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祭扫志愿军铁道烈士陵园

2014-04-17 13:20
环球时报 2014-04-17
关键词:烈士墓铁道部中国人民志愿军

本报驻朝鲜特派记者 王 莉图片说明: 图为位于朝鲜安州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烈士陵园,中间的墓地为史元厚烈士墓。王莉摄 平壤—新义州—丹东—北京的中朝国际联运列车1954年正式开通运行,60年来,这趟列车为中朝之间的相互往来提供了很大的交通便利。列车在朝鲜境内穿越平安南道和平安北道,在两道交界处会途经一个叫安州的车站。《环球时报》记者每每乘车经过此处,内心都充满敬意,会往车窗外多看上几眼。因为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安州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军事管理总局”指挥部所在地,保障物资运输的大动脉经行于此。曾有千余名中国铁道部队烈士在这里为保卫“钢铁运输线”流尽最后一滴血。在朝鲜《劳动新闻》外事部门同志的帮助下,记者清明前夕前往安州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烈士陵园,缅怀先烈,追思历史。提史元厚山,朝鲜小孩都知道  我们驱车出平壤北行,踏上去安州的路,沿途道路两旁都是农田。4月的朝鲜,路边黄色的迎春花、紫红色的金达莱绽放,地里偶尔也能看到一些农场员或开拖拉机或牵黄牛在耕地忙碌。进入安州地界时,看到路边有几排蔬菜温室大棚,旁边立着红底白字的标语牌,上面写着:“在蔬菜生产中广泛推广阶段式栽培方法!”“精心蔬菜田管理,决定性提高单位产量!”  安州距平壤约65公里,位于平安南道西北部,横跨清川江两岸,属于十二三千里平原的一部分。十二三千里平原曾是一片碱地,上世纪50年代建平南灌溉工程后才变成良田。这是朝鲜最早进行的改造大自然的一个工程,金日成同志1956年亲自将东南部的水库命名为延丰湖,取“年年丰收”之意。金正恩同志今年初还指示要在风景秀丽的延丰湖畔为科技工作者们修建休养所。 进入安州地界后再东行5公里,翻过几道山岭我们来到志愿军烈士陵园所在的山下。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平安南道人民委员会对外事业局金宗午局长和陵园管理所崔英哲所长等人迎上前来,缓步引导我们走进陵园。陵园门口,一座高12米的铁轨形状的纪念碑耸立在高高的山丘上,顶端有一颗红色五角星标志。纪念碑正面用中文写着“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烈士纪念碑”字样,背面中文黑字碑文有一段描述是: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与朝鲜人民军铁道部队、朝鲜铁路职工并肩携手,在金日成元帅和彭德怀司令员的英明领导下,抢修、运输、防空、新建,互相配合,粉碎了敌人疯狂轰炸及其他一切破坏我铁路交通的阴谋,赢得了“钢铁运输线”的崇高荣誉。碑文落款是“公元一九五四年五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立”。看着纪念碑上的繁体中文和被岁月浸染的痕迹,《环球时报》记者的思绪仿佛被带回到那个战争年代。  我们走上台阶进入陵园,首先看到的是一座碑上嵌有烈士铜像的烈士墓,墓碑正面用朝文写着“史元厚同志”五个字。这里安葬的是罗盛教式的国际主义战士史元厚。史元厚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警卫连战士,停战后的1953年12月1日,他在完成护送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的任务后,在安州火车站附近为救一名不慎掉入冰河的朝鲜儿童献出年仅25岁的生命。当时随团访问的作家杨朔在《中国人民的良心》一文中详细记录了史元厚烈士的事迹,文章最后这样写道:“朝鲜人民用最隆重的葬礼,把义士的遗体葬到三龙里那座土山上。山下临着那片大水塘,史元厚就是在这儿把他的生命最后献给了朝鲜人民。史元厚是个战士,临下葬,朝天放了几排枪,这是一个战士应得的尊荣。”崔英哲所长介绍说,烈士陵园所在的这座山正是文中所说的三龙里小村的那座土山,此山原来叫文峰山,后来改称史元厚山。在安州问路,如果提文峰山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一提史元厚山,连少年儿童都知道在哪里。   安州人每逢重要日子都会缅怀志愿军烈士  崔所长继续说,战争时期牺牲的志愿军烈士们大都散葬于朝鲜各地。1983年,朝鲜党和政府开始对志愿军烈士予以集中安葬。安州市经过两年时间,建成了这座陵园。陵园里除铁道部队烈士,还有在安州境内牺牲的其他一些志愿军烈士。史元厚烈士墓因为本来就在这座山上,所以修建这个陵园时成为陵园里的第一座墓。该陵园占地2万平方米,共有7个合葬墓和两个单人墓,安葬着1178名志愿军烈士。  经过两座大合葬墓后,我们继续往陵园深处走去,在第三排左边一座墓碑上看到有中文的“王景连烈士墓”的字样,在右边一座墓碑上则刻有中文的“王新、朱玉芳烈士墓”字样。据介绍,这座王新、朱玉芳烈士墓是两位志愿军女烈士的合葬墓。再后面一排又是两座大合葬墓,墓碑前用朝文刻有“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墓”的字样,背面则刻有一些朝文标注的人名。根据音译,左边一座墓碑上刻有马青山、姜永生、马庆奎等烈士名字,右边一座则刻有张平、朱裕昌、崔广贵等烈士名字。在右边那座墓碑上,记者还看到一个非常熟悉的烈士名字——杨连弟。 杨连弟是志愿军铁道部队第1师第1团第1连副连长,天津市人。入朝后,他随部队转战于朝鲜的各铁路桥之间,多次出色完成抢修任务。1951年7月,在抗击朝鲜北部特大洪水、抢修清川江大桥期间,他带领一个排12次搭设浮桥,并创造出“钢轨架浮桥”,保证了正桥施工,使几次中断的大桥顺利通车。1952年5月15日,他在清川江大桥指挥连队架桥时英勇牺牲。杨连弟烈士遗体后来运回沈阳安葬,但烈士的名字永远留在了朝鲜安州这块他最后献出生命的地方。  陵园的最后方是一座下宽上窄梯形结构、顶端有红五角星标志的纪念碑,碑正面刻有中文的“烈士碑”三个字,下端底座上刻有中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军事管理总局敬奠”的字样,底座后方刻有中文的“一九五四年三月一日立”。底座左右两侧分别刻有中朝文的纪念铭文。 崔所长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安州市各界民众代表每逢清明、中秋、志愿军入朝作战纪念日等重要日子,都会到陵园缅怀志愿军烈士。“清明到了,这两天我们正在对陵园进行整理维护,把墓碑上的字迹再描描红。”他说。被敌机炸毁的铁路桥见证历史  杨连弟所在的志愿军铁道部队是一支英雄的队伍,在艰难的条件下创造了奇迹。面对轰炸,当时铁道兵采取密集的“片面续行”法,在一条路段同时开出几列列车向同一方向行驶,利用敌机轰炸间隙,抓紧有利时机突击运输。《环球时报》记者曾经在中国丹东的抗美援朝战争纪念馆看到过这样一组数字:志愿军铁道兵和铁路抗美援朝职工共发出运送部队和物资的列车385234辆,抢修与新建桥梁2294座(次),抢修与新建线路1003303延长米,修复与新修隧道122处,在朝鲜境内通车里程1391公里,铁道兵部队与铁路援朝职工参战总人数15万人,铁道兵部队牺牲1131人,铁路抗美援朝职工牺牲574人。在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期间,铁路运输达到800万吨。  站在可以俯瞰安州全貌的山顶上,崔所长继续给《环球时报》记者一一指点:“瞧见远处那边了吗?当年上海第二医院派出的医疗所就设在那里,那附近原来也有一些志愿军烈士墓,后来被集中安葬在现在这个烈士陵园;看见那条江了吗?那就是清川江……”走出陵园,金局长和崔所长等朝鲜同志又陪同我们去看铁路线。我们驱车来到清川江边,崔所长指着不远处的铁路桥说,那就是杨连弟烈士牺牲的地方。《环球时报》记者举目望去,只见一座钢铁结构的铁路桥巍然横跨于清川江之上,那正是记者平时乘国际列车回国时所走过的大桥。这么多年过去了,至今仍在通车使用。铁路桥的旁边还有一座只剩下桥墩的废桥。崔所长说:“那也是当年被敌机炸毁的。清川江铁路桥是重要交通线,很多志愿军烈士为了保卫大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朝鲜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望着脚下奔流不息的滔滔江水,《环球时报》记者似乎又看到了多年前志愿军铁道卫士们英勇奋战的那些动人场面。一列列车呼啸着从近在眼前的清川江铁路桥上驶过,发出隆隆的声音,仿佛也在纪念着荡气回肠的历史和不朽的英灵。▲

猜你喜欢
烈士墓铁道部中国人民志愿军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1周年
习近平等领导同志会见“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代表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原因及意义分析
无名烈士墓
彭俊枫
莫斯科举行长明火回迁仪式
无名烈士墓旁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