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晓杰 黑嘉鑫
来华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推进国际化进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有利于高校在教学、管理和服务等方面与国际接轨,扩大国际影响力,加快国际化进程。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规模大幅提高,截至2012年年末,全国范围内来华留学人员已经达到328330名。但国内高校和学者对留学生来到中国之后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留学生因不适应异文化的冲击而产生的身体不适和精神压抑甚至无法完成学业等情况也缺乏深入探究和有效援助,这必将影响我国留学生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笔者以在沈高校俄罗斯留学生为例,分析其跨文化学习适应状况,探讨促进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学习适应从而推动高校国际化建设进程的措施。
本次调查采用调查问卷与追踪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调查对象中,女性占53.3%,男性占46.7%,平均年龄为20.5岁,主修专业以语言、经济、医学为主,在华学习时间1个月到5年不等,来中国前对沈阳有所了解的占53.3%。通过调查发现在沈俄罗斯留学生的学习适应状况如下:
1.在学校教学方面。留学生对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满意率较低,仅为47.6%。主要原因是留学生认为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过于宽泛,没有国外细化,很多国际流行的新专业我国都没有。他们还认为有的专业课程对学习实际帮助不大,属于可有可无的性质;有的专业课程内容过于陈旧,与时代脱节。另外,中国高校开设的国际化课程数量较少、质量较差,无法满足留学生的学习需要。留学生对教材的满意率较低,仅为60%,10.1%的留学生反映教材陈旧、枯燥。在高校师资方面,留学生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评价最高,满意率为85.7%,对教师的评分方式也比较认可,满意率为82.3%,但对成绩的公布方式则评价不高,满意率仅为21.4%,他们认为学习成绩属于个人隐私,对中国教师常常在全班或全院公布成绩的做法比较反感。在中国教师的教学方法上,留学生的看法分歧很大,56.7%的留学生认为中国教师认真负责,对学生非常有耐心。15.3%的留学生却认为中国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灵活性。很多教师喜欢“讲”课,以灌输式的讲授为主,不能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师生关系上,79%的留学生与教师关系比较融洽,他们认为中国教师热情友好,愿意在学习和生活上帮助学生。调查中,留学生最满意的是中国高校对教学设施的配备情况,满意率高达90%,这反映了中国高校在教学设施上的投入力度还是比较大的。在自我评价环节,留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评价均不太高,出勤、作业和课堂发言情况的满意率分别为44.3%、43.4%和26.4%,这一方面反映了高校对留学生的约束力还有待加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
2.在学校教育环境方面。留学生对中国高校的国际学术环境和教学质量的满意率较低,仅为17.5%和21.4%,这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在国际教育服务领域缺乏竞争力。留学生对中外学分和学位转换和互认情况的评价也不高,满意率仅为18.2%,这是因为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与国外同类专业有很大区别,导致留学生无法衔接两边的学业,修得的学分得不到承认,获得的学位也得不到互认,极大打击了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的热情。留学生对高校留学生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和管理制度的满意度相对较高,分别为80.7%和66.3%,但与英美等留学教育大国平均85%以上的满意率相比仍有很大差距。76.4%的留学生认为中国高校的校园环境建设得美观而独特,学校治安比较好。对于高校里的图书馆,只有47.5%的留学生感到满意,他们觉得中国的图书馆比较大也比较漂亮,里面功能齐全,既可以学习又可以休闲,非常方便。28.3%的学生则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图书馆里可利用资源太少,学生常常找不到可以学习的座位,而且有的学生缺乏公德心,在自习室随便吃东西、聊天。虽然中国高校的校园网络已经普及,但留学生对学校网站的满意率却仅为51.6%,这主要是因为很多高校网络信息陈旧不全,疏于更新维护,留学生无法获得及时、有用的信息,而且网站功能过于简单,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3.在经济方面。留学生对获得奖学金的机会及金额的满意率较低,仅为23.7%,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目前的奖学金主要由政府和孔子学院提供,数量非常有限,留学生不易获得。而国际上许多国家的奖学金数量和种类都远超中国,奖学金的资金来源也非常丰富,与中国形成了鲜明对比。留学生对在中国勤工俭学的满意率也较低,仅为23.5%。因为根据中国法律,留学生在华学习期间不可以打工,所以一部分希望借此了解中国社会或赚取学费、补贴生活的学生选择了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中国高校的学费和生活费相比发达国家而言非常低廉,66.9%的留学生对此感到满意,仅有9.7%的留学生选择了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
4.在校园生活方面。31.4%的留学生对食堂的饭菜和价格不满意,追踪访谈得知,来华留学生对食堂饭菜的价格大都比较满意,但对菜肴的种类感到不满,认为比较单调,而且菜里多放辣椒和油。36.8%的留学生对中国食堂的就餐环境感到不满意,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食堂就餐环境太嘈杂,而且餐具、桌椅等比较油腻,卫生情况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留学生对高校住宿条件的满意度相对较高,59.8%的留学生对宿舍费用感到满意,68.4%的留学生对宿舍的设施及服务感到满意。在留学生的社会交际调查中发现,留学生对于参加学校的学生社团组织并不热衷,满意率仅为20.7%,47.2%的留学生感到不满意,这说明留学生群体还游离于校园学生组织之外,没有融入学生群体中。留学生与本国学生交往的频率远比与中国学生交往的频率高,日常生活中中外学生群体也少有交集,沟通渠道不畅。在关于学校氛围的调查中,满意率仅为32.9%,这说明留学生对所读学校还缺乏了解,没有归属感。
一是来华留学生规模可以反映高校的国际化水平。近年来,我国政府和高校充分认识到留学生教育的巨大作用,积极转变策略,推进高校国际化建设,加强对外宣传,使得高校来华留学生规模飞速增长,这表明中国高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正在日益扩大。
二是来华留学生教育可以给学校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成为高校推进国际化建设的动力。留学生的学费收入已成为高校经费收入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如英国每年留学生所付的学费已占大学总收入的5%~16%,而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增长。从经济角度考量留学生教育,加强市场化观念,有助于把高等教育引入教育服务贸易领域,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三是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特殊性,使得中国高校必须调整原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改进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推动中国高校的国际化进程。
四是来华留学生教育会促进高校组织管理机构的发展转变,使得高校办学理念更加科学、机构设置更加合理,组织管理更加完善,早日建成现代大学制度,这也是高校国际化程度加深的表现。
1.高校应加快课程改革,开设国际化课程,提高学术水平,创建国际化交流环境,吸引高层次来华留学生。高质量的教学和学术水平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高校应结合自身特色加快课程改革,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专业体系,配备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开设可全英文授课的国际化课程。高校还应努力提高学术水平,加强国际学术合作,创建国际化交流环境。如构建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学术评价体系,提升高校整体学术水平;鼓励教师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力争进入学术体系核心;积极主办或承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提高国际影响力等。高水平的国际化教学环境有助于吸引高层次的留学生来华攻读学位和进修,改善我国的留学生结构,向真正的国际教育大国迈进。
2.要加深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学分转换和学位互认。高校应该利用国际上的先进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办学,加深国际交流与合作,如建孔子学院、“2+1+1”办学、“2+2”办学、“3+1”办学等。长期以来,我国留学生教育一直处于逆差状态,来华留学生数量和层次均远低于输出留学生。这除了由于我国高校的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外,主要是由于我国与其他国家在学分和学位方面不能对接,学生在一国获得的学分和学位在另一国不能被承认,这就限制了高层次留学生的国际流动。因此,政府必须认真采取措施,积极做好与国外政府和大学的学分转换和学位互认工作,使得来华留学生所学课程可以互相衔接,修得的学位和学分能得到国际互认。
3.增强跨文化教育意识,积极应对学生的跨文化学习适应困境。高校应在留学生来中国之前或之初就做好对其跨文化知识的培训工作,及时将中外教育和文化差异、跨文化适应理论及应对措施等介绍给新来的留学生,组织新老留学生座谈交流,增强新留学生应对异文化冲击的心理承受能力;建立留学生辅导办公室,设专职人员,长期为留学生提供入学帮助、教学辅助、心理辅导等帮助;培训留学生管理人员和授课教师的跨文化知识,及时帮助学生应对跨文化学习适应困境。
4.教师应尊重来华留学生特点,转变教育方法。来华留学生成长的文化背景、受教育背景以及学习动机与中国学生相比有很大不同,教师在教育方法上必须有所区别。教师应针对来华留学生的特点,改变教学中外国人无法接受的部分,降低其适应难度;高校还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专业培训,建立高校间学术交流和互访机制,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教学中,除传统文化以外,教师也应该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的知识,消除误解,增强其对异文化的适应能力。
5.提高学费,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奖学金范围和幅度;放宽留学生打工限制,允许留学生半工半读。中国的留学费用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但相应的奖学金范围和幅度也非常低,这与其他国家大幅度的奖学金优惠相比缺乏竞争力。据调查,学生选择留学目的国时,排在首位的考虑因素并非学费,而是学校的学术水平、教学质量和学习环境等,所以我国可以在提高学费的基础上,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奖学金的范围和幅度,并实行国家、地方、高校、社会等多维度结合的、丰富多样的奖学金体系。但提供奖学金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而且还会对国家财政造成负担,所以更好的办法是让学生自食其力。国家应出台法律,放宽留学生打工限制,允许留学生半工半读,但同时也要严格管理学生的学习和出勤情况,严厉打击想钻法律空子的人。
6.加强校园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环境,促进中外学生交流,扩大留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高校应采取措施保持餐厅的干净卫生和安静有序,给中外学生一个良好的就餐环境;适当增加适合外国人口味的菜品,或者专门开辟西餐窗口。住宿方面,除了尽可能提供整洁卫生的住宿环境外,最好能提供24小时的照明和热水供应;除了单独住宿管理外,还可以采取中外学生合住或者寄住中国家庭等方式,促进留学生融入中国社会。
高校应致力于创建兼容并蓄、友好互助的校园氛围,创造条件,促进中外学生交流,了解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扩大社会支持网络,加快跨文化适应进程。如鼓励留学生加入中国学生的社团和俱乐部,既发展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又了解了中国人和中国文化;鼓励留学生参与学校各种比赛和活动,增进学校归属感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