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敏 肖化移
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生命实践基础上的一种社会活动。人对生命的珍惜、提升和完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脱离生命,忽视生命伦理,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完善的生命中才能回归本真,才能基于生命视角关注、尊重与提升生命,才能促进人的真正全面发展。自1968年美国学者唐纳·怀特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理念以来,生命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从认识论到方法论都获得了长足发展。当代中国高校内部,随着大学生“自杀”“颓废”“沉沦”一系列现象的出现,对生命的珍惜、敬畏、尊重和完善就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焦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为生命教育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作为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生命教育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新路径,它已经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个新亮点,不仅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法论,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生活化、实际化提供了重要的契机,从而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化、和谐化发展。
一直以来,人们对生命的问题就比较关注。生命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完善生命,提升生命的内涵和质量。所谓生命教育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生命价值教育和生命关怀教育,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生命及其存在价值,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失落与痛苦;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①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个人生命与他人生命的统一,是珍惜生命与完善生命的统一,是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的统一,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体现了重视人、维护人、发展人的人本精神。因此,生命教育可以并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生命教育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一个实践的过程。离开了现实实践,生命教育就会变成一种理论上神秘的东西,失去了生活根基。因此,生命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实践活动,它主要包括关注生命、珍爱生命、丰盈生命和超越生命四重境界。其中,关注生命是指: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在内心尊重、理解、同情和爱护一切生命,“从生命的实际需要出发,走进生命的生活世界,贴近生命的心灵,让生命在自然、自由的状态下感悟和体验生活的意义并创造出新的生活资源,以更好地促进生命的全面发展。”②珍爱生命是指:引导受教育者明白生命无价,生命有望,生命来之不易,具有有限性、绵延性和不可逆性,应该注重生命存在的价值和质量,不能轻易结束生命;要克服生命中遇到的各种挫折,活出生命的信心和激情。丰盈生命是使教育者认识到生命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要让生命的存在是为了求真、求善和求美。超越生命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境界,它客观要求受教育者明白人的生命存在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发展,更是为了超越自我,超越个体,超越群体,即将自身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群体的生命联系在一起,自觉将自身的生命转化为对他人生命的影响,将个人生命转化为对社会群体乃至全人类、整个宇宙的贡献。生命教育体现了有利性、生活化、主体性和情感性原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人生价值追求,是以人文关怀为着力点,重视对人的生命全过程的关怀,让人的生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生命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
生命教育不仅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体现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远离生命的追求,捕捉住个人生命的真谛与幸福,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追求。对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人的生命是其重要基础。人对生命的珍惜、完善与超越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离开了完善生命的价值主旨,思想政治教育就脱离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轨道,成为一种抽象的东西,失去其本身的意义。因此,加强生命教育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法和思维正面临着挑战,遭遇发展的瓶颈;而生命教育是让大学生发现生命的可贵、生命自由全面发展的难得,唤起他们对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的满足感和欣慰感,使他们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受到完善生命的满足,进而产生真正的幸福感。因此,生命教育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四有新人”,而不仅仅是书本、文化课的知识以及基本技能。教育的发展动力是人的需求,发展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亦是如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典型的人本价值取向,它的主体原则就是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把大学生视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他们的全面、自由发展。注重和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是建立在对大学生个体或群体生命尊重和关爱的基础上的教育。这种生命教育正视人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与价值生命的统一,强调生命的自然意义和人生价值意义,体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众所周知,生命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因此,加强生命教育,凸显了关注人性,建立了人本生态的主体性原则;此外,用生命教育来走进大学生的生命实际,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气息,让大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尊严和神圣意义,这既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多注重理论教育,如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等,往往显得比较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很多高校大学生都是为了学分才背诵思想政治课的知识。然而,生命教育注重大学生的生命自然需求、精神需求、社会需求和幸福需求等,以大学生的生命完善与超越为本,充分站在大学生立场,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的内涵,体验完美生命的滋味,提供创造生命幸福的思维,能引起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与感恩,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和人生态度,这些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完全吻合的。因此,将生命教育的培养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能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实效性,但实效性不仅依赖于内容的丰富多彩,还依赖于方法的灵活多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偏重于理论灌输,“经常出现单项教育,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轻人文精神的培养,重原理理论的灌输轻学生情感的培育,缺乏‘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③这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面临现实的挑战。生命教育是典型的情感教育,它从内心情感深处激发受教育者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并且生命教育全过程充满着感恩,感恩父母赐予和养育生命,感谢学校和国家完善生命,这一系列感恩意识就是一种内心情感的生动表达。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必然要贴近大学生的生命内心,贴近大学生的生命情感思维,使大学生明白生命的源泉是什么,生命完善的标准是什么,生命完善的路径在何方。这些问题都是大学生情之所系、情之所盼的问题。因此,将生命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寓教于乐、寓教于学,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亲和力,避免空洞乏味,还可以引起大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既然生命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点,那么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就成为一项势在必行的任务。
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首先要帮助他们形成对生命的正确理解,加大他们对生命的关注。这需要借助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实践的平台。艺术使人爱美,让人能更生动、更现实地充满对生命美的热爱,了解生命美的含义;哲学让人透悟智慧,让人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真实把握生命的真谛,是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的统一,指导人生目标圆满的实现,这些都应当成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文素质课要通过对生命的解读,通过生命文化意蕴、生命理想教育和人生理想教育,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生命观形成正确理解并自觉接受,进而使学生明白生命的真谛不仅包括自然生命的回归,还包括精神生命幸福的实现。赤裸裸的金钱至上不是生命的本质,一时的贪图享乐不是生命追求,肉体的满足不是真正的生命内涵,真正的生命是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的统一,个人生命与群体生命的统一,感恩与责任的统一。当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应在保持传统人文知识教育的同时,对生命教育要加重色彩,将生命作为专题知识,使生命的话题贯穿于全部的人文素质教育中,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关注和理解生命。当前,高校人文素质课中的生命色彩不够突出,一些高职院校更是忽略了这一点,这应该引起高度注意。
生命只有一次,然而,现在的许多大学生面对学习、生活和就业的压力,不能感受到所处的幸福环境,反而产生一种自卑焦虑感,认为自己是时代的不幸儿,甚至产生了轻生的想法和行为。2005年,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上,华中师大教育心理学博导刘华山教授的统计数字显示:国内大学生自杀率大约在十万分之二到十万分之四之间。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因为情感、心理、就业和学习压力而自杀的事例层出不穷。这些对生命的不珍重、不敬畏的现象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虽然生命时刻伴随左右,但生命是一种过程,一种状态,关键是如何珍惜它、敬畏它、体验它。任何不珍爱生命、虚度生命、浪费生命的人,都是缺乏一种真正责任感。在此,我们认为要使大学生更好地珍爱、敬畏生命,离不开生命教育,并且还需要生命教育发挥其情感效能。一方面,情感是主体感觉与体验的自然流露,它比外部语言更有吸引力和真实性,所以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情感感受是大学生共同的心理感受,大学生需要以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方式实现生命价值观念的相互渗透,从而实现珍爱、敬畏生命的真正自觉;另一方面,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情感可以使大学生不借助文本知识、纯粹理论等手段,不通过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中介环节,而直接通过主体感受、情感思维与情绪进行生命可贵判断,对生命的理念、价值与目标做出迅速地反应。因此,高校应该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教师的感染力量,在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以情动人,把教师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用深情饱满、充满激情的语言,满怀深情地向学生讲授生命的真谛;同时,设置合适的、动人的教学场景和情景,采用灵活多样、感人的教学手段去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热爱生命、珍爱生命、超越生命的激情,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生命诚可贵,切不可虚度或浪费。
生命不仅仅在于拥有,还在于丰盈和超越。那些民族英雄和时代先锋人物,之所以能够感染许多人,关键在于他们在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不断丰盈和超越生命,完善生命的价值。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除了培养他们理解和体验生命的敏感度之外,还要提升他们丰盈和超越生命的能力,这些则离不开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大学生要利用各种实践平台和活动,积极提升自身丰盈和超越生命的能力。
1.高校要开展丰富多样的学生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与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深入社区和农村普及科学生活知识,举办知识讲座、开展社团活动、课余社会实践等,使大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慰藉感和愉悦感,进而激发他们对生命幸福的追求和创造。
2.注重大学生精神生命的提升。人的生命包括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自然生命不可循环,是有限的,而精神生命可以超越自然生命,能弥补自然生命的短暂,充实、更新人生的生活内容,实现人生价值的升华。精神生命是自由的,需要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大学生生命教育要注重精神生命的教育,这是丰盈和超越生命的关键。在现实实践中,可以通过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教育,使学生自觉提升自身的精神生命。
3.鼓励大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如学校可以动员大学生去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当大学生在艰苦的环境中获得成就时,其激动的时刻正是其丰盈生命的时刻;而在丰盈生命的同时,艰苦的环境和实践锻炼也使大学生超越生命的能力得到提高。曾经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的真实故事就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
[注释]
①王丽娥.生命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1(4):73.
②柳礼泉,张红明.生命伦理观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求实,2009(6):86.
③柳礼泉,张红明.感恩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