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海市隆教乡畜牧兽医站363106
疑似牛传染性口炎的诊治
蓝泽清
福建省龙海市隆教乡畜牧兽医站363106
牛丘疹性口炎(又称牛传染性口炎)是由牛丘疹性口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以口腔黏膜的增生性、糜烂性或溃疡性变化为主要特征。笔者自2009年5月以来,先后接诊患牛60多头;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采取隔离消毒与中西兽医结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将该病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供同行参考。
患牛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多发生于春末、夏季,通过牛与牛的接触以及食入被污染的牧草或饲料而传染。闽南地区春末、夏季气候炎热,空气湿度高,以犊牛和体弱老牛发病较多,个别青壮牛也可发病,呈地方流行性和散发性。
2.1 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患牛精神困倦,体温39.8℃左右,发病后期体温微高或正常,不能采食或拒食,反刍停止,口流清涎,有的流泡沫样口涎。经口腔检查:舌黏膜脱落或斑脱,齿龈、唇内及口角有扁平丘疹样斑点或溃疡斑;病程稍长的,口腔内丘疹形成凹陷形状,有口臭,病程一般7~10 d,个别稍长。患牛5 d后开始饮水,个别患牛可吃少量嫩草,逐渐康复,一般无全身症状,呈良性经过。
2.2 临床诊断因为条件限制,笔者对该病未做实验室检查,仅通过临床检查和流行病学初诊为疑似牛传染性口炎。
该病临床上应与其他病因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相鉴别。
3.1 口蹄疫患牛体温40~41℃或以上,口腔、唇内、齿龈、舌面和颊黏膜出现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边缘不整的红色烂斑。趾间、蹄匣与皮肤交界处、乳房、鼻镜出现水疱。患牛卧地,不能行走或行走困难。水疱破溃后体温下降,破溃后的部位形成烂斑,病情严重患牛蹄匣脱落。犊牛、体弱的患牛病死率可达70%左右。牛传染性口炎的病变只在口腔出现,患病牛的蹄冠、趾间、乳房、鼻镜很难发现水疱。患畜不出现跛行或卧地。口蹄疫是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热型、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一旦牛群中有牛感染发病,流行猛烈,传播迅速,2~3 d可波及全群牛,而且可传染猪、羊。而牛传染性口炎只感染牛,未见猪、羊感染。
3.2 牛水疱性口炎患牛体温升高,渴欲增加,大量饮水。舌、唇黏膜上出现米粒大的水疱,水疱内含有黄色透明液体。水疱破裂、疱皮脱落后,则遗留浅而边缘不齐的红色烂斑。而牛水疱性口炎的水疱明显小于牛传染性口炎的水疱。牛水疱性口炎渴欲增加,大量饮水,而牛传染性口炎畏水。牛水疱性口炎可传染牛、马、猪、羊等动物,牛传染性口炎只传染牛,未见其他动物感染。
1)用0.9%生理盐水擦洗口腔后,溃疡创面涂敷冰硼散(冰片30 g、硼砂100 g、青黛50 g)。
2)加味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金银花、连翘、木通、白芷、甘草各30 g、黄柏45 g、栀子、花粉各40 g)水煎服,每天1剂,连服2剂。
3)个别体温升高、食欲废绝的患牛,配合用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20~40 mL,青霉素G钾400~800 u混合肌注,每天2次,连用2~3 d;个别体质弱的患牛,再静注5%葡萄糖注射液1 000~2 000 mL。
在治疗过程中对不能采食的患牛灌服米汤、麸皮或稀粥加糖,以促进机体早日康复。
1)发现有牛患传染性口炎时,要及时通知附近养牛户,不要到患牛到过的草场放牧,谨防感染。
2)对患牛要及时隔离、消毒、治疗和护理,要尽快将健康牛转移到新草场放牧。
3)对畜舍、饮水槽、料槽、运动场和患牛污染过的草场用5%来苏儿或用威特消毒剂(二氯异氰脲酸钠粉)1∶2 200或消特灵(每升水加200 mg进行稀释)喷洒消毒。
4)养牛户主和饲养员进出患病牛场(或隔离牛舍)都要严格消毒,及时更换衣服和鞋帽。兽医人员应穿戴白大衣、雨靴、胶手套接诊,防止人为感染和疫情扩散。
B
1003-4331(2014)02-00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