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敏
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互联网正在迅速发展,建立在互联网平台上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人类有史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深广的最强势媒体。2012年以来,我国新媒体用户数量又创新高,新媒体已经发展成为我国信息传播的最重要途径,在对高等教育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也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更成为高校学生工作实践和研究的新领域。
1.新媒体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断增强。目前,中国新媒体的应用和发展凸显出以下三个明显特点:一是建立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在线通信已经成为互联网应用最广的板块,使得社交功能持续增强;二是新媒体上的信息流强劲地渗透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思想表达移动化传播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导致思想表达功能明显提升;三是新媒体逐渐发展成为文化、娱乐型平台,网络新闻是网民获取信息的主渠道,智能终端的普及推动着阅读、游戏、视频、音乐的进一步发展,推动新媒体的文化、娱乐功能稳定拓展。新媒体的这三个显著特点都深深吸引了广大学生,受到学生的欢迎,其中微博的吸引功能最强。根据《中国微博行业研究报告(2010—2011年)》,微博用户数量由2010年底的6311万猛增至2012年12月的4.15亿,19岁及以上的微博用户占比已达到88.81%,中国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已经过半。
2.新媒体日益成为学生社交的新平台。在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上,任何一名学生都能掌握话语的主动权,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网络终端即时更新信息,无论身在何处,只要能上网都可以随时随地知道发生在他人身边的事情。新媒体悄无声息地渗透进学生的生活,以其丰富的功能解决了青年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需求,成为教师和大学生都非常关注的对象,迅速成为大学生的社交新平台,但是新媒体的多维辐射传播模式增加了信息源的控制难度,互联网的交互性和传播分散化影响了大学生对信息的判断。目前,87.3%的受调查人士表示,他们一般会通过微博了解公众对社会事件的看法,然后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通过手机、平板等的信息传播,可以说达到了“秒互动”的程度,填补了网络终端无法覆盖的死角。
3.新媒体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中国微博蓝皮书”显示,在微博用户中表达自我感情的占74.3%、记录生活的占59%,分享观点的占55.7%、休闲放松的占54%、搜集资讯的占47%,了解朋友状态的占41.6%。在新媒体的世界里,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环境,可以让大学生寻找到共鸣和心理安慰。新媒体平台上说话者的平易性和亲和性,使得广大学生更容易与新媒体“零距离”接触,并进一步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新媒体的开放性、交互式特点,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以往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网络公开课”等形式的课程促使大学生的学习朝着自主性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学习知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通过网络自由学习知识。但是,由于通过网络学习存在快速化解决问题的现象,大部分同学仅仅是搜索自己想要的答案,没有逻辑推理和演算过程,使传统学习过程中分析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大为减少,也降低了学习效率,这是目前大学生网络学习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网络学习的弊端。
1.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重视新媒体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随着互联网在我国高校的迅速普及,在网络上运行的“QQ”“微博”等互联网产品,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给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党中央以及教育部多次下发关于大学生网络教育的通知,如2000年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社政[2000]10号);为了提高辅导员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和科学化水平,教育部分别在2011年6月17日、2012年9月5日发布举办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博客评选活动的通知,要求辅导员围绕有关教育内容开设个人博客。教育部连续两年举办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博客网络评选活动,说明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教育的巨大影响,得到了政府的重视。现今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强烈吸引着青年学生,成为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新事物,但是学生们很难把握正确的方向,在面临社会热点问题时,常常会参照当下新媒体网站的舆论倾向。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需要在工作中主动参与了解新媒体网站的各种动向,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互动、交流,引导大学生理性围观,这也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重视新媒体的主要目的。
2.新媒体改变了辅导员与学生的联系沟通方式。新媒体时代,由于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和人际交往方式,许多大学生很少去运动场和图书馆,与同学接触了解的时间很少,大部分时间沉溺在网络世界。网络社区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使大学生找到排解内心孤独、交流思想、传递情感和宣泄压力的天堂。通过网络世界,他们足不出户就能轻松交友和便捷购物,但是过度依赖虚拟网络,会造成回到现实生活难以适应的问题。因此,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方式也要随之发生变化,采取学生欢迎的方式引导学生,做好相应的沟通和交流。
3.新媒体改变了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新媒体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同时也改变了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网络终端设备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必备工具,网上搜索答案成为大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的最佳途径,登录网络社交工具成为大学生网络第一行为,也是大学生课外生活的主要方式,所以辅导员要借助新媒体连接学生的课外生活。辅导员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建立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有效渠道,把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开展充分而又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新媒体加大了辅导员工作的难度。如今大学生每天很多时间都与“新媒体”相伴,与教师接触的时间越来越少,传统的教育方式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渐行渐远。在这样的情况下,辅导员的工作场所需要从现实世界延伸至网络世界,在新媒体世界和现实世界中同时发挥主导作用,才能实现对大学生的有效教育与管理。此外,在新媒体带来的巨量信息影响下,一方面大学生缺乏政治敏感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冲击,部分学生甚至触犯了法律,折射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白点和死角,更增加了学生工作的难度。
在高校,一般一位教师上一门课,而辅导员则伴随大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全过程,这就对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时代的高校辅导员必须了解和使用新媒体,借助新媒体拓展与学生交互的空间,增加与学生全方位接触的空间和机会。
1.积极拓展新媒体教育空间,搭建与学生交流的新平台。为进一步缩小与学生的距离,更好地培养学生成人、成才,高校要建设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主题网站和微博,构建学生网上精神家园。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人人网等新媒体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及时答疑解惑、排忧解难,与学生进行真心的交流,让学生倾诉内心深处的问题,打破大学生的心理警戒,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难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在更大范围内让学生对社会、学校和教师产生认同感,为辅导员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利用新媒体贴近学生思想动态,关怀学生的心灵世界。新媒体是记录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网络工具,更是反映大学生学习生活动态的风向标,因此新媒体对于辅导员了解学生动态、掌握突发事件信息等有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要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就要充分关注微博、微信、人人网等新媒体。一方面,要主动发布信息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及时贴近大学生的心灵世界;另一方面,要做好新媒体舆情的分析,保证新媒体言论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积极影响,对出现的敏感信息进行准确判断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将负面言论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给大学生正确的导向和指引。
3.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新媒体丰富的内容、快速的传播方式不仅拓展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使得他们的交流和沟通更加便捷和畅通,也给大学生提供了学习最新知识的平台。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教育平台,结合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猎奇心理和网络判断力不足的特点,相应开设大学生网络平台素质培养课程,培养大学生对新媒体信息的鉴别能力,增强对网络负面信息的抵抗和免疫能力。
4.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时下很多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目的是“关注自我”,他们喜欢虚幻的网络空间,但是网络空间无法替代现实生活。辅导员要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角度和适应大学生成长多样性的需求出发,创造条件为学生发展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搭建平台,吸引大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社团活动中,倡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他们的注意力从“自我小天地”转向“社会大舞台”,从“数字符号”移向“现实生活”,通过多种有吸引力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的新媒体,让新媒体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大学生自我宣泄和娱乐心情的空间,更成为他们学习进步和成长成才的空间。
5.创建学校学生教育官方微博和教师个人微博。笔者的抽样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愿意接受学校和教师通过网络进行沟通教育。目前,高校教师大部分拥有人人、微博账号等,可以与学生及时交流沟通信息。一方面,高校与相关学院部门要设立“官方微博”,发布客观公正的信息,为大学生以及提供迅捷透明的服务;另一方面,要鼓励辅导员建立个人微博,开启与大学生沟通交流的新窗口,同时构建连接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四方的开放社区,为有关联的四方人员构筑有限开放的新媒体圈子。辅导员要在新媒体圈子中掌握话语权,成为主导人物,从而最大化地发挥新媒体各种媒介和手段的积极作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全方位促进学生成人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