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数据搅动全球舆论

2014-04-17 13:10
环球时报 2014-04-17
关键词:经济

●本报驻美国、日本、德国特约记者 李勇 李珍 青木 ●本报记者 魏莱●柳玉鹏 姚丽娟 同比增长7.4%,昨天中国交出的一季度GDP成绩单放在世界任何一个大国都是耀眼的数字,但对于已经看惯中国以8%甚至两位数增长率奔跑的世界舆论来说,这个“黯淡无光”的数字强化了它们之前的判断——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增速进一步放缓。最近一段时间,由于各种经济数据不太理想,国际上不断出现唱衰中国的声音,“中国面临硬着陆风险”、“中国经济可能崩溃”……一些让中国人耳根磨出老茧的陈词滥调也再次从某些西方分析人士口中冒出。真实情况究竟怎样呢?许多了解中国状况的分析人士强调,中国经济确实面临诸多困难,但增速仍略好于预期,而且呈现企稳回升迹象。他们还注意到,北京已经不再对高增长率那么痴迷,而是主动采取了一些“可能让数字不好看”的举措,以推进改革,确保长期发展。德国《焦点》周刊称,增长慢了,这是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步子更小,但更稳健”。“中国经济打了个哈欠”  中国国家统计局16日公布了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12.8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法新社称,这标志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增速进一步放缓。这一数字比2013年第四季度7.7%的GDP增幅下降不少,不过仍比法新社此前调查13名经济学家得出的7.3%预测平均值略高。这也是过去6个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增幅第四次放缓。  “中国经济打了个哈欠”,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16日称,中国经济的困倦表现彰显出中国在慢速增长中改革所面临的困境。美国《时代》周刊网站称,中国第一季度增长7.4%,为24年来同期新低,这增加了就业减少的风险,甚至可能对贸易伙伴产生潜在影响。《悉尼先驱晨报》说,中国勉强避免出现5年来经济增速最慢的局面,不过工业增加值数据不冷不热的局面说明政府微刺激措施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有限。7.4%的增长率是2012年9月以来的最低值,低于中央政府设定的今年全年增长7.5%“左右”的目标。如果真放缓到7.3%,那将是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增长的最慢水平。  许多分析人士从不景气中看到一些乐观因素。美国《环球邮报》援引澳新银行经济学家刘利刚的话说,目前还是有一些活跃的积极因素,“我们认为中国经济二季度随季节性因素会出现反弹,特别是每年6月往往是新启动项目数量达到最高值的时候。但经济反弹能否持续取决于中国是否放松货币政策。”美联社称,中国数据发布后亚洲股市上升,投资者对中国经济放缓不像一些分析师预期的那么严重感到松了一口气。零售和工业增加值增长弱于上一季度,但3月份有所提升。有关数据反映出官方正努力将经济重点从工业转向能以更少投资促进更多就业的餐饮、零售等服务业。  “中国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但在中国领导人努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并避免可能带来政治风险的失业问题背景下,这种增长势头似乎仍在中国领导人可接受的范围内。”《华盛顿邮报》16日重点分析了中国政府对当前增长率的态度。文章称,经历过去10年的爆炸性增长后,北京正努力将中国经济增长重点转向国内消费。中国总理李克强上周排除了出台强刺激措施的可能性,表示将重点关注可持续的健康发展。美联社称,去年中国经济增长7.7%,已经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增速最高的水平,但它却跟2012年一样,是中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过去10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2007年增长峰值达到14.2%,这主要是出口繁荣、工业生产和房地产等领域推动的。但现在这种模式推动增长的能力在下降,也给中国留下了严重污染的空气和水源。中国领导人承诺全面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竞争力和经济增长效率。  英国广播公司援引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的话说,目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三期重叠阶段,即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必须付出一定代价。当汽车爬坡的时候把速度换到一个低挡,速度慢一点,汽车开起来更稳而且更有劲。同时,今年以来中国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加大了环境污染治理力度,这些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16日研究了一季度经济形势,认为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依然存在。  “对中国经济最坏的担忧该休息了”  中国一季度GDP受到全球密切关注,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最近一些数据不太理想,国际舆论场出现不少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在一季度数据发布前,路透社称,周三中国发布的数据将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否避免“硬着陆”给出最明确的信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周警告中国可能出现“硬着陆”。美国CNBC16日称,近几个月中国经济数据大幅恶化,加上金融压力迹象显现,加剧外界对中国经济稳定性的关切。过去两月,中国遭遇首次国内债券违约和一系列小规模破产事件,有言论称中国版“雷曼兄弟破产时刻”或要出现。中国最新GDP数据该让对中国经济最坏的担忧“休息了”。  有些西方人士的说法更耸动。《华盛顿邮报》专栏作者罗伯特·萨缪尔森撰文称,中国已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中国正在进行改革,如果增长放缓且出现高失业和工资收入下降,或许中国的期望将进一步变为失望。中国经济放缓已经对向中国大规模出口原材料的澳大利亚、巴西等国造成影响。如果中国经济进一步放缓,会对全球产生什么影响?中国会不会在国外进一步加大“民族主义活动”?  “中国经济崩盘是比普京更大的威胁”,《爱尔兰独立报》日前以此为题称,普京的行为令人不安,但比普京“攫取领土”更让人担心的是可能无可逆转的中国经济局势。影子银行为基础的庞氏骗局取代传统金融,借款人借新债填补旧窟窿,最后补不上窟窿只能破产出售资产,这就是信贷泡沫破裂的最终一幕。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经济或许要走爱尔兰和西班牙的老路。  “中国房地产开始崩溃”,这一观点来自早在2001年便预言“中国即将崩溃”的美籍华裔学者章家敦,他的预言长期被当成国际笑话。他13日又在美国《福布斯》撰文称,笼罩在占中国GDP15%的房地产业上的悲观主义正开始影响更大的经济面。房地产价值缩水看起来令人惊恐,尽管政府官员一再声明房产泡沫并不严重。中国领导人手中有一些工具可用,但看起来并不足以阻止全国房价总体崩溃。文章最后称:“当人们失去信心,崩溃就开始了。这正是中国现在发生的一切。”中国依然有很大增长空间  “经济放缓是为了调整结构,无论如何中国绝不会出现‘崩盘那样的不可控的危机。”刘利刚16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不必把一些人的耸动说法当真,章家敦曾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大胆预测中国经济将“彻底崩盘”,但中国经济却在那次危机之后不断创造世界奇迹,中国经济崩溃论则成为国际经济圈一个笑话。  绝大多数西方分析人士也不认可唱衰中国的耸动说法。日本“记录中国”新闻网站社长八木浩行撰文说,日本从10年前就出现认为中国经济崩溃的声音,但是中国经济就是不崩溃,真是让一些人烦恼。和日本不同,中国经济稳步向前。近10年间中国GDP已增长4倍,已经是日本的2倍。有英国媒体预测,到2050年,中国GDP将占全世界的30%,美国会缩小到18%,而日本仅有3%。英国《经济学家》评论称,一些经济记者犹如预示暴风雨的海燕,异常活跃。但中国经济依然富有弹性。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经济体,其9万亿美元的GDP大于世界154个中小经济体的总和,但中国并不富裕,人均收入只有美国的13%。中国依然有很大增长空间。  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16日对《环球时报》表示,中国7.4%的经济增长率已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的5倍,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增长引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往前看,中国年度经济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是可控的,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悲观完全不必。中国经济正处于调整结构,向内需经济和创新经济转型过程中。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世界和中国人自己都要保持良好心态。深化改革与经济转型采用的是中医“调养”的原理,短期看不出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深入调理了经济系统的机理,经济的发展后劲会更加充足。▲

猜你喜欢
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数读中国经济
经济日历
图读龙江经济
中国经济
Out of time
经济
经济年度人物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