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婵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系,广东广州 510300)
【张 婵: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系讲师,软件工程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分布式应用系统、算法优化、数据库技术、高职教育】
“三二分段”是在坚持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前提下,安排中职学段三年和高职学段二年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多年的试验,取得了不少经验,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将中高职“三二分段”改为“二三分段”,也就是在中职三年学制不变的前提下,实行就业生三年和转段生二年,即“2+(2+1)”分段,中职2年+(高职2年+岗位实训1年)的中职、高职、企业三位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将有助于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
中高职衔接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紧缺人才,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教育职能所在,应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主导作用。目前,在“三二分段”改革试点中,中高职院校对口合作单位,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招生的单一对口,还远远谈不上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教育教学过程、质量评价标准等衔接方面的合作。中职学校只是把有无“3+2”项目作为招生广告宣传,吸引学生,关心的是学校的生源和学生的升学率;高职院校关心的也是学校的生源,还有学生的质量。在生源充足的情况下,高职更愿招收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高中毕业生,而不愿吸收基础差,学习能力低的中职生。再加之高职学制由原有三年改为二年,减去岗位实训一年,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就只有一年,大大削弱了高职院校教育的职能作用,不但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影响学生培养的质量,而且降低了高职院校办学的经济效益,挫伤了高职实行“三二分段”改革的积极性。
实行“二三分段”,保持高职的三年学制,也就是保持了高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导作用。高职院校的主导作用,可以通过自主招生对生源的要求,指导和影响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促进中高职的有效衔接。中职由三年改为二年,只是对中职(2+1)人才培养模式中,减少转段生岗位实训的一年,避免了转段生中高职岗位实训的重复,并不影响部分就业生的社会实践。广东省在“三二分段”试点中,实行中职生二年二期结束时分流,对转段生举办高职预科班,实际上也是实行的“二三分段”制。
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在理论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这是职业教育本身所决定的。两者只是人才培养的层次不同,中职的目标是培养中等技能型人才,高职的目标是培养高等技能型人才。中高职目标既是相对独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中高职分段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应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是中高职衔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三二分段”却侧重于中职,不利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二三分段”是侧重于高职,这是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
目前,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衔接主要表现在中高职对口单位人才培养目标的错位和中职本身平衡毕业生就业与升学的矛盾。中职培养目标既要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又要满足学生升学的需要。就业的学生要偏重于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升学的学生要偏重于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提高,两者很难同时兼顾。“二三分段”为缓解这一矛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中职可在前两年侧重于文化课和基础课的教学,为转段生提供基本条件;第三年突出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满足就业生的基本需求。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自主招生的考试考核,搭建中高职交流合作的平台,影响中职双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二三分段”有利于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和高职本身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目前,中高职衔接中的突出问题是中高职专业课程的重复和脱节。这个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现今国家还没有制定统一的职教课程标准,中职和高职只能依据各自的专业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案。加之中高职各自为政,互不沟通或难以沟通,形成了某些专业课程在教学中的重复和脱节现象。在“三二分段”中,中职三年的“2+1”造成了中高职专业课程重复和技能训练倒挂的可能,高职两年的“1+1”又很难对转段生进行专业课脱节的弥补和技能训练的提高。这也是造成中高职专业课程重复和脱节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二三分段”中,前两年侧重于文化课、基础课的教学,第三年侧重于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中高职课程设置的衔接。高职由二年改为三年,也有时间对转段生某些专业知识的脱节进行弥补和提高,为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当然,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和衔接不是只在中高职学段上减一加一可以完成的。应由中职、高职、企业等合作单位共同协商,依据企业对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开发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分段教学,避免脱节、重复甚至雷同现象。要重视高职对专业课程设置的主导作用,按“大口径”对接的方式搞好中高职专业课程的衔接,充分利用中高职有限的教育资源,促进中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中高职衔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中高职教育教学过程的衔接。中职毕业生年龄在15-16岁,学习基础本来较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强。这些学生大多都有中考的挫折感,对高考抱有一种畏惧心理。在“三二分段”中,这些中职生在第三年进入社会进行岗位实训,一些原有升学愿望或已取得升学资格的学生,通过实训,找到自己较为满意的工作,大多放弃转段深造的机会。这是高职院校生源极不稳定的重要原因。有些中职生虽然没有放弃转段升学,但这岗位实训的一年似乎对他们又无关紧要,往往出现放羊的局面,造成中高职教育教学过程的脱节。因此,中高职教育过程衔接的时间点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三分段”是在中职二年后就实行学生的分流。有就业志愿的学生在第三学年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和岗位实训。有升学意愿的学生通过对口招生进入高职阶段的学习,有利于发挥中高职的各自优势,充分利用中职和高职的教学资源;有利于中高职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
“二三分段”模式既不是中职教育的终结,也不是高职教育的终结。中职生转段进入高职后,高职院校要重视中职生和普高生的差异,对中职生应独立编班,不宜混合编班,其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也应适应这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和教学的有效性。即使不能独立编班,也要利用高职增加一年教学时间的有利条件,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发挥他们的各自特长,缩小他们之间的差异,确保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三分段”实际上是中职、高职、企业三位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质量评价标准也应由中职、高职、企业共同制定,相互认可。同时,要重视企业对专业人才质量评价的要求,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分段实施。中职阶段侧重于文化课、基础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高职阶段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注重知识结构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理性认识;企业实训阶段侧重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创业创新意识的培养。依据学生对专业从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的认识规律,建立一体化质量评价标准,促进中高职质量评价体系的衔接。
在“二三分段”中,高职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要摒弃过去学校对学生质量评价只强调结果而忽视过程的弊端,更多地吸收企业对员工评价的要素,突出职业技能评价。天津等省市重视职业技能大赛,试行“职业技能优胜晋升”政策,中职优胜者保送晋升高职,高职优胜者保送晋升本科,就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促进了中高职质量评价标准的认同。实施“双证书”制度,把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结合起来,以国家专业岗位技能考核来检验学生专业技能素质,并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推动学历证书教育的改革,达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中高职质量评价标准的衔接和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1]张 婵.中职、高职、企业三位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5).
[2]刘 辉,王海亮.中高职衔接的历史逻辑、现实困境及其超越[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
[3]王宇波.北京市中高职衔接的现实进展与模式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5).
[4]黄 鑫,金 盛.关于国内中高职衔接研究之述评[J].职教论坛,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