。此外,陈师在应用此方治疗汗证时,遵仲景之意,常嘱患者啜热稀粥一小碗,以助药力,则“药汗”来,营卫和,汗自止。

3 心 悸

郑某,男,72岁,2013年11月12日初诊。患者自诉反复心悸气短1 a余,心电图检查提示:心房纤颤。曾在某医院住院2个月,先后用心律平、倍他乐克及博苏片等治疗,心慌不能完全控制,停药后症状反而加重,遂转中医药治疗。辰下:心悸频作,伴气短肢冷,胸闷不舒,倦怠乏力,面色无华,失眠多梦,时有胸痛隐隐,大便偏干,舌淡苔薄白,脉弦细结代。证属久病体衰,阴阳两虚,气血不足,心脉失养。治法:补气养阴,通阳复脉。治以炙甘草汤加减。处方:炙甘草 9 g,生地黄 35 g,桂枝 10 g,白芍 15 g,阿胶 15 g,火麻仁 12 g,瓜蒌 30 g,生晒参 12 g,黄连 4 g,干姜6 g,麦冬15 g,五味子12 g。水煎服,加白酒适量,浓煎,每日1剂,分3次温服。服7剂后复诊,患者自觉心悸气短大减。在原方基础上进行加减,续服7剂。12月6日三诊,上述症状明显改善,已无明显心悸胸闷,纳可便调。继以前法调理两月,心悸未再发作。

按:本例患者心悸证属心之阴阳气血俱虚,尤以气虚为明显。心之阴阳气血亏虚,阴虚不能荣养心血,阳虚无力鼓动心脉,则见心动悸,脉结代之症。据此,陈美华教授常给予燮理阴阳之方——炙甘草汤,调和阴阳,复脉定悸。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炙甘草、生晒参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火麻仁滋心阴,充血脉;桂枝、生姜辛行温通,通血脉,诸厚味滋腻得姜、桂则滋而不腻。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陈师认为:盖本方有七分阴药,三分阳药,阴药为体,阳药为用。生地黄至少用18 g,桂枝至少亦须5 g,方有效力。

4 消 渴

肖某,男,48岁,工人,2010年9月21日初诊。患者自诉近3个月来,反复出现乏力、口干、多食易饥,检查空腹血糖最高达12.8 mmol/L,后经西药治疗,服用达美康、二甲双胍等降糖药物后血糖降至正常范围,但口干多饮、多食易饥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乏力症状加重,遂来求诊陈师给予中医治疗。辰下:神疲乏力,形体消瘦,口干多饮,多食易饥,口臭心烦,舌边尖红,苔薄白燥,脉弦细。中医诊断:消渴。证型:气阴两虚证。治法:滋阴益肾,健脾益气。处方:黄芪 30 g,山药 50 g,苍术 12 g,玄参 12 g,泽泻 24 g,玉米须 30 g,仙鹤草 30 g,熟地黄 12 g,石斛 30 g,玉竹12 g,知母12 g,黄柏12 g,北沙参15 g。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空腹时服并瞩患者停用一切降糖西药。中药7剂后,患者自诉神疲乏力、口干多饮、多食易饥等症状明显好转。效不更方,继服上方14剂,患者自觉神清目爽,复查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均在正常范围内。

按:陈美华教授认为:消渴之病,虽有上、中、下消之别,然其病机以肾阴虚、脾气虚为主,治疗上主张从肺、脾、肾三脏入手,以补肾阴、益脾气为大法。常用降糖基本方:黄芪30~60 g,山药 50~80 g,苍术 12 g,玄参 12 g,泽泻 24 g,玉米须 30 g,仙鹤草30 g,熟地黄12 g。加减:口渴喜饮明显者加天花粉、石斛、北沙参;消谷善饥明显者加生石膏、玉竹;气短自汗者加白术、党参;小便浑浊者加芡实、金樱子;烦躁失眠者加炒酸枣仁、知母、黄柏;头晕头痛者加草决明、钩藤、代赭石、牛膝;胸闷心悸者加丹参、瓜蒌、郁金、砂仁。

猜你喜欢
陈师营卫风热
基于营卫理论对中医护理的初步探讨*
随陈聆群先生学治史
以“营卫气化”病机观论治皮肤病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陈峰针灸学术经验撷菁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足趾及耳尖放血治疗风热客睑型睑腺炎验案1则
风热感冒会出现5个症状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陈从周写《徐志摩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