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中心”视角下的河南高校科研体制转换策略研究

2014-04-17 10:05詹珅
关键词:协同创新

詹珅

摘要:本文通过对协同创新机遇下的河南省高校协同创新发展现状、河南省高校协同创新存在的发展瓶颈进行分析,对高校如何进行高效率的协同创新下的科研体制转换的实施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思路。

关键词:协同创新 河南高校 科研体制转换

高校协同创新是党和国家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校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河南省高校面临的又一重大机遇和挑战。

近十年来,河南省高校扩大了自身办学规模、强化了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了科研创新能力,人才竞争优势和科研优势日益彰显。开展高校协同创新工作河南省见事早、行动快,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拥有了1个国家级、2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特别是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被确定为14个国家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在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是,由于高校自身科研体制的不足,加之部分地受制于重基础研究、轻应用开发研究的学术评价体制影响,导致高校介入协同创新及产学研合作体系的深度与强度明显不足。要想改变高校远离产业、脱离社会需求的状况,非常有必要改革与创新高校科研体制,从制度安排的角度挖掘高校的协同创新及产学研用合作的潜力。

1 河南省高校协同创新现状

创新型的高等教育会带来创新型的社会和创新型的经济。目前,中原经济区和航空港建设正全面铺开,在河南省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对创新服务的效应需求也越来越凸显。在省委省政府强化和大力支持高校协同创造中心的号召下,河南高校纷纷运作,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积极服务河南,深化科研作用,不断提高协同创新能力。

1.1 郑州市内本科院校协同创新现状

2012年10月河南首个高等院校协同创新中心——中原经济区小麦玉米高产高效协同创新中心在河南农业大学揭牌成立。依托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为中原经济区粮食作物持续稳定增产、确保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目标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郑州大学依托现有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机构,积极汇聚创新要素和资源,培育组建了14个校级协同创新体。“先进材料及加工”“水利与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防护”“癌症化学预防”“社会管理”等4个中心被批准为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这些中心涵盖了学科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和文化传承4个领域。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则借助大学重点学科优势和优质教育资源,确定了可见光通信技术、北斗导航应用技术、智慧中原地理信息技术3个方面,申报“智慧中原地理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工业大学成功申报服务国家粮食(产后) 安全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成为我国粮食行业唯一的理工科博士培养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在“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创新成果和产业化成就,建设了“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协同创新中心。中原工学院:中原工学院创建的科技园区正式投入运行,成为河南省首个高校独立自建的大学科技园区。自主研发与上海昊昌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合作的“新一代高效节能成套精梳设备研究开发”项目已正式入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组建了航空经济发展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培育成立了校级航空经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和航空材料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1.2 地市本科院校协同创新现状

河南师范大学的“动力资源及关键材料”协同创新中心被成功认定为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理工大学校成立了“煤炭安全生产协同创新中心”获准成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科技大学拥有全国唯一的轴承本科专业方向,“机械装备先进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新乡医学院:目前全省唯一独立建制的西医本科院校,在多年干细胞研究基础上,与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雅仕杰集团等紧密合作,以协同创新方式,建立起中原及周边地区最大的干细胞研究及成果转化基地,成立了新乡医学院分子诊断与医学检验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在传染病预警和分子诊断、慢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出生缺陷的分子诊断方面进行协同攻关。 信阳师范学院:学校推选的“新中原华夏祖根文化保护传承”协同创新中心被纳入了以河南大学为牵头单位的“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已与中国林科院共建“大别山种群生态模拟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与信阳市人民政府共建“矿物节能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等。河南科技学院创立了“棉花遗传改良与高效生产”“生猪智能化清洁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3个省级后备协同创新中心和“园艺植物资源创新利用”“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智能农业”3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

2 河南高校协同创新及科研体制的主要困境

2.1 需要更加明晰准确的协同创新的目标和方向

高校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在人才设计、办学特色、学科定位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需要更加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开展协同创新项目建设,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需求。

2.2 顶层设计和长期规划缺乏力度

一些高校在协同创新上仍然局限于重大前沿科技行业和企业,没有在民生领域和科技项目上需求突破;创新模式过于单一,缺乏活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不够;科研项目的创新能力不足,科研的投入比例和技术支持力度仍有待进一步的加强;人才培养的机制有待改善。

2.3 没有有力的内部推动力量,不同单位部门之间表现不够积极

在高校的内部各部门之间,创新项目资源比较封闭。有效的沟通交流的资源共享不是很充分。在不同的单位之间由于创新经费、课题研究等问题是有不同的人员负责,缺乏统一的内部有力领导带领。在不同学科之间,不同部门单位之间,无形之中会产生机制的阻碍。endprint

2.4 协同创新存在体制机制障碍

条块分割的产学研用管理体制束缚,使协同创新的组织协调工作较为困难。此外,协同创新缺少合理的利益分配和风险承担机制。一些科研项目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三方人员的责任、权利、义务及福利待遇等问题的偏差,以及在成果归属权、成果转让及申报获奖方面的分歧和矛盾。三方对于项目失败的责任承担有畏惧心理,尤其是对于重大项目的中试环节,缺少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

3 河南省地方高校协同创新和科研体制改革的新路径

3.1 立足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建设及地方的战略需求,推动地方高校成为促进省城协同创新的主要力量

推动综合、理工、农业、医药等类型地方高校成为解决区域民生问题的核心。从地区战略的高度规划当地高校的创新规划,以服务本地区,全省为战略导向。发挥高校的智力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协同创新是河南高校科技融人民生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为解决民生问题作出基础性和前瞻性的贡献。推动农业、艺术、师范、财经、语言等类型地方高校成为区城文化传承创新的关键。制订特色校级协同创新计划。

3.2 以打造科技平台为载体,构筑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桥梁和纽带

打造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和社会公共服务平台。发挥平台的集中优势,共享平台资源。在节约资源成本的同时,提高平台载体的利用率。组建战略性新产品和关键性新工艺的多领域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基础研究基地和应用研究基地,形成研究试验、技术开发、工程化、产业化等创新链各环节之间的有效衔接。打造高端人才汇聚与科技人才交流互动平台。建立地方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创新创业联盟与实践基地,在深入研究的同时,拓展更多的应用平台,开辟在外人才联系网络平台。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平台。

3.3 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全面构筑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链

扎实推进行业基础性人才培养,发挥人才的长期优势。在高校的创新过程中,人才是最前沿、最宝贵的创新资源。持续推动地方高校与行业部委、企业联合办学,通过部省共建、与大型央企共建、省市共建等形式,更有效的培养“适应性强”和“有特长”的本科毕业生。做好基础知识架构的培育,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自主研究、自主探索的热情。为今后企业单位提供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支持地方高校在各类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建工业研究院和大学科技园,积极培养大批创新创业型人才。大力推进行业高学历复合型人才培养。让人才成为地区经济创新发展的新动力,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人才引进、培养体系。

3.4 优化体制创新基础,构建合理的创新供给需求平衡机制

在协同创新的体制构建过程中,要做好相应的制度设计安排。在这方面,应发挥政府的引导带头作用。政府要更好的去为高校、企业的协同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积极调动政府各部门的之间的参与热情。协同社会需求和创新供给的流通机制,梳理顺畅有效的对接渠道。在涉及与企业、市场密切相关的重大课题、研究成果时,需要评估科研成本,和创新的市场应用效果,在保证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合理优化创新结构,搭建起平衡的创新供需机制。

4 结束语

“2011计划”重点支持的是以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的综合创新能力提升,因此,推进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协同创新重在体制机制改革。推进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协同创新体制与机制的建立,将成为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成为多方联合行动的系统工程,亟待我们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展开深入的研究。在改革这条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高校协同创新和科研体制改革的推进方式上,河南高校牢固树立“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的改革推进方式,最重要的是敢于碰硬,敢于突破阻力,既要有改革的政治勇气,也要有改革的政治智慧。

参考文献:

[1]赵哲,董新伟.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的问题分析与路径选择——以辽宁地方高校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3,08:16-19.

[2]张俊贵,邓卫新.产业集群对高校实施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影响——以河北张家口市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04).

[3]张德英.地方高校构建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体系的途径探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4]覃雯.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J].中国高校科技,2011(08).

[5]顾建民,王爱国.我国高校科研体制改革30年——成就与经验、问题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08(09).

[6]田素妍,李玉清.校地结合的农技推广模式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12(11).

[7]陈镖.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与服务地方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

[8]刘娟.浅谈高校科技中介队伍的建设和管理[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04).endprint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
基于区域创新环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
基于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协同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专业建设新机制的实践探索
优化师资管理机制改革实现高校协同创新发展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