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梦的实现与大学生精神动力的提升*

2014-04-17 13:29:45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动力梦想精神

丁 昀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6)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信这个梦“一定能实现”[1]。“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2]概览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个紧要阶段,大学生无一例外地被寄予厚望和历史重任。今天,“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3](P196),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大学生精神动力的支撑和拱卫,因为精神面貌要靠精神动力去焕发,精神境界要靠精神手段去提升,精神价值也要靠精神文明去展现。如何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提升大学生这一最具有潜力的社会群体的精神动力,是一个极富意义的课题。

一、中国梦蕴含着精神动力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核

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毛泽东提出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4](P390),都强调了精神具有动力的特性。“精神动力本质上是指导和推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能动作用的集中表现。”[5]中国梦蕴含着理想信念、价值诉求、历史使命、责任担当等交互作用、共同给力的精神内核,生成涌流喷发的精神正能量。

(一)中国梦的生成意蕴

中国梦深深植根于波澜壮阔的历史潮流之中,植根于生机勃勃的社会实践之中,植根于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之中。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现代历史发展变迁的全景展现,是中华民族思考、反思、探索和期待的一种表达。从老子的“无为梦”、孔子的“大同梦”、“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科学救国”、“救亡压倒启蒙”、“发展才是硬道理”、“和谐社会”到“中国梦”,演绎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历史发展变迁的历程。邓小平讲:“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6](P358)中国梦既是历代中国人追求国富民强和美好生活的梦,更是当代中国人鲜活的梦,后人延续并创新着前人的梦想;对梦想的追求,呈现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饱受凌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奋斗主题,呈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艰辛探索的曲折历程。中国梦以远大宏伟理想观照人民的现实生活,将理想从遥远拉向现实,联通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鸿沟。

(二)中国梦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中国梦主要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人本主义”、“天人合一”和“礼治精神”[7]四个方面继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中国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和凝聚中国力量等体现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精神。中国梦的根本目标以及它秉持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及基本政治理念、思维模式和方法论特征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主义”精神。中国梦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精神。中国梦所坚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等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礼治精神。中国梦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思维方式转化为可资当今社会发展利用的精神资源,实现其精神意蕴的现代转化。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构成了中国梦特有的文化意蕴,这些特征使它区别于“美国梦”、“欧洲梦”等。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特别重视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造出吻合时代本质特征的新时代精神,丰富和充实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三)中国梦蕴含着理想信念、价值诉求、历史使命、责任担当的精神内核

从“推翻三座大山”到新中国“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再到新世纪“强起来”,中国梦渐行渐近。中国梦作为国家、民族及人民基于客观现实追求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景,“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蕴含着激励不懈奋斗、坚毅持守的理想信念,国家好、民族好、大家好表达了最大公约数的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中国梦承载着改革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承载着指引未来的历史使命,“强盛的中国、文明的中国、和谐的中国、美丽的中国”展现了中国愿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的责任担当。当前,如何安置好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进一步优化发展战略、推进制度安排与提升文化认同,在资源和条件方面趋利避害;如何有效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进一步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结全国人民的智慧与力量;如何把握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创造和平友善的国际环境,提高驾驭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能力;如何建立健全中国梦实现的需要驱动机制、动机动力机制、情感催化机制、兴趣运行机制、意志磨炼机制和行为实践机制。这些都是紧迫的现实课题。

二、中国梦提升大学生精神动力的价值意蕴

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是创新大学生精神动力提升的理念,激励大学生不懈奋斗、坚毅持守的长久内驱力,同时推动大学生将个体的精神动力聚合成群体的精神动力。

(一)中国梦创新大学生精神动力提升的理念

对于大学生来说,梦想的高度决定着事业的发展高度和生命价值的实现程度。中国梦提出后举世瞩目,引起热议,其中充斥一些别有用心的歪曲。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必须力排非议,勇于打造、展示梦想,用中华文明的魅力提升国家形象,增强国际认同度,让中国梦为世界所认同、吸纳。要引导大学生体认到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联相通。“与其他国家的梦想相比,中国的畅想中挟带着更多穿越漫长历史陡道后的深邃和平实,也具有经历过无数沉浮磨砺后的包容和力量。‘中国梦'只能由中国自己来打造,但这个梦想可以属于整个世界。”[8]各个国家基于不同的国情、传统、文化和物质条件所确定的梦想各异,然而在追求世界和平、国家发展、人民福祉上相联通。当今世界,各国的追梦进程虽然充满了竞争,但不能再定位为零和,甚至负博弈,应该是双赢的。中国梦与其他国家美好梦想的互联互通,蕴涵了中国与世界共享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愿望。要引导大学生体悟:中国梦的内涵符合当今时代潮流,其目标与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一致。中国梦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梦的逐步实现将为世界的繁荣与进步做出贡献。

(二)中国梦是大学生精神动力提升的长久内驱力

中国梦是国家目标、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融合生成的价值观念,这种观念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后,就会激发出巨大的能动力量,为大学生精神动力提升提供长久的内驱力:使大学生坚信每个人都有出彩实现梦想的机会,只要通过力争上游的努力,就可以掌握命运获得成功。在大学校园内开展学习讨论和践行中国梦的活动,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和氛围,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内外尤其是学校内部,涌现出许多优秀人物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他们或是校内默默奉献、淡泊名利的普通教师,或是德高望重、拥有卓越贡献的学界泰斗,或是初露头角的年轻教师,甚至是在某方面拥有突出业绩的大学生,因为他们近在大学生身边,真真切切地看得见感受得到,举手投足之间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都有引领驱动作用。

(三)中国梦推动大学生个体的精神动力聚合成群体的精神动力

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与“人民梦”的相互成就与汇聚,凝聚着对物质富足和精神幸福的热切企盼,体现了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并行不悖、协调统一,体现了国家的核心价值和人文关怀,展现了中国风格与世界情怀相融合的敞亮气魄。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只有根植于现实的土壤,与社会发展方向保持一致,梦想才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中国梦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和最终价值联系起来,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激励着大学生梦想的生成和实践。中国梦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考虑国家发展、社会需要和个人合理的利益需求,确立适合自己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气质的梦想,规划好成长目标,将个人梦想熔铸到中国梦的实现之中,增强追求梦想的高度、深度和韧度,融入社会整体的精神动力,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形成整体合力效应。大学生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国家与民族的发展目标就有涌流喷发的强大力量。

三、实现中国梦与提升大学生精神动力有机融合、互动共进

“强化问题意识实际上是把解决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9],中国梦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概念,从大学生精神动力提升这个论题来审视,它实际上面临着诸多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一是价值观,即在大学生心目中,自己与国家、社会、他人的关系准则是什么?二是情感,即大学生对于国家、社会、他人的情感状态、精神联系怎样?三是行为能力,即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能力如何?

(一)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捕捉大学生的心

中国梦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善于捕捉大学生的心:思维独立、个性张扬之心,追求发展又深怀生存忧虑之心,强祖国、促民主的参与之心,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依恋之心,讲时尚、追新潮的求美之心。深入体察大学生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于以往对他们的了解,不能用传统的眼光来看待当今的大学生。以往教育工作中的假大空,错在不接地气,对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捉摸不透;以往教育工作中的隔靴搔痒,错在不了解大学生的利益需要;以往教育工作中的简单粗暴,错在缺乏对大学生人格的尊重。

大学生在多样思潮的冲击和日益激烈的竞争重压下,其梦想困境突出体现在:他们体认到梦想对其人生成长的重要性,却厘不清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更不清楚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的发展趋势,从而陷入梦想的漩涡,徘徊迷茫不定,利己思想滋生蔓延,人际关系危机重重;过度重视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轻视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导致梦想的完整性碎片化;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与学历提升没能实现同步发展,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等等。这些困境叠加在一起导致大学生在人生道路上踟蹰不前。个人自我的价值实现与国家、民族、社会究竟有什么关系?怎样摆正个人和社会之间的位置,实现奉献社会的同时自我价值最大化?

要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解放其思想,启迪其智慧,尊重其价值,提升其精神品位,丰富其心灵世界。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就是要引导他们将个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将个人的发展需求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因此引导工作要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用像伯乐一样的慧眼洞见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倍加鼓励,让闪光点发扬光大。即使批评和警示,也要充满真情的关爱,切忌冷漠寡情的斥责和鸡蛋里挑骨头般的苛求。离开对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对他们发展过程中切身利益的任何忽视和轻视,一味地宣扬无我、忘我,反而引起他们对教育工作的疏远、逆反,甚至厌恶。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感动中国梦十分钟”环节,让学生课余搜集资料,课堂上以新闻的形式“播报”给全体学生。这样学生在搜集新闻、讲解新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从简单的新闻讲解,到能全面地分析问题,主讲的学生说到动情之处,往往能博得台下学生的阵阵掌声,增强了“沉默的螺旋”的参与作用。

(二)善于潜移默化,渗入大学生的脑

万物生长喜“细无声”的春雨滋润,中国梦教育也需要“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所具有的感染力、渗透力。“潜移暗化,自然使之”,点点滴滴、轻细入微的感染式引导,对于独立思维能力强的大学生尤为重要。当今,西方一些敌对反动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确立造成了不可小觑的冲击,使少数大学生思想观念西化、价值取向扭曲、心理素质不堪一击,梦想“近视”,甚至沦为无梦族。疾风骤雨、电闪雷鸣般的粗暴批评,“解决思想问题不过夜”的迫切心情,却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不但不能取得教育效果,反而更易引发学生对教育工作的逆反心理。

中国梦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时代进步潮流相契合,唯有持之以恒地熏陶、传播和教化,才能产生强大的向心力。潜移默化的教育以文化人,“寓教于文”,“寓教于乐”。中国梦的教育要渗透于大学生喜爱的文化、体育、艺术、娱乐等活动之中,渗透于他们乐于接受、易于内化的“微故事”、“微电影”之中,举办各种沙龙,举办“感动瞬间”摄影大赛和原创校园歌曲、民谣比赛,组织美术、舞蹈、园艺、设计、摄影等各种活动,打造“潮文化”,合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充满了浓浓的思想性、智慧性和趣味性,为大学生多样化的生活提供了表现的空间和可能性,无疑会取得育人于自然、导人于无形的潜移默化之效果:既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动力,又有利于弘扬中国梦。

(三)融入“虚”“实”生活,外化于行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0](P55)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联通理论与现实。大学生通过参与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动手、动脑、动嘴,面对面地和社会各阶层、各行各业的人们交往,全方位地碰触社会,有利于正确把握在复杂社会关系中的位置,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没有了课堂教学条条框框的束缚和校园生活的限制,大学生的积极性容易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会空前地活跃,往往会产生一些创造性火花,有利于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此外,在继续利用传统媒介和途径的优势,包括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增加各类实践教育活动的生动性和鲜活力,必定会有事半功倍之效果。

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是大学生现实生活的两面,大学生较趋向在网络环境中认识社会。一方面,大学生集聚交流喜欢借助微博、微信、QQ群等新潮手段,轻松地按动键盘,观点和主张就可以光速般飞向世界,就可以放眼世界、博览海量信息,就可以借助网络抒发情感、宣泄情绪、晒心声,提高社会参与的深度和力度。另一方面,网络化生活正显示出如此强大的现实性,以至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网络化生活当成真实的生活,置换并且遗忘真实的日常生活。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越来越深地俯首听命于网络。鉴于此,亟需把中国梦价值取向导入网络,张扬网络文明新风尚,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融入网络世界探索、把握价值观引导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可以通过搭建“微创业平台”、开展“微主题活动”等,引导大学生在参与社会的热点问题中,不只是“灌水”、“拍砖”,而要使每一次的集聚、思考和讨论,既热情、激昂、犀利,又理智、从容、宽宏,不断传递正能量。

综上,中国梦融合了国家大梦与个人小梦,宏大叙事的中国梦演绎出大学生具体而微的“学业梦”、“成才梦”、“爱情梦”、“职场梦”等鲜活梦想。无论是中国梦的实现,还是大学生精神动力提升,都是长期、持续的螺旋式发展过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学校、相关政府部门应该认真研讨,积极探索两者的特点和规律,探求新的教育方法,建立学校、家庭、社会良性循环的协同参与机制,合力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和大学生精神动力的提升。

[1]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2-11-30,(1).

[2]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1).

[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骆郁廷.“精神动力”范畴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2003,(4):29.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张新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框架下“中国梦”的内涵探析[EB/OL].求是理论网,http://www.qstheory.cn/lg/xszh/201311/t20131106-287418.htm.

[8]吴 旭.当真的有可遇不可求的机会之时[EB/OL].http//news.sina.com.cn/pl/2009 - 03 - 09/163017369528.shtml.

[9]顾钰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实践的几点认识[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13,(2):23.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动力梦想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拿出精神
我的梦想
儿童绘本(2017年22期)2017-12-13 00:00:02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梦想
梦想
动力船